导读:本文包含了苏鲁造山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造山带橄榄岩,碰撞造山带,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
苏鲁造山带论文文献综述
陈仁旭,尹壮壮,夏春鹏[1](2019)在《大别-苏鲁造山带橄榄岩记录的碰撞造山过程中地幔楔的地壳交代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壳交代作用是洋壳俯冲带板片-地幔界面的普遍现象,由于地幔楔样品的缺乏,其识别存在困难。而碰撞造山带广泛出露的地幔楔来源的造山带橄榄岩则是理想的研究对象。本文对大别-苏鲁造山带橄榄岩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这些成果表明这些橄榄岩在大洋俯冲向大陆碰撞转换的不同阶段经历了多期地壳来源流体的交代作用。地壳交代作用不仅改变了地幔楔橄榄岩的地球化学成分,而且导致了交代矿物的生长以及超镁铁质交代体的形成。这些交代体或作为同碰撞和碰撞后镁铁质火成岩的地幔源区,或将地壳组分传输到深部地幔,或释放流体交代大陆俯冲隧道中的俯冲陆壳。本文对地壳交代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和解决思路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赵凯锋[2](2018)在《东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横波速度及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位于中国中部,是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构造结合地带。该地区是世界上超高压变质岩出露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是研究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机制等动力学问题的重要场所。该地区自西向东分别出露浅、中、深不同层次的构造特征,是研究碰撞造山带形成演化等动力学过程的天然实验室。地球科学家在东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进一步认识造山带的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与此同时,针对东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地震学研究尤其是横波速度和各向异性研究,还存在许多模糊之处。基于此,本文利用国家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布设在造山带及周边区域的352个地震台站从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记录的叁分量连续波形数据,使用有限频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技术与远震面波双平面波层析成像技术,通过反演得到了研究区高精度Rayleigh面波和Love面波8秒~83秒的相速度结构。通过反演Rayleigh面波和Love面波频散曲线,本文构建了造山带及周边区域岩石圈叁维横波速度结构及地壳径向各向异性结构,旨在为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和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折返等动力学过程研究提供基础。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发展了面波层析成像方法。本文提出了有限频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技术,即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中考虑了有限频效应,该方法可根据背景噪声数据获取大陆尺度高精度的宽频带(10~150秒)面波相速度结构。本文以美国西部为例,通过对比基于背景噪声数据利用有限频背景噪声层析成像获得的相速度结构与该区域已有的基于背景噪声数据获取的相速度结构(20秒和30秒)和基于远震面波数据得到的相速度结构(60秒和70秒),证明有限频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技术在获取高精度宽频带相速度结构方面的可靠性。此外,本文发展了基于有限频的远震面波双平面波层析成像技术。通过对比基于背景噪声数据得到的Love面波相速度结构(30秒和40秒)和基于远震面波数据得到的相速度结构,证明远震面波双平面波层析成像可以获取高精度的Love面波相速度结构。(2)构建了东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地壳上地幔横波速度结构及地壳径向各向异性结构。根据叁分量背景噪声数据和远震面波数据,利用有限频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技术和远震面波层析成像技术,获取了研究区8秒至83秒的Rayleigh面波和Love面波相速度结构。通过反演Rayleigh面波和Love面波频散曲线,本文构建了研究区地壳上地幔的横波速度结构及地壳的径向各向异性结构。(3)横波速度及径向各向异性结构显示与造山带及周边区域相对应的分区特征。在上地壳(10km),速度结构与地表地质构造有很好的对应性。渭河盆地、华北盆地、江汉盆地等区域表现为低速及较强的正径向各向异性。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下方表现为高速和弱径向各向异性,结合研究区已有的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推断超高压变质岩厚度不超过10km。在中地壳(15~25km),与周边区域相比,麻城—罗田—岳西显示为高速和弱负径向各向异性,推断与岩石圈拆沉及软流圈上涌等动力学过程有关。下地壳及上地幔(25~45km),以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为界,中国西部呈现为低速及弱径向各向异性。东部为高速和较强的正径向各向异性。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结构东西向的转换可能与晚侏罗世以来太平洋板块向西快速俯冲和消减且俯冲带向西迁移有关。在岩石圈地幔(50~70km),研究区域岩石圈横波速度横向不均一,鄂西地区在70km仍然呈现为高速,暗示该区域的岩石圈厚度大于70km。在大别造山带南缘有明显的高速异常,推断与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以及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有关。(4)东秦岭造山带“立交桥”叁维岩石圈结构。穿越东秦岭造山带的横波速度结构及径向各向异性结构显示,东秦岭上地壳为低速和负径向各向异性,推断其上地壳为脆性、粘弹性、韧性构造变形带。中地壳存在低速层且表现为很强的负的径向各向异性,认为是秦岭板块向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逆冲推覆的构造滑脱层。中下地壳表现为正径向各向异性,推断其软流圈上涌的影响,中下地壳受热熔融形成具有水平状流变特征的变形带。在岩石圈地幔中,南北秦岭的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可能与岩石圈拆沉等因素有关。扬子板块与秦岭造山带的岩石圈厚度具有明显差别,推断襄樊—广济断裂带可能为扬子板块与秦岭造山带的碰撞缝合带。(5)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折返机制。东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都存在扬子板块俯冲于造山带之下的痕迹。在构造变形方面,秦岭造山带保留了碰撞造山期地壳变形的信息。而大别—苏鲁地区在后造山期发生了一系列的壳幔相互作用。穿越大别—苏鲁造山带的横波速度剖面显示在造山带岩石圈地幔中存在向北倾的高速体,这为甄别不同的折返动力学模型提供了基础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超高压变质岩在出露地表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折返:(1)在叁迭纪中晚期,扬子板片向华北板片俯冲过程中发生断离,使整个扬子板块岩石圈后退,进而引起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从地幔岩石圈深度折返至中下地壳;(2)在晚叁迭世和早—中侏罗世,两大板块继续汇聚,超高压变质岩在浮力的作用下沿着俯冲隧道折返至中上地壳;(3)在白垩纪,大别造山带岩石圈发生拆离,导致大规模岩浆上涌,在造山带内形成穹窿构造,从而使超高压变质岩进一步折返至地表。(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12-01)
丁伟[3](2018)在《苏鲁造山带南缘临沭县二长花岗岩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造山带的形成和岩石成因机制一直是地质学家们研究的重点。造山带中形成的花岗岩是碰撞造山带构造演化的重要产物,因此其成因机制和源区性质的研究对我们反演造山过程中壳-幔的相互作用和造山作用的深部动力学过程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苏鲁造山带位于中国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结合部位,区域内构造活动强烈,岩浆作用发育,是一条具有复杂构造演化历史的大陆复合型造山带。本文拟对苏鲁造山带南缘临沭县青云镇地区二长花岗岩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重点讨论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类型、成岩物质来源、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其成岩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取得如下成果和认识:岩石学研究表明,研究区二长花岗岩主要由碱性长石、斜长石、石英及黑云母矿物组成。岩石具有高硅(SiO_2含量71.82%~73.71%)、高钾(K_2O含量4.64%~5.01%)、富碱(K_2O+Na_2O含量8.04%~8.84%)、贫镁(MgO含量0.29%~0.37%)、低TFeO/MgO比值(4.13~5.24)及弱过铝质(A/CNK=1.05~1.16)等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具有较高的稀土总量(187×10~(-6)~331.86×10~(-6)),明显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高[(La/Yb)_N=19.71~45.78]。岩石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相对富集Rb、Th、K、L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Pb元素,具中等弱负Eu异常,δEu值主要分布于0.62~0.72。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二长花岗岩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锆石U-Pb定年表明,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26.6±3.8)Ma,为燕山期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岩体εHf(t)=-21.53~-34.43,~(176)Hf/~(177)Hf=0.281722~0.282087;一阶段锆石Hf的模式年龄T_(DM1)=1.64~2.17Ga,二阶段锆石Hf的模式年龄T_(DM2)=2.55~3.35Ga。锆石的εHf(t)值和T_(DM2)年龄均表明二长花岗岩来源于新太古代陆壳物质,为华北克拉通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综合研究认为,该岩体可能主要来源于中等压力下(0.8~1.3 GPa),深度为35~45 km的麻粒岩相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拉张的构造环境。在成岩过程中可能存在单斜辉石、尖晶石、斜长石、磷灰石、Ti-Fe氧化物(如钛铁矿)、角闪石和黑云母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岩石圈的拆沉和地幔岩浆的底侵作用可能是导致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李磊磊,王宗秀,李春麟,高万里,谭元隆[4](2018)在《苏鲁造山带西北缘皇华-铁镢山段韧性剪切变形及年代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鲁造山带经历了多期构造事件,现今构造样式复杂多样,位于其西北缘的皇华-铁镢山地区构造变形强烈,且发育呈北东东向展布的韧性剪切带,对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及年代学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苏鲁造山带晚中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本文通过详细地野外调查和显微构造特征研究,对剪切带几何学和运动学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构造年代学资料探讨韧性剪切带的构造演化过程。结果显示,研究区韧性剪切带几何学形态表现为背形,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经历了两期韧性变形作用:(1)早期韧性变形是由SEE向NWW近水平的滑脱作用造成,并发育与面理产状一致的伟晶岩脉,其LA-ICP-MS锆石U-Pb谐和年龄为150.1±1.1 Ma,表明早期韧性变形启动时间不晚于150 Ma。(2)晚期韧性变形是由NNW-SSE伸展滑覆造成,同变形期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137.09±0.32Ma,与反等时线年龄一致,且侵入剪切带内无变形的闪长玢岩LA-ICP-MS锆石U-Pb谐和年龄分别为123.5±0.8Ma和127.1±1.6Ma,表明晚期韧性变形启动时间不晚于137Ma,并结束于127Ma之前。综合研究区内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次研究认为苏鲁造山带西北缘早期韧性变形发生于陆内造山的晚期阶段,而晚期韧性变形发生于造山后的伸展阶段,两期构造活动反映了苏鲁造山带构造体制转换过程,该转换过程与晚中生代中国东部岩石圈的伸展减薄及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丁伟,王涛,李彦波,张硕[5](2018)在《苏鲁造山带南缘临沭县二长花岗岩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苏鲁造山带南缘临沭县青云镇地区二长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类型、源区性质、成岩构造环境及形成机制,对其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及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LA-ICP-MS锆石U-Pb定年测得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26.6±3.8)Ma。岩体具高硅、弱过铝质、贫铁镁及富碱高钾的特征,稀土配分模式高度分异,亏损Nb、Ta、Ti、P等HFSE,相对富集Rb、Th、K、La等LILE和Pb元素,具中等弱Eu负异常,δEu主要分布在0.62~0.72。研究认为,该岩体可能主要来源于中等压力下(0.8~1.3 GPa),深度为35~45 km的麻粒岩相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拉张的构造环境。在成岩过程中可能存在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岩石圈的拆沉和地幔岩浆的底侵作用可能是导致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8年02期)
史晓晓,刘俊来[6](2017)在《苏鲁造山带中段早白垩世构造变形与构造演化:以日照韧性剪切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介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的苏鲁造山带在晚中生代属于欧亚板块的一部分,造山带在早白垩世时期的构造变形与构造演化的研究对于全面、正确理解中国东部早白垩世时期的构造演化与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日照韧性剪切带进行几何学、运动学、年代学和动力学方面的深入研究来讨论造山带中段早白垩世的构造变形与构造演化。几何学和运动学的研究表明,整体上日照-五莲地区构造格架显示宏观穹窿(背形)的形态和特征。研究区剪切带不均匀地分布在苏鲁造山带中段及其边缘,剪切带总体呈NE-SW展布,在日照地区转为局部E-W向展布。带中糜棱叶理的倾向变化较大,倾角比较平缓,但是拉伸线理具有典型的一致性,表现为E-W向。区域上从宏观和微观尺度可见到上盘向W或WNW的剪切指向标志,例如:S-C组构、σ型和δ型碎斑系、云母鱼等,显示剪切带运动学特征与五莲拆离断层带一致。宏观构造、显微构造和石英c轴组构分析表明,剪切带内变形岩石经历了变质变形条件的有规律变化,与区域穹形构造格局一致。由北向南,从高绿片岩相(陈疃剖面)-低角闪岩相(大山前剖面)-高角闪岩相(黄山前剖面)-高角-麻粒岩相(双庙剖面)-高绿-低角闪岩相(岚山剖面),显示南北两翼变质程度低,核部变质程度高的规律。变形温度条件分析显示,日照韧性剪切带总体处于中高温的变形环境中,两翼的变形温度略低,在350-500℃范围内,核部的变形温度较高,可达750℃,表明剪切带岩石变形整体处于中下地壳深度层次。对于剪切带南部及中部花岗质岩石锆石U-Pb年代学分析发现,糜棱花岗伟晶岩脉样品的锆石UPb年龄为134.4±3.0 Ma,未变形的河山、会稽山花岗岩体的样品的年龄分别为123.4±1.7Ma、119.9±1.8Ma Ma,上述年龄数据表明在苏鲁造山带中段早白垩世剪切活动开始于134Ma或其之后,在123.4Ma之前停止,剪切带附近河山侵入体(123.4 Ma)和会稽山侵入体(120 Ma)属于构造期后侵入体。五莲-日照穹窿的宏观构造格架形成于早白垩世,其发育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a)134Ma之前或同时,区域性构造伸展事件开始;(b)134-123.4Ma,伴随着中下地壳的强烈剪切作用,出现区域性穹隆作用,并伴随着一定规模的同构造岩浆的就位(石臼所岩体,127Ma);(c)123.4Ma以来,在穹窿演化的最后阶段,大规模剪切期后岩浆作用(会稽山,120Ma;河山岩体,123.4Ma),改造了穹隆构造及穹隆内的韧性剪切带构造组合。岩石圈伸展与中、下地壳的切向剪切(非共轴)主导着穹窿作用。伴随着石圈区域构造伸展的下地壳流动也许可以解释苏鲁造山带中段的早白垩世构造模式,这一过程也符合平行伸展构造模型(PET)。区域构造伸展是中国东部岩石圈伸展垮塌、减薄和区域性构造-岩浆活动的直接动因。(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六)——专题12:华北克拉通演化、专题13: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期刊2017-10-15)
赵凯锋,罗银河,杨英杰[7](2017)在《东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叁维横波速度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是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的产物,是研究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热点区域,该区域也是研究洋-陆俯冲转化为陆-陆碰撞、后继的造山运动及造山带垮塌等大陆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场所。构建东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地壳和上地幔叁维横波速度结构,对研究造山带的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布设在东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及周边区域的国家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264个地震台站(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五)——专题66: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期刊2017-10-15)
李海勇[8](2017)在《大陆俯冲带交代作用:苏鲁造山带橄榄岩地球化学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别-苏鲁造山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出露最为完整的超高压变质带之一,其中发育了大量造山带橄榄岩。这些造山带橄榄岩记录了橄榄岩与片麻岩接触界面上发生的流/熔体-橄榄岩反应,是研究大陆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的理想天然实验室。本文对苏鲁造山带东北部荣成地区的纯橄岩和围岩片麻岩及中部日照地区的石榴单斜辉石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学研究,对造山带橄榄岩的成因和演化,地壳交代作用的温压条件、时间,交代组分的组成、性质和来源,锆石的形成机制,超基性岩中名义上无水矿物的水储存能力和控制因素等进行了详细讨论,为大陆俯冲隧道壳幔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重要制约。对苏鲁造山带滕家纯橄岩及其寄主片麻岩进行了系统的全岩主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及矿物主微量元素和矿物氧同位素分析。结果发现,大陆俯冲隧道板片-地幔界面存在多期地壳交代作用。滕家纯橄岩高度富集难熔组分、亏损富沃组分。橄榄石具有高的Fo值和高的NiO含量。斜方辉石具有高的Mg#但低的CaO和Al2O3含量。尖晶石具有高的Cr#但低的TiO2含量。这些特征指示,滕家纯橄岩来源于高度亏损的华北克拉通之下的大陆岩石圈地幔。滕家纯橄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正Pb异常和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造岩矿物表现出正的Pb和Sr异常,低Th/U比值以及相似或低于正常地幔δ18O值。这些观察指示,滕家纯橄岩经历了地壳衍生流体的交代作用。矿物结构和主微量元素组成表明,纯橄岩中存在多期次矿物重结晶和生长。矿物组成和P-T计算指示,滕家纯橄岩随着俯冲从弧前深度到弧下深度,从尖晶石橄榄岩转变为石榴橄榄岩。在橄榄岩从地幔楔进入俯冲隧道并进一步俯冲过程中,在弧前深度受到第一阶段俯冲大陆地壳衍生的富水流体交代作用,形成交代橄榄岩。这些交代岩在俯冲隧道内进一步俯冲至弧下深度,并在4.0-4.4 GPa和773-838℃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第二阶段交代作用发生在初始折返阶段,从碳酸盐熔体中生长白云石质碳酸盐。第叁阶段交代作用发生在早期折返阶段,形成交代锆石和角闪石。交代流体并非源于现今出露地表的寄主片麻岩,而是来自深俯冲大陆地壳的其它部位,是在俯冲带深部与纯橄岩接触的地壳岩石,目前并不出露在纯橄岩附近。这些多阶段地壳交代作用指示,地幔楔底部的橄榄岩在大陆俯冲过程中被刮削进入俯冲隧道,并且在不同深度经历不同组分地壳来源流体的交代作用。因此,造山带橄榄岩记录了大陆俯冲带从俯冲板片向地幔楔的地球化学传输。对苏鲁造山带滕家纯橄岩及其寄主片麻岩不同锆石区域进行了矿相学(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U-Pb定年、微量元素和Hf-O同位素联合分析。结果不仅揭示了造山带橄榄岩中锆石为地壳来源流体交代成因,而且为大陆俯冲隧道壳幔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制约。滕家纯橄岩中锆石具有明显的核-(幔)-边结构。交代生长锆石弱分带或无分带,U-Pb年龄为220±2至231±4Ma。这些区域具有相对低的Th/U比值(<0.1)和HREE含量、陡峭的MREE-HREE配分模式、负的Eu异常和负至低的δ18O值(-11.3至0.9‰),包含有石英和磷灰石包裹体。因此,这些锆石在深俯冲大陆地壳早期折返阶段在地壳流体交代橄榄岩的过程中新生长。相反,残留锆石区域具有典型的岩浆锆石特征,具有振荡环带或模糊的振荡环带,主要为新元古代U-Pb年龄,同时含有少量中至古元古代的U-Pb年龄。这些锆石区域具有高的Th/U比值(>0.1)和陡峭的MREE-HREE配分模式,包含有石英、磷灰石和斜长石包裹体。它们的U-Pb年龄、微量元素和Hf-O同位素组成与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的原岩锆石相似。因此,这些残留岩浆锆石是被来自深俯冲大陆地壳的交代流体物理迁移到纯橄岩之中。总之,滕家纯橄岩经历了来自深俯冲大陆地壳早期折返阶段变质脱水形成的富水溶液的交代作用。在大陆俯冲隧道的板块-地幔界面,这些地壳来源的流体不仅携带Zr和Si等化学组分,而且把深俯冲地壳来源的微小锆石颗粒物理迁移进入橄榄岩。有鉴于此,造山带橄榄岩通过化学迁移(溶解元素)和物理迁移(微小矿物颗粒)等机制记录了大陆俯冲带深部的壳幔相互作用。对苏鲁造山带胡家林石榴单斜辉石岩进行了全岩主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及矿物水含量、主微量元素和氧同位素联合分析。结果不仅为造山带石榴辉石岩成因和石榴辉石岩水储存能力及其在地球水循环中作用提供了制约,而且为大陆俯冲隧道壳幔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制约。胡家林石榴单斜辉石岩由地幔楔橄榄岩与叁迭纪深俯冲大陆地壳部分熔融衍生的含水长英质熔体发生交代反应而形成。单斜辉石水含量为523-1213 ppm,石榴石水含量为55-1476 ppm。这些矿物的水含量不仅与矿物主微量元素含量具有相关性,而且矿物颗粒内部水含量相对均一。该特征排除了矿物水含量在辉石岩从地幔深度折返到地表过程中存在明显扰动,也就是说,地幔交代岩的原始水含量得到了保存。石榴辉石岩高的水含量主要由富水单斜辉石的丰度控制。石榴石也具有高的水含量,说明其也是地幔深度赋存水的重要矿物相。计算的全岩水含量和H20/Ce比值分别为424-660ppm和63-145。辉石岩的水含量高于洋中脊玄武岩的地幔源区,相似或高于洋岛玄武岩的地幔源区,接近于岛弧玄武岩岩浆源区的下限。辉石岩的H20/Ce比值高于夏威夷石榴辉石岩和SWIR大洋辉石岩。这些特征表明,交代富辉石地幔岩石与高水含量和变化H20/Ce比值的地幔源区有关;这也支持一些板内玄武岩的源区可能为橄榄岩和辉石岩的混合物。另一方面,地幔楔中高水含量辉石岩的存在能够增强地幔楔的水储存能力,并减少水由俯冲向深部地幔的迁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9-01)
李叁忠,郑祺亮,李玺瑶,赵淑娟,索艳慧[9](2017)在《中国东部苏鲁造山带的印支期俯冲极性及其造山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部的苏鲁造山带印支期先后经历了大洋消减俯冲、大陆碰撞、陆壳深俯冲、陆内造山等复杂过程。综合苏鲁造山带的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学、年代学进展,发现以下事实用传统的华南向华北俯冲难以解释:(1)徐淮地区形成了明显的朝北西拓展的逆冲构造变形,此外,苏鲁造山带中还存在大量的北西向逆冲推覆构造;(2)苏鲁造山带中出露的白垩纪花岗岩中来自古元古代的继承锆石,以及Sr、Nd、Pb同位素示踪结果都显示与华北地块南缘地质体更为相似;(3)苏鲁造山带北侧的胶莱盆地以及胶北隆起缺乏晚古生代到中生代的弧后火山岩证据;(4)华北南缘叁迭纪时期的古地理环境更接近被动大陆边缘。基于这些事实,本文认为,晚古生代-早叁迭世早期苏鲁段的商丹洋可能向南东俯冲,不同于秦岭-大别段的商丹洋向北俯冲,消减到秦岭-大别微陆块苏鲁段之下,发生华北地块与该微陆块的拼合,华北地块整体向南东楔入秦岭-大别微陆块,导致大别-苏鲁超高压岩石垂向折返剥露;中叁迭世-晚叁迭世,勉略洋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华南地块向北秦岭-大别微陆块俯冲拼合,并逐渐将华南地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秦岭-大别微陆块向西、向北侧向挤出,到了中生代华北地块持续向南东俯冲并楔入华南地块,将苏鲁-大别造山带沿郯庐断裂错断并最终形成该区总体构造格局。(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7年04期)
郭春江[10](2017)在《论苏鲁造山带存在华北克拉通次大陆岩石圈地幔来源物质的可能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海洋的岩石圈,陆地岩石圈具有低密度特点及复杂的进化历史,并且在克拉通形成以后未发生显着的构造及磁化事件,代表地球表面最稳定的区域。太古代时期的华北克拉通与之前的特性不同。华北地幔和苏鲁造山带和大别山造山带的橄榄岩之间的相关性表明华北克拉通地幔的主要部分在被扬子大陆俯部和碰撞前至少保存至早中生代。(本文来源于《山东煤炭科技》期刊2017年06期)
苏鲁造山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位于中国中部,是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构造结合地带。该地区是世界上超高压变质岩出露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是研究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机制等动力学问题的重要场所。该地区自西向东分别出露浅、中、深不同层次的构造特征,是研究碰撞造山带形成演化等动力学过程的天然实验室。地球科学家在东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进一步认识造山带的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与此同时,针对东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地震学研究尤其是横波速度和各向异性研究,还存在许多模糊之处。基于此,本文利用国家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布设在造山带及周边区域的352个地震台站从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记录的叁分量连续波形数据,使用有限频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技术与远震面波双平面波层析成像技术,通过反演得到了研究区高精度Rayleigh面波和Love面波8秒~83秒的相速度结构。通过反演Rayleigh面波和Love面波频散曲线,本文构建了造山带及周边区域岩石圈叁维横波速度结构及地壳径向各向异性结构,旨在为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和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折返等动力学过程研究提供基础。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发展了面波层析成像方法。本文提出了有限频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技术,即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中考虑了有限频效应,该方法可根据背景噪声数据获取大陆尺度高精度的宽频带(10~150秒)面波相速度结构。本文以美国西部为例,通过对比基于背景噪声数据利用有限频背景噪声层析成像获得的相速度结构与该区域已有的基于背景噪声数据获取的相速度结构(20秒和30秒)和基于远震面波数据得到的相速度结构(60秒和70秒),证明有限频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技术在获取高精度宽频带相速度结构方面的可靠性。此外,本文发展了基于有限频的远震面波双平面波层析成像技术。通过对比基于背景噪声数据得到的Love面波相速度结构(30秒和40秒)和基于远震面波数据得到的相速度结构,证明远震面波双平面波层析成像可以获取高精度的Love面波相速度结构。(2)构建了东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地壳上地幔横波速度结构及地壳径向各向异性结构。根据叁分量背景噪声数据和远震面波数据,利用有限频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技术和远震面波层析成像技术,获取了研究区8秒至83秒的Rayleigh面波和Love面波相速度结构。通过反演Rayleigh面波和Love面波频散曲线,本文构建了研究区地壳上地幔的横波速度结构及地壳的径向各向异性结构。(3)横波速度及径向各向异性结构显示与造山带及周边区域相对应的分区特征。在上地壳(10km),速度结构与地表地质构造有很好的对应性。渭河盆地、华北盆地、江汉盆地等区域表现为低速及较强的正径向各向异性。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下方表现为高速和弱径向各向异性,结合研究区已有的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推断超高压变质岩厚度不超过10km。在中地壳(15~25km),与周边区域相比,麻城—罗田—岳西显示为高速和弱负径向各向异性,推断与岩石圈拆沉及软流圈上涌等动力学过程有关。下地壳及上地幔(25~45km),以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为界,中国西部呈现为低速及弱径向各向异性。东部为高速和较强的正径向各向异性。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结构东西向的转换可能与晚侏罗世以来太平洋板块向西快速俯冲和消减且俯冲带向西迁移有关。在岩石圈地幔(50~70km),研究区域岩石圈横波速度横向不均一,鄂西地区在70km仍然呈现为高速,暗示该区域的岩石圈厚度大于70km。在大别造山带南缘有明显的高速异常,推断与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以及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有关。(4)东秦岭造山带“立交桥”叁维岩石圈结构。穿越东秦岭造山带的横波速度结构及径向各向异性结构显示,东秦岭上地壳为低速和负径向各向异性,推断其上地壳为脆性、粘弹性、韧性构造变形带。中地壳存在低速层且表现为很强的负的径向各向异性,认为是秦岭板块向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逆冲推覆的构造滑脱层。中下地壳表现为正径向各向异性,推断其软流圈上涌的影响,中下地壳受热熔融形成具有水平状流变特征的变形带。在岩石圈地幔中,南北秦岭的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可能与岩石圈拆沉等因素有关。扬子板块与秦岭造山带的岩石圈厚度具有明显差别,推断襄樊—广济断裂带可能为扬子板块与秦岭造山带的碰撞缝合带。(5)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折返机制。东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都存在扬子板块俯冲于造山带之下的痕迹。在构造变形方面,秦岭造山带保留了碰撞造山期地壳变形的信息。而大别—苏鲁地区在后造山期发生了一系列的壳幔相互作用。穿越大别—苏鲁造山带的横波速度剖面显示在造山带岩石圈地幔中存在向北倾的高速体,这为甄别不同的折返动力学模型提供了基础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超高压变质岩在出露地表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折返:(1)在叁迭纪中晚期,扬子板片向华北板片俯冲过程中发生断离,使整个扬子板块岩石圈后退,进而引起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从地幔岩石圈深度折返至中下地壳;(2)在晚叁迭世和早—中侏罗世,两大板块继续汇聚,超高压变质岩在浮力的作用下沿着俯冲隧道折返至中上地壳;(3)在白垩纪,大别造山带岩石圈发生拆离,导致大规模岩浆上涌,在造山带内形成穹窿构造,从而使超高压变质岩进一步折返至地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苏鲁造山带论文参考文献
[1].陈仁旭,尹壮壮,夏春鹏.大别-苏鲁造山带橄榄岩记录的碰撞造山过程中地幔楔的地壳交代作用[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9
[2].赵凯锋.东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横波速度及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8
[3].丁伟.苏鲁造山带南缘临沭县二长花岗岩成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
[4].李磊磊,王宗秀,李春麟,高万里,谭元隆.苏鲁造山带西北缘皇华-铁镢山段韧性剪切变形及年代学研究[J].地质学报.2018
[5].丁伟,王涛,李彦波,张硕.苏鲁造山带南缘临沭县二长花岗岩成因[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8
[6].史晓晓,刘俊来.苏鲁造山带中段早白垩世构造变形与构造演化:以日照韧性剪切带为例[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六)——专题12:华北克拉通演化、专题13: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2017
[7].赵凯锋,罗银河,杨英杰.东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叁维横波速度结构研究[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五)——专题66: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2017
[8].李海勇.大陆俯冲带交代作用:苏鲁造山带橄榄岩地球化学制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9].李叁忠,郑祺亮,李玺瑶,赵淑娟,索艳慧.中国东部苏鲁造山带的印支期俯冲极性及其造山过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7
[10].郭春江.论苏鲁造山带存在华北克拉通次大陆岩石圈地幔来源物质的可能性[J].山东煤炭科技.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