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气管哮喘的生活质量量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杨[1](2021)在《医院-社区-家庭网络化管理模式对老年哮喘患者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网络化管理模式对老年哮喘患者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20年1—12月选取老年哮喘患者94例,按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行常规随访护理,观察组应用医院-社区-家庭网络化管理模式实施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不良情绪、自我效能、哮喘症状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变化。结果干预前,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自我管理效能评分、6 min步行距离(6MWT)及生活质量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我管理效能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包括避免诱发因素、发作症状识别及处理、病情监控、按时就诊、遵医嘱服药)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HAMA评分、HAMD评分、mMRC评分、ACT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我管理效能评分、6MWT及生活质量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社区-家庭网络化管理模式可减轻哮喘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效能,从而有效控制哮喘症状,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李爱红[2](2021)在《支气管哮喘合并焦虑抑郁临床观察及用药疗效评估》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第一章支气管哮喘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目的:通过对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 BA)患者的ACT评分、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的分析,为支气管哮喘、焦虑抑郁两者相关性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方法:应用一般资料表、哮喘控制测试表自测版(ACT)、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选择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科(2019年1月-2020年12月)共18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统计其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哮喘病程、ACT评分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通过统计学分析,探讨支气管哮喘与焦虑抑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本次研究的185例BA患者中,女性为103例,占总人数的54.3%,男性为82例,占45.7%;其中年龄最大86岁,最小16岁,平均年龄57.03±12.98岁,无吸烟人数为119人,占总人数的64.3%,吸烟患者66人,占总人数的37.5%;哮喘控制水平(ACT):哮喘症状控制不佳人数共97名,占总数的52.4%;其次哮喘症状良好控制为77名,占41.6%;哮喘完全控制的人数最少,只有4例,占2.2%;哮喘症状未得到控制是7例,占总人数的3.8%。病程:病程小于5年患病人数最多,为85例,约占45.7%;其次,5年~10年患病人数38例,占20.3%;病程最短为1个月,最长病程达60年。2、本研究的185例BA患者,焦虑状态:23.8%可能有焦虑,30.3%肯定为焦虑,22.7%肯定有明显的焦虑状态,13%有严重的焦虑状态。男性可能有焦虑、肯定有焦虑、肯定有明显焦虑及可能为严重焦虑者共66例,占男性总人数的80.4%;女性有焦虑、肯定有焦虑、肯定有明显焦虑及可能有严重焦虑者共100例,占女性总人数的97.08%;女性患者焦虑人数多于男性患者,焦虑与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症:33.5%可能有抑郁症,50.3%肯定有抑郁症,7.0%有严重抑郁症;男性患抑郁症有66例,占男性总人数的80.48%;女性患抑郁症共102例,占女性总人数的99.02%;统计学计算得出,P<0.05,抑郁状态与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男女抑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抑郁症程度较男性高。3、焦虑抑郁情况与哮喘患者年龄、病程和ACT相关性研究:(1)185例BA患者中可能有焦虑者年龄集中在46~55岁和56~65岁;肯定有焦虑者和肯定有明显焦虑者及可能为严重焦虑者均集中56~65岁和66岁以上,统计P=0.001(P<0.05),焦虑评分与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说明年龄越大患焦虑的可能性也就越大;185例BA患者中可能有抑郁症及肯定有抑郁症的年龄均集中在45~55岁,56-65岁及大于66岁;严重抑郁症患者的年龄集中在56~65岁。抑郁评分在年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5))。(2)185例BA患者焦虑在ACT中分布:哮喘症状未得到控制(85.71%)>哮喘症状控制不佳(80.41%)>哮喘症状控制良好(48.05%)>哮喘症状完全控制(0%),焦虑人数最多者分布在哮喘症状控制较差和哮喘症状未得到控制两组内。经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5例BA患者抑郁症在ACT中分布具体如下:哮喘症状未得到控制(85.71%)>哮喘症状控制不佳(69.07%)>哮喘症状控制良好(41.55%)>哮喘症状完全控制(25%)。经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由于10例患者无法提供正确哮喘病程故只统计175例;焦虑患病率:病程小于5年患焦虑为88.37%;病程5~10年患焦虑为83.78%;病程10~20年患焦虑为100%;病程20~30年患焦虑为88.23%;病程大于30年为96%。焦虑患病率:病程10~20年>病程大于30年>病程小于5年>病程20~30年>病程5~10年。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0.206(P>0.05),哮喘病程与焦虑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抑郁症患病率:病程小于5年患抑郁症为88.37%;病程5~10年患抑郁症为86.48%;病程10~20年患抑郁症为100%;病程20~30年患抑郁症为94.11%;病程大于30年患病人数为96%;患抑郁症人数:病程10~20年>病程大于30年>病程20~30年>病程小于5年>病程5~10年,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P=0.498(P>0.05),哮喘病程与抑郁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章从肝论治支气管哮喘的文献研究目的:通过对从肝论治支气管哮喘的文献整理、分析、总结,为支气管哮喘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结果:从72篇文献中统计得出,从肝论治支气管哮喘的常见证型为:肝气郁结、肝火犯肺、肝风内动、肝气乘肺、肝气乘脾、肝肺阴虚;常见的病理要素为:痰、气郁、风、火或热、虚;常采用的治法为疏肝、清肝、柔肝、平肝;常用的归肝经药物:柴胡、僵蚕、枳壳、地龙、川芎、丹参、香附、白芍。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目的:针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或临床缓解期(肝气侮肺、肺气郁闭证),采用我院宣肺解郁中药复方进行治疗,为支气管哮喘共病焦虑抑郁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室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60例哮喘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各项临床标准纳入研究。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前后进行顺序编号1~60,然后借助统计学软件,产生随机数字,按照产生数字的单双属性分为两组,单数为对照组,双数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西医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之上,给予“宣肺解郁”中药复方。总疗程为2周。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治疗前后的血清指标、肺功能各项指标、哮喘评分、焦虑抑郁评分等进行比较,评估宣肺解郁方的临床疗效。结果:1.血清指标: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的EOS计数、血清总Ig E与治疗前对比显着降低,计算得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然观察组的血清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肺功能检查: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显着改善,计算得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FEV1、FVC、FEV1/FVC等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ACT评分:治疗后两组哮喘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的AC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两组治疗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显着降低,且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哮喘患者中存在焦虑抑郁的情况,并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主要集中在中老年,ACT评分越低,焦虑抑郁也就越严重。2.宣肺解郁方可以明显降低哮喘合并焦虑抑郁患者HAMA、HDMD,改善血清指标、肺功能指标、ACT评分。
李玉静[3](2021)在《医共体背景下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在哮喘患者中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医共体背景下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TC)在哮喘患者中的干预效果,为医共体内开展哮喘患者的过渡期护理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参考。研究方法:查阅国内外过渡期护理的相关文献,以2019GINA支气管哮喘患者管理与防治指南、自我管理专家共识为标准,并结合湖州市医共体的现状,对哮喘患者过渡期护理内容进行梳理,选择健康赋权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初步拟定以护士为主导的哮喘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的基本框架,通过专家会议讨论,确立本研究过渡期护理的干预内容。选取湖州市某医疗保健集团自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住院治疗的哮喘患者60例,依据区组随机法,研究对象按照季节(冬12-2月;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分成四组,每组通过暗箱抽签法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呼吸科常规出院前教育+电话随访,实验组按照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内容对进行干预。本研究以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哮喘控制水平、生活质量为主要结局指标(分别于出院前、出院后1个月、2个月进行测定),医疗卫生资源使用情况为次要结局指标。采用SPSS24.0对各项数据分析处理,P<0.05表示两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自我护理能力: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显示,不管实验组还是对照组,任意两个时间点自我护理能力的平均值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随着干预时间延长,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均存在差异;两组患者对比,出院前、出院后1个月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2个月过渡期护理干预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哮喘控制水平;出院前两组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2个月的平均值差值分别为0.901、1.733,过渡期护理干预组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月时差异更显着。(3)生活质量:出院前两组患者的哮喘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2个月两组平均值差值分别为8.275、20.274,对照组均低于过渡期护理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个月时差异更显着。(4)医疗资源利用情况:干预结束后,在按要求复诊人数上两组存在差异,干预组88.9%患者复诊,对照组64.3%(P<0.05),在非预约门诊次数、急诊次数、再入院次数以及入院天数上两组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可提升哮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哮喘控制水平和哮喘生活质量,且干预后2个月比干预后1个月的效果更显着。其次,过渡期护理干预还可提升按要求复诊的人次。
孔艳玲[4](2021)在《城乡居民哮喘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测评哮喘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分析哮喘患者焦虑、抑郁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哮喘患者焦虑、抑郁与ACT评分是否存在相关性;分析不同居住地的哮喘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及影响因素是否有差异。研究方法:采用非概率抽样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哮喘患者179例及其主要照顾179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患者完成一般资料问卷、哮喘控制测试量表;患者及主要照顾者分别完成广泛焦虑自评量表、9条目健康问卷抑郁量表。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应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哮喘患者及主要照顾者的焦虑量表得分分别为4(9-2)分和2(4-0)分,且二者呈显着正相关(r=0.443,P<0.001)。哮喘患者及主要照顾者抑郁量表得分分别为4(8-2)分和1(3-0)分,且两者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452,P<0.001)。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哮喘患者的抑郁评分、主要照顾者的焦虑评分、用药治疗情况、医保类型、婚姻状况是哮喘患者焦虑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R2=0.502,调整后R2=0.488,F=34.883,P<0.001);哮喘患者的焦虑评分、主要照顾者抑郁评分、哮喘控制评分是哮喘患者抑郁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R2=0.457,调整后R2=0.447,F=49.052,P<0.001)。3.采用Spearson相关分析,进一步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显示:患者焦虑评分与ACT评分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r=-0.439,P=0.000);抑郁评分与ACT评分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r=-0.451,P=0.000)。4.农村及城市哮喘患者的焦虑量表得分分别为5(9-2)分和3(5-1.25)分;农村及城市哮喘患者的抑郁量表得分分别为5(8-2)分和3(6-2)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农村哮喘患者的婚姻、用药治疗情况、主要照顾者焦虑评分、患者抑郁评分是农村哮喘患者焦虑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R2=0.451,调整后R2=0.430,F=21.562,P<0.001);而城市哮喘患者的抑郁评分是城市哮喘患者焦虑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R2=0.276,调整后R2=0.261,F=17.576,P<0.001)。农村哮喘患者的焦虑评分、主要照顾者焦虑评分、主要照顾者抑郁评分、ACT评分是农村哮喘患者抑郁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R2=0.494,调整后R2=0.478,F=30.743,P<0.001);城市哮喘患者的焦虑评分、主要照顾者的焦虑评分是城市哮喘患者抑郁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R2=0.445,调整后R2=0.420,F=18.006,P<0.001)。结论:1.哮喘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症状,焦虑共病抑郁发生率较高,哮喘患者及主要照顾者的焦虑、抑郁水平有依存关系;2.哮喘患者的抑郁评分、主要照顾者的焦虑评分、用药治疗情况、医保类型、婚姻状况是患者焦虑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3.哮喘患者的焦虑评分、主要照顾者抑郁评分、哮喘控制评分是其抑郁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4.哮喘患者焦虑、抑郁水平与ACT评分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5.不同居住地的哮喘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及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性。
云梦[5](2021)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疗效评价及血清IL-33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血清中IL-33水平、肺功能、哮喘症状控制量表(ACTTM)、哮喘生存质量量表(AQLQ)等指标评价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希望能找到一种中西结合、有效实惠的支气管哮喘控制方法。方法根据纳排标准纳入我院呼吸内科门诊使用福莫特罗/布地奈德复方吸入制剂但未完全控制的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40例,根据年龄、性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试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试验组使用穴位贴敷治疗+福莫特罗/布地奈德复方吸入制剂治疗,对照组使用福莫特罗/布地奈德复方吸入制剂治疗。试验周期12周,每4周随访一次,试验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患者血清IL-33水平、肺功能、哮喘控制测试(ACTTM)表评分、成人哮喘生命质量评分表(AQLQ)评分。结果1、本课题共纳入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两组病例各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程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试验组治疗前后血清IL-33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血清IL-33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试验组肺功能(FEV1、FVC、FEV1/FVC、FEV1%pred、FVC%pred、PEF、FEF25%pred)治疗第12周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FEV1、FVC、FEV1/FVC、FEV1%pred、FVC%pred、FEF25%pred在治疗第4周和第8周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EF在治疗第8周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FEF75%pred在治疗第4周、第8周和第12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FEV1/FVC、FEV1%pred、FEF25%pred在治疗第4周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8周和第12周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PEF在治疗第4周、第8周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12周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ACTTM评分在各随访时间点组间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内各随访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AQLQ量表总评分在各随访时间点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各随访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随访第8周和第12周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活动受限部分评分第12周两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穴位贴敷可以降低慢性持续期患者的血清IL-33水平。2.穴位贴敷可以改善患者肺功能(FEV1、FVC、FEV1/FVC、FEV1%pred、FVC%pred)3.两组治疗前后哮喘控制水平无显着变化。4.穴位贴敷可以通过改善患者活动受限来提升哮喘患者生活质量。
孙宁[6](2021)在《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中医用药规律及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初探》文中提出目的哮病是一种以突然发作、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喉间发出哮鸣音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现代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以及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均可参照其辨证论治。这其中部分支气管哮喘极为顽固,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约5%会发展为难治性哮喘,尤其是激素依赖性哮喘(steroid dependent asthma,SDA),需要长期应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才能控制。现代医学对SDA的治疗措施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撤药与治疗的矛盾,临床多应用中医中药进行干预。然针对其中医证候类型划分、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始终无法得到统一,尚无证候学与治疗学相结合的规范化治疗指南或共识出现,严重困扰着众多的临床医生和患者。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崔红生教授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哮病的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经验。并重点分析其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治疗SDA的分子机制。最后围绕SDA的中医中药应用过程中尚未达共识的证型、遣方用药及安全性等问题进行了德尔菲法的调查问卷初探,详细地进行了专家访谈,拟定了关于SDA中医药诊治的量表,供后续指南的拟定提出研究方向与科学基础。方法1.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为计算载体,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总结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的用药规律,通过统计2011年4月至2020年12月经崔红生教授诊治哮病的医案,筛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后纳入病历,通过中国科学院研制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录入审核数据,最后利用平台软件以及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总结崔红生教授的用药经验。2.对崔红生教授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治疗SDA进行分子机制研究,分别通过TCMSP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查找加减乌梅丸中中药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靶点蛋白和人类激素依赖型哮喘相关的作用靶点,构建有效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的网络图;蛋白互作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构建,通过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使用分子对接技术对有效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验证。3.根据文献研究法和专家访谈法,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构建SDA治疗量表初稿,并通过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确定治疗量表各级指标,供后续指南的拟定提出研究方向与科学基础。结果1.研究纳入病历2011例/次,共计有效处方1040张。纳入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05,年龄区间8~99岁。医案中处方用药涉及273味,药物四气以寒、凉为主(共占50.52%),其中寒性药使用最多(占45.92%),其次为温性药、平性药;药物五味以以甘、苦、辛为主(共占87.69%);药物归经以归肺、胃、脾为主(共占57.86%)。医案涉及高频用药补虚药使用最多(占总用药比22.86%),其次为止咳平喘药(占总用药比16.37%)。根据统计结果及组方规律,通过频数及置信度统计得出常见药物组合:麦冬-芦根、芦根-黄芩、炙甘草-枇杷叶、麦冬-黄芩、乌梅-白芍。通过基于网络的关联性分析得出纳入医案中运用的核心方药为:乌梅、白芍、黄芩、紫苏子、金银花、麦冬、芦根、薏苡仁、杏仁、生石膏、桃仁、枇杷叶、桑白皮、桔梗、炙甘草、菊花、防风、桑叶、法半夏、蝉蜕、浙贝母。多项结果均显示治疗中多与吾师的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有密切关系。2.经过筛选,加减乌梅丸方中的槲皮素、β-谷甾醇、山奈酚、豆甾醇等多个关键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作用在转录因子AP-1(Transcription factor AP-1,JU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 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AC-alpha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AKT1)、细胞肿瘤抗原 p53(Cellular tumor antigen p53,TP53)等核心基因表达上参与加减乌梅丸方的治疗。KEGG富集分析所涉及的通路包括癌症通路(Pathways in cancer)、PI3K-Akt 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HIF-1 信号通路(HIF-1 signaling pathway)、NF-kappa B 信号通路(NF-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cAMP 信号通路(cAMP signaling pathway)、Jak-STAT 信号通路(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等。3.建立了 2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及234项三级指标的激素依赖型哮喘治疗量表初稿。结论1.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主要通过祛邪扶正、调补阴阳的治法,提出从肝论治,其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应用频繁,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用药经验。2.加减乌梅丸方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复杂作用机制发挥抗炎作用,进而对激SDA起到治疗作用。3.通过德尔菲专家访谈法,分析、整合出适合SDA的治疗量表初稿,对未来指南的拟定提供了研究方向与科学基础。
曹蕾[7](2021)在《中医外治法穴位敷贴治疗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的疗效评价及血清IL-33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中医外治法—穴位敷贴治疗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患者,治疗后,哮喘控制测试表(ACTTM)、成人哮喘生命质量评分表(AQLQ)、过敏性鼻炎视觉模拟量表(VAS)、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感染次数、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剂量、肺功能(FEV1、FVC、FEV1-pre、FVC-pre、FEV1/FVC、PEF、FEF25、FEF50、FEF75)、白细胞介素-33(IL-33)等观测指标,评估日常穴位敷贴,治疗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的疗效,为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增添新的常规治疗手段。方法:采集、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符合哮喘疾病,伴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56例,分为两组,随机分配。穴位敷贴组,28例,予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西医基础治疗(敷贴方案:于入组之日起每隔七天敷贴一次,采用中药敷贴于天突、风门、定喘、肺俞,7贴每次,一次敷贴2-4小时,可根据患者敷贴处皮肤,对药物的反应适当减少敷贴时间,避免不良反应发生);西药组28例,予常规西药治疗。入组前、出组后对每位患者抽取静脉血(每次一管,每管约5ml)进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33的含量检测。观察期每周询问患者的病情变化与服帖后的不良反应,每一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检测肺功能、哮喘控制量表、成人哮喘生命质量评分表、过敏性鼻炎视觉模拟表等,治疗期为三个月。经数据统计分析,探讨中医外治法“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进一步研究穴位敷贴治疗与血清中细胞因子IL-33含量的相关性。结果:1、穴位敷贴组、西药组性别、年龄、BMI(体重/身高2)等基本情况,入组前的肺功能、ACTTM、AQLQ、VAS、IL-33等观察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IL-33:经与治疗前比对,两组患者血清中IL-33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291>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IL-33含量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490>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33改善情况,改善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与去年同期三月相较,患者急性发作次数总数、感染次数总数较去年有明显降低;治疗后,患者西药基础用药无明显变化(P>0.05)。4、ACTTM:分别在入组前、4周、8周、12周检测该量表,分析:治疗前穴位敷贴组、单纯西药组就控制良好、不佳、较差三个等级比较,P值为0.85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穴位敷贴组三个等级分析得出:P为0.032<0.05;经治疗,两组比较,P值为0.017<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AQLQ:经治疗,单纯西药组患者组内对比,AQLQ活动、症状、心理、刺激原、自我关心及总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敷贴组组内比较除AQLQ-心理(P=0.126>0.05)、AQLQ-刺激原(P=0.169>0.05)、AQLQ-自我关心(P=0.130>0.05)外,其余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VAS:治疗后穴位敷贴组除流涕、鼻痒症状外,喷嚏、鼻塞均有改善,且与单纯西药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组内对比,单纯西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敷贴组除鼻塞症状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肺功能:治疗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检测数值,组间进行比较P>0.05;三个月治疗后,穴位敷贴组患者第12周肺功能较入组时改善,FEV1的P值为0.040、FVC-pre的P值为0.010、FVC的P值为0.047、PEF的P值为0.032<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次研究发现,为期三个月的临床试验时间内,穴位敷贴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可明显减少患者急性发作次数,哮喘控制情况得到改善、过敏性鼻炎症状,可改善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2、穴位敷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降低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IL-33的含量,可有效控制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病情,未见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杨依云[8](2021)在《哮喘儿童及其父母睡眠和运动行为现状及体育游戏干预方案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调查哮喘儿童及其父母睡眠行为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2、调查哮喘儿童及其父母运动行为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3、构建适合学龄前期哮喘儿童的体育游戏干预方案,为改善哮喘儿童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方便抽样抽取扬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科门诊4-11岁哮喘儿童及其父母157对,作为观察组;同期收集该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育有同年龄段健康儿童的体检人员及其子女162对,作为对照组。采用自行编制的《哮喘儿童及其父母睡眠行为调查问卷》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χ2检验、非参数检验、双因素相关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2、同方法1,采用自行编制的《哮喘儿童及其父母运动行为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χ2检验、非参数检验和双因素相关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3、建立课题研究小组,对国内外哮喘儿童运动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筛选出高质量的文献,分析哮喘儿童运动干预及效果研究现状。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依据干预方案制定的原则,提取、分析、总结出哮喘儿童运动的相关要素,经课题小组讨论制定学龄前期哮喘儿童体育游戏干预方案初稿。通过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形成最终的学龄前期哮喘儿童体育游戏干预方案。结果1、哮喘组儿童的BMI(P=0.001)、屏幕前时间(P<0.001)和睡眠习惯问卷得分(P<0.001)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儿童。两组儿童父母的哮喘相关知识-态度-睡眠行为问卷得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P<0.001,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哮喘知识总分(OR=1.134),父母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OR=6.558)是影响儿童睡眠习惯的独立因素。2、哮喘组儿童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P<0.001)和频率(P<0.001)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儿童,哮喘组儿童父母锻炼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儿童父母(P<0.001)。父母运动行为与儿童运动行为的χ2检验显示,父母锻炼频率与儿童锻炼频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χ2=42.323,P<0.001)。3、经15位分别从事儿童呼吸内科、运动医学、临床儿科护理等研究工作的专家2轮函询,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95。一级指标Kendall’s W 分别为 0.436、0.592;二级指标 Kendall’s W 分别为 0.376、0.474(P<0.01),最终形成5项一级指标,26项二级指标。结论1、与正常儿童相比,哮喘儿童的BMI高、屏幕前时间长和睡眠习惯问题多;与正常儿童父母相比,哮喘儿童父母哮喘疾病知识多、自我效能感高但睡眠质量差。父母睡眠质量与儿童睡眠习惯之间存在相关性,表现为父母睡眠质量越好,儿童的睡眠习惯也越好。父母哮喘知识和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儿童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表现为父母哮喘知识越少,父母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差,儿童更容易发生睡眠障碍。2、与正常儿童相比,哮喘儿童的锻炼频率低和锻炼时间少;与正常儿童父母相比,哮喘儿童父母的锻炼频率也明显降低。父母运动行为与儿童运动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表现为父母锻炼频率越高,儿童的锻炼频率也越高。3、基于文献研究和德尔菲法构建的学龄前期哮喘儿童体育游戏干预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教育性和实用性,可用于指导学龄前期哮喘儿童症状、睡眠、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胡静[9](2021)在《放松训练对哮喘患儿父母焦虑、抑郁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哮喘患儿父母焦虑、抑郁及自我效能感现状,分析患儿住院期间对主要照顾者负性照护体验的影响,评估系统放松训练对哮喘患儿父母的心理调适效果,为优化临床护理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9月在南昌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110例哮喘患儿父母(父亲或母亲)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系统放松训练,在干预前、干预3d及干预7d后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家属负性情绪变化,结合一般自我效能表(GSES)、满意度量表(CSQ-8)评估家属的照护自我效能感和干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儿及其父母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基线具有可比性。干预前两组患儿父母的SAS、SDS、GSES、CSQ-8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降低,GSES、CSQ-8评分均升高,且干预后7d效果优于干预后3d;实验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GSES、CSQ-8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及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干预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焦虑、抑郁、自我效能和满意度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2.1组内比较(1)实验组干预前焦虑得分51(38,70),干预后3d及7d焦虑得分分别为37(28,54)与34(2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3d及7d焦虑得分分别为48(33,57)与44(32,58),较干预前焦虑得分53(4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干预前抑郁得分(66.62±18.59),干预后3d及7d抑郁得分分别为(55.05±19.67)与(50.02±1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3d及7d抑郁得分分别为64.11±18.87与58.29±16.11,较干预前抑郁得分69.07±1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干预前自我效能得分(23.58±7.44),干预后3d及7d自我效能感得分分别为32(24,39)与42(3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3d及7d自我效能得分分别为26.75±6.36与29.09±7.47,较干预前自我效能得分23.25±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干预前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23(18,29),干预后3d及7d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分别为32(25,35)与33(2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3d及7d满意度得分分别为26.75±6.36与27(22,31),较干预前满意度得分23.25±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组间比较(1)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前焦虑得分分别为(52.58±18.78)和(53.73±18.31);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后3d焦虑得分分别为37(28,54)和48(33,57),干预后7d焦虑得分分别为34(24,46)与44(32,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前抑郁得分分别为(66.62±18.59)和(69.07±18.50);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后3d抑郁得分分别为(55.05±19.67)和(64.11±18.87),干预后7d抑郁得分分别为(50.02±18.09)与(58.29±16.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前自我效能得分分别为(31.56±9.45)和(30.56±10.20);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后3d自我效能得分分别为(37.24±8.54)和(33.82±9.46),干预后7d自我效能得分分别为42(38,48)与37(3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前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分别为(23.58±7.44)和(23.25±7.24);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后3d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分别为32(25,35)和27(22,31),干预后7d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分别为33(29,39)与31(2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患儿父母中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系统放松训练可有效改善患儿家属负性照护体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司东旭[10](2021)在《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前期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Chronic duration of bronchial asthma,CDBA)中医干预方案研究成果,温润方组(Wenrunformulagroup,WRFG)良好控制率75.44%,明显优于常规辨证组(Rout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group,RSDG)良好控制率 48.33%。本研究进一步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中医干预思路充分反映了中医治疗CDBA的优势与特色。构建基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CDBA免疫调控的生物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依托课题——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干预方案,分别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四个研究中心,开展同时期、多中心、随机、对照、三盲的临床实用性随机对照优效设计研究。应用“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观指导思想下形成的“温润辛金培本”原理系列方药(简称温润方)为中医干预方案。共纳入符合研究要求病例128例,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WRFG和RSDG。为进一步观察两组治疗前血清免疫球蛋白、白介素谱系分布特点,以及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白介素谱系变化趋势,对符合要求的入组患者进行了二次筛选。同时,招募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Healthy group,HG),并收集受试者血清标本。采用ELISA竞争检测方法进行血清标本检测,开展“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CDBA调节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血清白介素水平的免疫调控研究。结果1病例信息分析本研究根据现有各组血清病例数,结合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纳入WRFG24例,RSDG 14例、HG 14例。WRFG与RSDG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只有腰膝酸软1(1,2)(WRFG)、0(0,1)(RSDG),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组患者疗前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喘息、乏力、口干、心悸、头晕、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咳嗽、咳嗽性质、咳痰不爽、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均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RSDG组患者疗前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气短、乏力、口干、畏寒肢冷、咳嗽、咳嗽性质、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多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差值比较中,WRFG在喘息、口苦、口干、心悸、纳呆、腹胀、口渴喜饮、大便不调、夜尿频、头晕、腰膝酸软、总分等方面较RSDG症状积分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疗前疗后肺功能比较,两组患者在FEV1%FVC、PEF%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血清免疫球蛋白2.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血清IgA、IgG水平较RSDG和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gE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gA、IgG、IgE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2.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血清IgA、IgG水平较RSDG和HG无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gE水平较RSDG高,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gA、IgG、IgE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3血清促炎白介素3.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β、IL-2、IL-5、IL-7、IL-8、IL-13、IL-20、IL-25、IL-36y 水平较RSDG、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 血清 IL-3、IL-4、IL-6、IL-9、IL-33 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β、IL-7、IL-8、IL-9、IL-13、IL-20、IL-25、IL-33、IL-36γ 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L-2、IL-3、IL-4、IL-5、IL-6水平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3.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β、IL-4、IL-5、IL-6、IL-7、IL-9、IL-33、IL-36γ 水平较 RSDG 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IL-3、IL-8、IL-13、IL-20、IL-25水平较RSDG、HG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β、IL-3、IL-7、IL-8、IL-13、IL-20、IL-33 水平较 HG 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2、IL-4、IL-5、IL-6、IL-9、IL-25、IL-36γ 水平较 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4血清抗炎白介素4.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0、IL-21、IL-27、IL-28A、IL-35 水平较 RSDG、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9水平较RSD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血清IL-12、IL-37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0、IL-12、IL-21、IL-27、IL-28A、IL-29、IL-35、IL-37 水平较 HG无统计学差异。4.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血清IL-10、IL-12、IL-21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7、IL-29、IL-35、IL-37水平较RSDG、HG无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8A水平较RSD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0、IL-12、IL-21、IL-27、IL-28A、IL-29、IL-35、IL-37 水平较 HG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 WRFG组在改善哮喘患者喘息、咳嗽、咳嗽性质、咳痰不爽、乏力、口干、心悸、头晕、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总分等全身症状体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体现了WRFG“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整体诊治CDBA的优势与特色。2 WRFG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促炎和抗炎白介素水平升高并接近健康人水平,可能与温润方减轻了哮喘患者气道慢性炎症这一基础病理损害,使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局部对较高的血清促炎白介素水平耐受性增强,提高了气道对损伤因子的免疫防御及修复能力有关。3 CDBA具有多种免疫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病理变化基础,炎症、免疫参与了疾病宏观表现的微观病理变化。反之,不同的微观炎症免疫调控失衡状态影响着宏观中医哮喘的病机演变。CDBA存在着“肺脾为核心多脏虚”的关键病机共性规律。“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是在全面客观认识CDBA脏腑关系与病机演变规律基础上对中医整体观念、脏腑辨证的继承、发展、应用,强调以“肺脾为核心”的整体观揭示哮喘发病机制。
二、支气管哮喘的生活质量量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支气管哮喘的生活质量量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医院-社区-家庭网络化管理模式对老年哮喘患者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护理方法 |
1.2.1创建医院-社区-家庭三级联动型健康管理系统 |
1.2.2 创建哮喘患者健康管理档案 |
1.2.3 落实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健康管理举措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不良情绪评分比较 |
2.2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效能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哮喘相关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2.4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3 讨论 |
3.1 医院-社区-家庭网络化管理模式对老年哮喘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 |
3.2 医院-社区-家庭网络化管理模式对老年哮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
3.3 医院-社区-家庭网络化管理模式对老年哮喘患者哮喘症状的影响 |
3.4 医院-社区-家庭网络化管理模式对老年哮喘患者生活质量的应用效果 |
(2)支气管哮喘合并焦虑抑郁临床观察及用药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
第一章 支气管哮喘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资料 |
3.研究方法 |
4.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5.研究结果 |
第二章 从肝论治支气管哮喘的文献研究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方法 |
5 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结论 |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支气管哮喘合并焦虑抑郁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医共体背景下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在哮喘患者中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哮喘疾病现状 |
1.1.2 过渡期护理 |
1.1.3 医共体概述 |
1.2 健康赋权的相关概念及作用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内容 |
2.1 形成哮喘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的干预方案 |
2.1.1 初拟过渡期护理干预的基本内容 |
2.1.2 专家小组讨论 |
2.1.3 确立护理干预方案 |
2.2 研究对象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终止标准 |
2.2.4 样本量估算 |
2.2.5 分组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2.3.2 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 |
2.3.3 哮喘控制测试表(ACT) |
2.3.4 成人哮喘生活质量评分表(AQLQ) |
2.3.5 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情况表 |
2.4 伦理原则 |
2.5 研究实施 |
2.5.1 实施前准备 |
2.5.2 对照组 |
2.5.3 实验组 |
2.6 评价指标 |
2.7 资料发放与收集 |
2.8 数据统计处理 |
2.9 技术路线 |
3 质量控制 |
4 结果 |
4.1 研究对象流失情况统计 |
4.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4.3 两组哮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价 |
4.4 两组患者哮喘控制测试评价 |
4.5 两组患者哮喘生活质量评价 |
4.6 两组患者医疗资源利用情况比较 |
5 讨论 |
5.1 哮喘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
5.2 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提高了哮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
5.3 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提升了患者哮喘控制水平 |
5.4 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改善了患者哮喘生活质量 |
5.5 过渡期护理对患者哮喘医疗资源利用的影响 |
6 总结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性 |
6.3 局限性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过渡期护理在临床中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城乡居民哮喘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研究结果 |
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2. 哮喘患者及主要照顾者的焦虑、抑郁水平 |
3.哮喘患者焦虑、抑郁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4.哮喘患者焦虑、抑郁水平与患者ACT评分的相关关系 |
5. 不同居住地的哮喘患者焦虑、抑郁水平与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哮喘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疗效评价及血清IL-33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设计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样本量计算 |
1.3 诊断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及步骤 |
1.7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随访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人口学资料 |
3.2 疗效性指标 |
4 数据整理及分析 |
4.1 建立数据库 |
4.2 统计方法 |
4.3 统计软件 |
5 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
5.1 一般情况 |
5.2 血清IL-33 水平 |
5.3 肺功能 |
5.4 量表评分 |
讨论 |
1 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
2 穴位贴敷治疗的方药分析 |
3 穴位贴敷的穴位 |
4 观察指标 |
4.1 一般情况 |
4.2 血清IL-33 |
4.3 肺功能 |
4.4 量表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中医用药规律及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激素依赖型哮喘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激素依赖型哮喘概述 |
2 激素依赖性哮喘、激素抵抗性哮喘、难治性哮喘之间的关系 |
3 激素依赖性哮喘的诱因 |
4 激素依赖型哮喘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特征 |
5 鉴别诊断 |
6 激素依赖性哮喘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激素依赖性哮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2.1 分期辨证论治 |
2.2 脏腑辨证论治 |
2.3 分型辨治 |
2.4 专方专治 |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6 其他治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三步序贯法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概况 |
1 三步序贯法理论的产生及内涵 |
2 三步序贯法治疗SDA的理法方药 |
3 三步序贯法临床应用概况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总结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的中药用药规律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1 基本信息统计 |
2 总体方药信息统计 |
3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
第四节 讨论 |
1 哮病概述 |
2 SDA的中医证治机理 |
3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4 从肝论治治疗哮病 |
5 加减乌梅丸方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加减乌梅丸方治疗SDA的作用机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1 加减乌梅丸方有效活性成分 |
2 筛选加减乌梅丸方与SDA的共同作用靶点 |
3 关键化学成分-共同靶点网络构建 |
4 PPI网络构建 |
5 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 |
6 分子对接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1 加减乌梅丸方有效活性成分 |
2 加减乌梅丸方-SDA靶点预测 |
3 加减乌梅丸方中活性成分与SDA基因网络构建 |
4 PPI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
5 GO功能富集分析 |
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7 靶点-通路网络构建 |
8 分子对接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SDA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的初探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激素依赖型哮喘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方案构建 |
3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1 专家积极程度与权威程度 |
2 专家协调程度 |
3 专家咨询建议 |
4 问卷调查评分结果 |
5 构建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 |
第四节 讨论 |
1 拟定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的重要性及应用价值 |
2 拟定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
3 拟定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的依据及指导意义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中医外治法穴位敷贴治疗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的疗效评价及血清IL-33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诊断标准 |
1.2.2 分期标准 |
1.2.3 过敏性鼻炎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方案 |
2.2 试验材料 |
2.2.1 敷贴药物制备 |
2.2.2 体外血清制备 |
2.2.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3 敷贴穴位选择 |
2.4 敷贴方法及时间 |
2.5 敷贴注意事项 |
2.6 治疗方案 |
2.7 血清中IL-33检测前准备 |
2.8 实验操作步骤 |
2.9 观察时间 |
2.10 监测指标及评估标准 |
2.10.1 一般情况资料 |
2.10.2 病史资料 |
2.10.3 安全性指标 |
2.10.4 监测指标 |
2.11 随访方式 |
2.12 数据处理 |
3 临床试验结果 |
3.1 完成情况 |
3.2 一般情况比对 |
3.3 观察指标比对 |
3.3.1 三月内患者急性发作次数、感染次数总数 |
3.3.2 吸入激素药量增减 |
3.3.3 ACTTM值 |
3.3.4 AQLQ比对 |
3.3.5 VAS比对 |
3.3.6 肺功能分布及比较 |
3.3.7 血清中IL-33含量分布及比较 |
讨论 |
1 西医对CARAS的认识 |
2 发病机制 |
3 细胞因子IL-33 |
3.1 IL-33的命名 |
3.2 IL-33的受体 |
3.3 IL-33/ST2的作用机制 |
4 中医对CARAS的认识 |
5 中医外治法—穴位敷贴 |
6 穴位敷贴的作用机制 |
7 敷贴穴位及处方的选择 |
7.1 穴位选取 |
7.2 药物选取 |
8 临床疗效评价 |
8.1 近三月内急性发作次数、感染次数 |
8.2 评分量表 |
8.3 肺功能 |
8.4 血清IL-33 |
9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西医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1 西医治疗 |
1.1 避免接触变应原 |
1.2 糖皮质激素治疗 |
1.2.1 上、下呼吸道联合使用ICS |
1.2.2 鼻内激素联合ICS |
1.3 抗变态反应药物 |
1.3.1 抗组胺药物 |
1.3.2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
1.4 特异性免疫治疗 |
1.5 抗IgE单克隆抗体治疗 |
1.6 对症治疗 |
2 中医对于CARAS的认识 |
3 中医治疗 |
3.1 中医内治法 |
3.1.1 中药复方 |
3.1.2 中药单药 |
3.2 中医外治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哮喘儿童及其父母睡眠和运动行为现状及体育游戏干预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现状 |
2.1 哮喘儿童及其父母睡眠行为研究现状 |
2.2 哮喘儿童及其父母运动研究现状 |
2.3 代际理论 |
2.4 知-信-行理论 |
第一部分 哮喘儿童及其父母睡眠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数据收集与录入 |
1.4 伦理原则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儿童及其父母一般资料情况 |
2.2 儿童父母哮喘相关知-信-行现状 |
2.3 两组儿童睡眠现状 |
2.4 父母睡眠行为和儿童睡眠行为相关性分析 |
2.5 儿童发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哮喘儿童BMI升高 |
3.2 哮喘儿童玩电子设备时间延长 |
3.3 哮喘儿童睡眠习惯问题发生率高 |
3.4 哮喘儿童睡眠习惯与父母睡眠质量的关系 |
3.5 哮喘儿童父母自我效能高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哮喘儿童及其父母运动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数据收集与录入 |
1.4 伦理原则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儿童及其父母一般资料情况 |
2.2 儿童父母哮喘相关知-信-行现状 |
2.3 两组儿童运动现状 |
2.4 父母运动行为和儿童运动行为相关性分析 |
2.5 父母不同锻炼频率和睡眠行为的得分分析 |
3 讨论 |
3.1 哮喘儿童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更低 |
3.2 父母体育锻炼行为与哮喘儿童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性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学龄前期哮喘儿童体育游戏干预方案构建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研究法 |
2.2 德尔菲法 |
3 结果 |
3.1 哮喘儿童体育游戏设计的原则 |
3.2 哮喘儿童体育游戏方案的制定 |
3.3 哮喘儿童体育游戏干预方案初稿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放松训练对哮喘患儿父母焦虑、抑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儿童哮喘对其父母心理状态的影响 |
1.2.2 哮喘患儿父母不良情绪干预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哮喘 |
1.4.2 放松训练 |
1.4.3 抑郁 |
1.4.4 焦虑 |
1.4.5 自我效能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剔除标准 |
2.1.4 样本量估算 |
2.1.5 医学伦理 |
2.2 分组 |
2.3 干预 |
2.3.1 干预方法 |
2.3.2 干预内容 |
2.4 研究工具及观察指标 |
2.4.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2.4.2 焦虑自评量表(SAS) |
2.4.3 抑郁自评量表(SDS) |
2.4.4 一般自我效能表(GSES) |
2.4.5 满意度量表(CSQ-8) |
2.5 资料收集 |
2.6 质量控制 |
2.6.1 人员培训 |
2.6.2 量表发放 |
2.6.3 预试验 |
2.6.4 正式干预 |
2.7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哮喘患儿父母干预前基线资料比较 |
3.1.1 哮喘患儿一般情况比较 |
3.1.2 哮喘患儿父母一般情况比较 |
3.1.3 干预前两组哮喘患儿父母焦虑、抑郁比较 |
3.1.4 干预前两组哮喘患儿父母自我效能比较 |
3.1.5 干预前两组哮喘患儿父母满意度比较 |
3.2 两组哮喘患儿父母干预后组间比较 |
3.2.1 焦虑组间比较 |
3.2.2 抑郁组间比较 |
3.2.3 一般自我效能组间比较 |
3.2.4 满意度组间比较 |
3.3 两组哮喘患儿父母干预后组内比较 |
3.3.1 焦虑组内比较 |
3.3.2 抑郁组内比较 |
3.3.3 一般自我效能组内比较 |
3.3.4 满意度组内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哮喘患儿父母照护体验现状 |
4.2 放松训练对哮喘患儿父母负性照护体验的干预效果 |
4.2.1 放松训练对哮喘患儿父母焦虑的影响分析 |
4.2.2 放松训练对哮喘患儿父母抑郁的影响分析 |
4.2.3 放松训练对哮喘患儿父母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分析 |
4.2.4 放松训练对哮喘患儿父母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第5章 结论及不足 |
5.1 结论 |
5.2 局限性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般资料调查表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综述 哮喘患儿父母负性情绪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0)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
前言 |
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免疫调控特征 |
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炎性因子与免疫调控的相互关系 |
3 免疫调控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预后转归的影响 |
4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的临床需求 |
5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的临床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
前言 |
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中医观 |
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临床特征与免疫炎症的相关性 |
3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病机演变与免疫调控的相互关系 |
4 中医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炎性因子与免疫调控的作用 |
5 中医通过免疫调控影响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预后转归 |
6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免疫调控的优势与特色 |
7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免疫调控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理论研究 |
1 “脏腑整体辨证”观 |
1.1 整体观念 |
1.2 脏腑辨证 |
1.3 “脏腑整体辨证”的含义 |
2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观 |
2.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关键病机的共性规律特征 |
2.2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含义 |
3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方药的临床应用 |
3.1 “温润辛金培本”治则理论基础 |
3.2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方药系列疗法 |
3.3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内服方药 |
3.4 温润方 |
4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与西医免疫调控的异同 |
4.1 免疫调控失衡的认识思路不同 |
4.2 免疫调控的方法有别 |
4.3 免疫调控的目的一致 |
5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继承与发展了中医解决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问题的优势与特色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
研究一 基于RCT的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临床信息分析及血清标本收集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促炎ILs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四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抗炎ILs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特色与创新 |
3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件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实用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案 |
附件2 试验过程的标准作业程序质量控制(即SOP管理) |
附件3 各中心血清采集及哮喘控制情况 |
四、支气管哮喘的生活质量量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医院-社区-家庭网络化管理模式对老年哮喘患者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张杨.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12)
- [2]支气管哮喘合并焦虑抑郁临床观察及用药疗效评估[D]. 李爱红.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医共体背景下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在哮喘患者中的干预研究[D]. 李玉静.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4]城乡居民哮喘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 孔艳玲. 大理大学, 2021(09)
- [5]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疗效评价及血清IL-33的影响[D]. 云梦.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中医用药规律及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初探[D]. 孙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中医外治法穴位敷贴治疗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的疗效评价及血清IL-33的影响[D]. 曹蕾.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哮喘儿童及其父母睡眠和运动行为现状及体育游戏干预方案的构建[D]. 杨依云. 扬州大学, 2021(08)
- [9]放松训练对哮喘患儿父母焦虑、抑郁的影响研究[D]. 胡静. 南昌大学, 2021(01)
- [10]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D]. 司东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哮喘论文; 对照组论文;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论文; 抑郁情绪论文; 呼吸道疾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