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接管南方证券(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苏,吴锡皓[1](2012)在《稳健性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为切入点,探讨会计稳健性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以资产减值准备表征会计稳健性时,随着资产减值准备的增加,会计信息透明度也会增强,但当资产减值准备超过一定的限度后,会计信息透明度不升反降,两者呈现倒U型关系;而删除了过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样本后发现,原先的倒U关系不复存在,资产减值准备与会计信息透明度是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表明,稳健性的运用提升了会计信息透明度,而极端盈余管理行为导致了会计信息透明度下降。在敏感性测试中,剔除了盈余管理的影响后发现,稳健性的增强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综合起来,会计稳健性能够缓解公司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水平。
陈椿[2](2012)在《我国行政接管法律制度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日益蓬勃的今天,行政接管行为作为政府行政行为的一种渐渐崭露头角,很多金融机构比如商业银行由于经营不善而被银行监督管理机构接管,很多市政基础设施特许经营企业比如自来水公司由于各种原因濒临倒闭而被政府临时接管。可见行政接管是一种常见而且对经济发展有突出作用的行政行为,但是目前为止我们却鲜见行政法学界对这种行政行为进行详尽的分析。本文经过对该行为的实践和理论分析认为,行政接管行为作为具体行政行为的一种,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在金融机构或者其他重点行业的重要企业出现自身无法解决的危机可能危及公共利益的时候,对其予以接受和管理,以恢复其正常的经营能力的行为。本文主要立足于我国行政接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将行政接管行为根据接管对象的不同分为金融机构的行政接管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企业的行政接管两种,介绍了行政接管行为的性质、出现的原因以及该制度的合理性分析,再用列举式的方式来详述两种行政接管的主体、对象、情形和国外的相关规定之后,明述对我国行政接管法律制度进行架构的设想。最后将行政听证制度与信息公开制度融入行政接管法律制度之中,这是一种畅想,但是并不是异想天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行政程序法》会将这种想法变成现实。行政接管行为常常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行政接管法律制度在我国却并不健全。在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对行政接管进行规定的法律制度,在我国目前并没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所制定的法律对这项行政行为予以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即使在《行政强制法》中也没有行政接管这种行为的存在,而对于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企业的行政接管模式的最高立法更是只有建设部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但是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很多时候金融监管机构和政府需要对某些机构和企业进行接管,却无法可依或者有法乱依,这就出现了现实中需要行政接管法律制度而我国法律法规有没有具体而完善的行政接管法律制度的矛盾。因此,本文主要就这一矛盾提出了笔者自己对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建立行政接管法律制度的制度设计,希望可以解决理论和实践不统一的立法现状。
赵显亮[3](2010)在《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研究: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走过二十余年,证券市场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贡献是巨大的,从证券市场总市值,上市公司数目,证券化率等可见一般。我们用较短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资本市场发展阶段,既带给我们繁荣,也留下了诸多问题。所以,我国证券市场曾出现多次较为集中的并购重组浪潮,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证券公司面临的是生与死的较量。通过总结发现,我国证券市场在90年代主要存在证券公司定位不清晰,监管机制不健全,相关法规不足的问题。当市场行情偏好的时候,有些证券公司为寻求高收益往往会从事违规经营,或投资高风险产品;当行情转向后,证券公司前期的违规问题,高风险投资问题逐渐暴露,甚至发生流动性危机,资不抵债,直接面临目标重组的危险。当然,除了证券公司自身问题导致的并购重组外,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更是直接引发了证券行业的并购重组,如90年代中期的银证分离,21世纪初期的信证分离,2004年—2007年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以及2009年“一参一控”政策的实施等等。本文以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个视角研究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问题,探讨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影响因素、模式及两种模式的绩效,通过比较分析,以期得出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应采取何种模式更为科学合理,更符合我国的国情。首先我们从影响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因素出发,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发现宏观因素,如国家经济政策改变,监管政策改变等,对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产生显着影响,同时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于并购重组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证券公司自身的品牌,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明显。第三章有详尽的论述。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模式,主要分为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在本文的第四章,我们主要运用模型分析法,对政府主导证券公司重组并购的三种不同类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析。其中,通过对危机救助模型的分析发现征收惩罚性的再贷款利率是政府救助问题证券公司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除此之外,我们还针对证券公司并购重组中产生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在第五章的市场主导部分,我们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并购重组中的经理人行为、政府行为、股东行为,并从动态博弈的角度,观察市场主导并购重组的机理。其分析认为,如果利用含机会成本的每股收益率衡量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能更有效的反映成本因素在市场主导的并购重组中的影响。同时,我们针对市场主导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些许建议。另外,在这两章的论述中,我们分别通过具体案例,一个从政府主导模式的实践中总结出政府行政接管、央行再贷款、中央投资公司注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重组等四种实施路径;另一个从市场主导模式实践中总结出整体收购、部分业务收购、新设合并、吸收合并四种方式。在进行了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理论研究后,运用具体数据对二者的区别做进一步比较则是势在必行的。因此,在第六章我们主要运用财务分析法,通过对比两种不同并购重组模式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的相关指标,研究发现,政府主导的并购重组在短期内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市场主导的并购重组长期效果更好。这符合部分政府主导并购重组案例的现实情况,政府行为具有短视性。当然,由于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样本不多,而且财务数据的收集非常困难,所以,不排除研究结论存在局限性的可能。最后,我们对全篇的研究情况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并收获以下结论: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在特定条件下,政府应对危机证券公司进行选择性救助;市场主导的并购重组模式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并购重组是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如果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结论及建议中的任何一部分能对证券业从业人员,证券业监管人员,或相关研究人员有所启发,笔者将深感欣慰。。
武安江,王清剑[4](2010)在《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及金融监管的改革》文中认为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是监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按照一定程序采取有关措施,对证券公司风险进行提示、化解和处置的过程,其中处置阶段是化解金融风险的最重要环节之一。2003年以前,我国高风险的被处置的证券公司主要包括万国证券和君安证券,另外,还有几家高风险的证券兼营机构被处置。2003年以来,监管机构加大了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力度,共处置了几十家高风险证券公司。
李自然,杨如彦[5](2008)在《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研究:南方证券接管案》文中研究说明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如何选择一个制度安排来化解公共外部债权人的损失。在南方证券接管案中,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间接注资赔付公众债权人权益的机制,是否存在效率基础,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作者通过考察政府、问题证券公司和外部债权人在面对不同制度资源时所具有的行为选择,证明了存在社会稳定硬约束的前提下,政府提供融资挽救证券公司的财务危机,来平复中小投资人的权益诉求,有其存在的市场基础。文章最后还通过评价南方证券风险处置方案,提出了改进建议。
孟华婷,张多蕾[6](2007)在《长期股权投资减值计提比率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基于南方证券行政接管事件的思考》文中指出资产减值计提比率对企业盈余管理有重大影响,但新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一章仍然没有关于长期资产减值计提比率的规定。我国是否应该规定长期资产减值的计提比率,我们可以以南方证券行政接管事件为背景,分析我国新准则关于资产减值准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陈雪,陈劲[7](2007)在《与现实碰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4年初,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并对加强证券公司监管,推动证券公司规范经营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及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谢佩洁[8](2007)在《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自1985年我国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以来,我国证券市场逐步发展,证券公司的数量和规模随之不断扩大。但是,在证券市场“新兴+转轨”的背景下,我国证券公司在发展中积累了不少问题和风险。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其不同于一般公司的最大特征即其风险具有扩散性、放大性和社会性,单个或局部金融困难容易演变成全局性的金融动荡,甚至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证券公司高风险问题成因也十分复杂,不同的证券公司其风险程度不同,风险成因各异,采取的风险处置方式也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对证券公司的风险状况必须给予高度重视。2001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持续低迷,证券公司的经营环境持续恶化。随着近几年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和改革力度的加大,证券公司多年积累起来的问题和风险充分暴露、集中爆发。在这一背景下,2004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明确了资本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任务,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提出了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具体要求;从2004年8月开始,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证监会开始对证券公司进行综合治理,至今已处置了三十多家高风险证券公司,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对我国证券公司的风险处置进行研究,对于完善有关风险处置法规,建立规范化处置证券公司风险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比较适合不同风险状况的证券公司的具体处置模式,总结各种模式的适用范围、处置效率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处置模式进行评价,提出如何优化现有风险处置模式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今后我国证券公司风险能够平稳、有序地化解提供理论指导。
李淑清,龙成凤[9](2006)在《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问题探析》文中指出证券公司的风险处置是化解金融风险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本文通过介绍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几种主要模式,分析了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行政化手段多于市场化手段、过多行政干预成本高昂等,提出了完善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工作的政策建议,如完善并加强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相关立法、建立并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等。
朱静秋[10](2005)在《案例八 证券公司路在何方?——从南方证券被行政接管说开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2004年的中国证券市场并不平静。对于中国130多家大小不一的证券公司来说,这一年更多地意味着生计维持的艰难。从1月2日南方证券正式宣布被行政接管到10月26日辽宁证券被托管,数十家证券公司或被托管、或资金链断裂,传出各类丑闻。股市低迷之下,随之而来的似乎必然是证券公司的行业性低谷。南方证券的遭遇较为典型地表
二、行政接管南方证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行政接管南方证券(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行政接管法律制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行政接管的理论概述 |
(一) 行政接管的法律性质 |
(二) 行政接管在法律上的地位 |
(三) 行政接管法律制度的合理性探析 |
二、我国行政接管主要适用的领域及其存在的问题 |
(一) 我国行政接管法律制度运行的两种主要模式 |
(二) 我国行政接管法律制度的现存问题分析 |
三、完善我国行政接管法律制度的对策 |
(一) 行政接管法律制度的实体性规制 |
(二) 行政接管法律制度的程序性规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已发表论文 |
(3)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研究: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回顾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国外关于并购重组的研究 |
1.2.3 国内关于并购重组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结构 |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2.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特征与类型 |
2.1 境外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特征与类型 |
2.1.1 境外证券公司并购重组基本情况 |
2.1.2 国外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特征 |
2.1.3 启示和借鉴 |
2.2 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特征、动因、模式 |
2.2.1 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及并购重组的重要阶段 |
2.2.2 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重要特征 |
2.2.3 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 |
2.2.4 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类型 |
2.2.5 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主要模式 |
2.2.6 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整合 |
2.3 本章小结 |
3.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宏观影响因素 |
3.1.1 宏观经济政策 |
3.1.2 监管政策变化 |
3.1.3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
3.2 中观影响因素 |
3.2.1 证券市场运行环境 |
3.2.2 券商行业状况 |
3.2.3 行业技术进步 |
3.3 微观影响因素 |
3.3.1 公司治理结构 |
3.3.2 公司规模及品牌声誉 |
3.3.3 经营状况及发展战略 |
3.3.4 公司的风险程度 |
3.4 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方法 |
3.4.1 主成分分析基本原理 |
3.4.2 数据获取与问卷设计 |
3.4.3 因素分析 |
3.4.4 主成分分析结论 |
3.5 影响因素与并购重组模式的关系 |
3.6 本章小结 |
4.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政府主导模式 |
4.1 政府主导并购重组动因与模型分析 |
4.1.1 政府主导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
4.1.2 政府主导并购重组理论分析模型 |
4.2 政府主导并购重组模式的主要方式与路径 |
4.2.1 政府行政接管 |
4.2.2 央行再贷款 |
4.2.3 中央投资公司注资 |
4.2.4 投资者保护基金重组 |
4.3 政府主导并购重组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
4.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2 改进措施和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5.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市场主导模式 |
5.1 市场主导并购重组历史背景及现状 |
5.1.1 市场主导并购重组的历史背景 |
5.1.2 市场主导并购重组的现实状况 |
5.2 市场主导并购重组博弈模型分析 |
5.2.1 微观机理 |
5.2.2 经理人行为博弈分析 |
5.2.3 股东行为博弈分析 |
5.2.4 政府行为博弈分析 |
5.3 市场主导并购重组模式的主要方式及案例 |
5.3.1 整体收购 |
5.3.2 部分业务收购 |
5.3.3 新设合并 |
5.3.4 吸收合并 |
5.4 市场主导并购重组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5.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5.4.2 改进措施及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绩效比较分析 |
6.1 并购重组绩效分析指标选取 |
6.1.1 财务状况 |
6.1.2 治理结构 |
6.1.3 风险管控能力 |
6.1.4 创新能力 |
6.2 两种并购重组模式财务状况实证比较分析 |
6.2.1 偿债能力比较分析 |
6.2.2 运营能力比较分析 |
6.2.3 盈利能力比较分析 |
6.3 两种并购重组模式其他方面比较分析 |
6.3.1 治理结构比较分析 |
6.3.2 险管控能力比较分析 |
6.3.3 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结论和建议 |
7.1 结论 |
7.1.1 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具有较强的特殊性 |
7.1.2 特定条件下政府应对危机证券公司进行选择性救助 |
7.1.3 市场主导并购重组模式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
7.1.4 并购重组是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的必然选择 |
7.2 建议 |
7.2.1 建立危机应急机制及风险证券公司救助和退出机制 |
7.2.2 优化证券公司股权结构和完善证券公司治理机制 |
7.2.3 构建证券公司市场主导并购重组监管政策及法律法规环境 |
7.2.4 优质证券公司应通过市场主导模式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长期股权投资减值计提比率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基于南方证券行政接管事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案例背景资料 |
二、案例分析 |
(一) 计提比率问题 |
(二) 信息披露问题 |
(三) 审计责任问题 |
三、对策和建议 |
(一) 《企业会计准则》是否应该规定资产减值计提比率 |
(二)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压缩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 |
(三) 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形成抑制盈余管理的内部机制 |
(四) 应加强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审计监督 |
(8)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四) 文章结构 |
二、我国证券公司的风险形成与处置背景 |
(一) 我国证券公司的风险形成 |
1、存在的主要风险 |
2、风险形成的原因 |
(二) 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的背景 |
(三) 我国证券公司处置情况 |
三、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困难与应遵循的处置原则 |
(一)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中存在的困难 |
(二) 现阶段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应遵循的原则 |
四、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模式的演变 |
(一) 证监会配合各方进行风险处置阶段(2002年前) |
1、案例 |
2、政府主导下"捆绑"模式的背景及处置效率分析 |
3、政府主导下"捆绑"模式的评价 |
(二) 证监会主导下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摸索尝试阶段(2002年—2004年8月) |
1、停业整顿后责令关闭模式 |
2、政府主导、企业买单模式 |
3、以行政强制手段进行关闭或撤销的模式 |
(三) 综合治理大背景下对证券公司风险的主动、集中处置阶段(2004年8月至今) |
1、新《证券法》、《公司法》实施前阶段 |
1.1 行政接管模式 |
1.2 行政关闭后行政清算模式 |
1.3 重组模式 |
2、新《证券法》、《公司法》实施后阶段(2006年至今) |
2.1 行政清理模式 |
2.2 破产重整模式 |
2.3 限制业务模式 |
五、现有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模式的比较与政策建议 |
(一) 现有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模式的比较 |
(二) 完善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模式的政策建议 |
1、处置措施以市场化为取向 |
2、处置主体以中介机构为取向 |
3、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与加强投资者教育并重 |
4、合理利用监管资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祝表 |
四、行政接管南方证券(论文参考文献)
- [1]稳健性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研究[A]. 周晓苏,吴锡皓.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2年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2
- [2]我国行政接管法律制度探析[D]. 陈椿. 安徽大学, 2012(10)
- [3]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研究: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D]. 赵显亮. 江西财经大学, 2010(06)
- [4]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及金融监管的改革[J]. 武安江,王清剑. 吉林金融研究, 2010(01)
- [5]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研究:南方证券接管案[A]. 李自然,杨如彦. 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 2008
- [6]长期股权投资减值计提比率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基于南方证券行政接管事件的思考[J]. 孟华婷,张多蕾. 西部财会, 2007(10)
- [7]与现实碰撞[N]. 陈雪,陈劲. 中国证券报, 2007
- [8]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模式研究[D]. 谢佩洁. 山东大学, 2007(03)
- [9]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问题探析[J]. 李淑清,龙成凤. 证券市场导报, 2006(11)
- [10]案例八 证券公司路在何方?——从南方证券被行政接管说开来[J]. 朱静秋. 公司法律评论, 20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