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论文-袁大鹏,陈奇乐,石垚,李瑾璞,王树涛

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论文-袁大鹏,陈奇乐,石垚,李瑾璞,王树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河北典型样带,生态扩张源地,城镇扩张源地,生态安全格局

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袁大鹏,陈奇乐,石垚,李瑾璞,王树涛[1](2019)在《河北典型样带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全文发布,提到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打造以"太行山脉—渤海湾"与"京南生态绿楔-拒马河-白洋淀"生态廊道,形成连山通海、南北交融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鉴于此,本文参照陆地样带选取原则和依据,布设河北省典型样带,并利用MCR(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模型,以样带的林地、草地和湿地作为生态源地,人工表面作为城镇扩张源地,从土地内在属性和外在属性两方面,选取高程、土地景观类型、土壤类型、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5方面指标,研究该样带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典型样带划定成:生态核心区、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生态可占区和生态治理区5个生态安全区。生态源地和城镇扩张源地空间格局分布具有明显的界限,均呈集中连片分布,但生态连通性较弱。生态核心区面积最小,为1 082.42km2,该样带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均位于样带的西北部;生态缓冲区面积最大,为6 943.63km2,位于样带的西北部和东部沿海,是连接上、中、下游的媒介,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生态过渡区面积为3 189.25 km2,是今后作为城乡建设后备用地开发建设重点区域,应合理规划;生态可占区分布在生态过渡区和生态治理区的过度地带,是目前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面积为5 835.34 km2;生态治理区面积为1 710.70 km2,主要是生态脆弱区,也是未来进行生态恢复、生态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以上3区交错分布于中部和东南部。综上,生态核心区和生态缓冲区应大规模植树造林;生态过渡区应严格控制向生态用地扩张;生态可占区应根据城市人口、经济等需求进行因地制宜开发;生态治理区应实施退耕还淀恢复淀泊水面,严守土壤环境安全底线,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11期)

吴文俊[2](2019)在《基于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伴随着“反规划”理论的提出,从生态保护视角探索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配置方案逐渐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协调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土问题、水源紧缺、沙漠化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环境问题日益明显,长春地处东北黑土带区域,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产区及园林城市之一,其对于粮食安全及生态安全的保障尤为重要。生态安全格局是通过对单一生态问题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将各类生态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及受到外界扰动后生态环境所表现出的敏感性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土地利用及生态本底,运用土地利用预测模拟模型,构建基于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优化格局,对未来土地利用进行优化配置,并旨在为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依据。本研究在系统分析长春市现存的水土流失、水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及“叁化”防治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基于GIS平台的空间功能,结合综合评价模型与MCR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构建综合安全格局,同时运用CLUE-S模型模拟了基于现状发展趋势的2025年长春市土地利用模拟情景及基于生态安全的长春市2025年优化配置发展情景,基于Fragstats平台,运用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结合景观指数及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进行各类发展情景的对比研究,同时对长春市2025年土地利用发展中针对生态保护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依据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保护及“叁化”安全这四个单一的生态过程,将长春市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分为高、中、低叁个安全等级,由结果显示,研究区处于低生态安全区域约总面积的8.7%,该地区受外界扰动所表现出的敏感性较大,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长春市处于高生态安全区域所占比例为26.5%,该类地区生态环境较为稳定。(2)运用CLUE-S模型进行长春市2015年土地利用模拟,模拟结果显示Kappa系数为82.6%,表明该模型对于长春市土地利用发展预测效果较好,能够进行长春市土地利用的多情景模拟,同时基于现状发展趋势得出长春市2025年土地利用发展情景,以及结合基本农田保护与生态安全保护,得出长春市2025年基于生态安全的优化配置情景结果。(3)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对各类模拟情景结果的景观斑块之间的空间分布、关联连通性与复杂破碎程度等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基于生态安全的优化配置结果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将生态安全格局的低值区作为限制加入优化配置情景中,更能综合地将耕地保护、生境保护等纳入了考量范围,能更加合理有效地缓解耕地急剧转变为建设用地的现状趋势,并且在生态空间方面,使得长春市土地利用之间的生态连通性得到提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杨远琴,任平,洪步庭[3](2019)在《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叁峡库区腹地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进行研究,以期为研究区缓解用地紧张、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以叁峡库区腹地的5县为研究区,首先对低丘缓坡范围进行了界定,然后基于ArcGIS 10.1软件,对研究区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了评价,基于评价结果,提取出生态源地,接着应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构建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把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分布图与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空间分布图进行了迭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低丘缓坡面积共计3 930.90 km~2,禁止开发型、限制开发型、适度开发型和优先开发型,其面积分别为1 182.02 km~2,1 775.19 km~2,835.71 km~2,137.98 km~2,研究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大部分属于禁止开发型与限制开发型,适宜于开发利用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面积较小;对4种开发利用类型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适宜了相应的开发利用建议。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方法,有利于促进研究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郭梓芳[4](2019)在《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安全耦合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安全是衡量国计民生的重要指标,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党中央对国家生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在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不易直接得到生态安全状态的定量化的描述和分析,因此人们开始通过对景观结构的研究来反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运行状况。研究以景观生态学、系统论、等级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选取生态脆弱的典型地带陕北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使用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区十年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利用叁角模型,结合研究区经济、社会和自然叁方面的特点,建立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分析评价该地区的生态安全状态。基于耦合机理的研究方法,运用相关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景观指数与生态安全指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程度。研究结果可以为探索生态安全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耦合机理研究打下基础,为陕北农牧交错区域景观格局达到高效且安全的状态提供土地利用分配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从研究区景观格局整体来看,近年来景观破碎度和形状指数持续增大,景观整体受干扰的程度增大,多样性保持在稳定状态,聚集度有所升高,景观连通性和有序性增强。(2)2005―2010年EFI、SAI、REI叁个指标的数据有较大程度的增长,2010―2015年数据增幅变小,但也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水平。2015年生态环境已经达到较为稳定的安全状态,且还在持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3)景观指数CONTAG、SHDI、SHEI与生态安全显着相关,以高度相关的指数分别代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和生态安全状态测算它们的耦合度。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指数和生态安全状态之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一直保持上升态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越来越有序,生态环境越来越和谐。(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08)

邵周玲,董廷旭,严霜[5](2019)在《绵阳市安州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土地科学、地理学与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可以揭示生态安全问题.本文从绵阳市安州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数量、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这四个方面进行探究,综合得出了近年来安州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基于PSR模型对安州区土地利用进行分析,计算得到安州区近年来生态安全指数值,揭示2012-2016年安州区生态安全变化趋势.结论表明:2012年到2016年生态安全指数从0. 431 4上升到了0. 651 6,上升率为51%,年均上升率为12. 8%,安州区生态安全呈现出变好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君一[6](2019)在《天津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人类一切活动的载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近年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有助于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本文以天津市土地生态安全为研究对象,结合GIS技术,以30m×30m栅格为研究单元,在评价天津市土地生态安全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天津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相关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本文基于韧性视角,运用物元模型,从多功能性、适宜性、冗余度、稳定性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天津市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及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天津市整体土地生态安全为较安全等级,土地生态安全主要制约因子为水源影响度、地下水资源开采程度、分维指数和生态用地聚集度4个指标。天津市土地生态高度安全区、较安全区、临界安全区和不安全区面积分别为2028.32km2、3971.32km2、2419.60km2和3314.05km2,各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7.29%、33.85%、20.62%和28.24%,空间差异明显,呈现北高南低、四周高中心低的空间分布。土地生态高度安全区主要分布于于蓟州区北部和宝坻区;较安全区分布广泛,主要用地类型为耕地及水域湿地;临界安全区较为分散,主要分布在武清区南部及静海区;不安全区空间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向心性,主要分布在“环城四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和滨海新区。(2)本文以土地生态高度安全区域和生态红线区域作为生态“源地”,选取土地利用类型、距水源的距离、距道路的距离、距活动断裂带的距离作为阻力因子,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源地”扩张的最小累积阻力面,并在此基础上划分高、中、低叁个水平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缓冲区,识别生态廊道,构建天津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其中,生态“源地”划定总面积为1960.26k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6.70%,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和河流水库,在空间上呈岛屿式和带状的非连续分布;高水平缓冲区面积为1239.49k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0.56%,中水平缓冲区面积为4461.94 k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38.02%,低水平缓冲区面积为4092.73 k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34.87%;识别出生态廊道共61条,总长度为1781.48km,空间分布表现为北密南疏,并呈不规则的曲线分布,形成环状廊道布局。(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9-01-17)

黄苍平[7](2018)在《厦门市同安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背景下,本文以厦门市同安区为研究区,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监测与分析了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下的生态质量与生态安全格局1996~2015年间的演变,最后提出针对同安区的生态建设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1996~2015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大面积变化的有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其中,林地面积增长了122.66km2,耕地面积减少了148.78 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49.59km2。2006~2015年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远大于1996~2006年间。除了林地和草地2006~2015年间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小于1996~2006年间,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均是2006~2015年间大于1996~2006年间。景观类型指数变化说明林地和建设用地破碎化程度减弱,斑块数量减少,其他地类破碎化程度增加。整体景观格局指数说明景观异质性增强,斑块破碎化程度升高,景观连通性和集聚度增强。(2)生态质量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2006年和2015年同安区RSEI均值分别为0.6581、0.5506、0.6252,生态质量等级出现“良-中-良”的变化。1996~2006年间,生态质量变差的面积为336.29km2;2006~2015年间,生态质量变好的面积为256.30km2。各乡镇街道的RESI均值排名,除了西柯镇持续变差,由第5位降到最后,其他各乡镇街道排名较稳定。生态质量变化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对生态质量的需求有关。(3)生态安全格局变化分析表明,同安区1996~2015年的生态安全水平逐步提高。具体表现为生态源地面积增加,由1996年的263.35km2增加到2015年的386.44km2,源地斑块分布趋于合理;生态源地影响强等级生态区面积增加,由1996年的472.50km2增加到2015年的544.51km2;潜在廊道数量增加,由1996年的33条增加到2015年的64条,平均长度由1996年的2.5 km减小到2015的1.44 km;生态节点数量由1996年的13处增加到2015年的24处;五显镇、洪塘镇境内的部分节点及其周边地区成为生态源地,生态源地连通性增强;贯穿东西向沿沈海高速的辐射通道贯通成为连通的潜在生态廊道。(4)本文提出以下几点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建设策略。扩大生态源地面积和提高内部生态质量;强化生态“踏脚石”的生态节点的建设;改善城镇区内绿色生态网络建设,提高生态源地对城镇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小流域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建设生态安全水系和滨水防护林带。最后,本文提出构筑以生态源地为生态安全屏障,由环城生态廊道、道路防护廊道和河流生态廊道等要素组成的生态保护框架,内部填充城镇建设和农业生产等用地基质。(5)厦门市同安区在城镇化进程不同阶段土地利用、生态质量和生态安全格局的特征明显。同安区生态安全格局在城镇化加速发展前、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和接近城镇化后期阶段,分别处于低安全、中等安全和较高安全水平;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出现耕地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加的变化;生态质量先下降后上升。(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8-12-01)

孙丽娜,杨光,闫文义[8](2018)在《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生态安全是促进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以我国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明水县为研究区,以研究区各乡镇为评价单元,采用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建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生态安全指数测算方法,计算研究区各评价单元的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并将评价结果表达在空间上。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12个乡镇中,I级生态安全单元2个,II级生态安全单元6个,III级生态安全单元4个。导致安全评价等级差异的影响因子各乡镇不一,其中经济密度、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等因子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大。该研究成果可为保护区域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简卿[9](2018)在《青龙满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是人类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地球上各类生物生存繁衍的关键。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在给人类带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也因其对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而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造成了生态风险的产生。因此,如何科学的评价风险、管理风险,并构建区域内生态安全格局成为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基于此,本文以慢速改变的景观要素作为切入点,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青龙满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域,从景观生态风险自身的显、隐性两个方面出发,选取不同的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GIS、Geoda等空间分析软件实现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和空间相关性分析,揭示风险分布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得到的景观生态风险指数作为阻力因子之一,运用MCR模型建立成本距离表面,判别各生态安全组分;并结合重力模型区分生态廊道的重要性等级,最终得到优化后的生态安全网络格局。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土地利用角度和景观格局角度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2000-2014年间,研究区基质景观由林地和未利用地构成,两者面积占比大于65.00%。土地景观类型表现出“叁增叁降”变化,园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其他叁类景观地类面积下降。研究期间,景观斑块个数总体增多、破碎化加剧,且各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同种类型景观斑块的分离度整体增加,景观间连接度降低。除林地和建设用地外,其他类型优势度下降。研究区景观异质性逐年上升,景观类型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分析结果说明人类活动对研究区的干扰逐年增大,研究区景观结构日益复杂化。(2)通过评价景观生态风险得到青龙满族自治县风险分布及时空变化规律。通过借鉴知识管理的分类方法,将“景观风险”划分为“隐性风险”和“显性风险”两种类型,并通过选取相关指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揭示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内景观生态风险值的总体高低是显隐性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其时空变化规律看,高风险等级区域分布范围逐渐变小且有连片的趋势,但县域整体风险仍然较高,且县域西部的景观生态风险值高于县域东部地区。根据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研究区的景观生态风险值在空间上存在着较高空间正相关,相邻样地在空间上呈较高度的聚集分布,且研究期间HH聚类和LL聚类表现出增强的趋势。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可知,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值在空间上以HH聚类和LL聚类为主,其他聚类呈零星分布,并且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3)建立了青龙满族自治县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并针对划定的不同功能区给出相应对策建议。通过识别研究区的生态源地并结合研究区实际选取阻力因子,依据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网络,根据重力模型对生态廊道的重要性进行区分,得到一级生态廊道和二级生态廊道。选用自然断点法划分构建的成本距离面,最终将研究区划为5个功能区:生态源地、缓冲带、低阻力区域、中阻力区域以及高阻力区域,并针对不同功能区提出保障生态安全的对策建议。本研究旨在为研究区今后的生态规划以及持续稳定的发挥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2)

吴学伟[10](2018)在《小叁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与生态安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UCC)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与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合作进行纲领性交叉科学研究课题,然而随着人类对土地资源索取和改造力度不断加大,致使区域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和植被退化等各种环境问题的加剧,不仅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演替,而且严重危害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小叁江平原位于叁江平原的核心区域,是我国沼泽的主要分布区。50余年来在人口速增、农业现代化技术的提升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下,已由昔日“北大荒”成为今日的“北大仓”,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并由此引发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此,本文以Landsat/MSS、TM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在RS和GIS支持下,借助于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信息和景观格局等模型,分析1976-2013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和景观格局的空间变化和生态过程,基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驱动因子深入探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内在驱动机制,借助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效应”的理论,从自然资源状态、环境生态压力和自然与环境响应出发,基于景观层面构建区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揭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规律与区域生态过程响应的内在机理,以此探究景观生态安全区的生态恢复措施和途径,为区域湿地资源生态恢复、保护、生态重建和持续发展的规划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1976-2013年,小叁江平原地区LUCC发生重大变化,土地利用格局由以湿地等自然景观为主的自然混合景观逐步转变为以农田等人为景观为主的区域格局现状,区域土地格局结构日趋不合理。其中,1976年土地利用结构以自然景观(未利用地、草地和林地)为主,面积比例为68.28%;2000年和2013年自然景观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38.20%和19.62%,人为景观(耕地和居民工矿用地)的面积比例分别达到了 51.99%和78.19%。研究区内耕地、林地和居民工矿用地增加,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减少,草地接近极端的下降趋势。2)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从1976年的188.39增加到2013年的269.12,且在各个行政单元都呈现增加趋势,保护区在叁个时期的指数值都是相对最小。前期变化型是研究区面积最大图谱单元,面积比例为36.92%,面积最大图谱类型为“未利用地耕地-耕地”;面积最小图谱单元是反复变化型,占总面积的6.55%,“耕地-林地-耕地”是该类型的最大面积图谱模式,后期变化型的是“未利用地-未利用地-耕地”;持续变化型的为“未利用地-林地-耕地”。3)耕地和林地景观斑块数目先增加而后减少,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景观斑块数目呈现持续的减少趋势,居民工矿用地景观斑块数目呈现增加趋势;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景观的最大斑块周长、面积和平均斑块面积、周长都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林地、草地、未利用地景观呈现减少趋势,耕地景观呈现增加趋势;斑块数量随着粒度增加而呈现复杂变化;景观斑块聚集度和分维数随粒度增加呈现有规律变化;聚集度随着颗粒递增呈现线性递减趋势,散布与并列指数呈现线性递增变化趋势;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没表现出现明显的粒度效应。4)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由1976年1.3488和0.7528降分别降到2013年的0.7928和0.4436,景观优势度则由1976年的1.2362增加到2013年的1.7922,区域各景观组分分布趋向不均匀化,面积比例差异性增加,均匀程度减小,景观格局受到某一种或者几种优势景观类型支配地位增强,优势景观类型对景观整体的控制作用增强,景观完整化程度好,区域景观呈现出以耕地为基质,未利用地、林地、草地、水域和居民工矿用地等呈补丁状散布于之中的景观格局,与该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程度和区域产业结构相关。5)耕地景观在1976-2000年和2000-2013年的转入贡献率分别为55.34%和80.50%,转入贡献率要高于转出贡献率;居民工矿用地景观转入贡献率要高于转出贡献率;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景观转出贡献率要高于转入贡献率;林地→耕地、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耕地在1976-2000年间贡献率分别为30.50%、1.86%和47.28%;耕地、林地和水域景观具有较高的保留率,而草地和未利用地景观具有较低的保留率,2000-2013年耕地景观的保留率最大,为94.85%,草地景观最小,仅为0.59%;林地→耕地、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耕地等变换基本反映景观组分动态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6)研究区的生态服务价值由1976年的2.24×1010元减少到2013年的1.28×1010元,年减少率为1.15%;耕地和居民工矿用地景观生态服务价值呈现增加趋势,耕地景观生态服务价值由1976年2.29X109元增加到2013年6.16X109元,未利用地、草地和水域景观的生态服务价值则呈现出下降趋势,未利用地景观生态服务价值下降最大,为1.21×1010万元,草地景观次之,为1.74X 109元,1976年和2000年以未利用地(湿地)的生态价值为主体,在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比例分别为72.07%和53.76%,2013年以耕地景观为主体,比例为48.075%,源于研究区景观格局由原来的湿地基质混合景观格局变为现在的农田基质的农业景观格局,呈现出以湿地为主要景观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环境转变为以农田为主要景观类型的半自然生态系统环境。7)3期景观生态安全的全局Moran's Ⅰ指数均为正值,表明景观生态安全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性,存在高-高和低-低的正相关性,低-高或者高-低的空间负相关;1976年高-高自相关类型集中分布于生态安全Ⅴ级区域,2000和2013年的高-高聚集区分布于河流沿岸和保护区内,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呈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1976-2013年景观生态安全呈现高级别向中、低级别转换变化特征,1976年以生态安全Ⅳ和Ⅴ级为主,面积比例为62.36%,2000年的Ⅲ和Ⅳ级占据较大面积比例,占总面积的54.13%,2013年的Ⅰ和Ⅱ级占据优势地位,达到68.34%。8)景观生态环境安全评估一直是生态安全研究领域的前沿学术难题,基于野外调查和遥感定量反演的植被盖度数据,建立研究区植被盖度与区域景观生态安全之间回归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景观生态安全变化与植被盖度变化的关联性,揭示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演变与生态系统响应的内在机理。景观生态安全和植被盖度呈现一个较高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0。景观生态安全变化与植被盖度变化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6和0.93,具有很高的关联性。景观生态安全变化与植被盖度变化也具有很高的关联性,景观生态安全很好的反映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信息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9)基于Markov模型对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结果进行预测。自2013年一直到最终平衡状态,生态安全Ⅰ级面积比例一直呈现递增趋势,而其它生态等级面积比例呈现递减趋势,生态安全Ⅰ级面积比例在平衡状态为72.64%,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生态安全Ⅱ级次之,为20.54%,生态安全V级最小,仅为1.10%。最终模拟结果与2013年结果相似,呈现生态安全Ⅰ和Ⅱ级占据绝对优势,其它生态等级处于次要支配地位的格局局面。(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05-01)

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伴随着“反规划”理论的提出,从生态保护视角探索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配置方案逐渐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协调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土问题、水源紧缺、沙漠化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环境问题日益明显,长春地处东北黑土带区域,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产区及园林城市之一,其对于粮食安全及生态安全的保障尤为重要。生态安全格局是通过对单一生态问题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将各类生态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及受到外界扰动后生态环境所表现出的敏感性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土地利用及生态本底,运用土地利用预测模拟模型,构建基于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优化格局,对未来土地利用进行优化配置,并旨在为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依据。本研究在系统分析长春市现存的水土流失、水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及“叁化”防治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基于GIS平台的空间功能,结合综合评价模型与MCR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构建综合安全格局,同时运用CLUE-S模型模拟了基于现状发展趋势的2025年长春市土地利用模拟情景及基于生态安全的长春市2025年优化配置发展情景,基于Fragstats平台,运用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结合景观指数及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进行各类发展情景的对比研究,同时对长春市2025年土地利用发展中针对生态保护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依据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保护及“叁化”安全这四个单一的生态过程,将长春市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分为高、中、低叁个安全等级,由结果显示,研究区处于低生态安全区域约总面积的8.7%,该地区受外界扰动所表现出的敏感性较大,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长春市处于高生态安全区域所占比例为26.5%,该类地区生态环境较为稳定。(2)运用CLUE-S模型进行长春市2015年土地利用模拟,模拟结果显示Kappa系数为82.6%,表明该模型对于长春市土地利用发展预测效果较好,能够进行长春市土地利用的多情景模拟,同时基于现状发展趋势得出长春市2025年土地利用发展情景,以及结合基本农田保护与生态安全保护,得出长春市2025年基于生态安全的优化配置情景结果。(3)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对各类模拟情景结果的景观斑块之间的空间分布、关联连通性与复杂破碎程度等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基于生态安全的优化配置结果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将生态安全格局的低值区作为限制加入优化配置情景中,更能综合地将耕地保护、生境保护等纳入了考量范围,能更加合理有效地缓解耕地急剧转变为建设用地的现状趋势,并且在生态空间方面,使得长春市土地利用之间的生态连通性得到提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1].袁大鹏,陈奇乐,石垚,李瑾璞,王树涛.河北典型样带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2].吴文俊.基于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9

[3].杨远琴,任平,洪步庭.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叁峡库区腹地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J].水土保持研究.2019

[4].郭梓芳.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安全耦合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9

[5].邵周玲,董廷旭,严霜.绵阳市安州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评价[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6].王君一.天津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

[7].黄苍平.厦门市同安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格局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8

[8].孙丽娜,杨光,闫文义.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分布研究[J].环境工程.2018

[9].简卿.青龙满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8

[10].吴学伟.小叁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与生态安全评价[D].武汉大学.2018

标签:;  ;  ;  ;  

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论文-袁大鹏,陈奇乐,石垚,李瑾璞,王树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