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描述性否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词汇性否定表达,身体性,认知隐喻,映射构造
描述性否定论文文献综述
顾诚[1](2018)在《从身体认知隐喻看日语中的词汇性否定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否定作为语言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之一,在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有所体现。但也因为否定的这样一种基础性特征,也使得“解释否定”变成了一个难题。正如哥德巴赫猜想中复杂的数字可解,而简单的“1+1”却难以证明一般,作为“非肯即否”的语言现象来说,证明否定的形成也显得十分困难,尤其是在学术界承认了某些否定表达并不一定具有否定要素之后,“如何证明肯定形式能够合理构成否定表达”也成为研究否定的课题之一。众所周知,日语中也存在大量的否定表达。其中,没有否定要素的否定表达也普遍存在,即不含有“なぃ、ず、め、まぃ”之类的否定辞以及“非、不、无、未…”之类的否定接头词的否定表达,在此,本文将其称之为肯定形式的否定表达。按照已有的研究来看,有一部分肯定形式的否定表达确实可以运用语气以及语用学的范畴来进行解释,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事例是无法用传统的句法学以及语义学来进行阐释的,我们将这样一类难以解释的否定表达称之为词汇性否定表达,即仅凭某一非否定要素性词汇即可完成否定性语义转变的表达形式。对于这样一类否定表达,语言学家工藤真由美曾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并以语义概念为基础,将其分为“不可能系”、“困难系”、“欠缺系”、“不同系”、“消极评价系”以及“让步系”等六个类型。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并考虑到适用于本文的研究对象,笔者将词汇性否定的分类定为“非实现”、“非存在”、“非同一”以及“非肯定评价”等四个类型。而对于研究方法,笔者则注意到了近年来业已成为研究热门的认知语言学。尤其是在了解到以山梨正明为首的认知语言学家已经将认知的概念运用到日语的否定形成中后,笔者也开始尝试运用认知的观点来看待词汇性否定表达的形成构造。其中,身体性认知隐喻是以身体的主观感觉为基础,并以感觉性词汇为映射的基底,借此来形象地表达其他领域中较为抽象含义的认知方法。而本文的研究对象正是较为抽象的否定表达,因此,将身体性认知隐喻作为本文的研究视角,从身体的感觉出发,寻找与否定表达之间存在的相关联系则成为了本文的研究根本之所在。因此,本文将以身体的感知为基础,从空间以及感觉这两个隐喻的角度出发,分析从中所派生出的词汇性否定表达。并以“具体到抽象,感知到否定”这一映射原则,来建立词汇性否定表达的形成构造。与此同时,本文也得出了以下叁个结论。(1)方向隐喻中表示否定意义的方向性词汇是不固定的,但按照稳定性来排列,则是以上下>前后>左右为特点的。(2)从空间领域派生出的否定表达都是以“非存在”为前提的。(3)外部感觉引起的否定归结于“心理的不安”、“身体的不适”以及“对于消极意象的联想”。最后,希望以此研究,能对日语中否定表达的形成原理提供补充,并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6)
刘俊杰[2](2016)在《刑法解释方法位阶性否定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问题的提出目前,刑法学界有不少学者主张确定刑法解释方法之间的位阶关系,以保证解释的有序性,但是这种位阶关系是否能够揭示法条的客观真实含义,得出妥当合理的解释结论,并有助于下列司法实践中疑难案件的解决,尚存在疑问。案例一:司法实践中出现过精神病福利院工作人员遗弃"叁无"公费病人的案件,司法机关以遗弃罪定罪处罚。~([1])该案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261条遗弃罪能否适用于(本文来源于《刑事法评论》期刊2016年02期)
马国彦[3](2016)在《“别”与引述性否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讨论"别"否定词式引语构成的引述性否定。首先按照形式、意义和功能相协调的原则,分析了引语的辨识程序和引述性否定的实现形式,然后结合会话时的话轮交替机制,将引述性否定分为打断式和聚焦式两种类型,最后围绕引语的解析考察了引述性否定的意义和功能,探讨了结构的引述性和非引述性、熟语性和组合性、任意性和非任意性等相关语法问题。研究显示,引述性否定的形成是句法规则和会话机制共同塑造的结果,句法结构及其运用模式与互动交流关联密切。(本文来源于《世界汉语教学》期刊2016年04期)
张谊生[4](2015)在《贬抑性否定规劝构式“你少X”研究——兼论“你少X”与“你别X”的区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本专题3篇论文从功能和演化两个方面对副词进行了深入探讨。张谊生从构式化角度对"你少X"的构成方式、语义特征、句类归属及语用语境加以描写,揭示了这组构式的提醒与建议、规劝与告诫、贬抑与调侃、反对与指责等语用倾向;还指出了"少"与"别"在可替换使用时细微的倾向性差异。胡丽珍等分析了副词"想"作为话语标记的性质和功能,其功能包括篇章连接功能和信息凸显功能,前者包括话题引入、话题深化和话题转换功能,后者包括凸显人称信息和已然、惯常信息的功能。罗美君、雷冬平则揭示了"好道"从名词短语演化到肯定语气副词,再演变成测度语气副词,最后形成反诘语气副词的用法;认为"好道"由核心成分演化成非核心成分的语法化过程与反诘副词"难道"的演化路径相似,符合一般的语言演变规律。(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黎小明[5](2015)在《贬抑性否定构式的特点及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不A不B”、“A不A,B不B”、“半A不B”和“半A半B”四个构式因其形式简练、表意丰富等特点,在现代汉语中获得了相当高的使用频率,而且在语言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得到充实和创新,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到这类双向否定构式的表达优越性,因此有关这类结构式的研究也开始多起来,但对这四个构式进行全面分析和比较研究的却不多。本文试图从构式理论出发,结合认知语言学和“叁个平面”等理论,对这四类构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系统比较研究。首先,本文分别对“不A不B”、“A不A,B不B”、“半A不B”和“半A半B”的构式特点进行了分析。第一,对“不A不B”的研究。简要描写了“不”的语法性质及主观性。详细分析了该构式的变量A、B的词性;考察归纳了“不A不B”的句法功能;阐释了A、B语义关系与整个构式贬抑性评价色彩的关系,继而总结出该构式的整体意义;接着还论述了构式义和词汇义的相互制约关系、构式“不A不B”的主观化过程、贬抑义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第二,对构式“A不A,B不B”的研究。从静态描写该构式的构件和语义特点入手,接着探究了A、B的语义关系对构式义语用感情色彩的影响,同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该构式的语法功能,着重分析了“A不A,B不B”词汇义与构式义的相互制约关系和贬抑性固化过程,认为“A不A,B不B”实质上是构式“不A不B”的关联模式,这种关联主要表现在理据性的承继上,最后还探讨了该构式的贬抑义泛化原因。第叁,对构式“半A不B”的研究。表述了“半A不B”的整体构式义和常项“半”的语法性质及主观性,接着分析了A、B的词性以及A、B语义特点与构式贬义色彩之间的关系,还详细论证了“半A不B”的句法位置对A、B词性的要求和A、B的感情色彩对构式语用意义的影响,详细阐述了“半A不B”的构式焦点,同时也对该构式的泛化原因作了初步的探讨。第四,对构式“半A半B”的研究。同样的,我们分析了A、B的词性和A、B语义关系与构式感情色彩的关系,论述了“半A半B”的语法位置,详细论述了“半A半B”泛化的原因,最后还对“半A半B”贬抑义形成原因进行了探索。其次,我们比较了这四种贬抑性双重否定构式的句法、语义、语用的异同点。主要结论如下:其一,句法上的比较。A、B词性和A、B位置及构式的句法地位有很多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构式的形式特点、情态动词和体词能否进入各个构式和句法成分分布不一之上。其二,语义上的比较。虽然这四类构式中的A、B语义关系都对构式的贬抑义产生了影响,但是所表现出来的贬抑程度不一样,语义焦点也不一样。其叁,语用上的比较。分析四者的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的不同。(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张谊生[6](2014)在《贬抑性否定规劝构式“你少X”研究——兼论“你少X”与“你别X”的区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0.1就当前词典收词情况来看,常用的虚词词典基本上都没有收录"少"这个词;至于通行的语文词典,尽管都提到了形容词、动词及副词"少"的一系列用法,但却没有很少有提到可以表否定的。不过,《现代汉语词典》(六版)在修订后,却增加了副词"少"的这一义项(P1144);并解释为"别;不要(多用于命令或祈使):你~来这一套!/我忙着呢,你~烦人行不行!"《现汉》(六版)能够增收副词"少"的否定用法,应该讲,是很有见地的。问(本文来源于《2014年“语言的描写与解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09-20)
顾伟伟[7](201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体系性”否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唯物主义颠倒,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以黑格尔"体系哲学"为核心的整个德国古典哲学,形成了自己唯物辩证的开放性哲学体系的一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哲学体系是在生活中把握哲学思想体系与叙述体系的现实统一性,从而实现二者辩证的历史的逻辑统一,叙述体系应当并且只能是现实生活中对思想体系的无限贴近和把握。(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付凤熙[8](2014)在《现代汉语周遍性否定状语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语义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别讨论了现代汉语中的几类成分“一点儿也不”、“毫不”;“绝不”、“决不”;“全不”、“都不”;“一概不”、“一律不”在语言叁平面(语法、语义、语用)上的具体特征,并且对其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行辨析。通过对这四组近义词词组的特征的考察和辨析,笔者把现代汉语中的这一类词称为“周遍性否定状语”,旨在找出“周遍性否定状语”的特征,丰富对“周遍性”理论的认识。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1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及对象,为了明确论文的研究方向本章介绍了研究内容,最后指出论文贡献、创新之处以及语料来源。第2章,“周遍性否定状语”的相关理论。首先,归纳前人对“周遍性”的研究成果并进行简单的回顾。然后,通过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周遍性”以及“周遍性否定状语”的概念,给“周遍性否定状语”下定义。第3章,周遍性否定状语“专有类”(否定结构专有周遍义)辨析。本章又分为两个部分:“一点儿也不”、“毫不”的对比分析;“决不”、“绝不”的辨析。每一部分的对比分析主要在语言叁平面上进行,包括对他们的语义特征、语法特征、语用特征的辨析。第4章,周遍性否定状语“兼有类”(肯定、否定结构兼有周遍义)辨析。本章又分为两个部分:“全不”、“都不”的对比分析;一概不”、“一律不”的辨析。每一部分的对比分析主要在语言叁平面上进行,包括对他们的语义特征、语法特征、语用特征的辨析。第5章,结论。本章总结全文的研究结果。(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4-04-01)
姚占龙[9](2014)在《祈使性否定副词“少”的产生及其语用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是现代汉语中典型的性质形容词,但是在北方方言区"少"的部分功能逐渐脱离形容词范畴向否定范畴过渡,并进一步发展成了一个祈使性的否定副词,且语气强烈。文章认为,形容词和副词"少"作状语处于相同的句法位置是"少"由形容词向否定副词转化在句法层面的直接促发因素,而"少"的数量意义的消失和说话人带有的否定性的主观态度的增强,则是其语法化的深层诱因。(本文来源于《语文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吴为善,顾鸣镝[10](2014)在《“能性否定+疑问代词”组配的主观小量评述及其理据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借鉴构式语法理论,讨论"能性否定+疑问代词"组配形式的主观小量评述的话语功能,其中能性否定指某些"V不C"形式;疑问代词选择"什么、哪里、多少、多久",主要是后置于动词的"虚指"用法;"主观小量评述"是会话含义的概括,是语义层面的"部分量"含义在语用层面的映射。本文主要阐述叁个问题:1)主观小量评述的构式类型;2)主观小量评述的理据解析;3)程度量评述的隐喻承继。(本文来源于《语言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描述性否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问题的提出目前,刑法学界有不少学者主张确定刑法解释方法之间的位阶关系,以保证解释的有序性,但是这种位阶关系是否能够揭示法条的客观真实含义,得出妥当合理的解释结论,并有助于下列司法实践中疑难案件的解决,尚存在疑问。案例一:司法实践中出现过精神病福利院工作人员遗弃"叁无"公费病人的案件,司法机关以遗弃罪定罪处罚。~([1])该案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261条遗弃罪能否适用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描述性否定论文参考文献
[1].顾诚.从身体认知隐喻看日语中的词汇性否定表达[D].南京师范大学.2018
[2].刘俊杰.刑法解释方法位阶性否定论[J].刑事法评论.2016
[3].马国彦.“别”与引述性否定[J].世界汉语教学.2016
[4].张谊生.贬抑性否定规劝构式“你少X”研究——兼论“你少X”与“你别X”的区别[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5].黎小明.贬抑性否定构式的特点及对比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5
[6].张谊生.贬抑性否定规劝构式“你少X”研究——兼论“你少X”与“你别X”的区别[C].2014年“语言的描写与解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7].顾伟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体系性”否定[J].学术研究.2014
[8].付凤熙.现代汉语周遍性否定状语辨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4
[9].姚占龙.祈使性否定副词“少”的产生及其语用解释[J].语文研究.2014
[10].吴为善,顾鸣镝.“能性否定+疑问代词”组配的主观小量评述及其理据解析[J].语言科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