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汉学家论文-李强

英国汉学家论文-李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英国汉学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伯禄,庄延龄,汉学家,中国宗教研究

英国汉学家论文文献综述

李强[1](2019)在《黄伯禄与英国汉学家庄延龄中国宗教研究着作关系考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汉学家庄延龄(Edward Harper Parker,1849—1926)的中国宗教研究,深受晚清中国天主教学者黄伯禄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他们与中国宗教相关的研究着作及书信文献,揭示了二者之间鲜为人知的学术交往。具体而言,黄伯禄的《集说诠真》为庄延龄研究中国宗教提供了可靠的中文材料,他与庄延龄的通信则解决了西方汉学界的研究争论。他们之间的学术交往,展现了近代汉学家中国宗教研究活动的多样性,也为我们理解黄伯禄其人及其着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国际汉学》期刊2019年02期)

左亚楠[2](2019)在《英国汉学家伟烈亚力中国参考书目《汉籍解题》(Notes on Chinese Literature)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籍解题》(Notes on Chinese Literature)是英国汉学家伟烈亚力于1867年在上海完成的一部有关古代中国文献的目录学着作,其写作目的在于为研究古代中国文献的西方学者提供帮助。作者在书中收录了两千多部古代中国文献,并对其中绝大部分文献做了提要。对于西方学者而言,这是一本具有较高价值的中国文献参考书目。鉴于目前学术界对伟烈亚力《汉籍解题》的个案研究较为稀缺的现状,本文以《汉籍解题》专着作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为主要研究方法,同时辅以文献学研究、历史研究以及对比研究的方法来对该着作进行个案研究。全文一共分成如下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是对目前国内外有关伟烈亚力及其《汉籍解题》研究现状的梳理,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第二章是伟烈亚力的生平简介,首先梳理时代背景,还原当时的历史语境,并以此来研究伟烈亚力来华及创作《汉籍解题》的时代契机。然后对伟烈亚力本人的学术生涯做简要回顾,包括生平、重要着作、来华前的学习生活以及来华后的经历。同时,概述历史上其他汉学家对伟烈亚力及《汉籍解题》的评价。在人物研究的部分,笔者尽量选取前人关注较少的外文文献作为研究资料,以便对现有关于伟烈亚力的研究进行补充,力图呈现一个更加全面的人物形象。第叁章是关于《汉籍解题》基本情况内容的介绍,主要对全书概况、主要版本、成书背景、写作目的、重要参考资料等进行详细的梳理,以便能够更加清晰地展示出该着作的全貌。第四章是针对《汉籍解题》的文本研究,该章节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对全书内容展开全面、系统地梳理。本节主要分两个部分进行研究。首先,运用对比研究的办法,将《汉籍解题》与《四库全书总目》的成书结构以及文献收录分类情况进行详细对比,找出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以及二者的主要联系。第二部分对《汉籍解题》进行细致的文本研究。首先对该书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概述和提炼,将其中部分提要翻译成中文,以弥补中译本缺失的空白。其次,在每个部类选取一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书目进行详细分析,用以呈现该文献的基本情况,并利用历史学研究方法,将其还原到历史语境中去,对比考量作者关于该文献的叙述是否符合历史实际,从而判断其准确性与真实性第五章是结语,主要在参考学界对《汉籍解题》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内容概括其优、缺点,并将其与《中国参考书目解题》进行简要的对比,为其在学术史上确立一个客观的定位。(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19)

马蕾[3](2019)在《以书为媒 见证英国汉学家眼中的新中国》一文中研究指出3月12日,2019年伦敦书展在英国伦敦奥林匹亚展览中心开幕。作为全球图书业重要的春季盛会,伦敦书展已成为各国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的舞台,也是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平台。今年,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与中国驻伦敦旅游办事处携手,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9-03-19)

孙继成,杨纪荣[4](2019)在《从晏子到麦家 “解密”中国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米欧敏 (Olivia Anna Rovsing Milburn,1976— ),英国汉学家、翻译家、韩国首尔国立大学(SNU)汉语教授。她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分别获得汉语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早期(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2-14)

李琤[5](2019)在《英国青年汉学家米欧敏:“让读者觉得是麦家在用英文说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3月,中国作家麦家的《解密》英文版在英美等21个英语国家上市后,在西方掀起“麦家谍战小说”的风潮。英文版《解密》入选英国“企鹅经典”文库,并被《经济学人》杂志评为2014年度全球十大小说之一;《解密》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在100多个(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9-01-14)

赵成清[6](2018)在《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的中国古代绘画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赫伯特·翟理斯(Herbert Alen Giles,1845-1935),20世纪英国着名汉学家、前英国驻华外交官。他对中国文学、文化、艺术、语言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曾发表《汉言无师自明》《字学举隅》《汕头方言手册》《百个最好的汉字》等着述,并翻译过大量中国文化典籍与文学名着,如《叁字经》《千字文》《老子》《孔子》《洗冤录》《佛国记》《聊斋志异》《古文选珍》《古今诗选》等,在海外汉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1867-1892年,翟理斯主要从事英国驻华外交工作,1897-1932年,任英国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8年12期)

张素珍[7](2018)在《英国汉学家柯保罗:改革开放让我看到中国的光明未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18“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上,英国汉学家柯保罗忙碌极了。这位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非常驻高级研究员,一有空,就与其他汉学家、中国学者讨论个不停。如果出现分歧,他会就一个问题与多人沟通,然后再去与出现分歧的人重新探讨。说话时,他会不由自主地发散、联(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8-08-30)

李真[8](2018)在《英国早期汉学家托马斯·珀西的汉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8世纪上半叶英国本土开始萌生汉学研究,产生了为数不多的几位早期汉学家。作为《好逑传》英译本的编译者,托马斯·珀西(Thomas Percy,1729—1811)值得引起重视。他的作品《中国诗文杂着》(Miscellaneous Pieces Relating to the Chinese,1762)是当时英国本土首个汇编了德、法、英不同国家作者关于中国认识的合集,对于了解18世纪英国汉学发轫期具有重要的价值。珀西撰写了该文集第一篇论文《论中国的语言和文字》,从语音、词汇、文字、共同语与方言、口语与书面语几个方面对汉语进行阐述,既有客观分析,也有文化误读,体现了作者对中国语言文字的思考和分析。早期汉学家可贵的认知经验为英国汉学从萌芽期进入发展期、对汉语进行更深入和科学的分析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国际汉学》期刊2018年02期)

吴涛[9](2018)在《英国汉学家雷蒙德·道森的《史记》选译本》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着名汉学家道森的选译本《史记》是英语世界《史记》英译本的有益补充。道森认为秦朝是第一个完成中华统一的王朝,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也是西方读者较为感兴趣和关注的内容。道森在《史记》英译中竭力展示秦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社会风貌,他的选译本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特征,译文清晰流畅,可读性很强。道森的《史记》英译值得国内外《史记》翻译与研究者的重视。(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14期)

蔡盈盈[10](2018)在《论英国汉学家杜威廉的中国戏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汉学家杜威廉(William Dolby,1936.3.23-2015.2.7)被誉为“欧洲汉学传统的继承人”。在其研究中,杜威廉以“他者”眼光关照中国戏剧的起源、发展与特点,认为中国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艺术”,这其中,既包括中国戏剧起源的多源性,也体现在综合性剧场因素的变化,他将这些因素统称为“戏剧意识”,并称“戏剧意识”的发展为成熟戏剧——元杂剧的出现作了一定准备。认定元杂剧为成熟之戏剧是杜威廉中国戏剧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此逻辑之下,他未能客观、全面地看待南戏的存在与发展。相较于讨论元杂剧本身,杜威廉更多地着笔于元杂剧出现的原因,一是元蒙统治者的保护与促进,二是文人的推动作用,其中关汉卿是这些文人中的代表,对此,他展开一系列的考证与研究,从字名里居到版本比照,从中可看出他扎实的中文功底。除了探究中国传统戏剧,杜威廉还注意到20世纪中国戏剧的发展,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话剧的发展与当时社会变革密切相关,但在他看来,彼时中国传统戏剧仍据主流地位,为此他介绍讨论了民间小戏与大型戏曲的生存形态与特点,这一点常为其他学者所忽略。对于建国后的中国戏剧,因材料不足等原因,杜威廉仅指出戏剧界发生的变化,而未能联系当时的政治活动作进一步分析,论述较为粗浅。总体而言,尽管杜威廉的中国戏剧研究中有不足之处,但仍裨益于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戏剧的研究与探讨,也为中国戏剧走向世界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0)

英国汉学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籍解题》(Notes on Chinese Literature)是英国汉学家伟烈亚力于1867年在上海完成的一部有关古代中国文献的目录学着作,其写作目的在于为研究古代中国文献的西方学者提供帮助。作者在书中收录了两千多部古代中国文献,并对其中绝大部分文献做了提要。对于西方学者而言,这是一本具有较高价值的中国文献参考书目。鉴于目前学术界对伟烈亚力《汉籍解题》的个案研究较为稀缺的现状,本文以《汉籍解题》专着作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为主要研究方法,同时辅以文献学研究、历史研究以及对比研究的方法来对该着作进行个案研究。全文一共分成如下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是对目前国内外有关伟烈亚力及其《汉籍解题》研究现状的梳理,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第二章是伟烈亚力的生平简介,首先梳理时代背景,还原当时的历史语境,并以此来研究伟烈亚力来华及创作《汉籍解题》的时代契机。然后对伟烈亚力本人的学术生涯做简要回顾,包括生平、重要着作、来华前的学习生活以及来华后的经历。同时,概述历史上其他汉学家对伟烈亚力及《汉籍解题》的评价。在人物研究的部分,笔者尽量选取前人关注较少的外文文献作为研究资料,以便对现有关于伟烈亚力的研究进行补充,力图呈现一个更加全面的人物形象。第叁章是关于《汉籍解题》基本情况内容的介绍,主要对全书概况、主要版本、成书背景、写作目的、重要参考资料等进行详细的梳理,以便能够更加清晰地展示出该着作的全貌。第四章是针对《汉籍解题》的文本研究,该章节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对全书内容展开全面、系统地梳理。本节主要分两个部分进行研究。首先,运用对比研究的办法,将《汉籍解题》与《四库全书总目》的成书结构以及文献收录分类情况进行详细对比,找出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以及二者的主要联系。第二部分对《汉籍解题》进行细致的文本研究。首先对该书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概述和提炼,将其中部分提要翻译成中文,以弥补中译本缺失的空白。其次,在每个部类选取一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书目进行详细分析,用以呈现该文献的基本情况,并利用历史学研究方法,将其还原到历史语境中去,对比考量作者关于该文献的叙述是否符合历史实际,从而判断其准确性与真实性第五章是结语,主要在参考学界对《汉籍解题》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内容概括其优、缺点,并将其与《中国参考书目解题》进行简要的对比,为其在学术史上确立一个客观的定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英国汉学家论文参考文献

[1].李强.黄伯禄与英国汉学家庄延龄中国宗教研究着作关系考析[J].国际汉学.2019

[2].左亚楠.英国汉学家伟烈亚力中国参考书目《汉籍解题》(NotesonChineseLiterature)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3].马蕾.以书为媒见证英国汉学家眼中的新中国[N].中国文化报.2019

[4].孙继成,杨纪荣.从晏子到麦家“解密”中国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5].李琤.英国青年汉学家米欧敏:“让读者觉得是麦家在用英文说故事”[N].中国文化报.2019

[6].赵成清.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的中国古代绘画史研究[J].文艺争鸣.2018

[7].张素珍.英国汉学家柯保罗:改革开放让我看到中国的光明未来[N].中国文化报.2018

[8].李真.英国早期汉学家托马斯·珀西的汉语研究[J].国际汉学.2018

[9].吴涛.英国汉学家雷蒙德·道森的《史记》选译本[J].戏剧之家.2018

[10].蔡盈盈.论英国汉学家杜威廉的中国戏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标签:;  ;  ;  ;  

英国汉学家论文-李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