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诱导滞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猿叶虫,地理种群,杂交F_1代,滞育诱导
诱导滞育论文文献综述
于洪春,孙苓芙,席贤举,裴海英,庄宝龙[1](2019)在《温度和光周期对大猿叶虫不同地理种群杂交子一代滞育诱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研究光周期和温度对大猿叶虫3个不同地理种群及其杂交F_1代滞育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哈尔滨种群无明显温度和光周期反应,滞育率91.8%~100%;山东泰安种群和江西龙南种群光周期反应明显,给定温度和光周期下其滞育率分别为10.7%~100%和1.1%~100%。温度和光周期对大猿叶虫哈尔滨种群与泰安、龙南种群杂交F_1代诱导反应与亲本哈尔滨种群显着不同,具有明显温度和光周期反应,与亲本泰安种群和龙南种群温度和光周期反应相似,短光照抑制滞育,长光照诱导滞育,温度与光周期可协同诱导滞育发生,低温和长日照诱导大猿叶虫滞育,而高温和短日照则不利于滞育发生。两地理种群雌雄虫无论正交还是反交,杂交F1代滞育率差异均不显着,但均显着低于亲本哈尔滨种群,大多数温度和光周期下滞育率显着高于亲本泰安和龙南种群。研究结果预示大猿叶虫不同地理种群滞育现象复杂,对光周期和温度反应存在种内变异,滞育发生受雌雄基因共同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高俏,韦炳鑫,刘文,王佳璐,周兴苗[2](2019)在《异色瓢虫滞育和生殖诱导光周期下内生殖系统发育、取食及营养积累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异色瓢虫原产于亚种,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昆虫。20世纪初作为天敌引入欧洲、美洲等地,由于其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和天敌的缺乏而迅速泛滥成为重要的入侵生物。异色瓢虫的生殖滞育特性是其重要的环境适应策略,对其在原产地越冬和成功入侵过程中躲避不利环境、维持种群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了解异色瓢虫的生殖滞育特性对于揭示其入侵机制和开发基于生殖调控的人工扩繁和储存技术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环境条件对异色瓢虫滞育和生殖的诱导已有大量报道,然而其在滞育和生殖诱导条件下的内生殖系统发育和生理状态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对20℃配合滞育诱导光周期(10L:14D)(DIP)和生殖诱导光周期(14L:10D)(RIP)下异色瓢虫内生殖系统发育状态、取食量、营养积累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与RIP个体相比,异色瓢虫DIP个体内生殖系统发育受到明显抑制。RIP个体卵巢持续发育直至卵粒成熟,DIP个体卵巢发育从初羽化开始持续维持在未发育状态,DIP个体内生殖系统中的输精管、射精管、第一附腺、第二附腺发育程度均显着低于RIP个体;雌雄虫RIP和DIP个体内生殖系统的差异分别在羽化后第4天和第6天开始出现。异色瓢虫雌雄虫DIP个体取食量相较于RIP个体分别在羽化后第15天和第13天开始锐减,随后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暗示着DIP个体已进入滞育。异色瓢虫DIP个体在滞育前大量积累营养物质,雌虫主要积累碳水化合物和脂类,雄虫仅积累碳水化合物。本研究结果明确了异色瓢虫雌雄虫滞育和生殖前的发育和生理状态,为进一步利用异色瓢虫的滞育特性促进异色瓢虫的开发应用提供了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赵灿,夏玥,郭义,李梅,张宝鑫[3](2019)在《平腹小蜂滞育诱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平腹小蜂是果树蝽类害虫的优势天敌,对重要果树蝽类害虫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商品化生产的平腹小蜂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果树蝽类害虫的生物防治。为精确控制平腹小蜂的羽化时间和提高防控效果,本文对室内不同温度条件下不同龄期平腹小蜂的滞育诱导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平腹小蜂的滞育虫态为预蛹,从卵期开始至预蛹前期,对其进行低温和短光照刺激均可以诱导其进入滞育。短光照(6L:18D),17℃条件下,处于卵期、1~2龄期和2~3龄期的平腹小蜂发育至预蛹期,滞育率分别为76.37%、81.51%和60.28%,其中卵期开始诱导和1~2龄开始诱导的处理之间,滞育率无显着性差异,且卵期处理组和1~2龄处理组的滞育率显着高于2~3龄处理组的滞育率;短光照条件下,当温度降低到11℃和14℃,对1~2龄和2~3龄期的平腹小蜂诱导滞育,滞育率显着下降到20%以下。综合而言,短光照条件下,温度在诱导平腹小蜂进入滞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龄期平腹小蜂在17℃持续处理后,预蛹的滞育率不同。在本研究中,17℃结合短光照,对卵期和1~2龄期的平腹小蜂进行诱导,可获得较高的滞育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俊杰,张雪,杜文梅,阮长春,臧连生[4](2018)在《诱导始期、温度和历期对松毛虫赤眼蜂滞育诱导及解除滞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赤眼蜂滞育技术在工厂化生产中的应用,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诱导始期(卵期,幼虫前期、中期、后期,预蛹初期)、温度(8、10、12和14℃)及诱导历期(10、20、30和40 d)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滞育诱导的作用,并对其解除滞育的条件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从卵期到预蛹初期均可被诱导滞育,以幼虫中期诱导效果最佳。12℃为诱导松毛虫赤眼蜂滞育的最适温度,12℃下诱导滞育20 d,松毛虫赤眼蜂即可进入稳定的滞育状态,滞育率达97.4%。赤眼蜂滞育后,需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后才能完成滞育发育。滞育松毛虫赤眼蜂在3℃条件下储藏70 d,解除滞育率达95.9%,3℃条件下经历各储存时间的滞育解除率均高于0℃。(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玉艳,王曼姿,高飞,陈红印,张礼生[5](2018)在《丽草蛉滞育的敏感虫态及诱导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滞育是昆虫躲避不利环境条件时的一种发育停滞状态,受环境条件影响并由内在调控。滞育的存在对天敌昆虫的大规模扩繁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延长产品货架期、促进长距离安全运输和提高异地释放应用等。丽草蛉(Chrysopa formosa Brauer)是一种优良的捕食性天敌昆虫,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在我国是本地优势天敌种群。该草蛉的幼虫和成虫均为肉食性,可捕食多种蚜虫、粉虱、螨类、介壳虫、鳞翅目卵及低龄幼虫等,在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丽草蛉能以预蛹进行兼性滞育,但其滞育特征及环境调控等在国内尚无报道。本文以丽草蛉为研究对象,测试了其滞育敏感虫态,并分析了光周期、温度及猎物等对丽草蛉滞育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丽草蛉以预蛹在茧内滞育,光周期是决定丽草蛉滞育的主要因子,温度起一定调节作用。丽草蛉的光周期反应类型为长日照反应型,其在18℃,20℃,22℃和26℃时的临界日长分别为14.39h,14.27h,14.28h和12.92h,说明临界日长随温度升高逐渐缩短,温度对光周期反应有显着调节作用。低温和短光照诱导滞育,随光周期变短和温度降低,丽草蛉的滞育诱导率显着升高,短光照8h配合20℃或18℃可诱导100%的个体进入滞育,但长日照16L:8D不同温度条件下丽草蛉均正常生长发育,无滞育个体出现。不同蚜虫种类对丽草蛉滞育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饲喂豌豆修尾蚜、大豆蚜和桃蚜对丽草蛉的滞育诱导无显着影响,但蚜虫种类可影响其发育历期和茧重。以大豆蚜和桃蚜饲养得到的丽草蛉其发育历期更短、茧更重,这两种蚜虫更适合用于草蛉的大规模饲养。通过对不同龄期的丽草蛉进行滞育诱导处理,结果显示3龄幼虫是感受滞育诱导刺激的最敏感虫态,只有当3龄幼虫处于滞育诱导条件下时才能进入预蛹滞育,低龄幼虫和茧经历低温短光照可显着提高丽草蛉的滞育率,这说明丽草蛉高滞育率的获得并不需要将整个发育期都进行短光照处理,从2龄幼虫期进行滞育诱导便能使全部预蛹进入滞育。本研究确定了丽草蛉的滞育诱导敏感虫态,阐明了光周期、温度及食料对滞育诱导的调控作用,筛选出了诱导滞育率较高的温光组合条件,基本掌握了调控丽草蛉滞育诱导的关键技术,为解决草蛉的贮存、运输和应用等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方法指导,有助于实现草蛉的周年规模化扩繁,对促进天敌昆虫产业化生产和大面积释放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4)
李东坡,韩岚岚,张旭霞,赵奎军,张文霖[6](2018)在《大豆食心虫滞育期间体内代谢酶对温度诱导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大豆食心虫在未滞育-滞育-滞育解除过程的代谢变化,准确测报大豆食心虫的发生时期,掌握防治时机,进而达到减少使用农药的目的,本试验研究了经4,13,18,23,25℃及室外自然温度不同温度处理后的大豆食心虫Leguminirora glycinioorella滞育前及进入滞育后,不同阶段其体内抗冻、滞育主要代谢酶-海藻糖酶、山梨醇脱氢酶、丙酮酸激酶、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进入滞育的大豆食心虫体内上述4种代谢酶的活力与未滞育时这4种代谢酶的活力均差异显着,海藻糖酶、山梨醇脱氢酶、丙酮酸激酶活力分别下降0.99,2.85和7.86U·mg~(-1),过氧化物酶活力升高1.58 U·mg~(-1);与室外自然条件相比,4℃诱导大豆食心虫进入滞育初期,其体内海藻糖酶和丙酮酸激酶活力显着降低,过氧化物酶活力显着升高,而山梨醇脱氢酶活力在各诱导温度下保持平稳;不同滞育诱导温度处理大豆食心虫进入滞育后,在滞育初期(11月)、滞育中期(2月)、滞育解除(6月)代谢酶活力变化明显,其中23℃诱导的处理组在这3个滞育阶段的海藻糖酶、山梨醇脱氢酶、丙酮酸激酶活力均达到峰值,2月是大豆食心虫由滞育向滞育解除转折的关键期。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大豆食心虫的发生测报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周媛[7](2018)在《二化螟滞育诱导期对光周期信号的分子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部分昆虫可在滞育诱导期感受光周期信号的变化从而进入滞育,而昆虫在滞育诱导期对光周期信号的分子响应尚不明确。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是一种重要的水稻害虫,受短光照诱导后可以幼虫形式进入滞育,幼虫3龄期是滞育诱导敏感期。本研究以滞育诱导光周期(LD12:12 h)和非滞育诱导光周期(LD16:8h)下的二化螟幼虫为材料,采用了转录组测序、q RT-PCR、基因克隆等技术探究了二化螟滞育诱导期对光周期信号的分子响应,主要结果如下:1、二化螟滞育诱导期响应光周期信号的敏感日龄光周期转换试验结果表明,25oC条件下,二化螟幼虫响应光周期信号的敏感日龄为9-12日龄(幼虫3龄时期)。2、二化螟滞育诱导期响应光周期信号的差异表达基因将25oC下,LD12:12 h和LD16:8 h光周期下的二化螟10日龄幼虫进行比较转录组分析,共得差异表达基因1260个,在滞育诱导条件下上调基因664个,下调基因596个。结果分析表明,差异基因富集到显着富集在Cardiac muscle contraction和Parkinson's disease通路上,同时也富集在ECM-receptor interaction、Calcium signaling pathway、c GMP-PKG signaling pathway、Phototransduction–fly等与光信号转导相关的通路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探讨二化螟滞育诱导期光信号转导过程提供了基础。3、二化螟滞育诱导期光信号转导基因的克隆与表达模式对ina D、myosin-IIIb(属“Phototransduction–fly”通路),PKG(属“c GMP-PKG signaling pathway”通路)和CBP E63-1这4个光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PKG、myosin-IIIb可能在滞育诱导期对光周期信号进行转导;CBP E63-1、ina D可能主要在滞育诱导后期对光周期信号进行转导。结果说明这4个基因可能参与二化螟滞育诱导期响应光周期信号的调控。本研究明确了二化螟滞育诱导期响应光周期信号的敏感日龄,获得了二化螟滞育诱导期响应光周期信号的差异基因,分析了与光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在二化螟滞育诱导期的表达模式。研究结果为明确二化螟滞育诱导期对光周期信号的响应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可为昆虫滞育诱导期光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韩海斌,姜珊,王建梅,刘爱萍,黄海广[8](2018)在《伞裙追寄蝇滞育诱导的温光周期条件和低温贮藏》一文中研究指出伞裙追寄蝇是草地螟的优势寄生天敌,是对草地螟进行防控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提高天敌防控效果,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通过温度和光周期的设定,研究了伞裙追寄蝇的外源滞育诱导条件和低温储藏。结果表明,17℃下光照时间小于12 h,伞裙追寄蝇滞育率为100%,随着温度的升高,滞育率逐渐下降,29℃时,伞裙追寄蝇不发生滞育;不同温度(4~25℃)储藏后伞裙追寄蝇羽化性比为1.38~1.63(P>0.05);16℃时伞裙追寄蝇滞育诱导临界光周期为12.53 h,18℃时临界光周期为11.12 h;越冬虫茧低温储藏后羽化率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结果说明,温度对伞裙追寄蝇滞育起主导作用,在伞裙追寄蝇幼虫期施以低温处理,可以有效的诱导滞育,4℃低温贮藏最佳时间为50 d。(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任爽[9](2018)在《葱蝇Delia antiqua(Diptera:Anthomyiidae)夏滞育诱导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葱蝇Delia antiqua属双翅目(Diptera)、花蝇科(Anthomyiidae)、地种蝇属(Delia)昆虫,是世界性广泛分布的百合科植物害虫。葱蝇是目前已知的少数兼具夏滞育与冬滞育特性的昆虫之一,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葱蝇可以在实验室用人工饲料大规模饲养,同时在系统发育上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近缘,因而成为昆虫滞育比较研究的理想模式种。滞育是昆虫主动应对不良环境的一种发育上的适应机制。目前对葱蝇滞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生物学、生理生态学、滞育与非滞育个体形态学与滞育调控分子机制比较、滞育终止的遗传和环境控制等方面,处于最上游的滞育诱导的分子调控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以葱蝇作为研究材料,通过不同光周期和温度条件组合确定葱蝇滞育诱导的最佳环境条件,明确温度和光周期在葱蝇滞育诱导中的作用;通过转录组测序,比较非滞育和夏滞育诱导敏感期转录组动态变化差异,分析代谢通路,筛选出可能与葱蝇滞育诱导相关的基因;通过qRT-PCR对重要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为探讨它们在葱蝇滞育诱导调控中的作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呈现如下:(1)以葱蝇为模式种建立了冬滞育、夏滞育与非滞育比较研究的模式昆虫系统,通过不同温度和光周期组合对葱蝇进行滞育诱导,明确了滞育诱导的温度和光周期效应及冬滞育、夏滞育和非滞育诱导的最优条件。在16℃,18℃和20℃条件下,葱蝇滞育率随日长缩短而显着增加。在LD16:8长光照条件下,低温诱导的滞育率低,随着光照时数缩短,滞育率呈逐渐增加趋势。光期较长或较短时滞育率都很高,只有在较窄的光照范围内绝大多数个体不滞育。在日长>10 h,22,24和26°C条件下以及日长<12 h,16,18和20°C条件下,全部或大部分个体进入滞育。日长>16h时,22,24和26°C下的滞育率差异不显着,当日长<12h时,随温度的升高滞育率下降,可见温度对葱蝇滞育诱导的影响伴随着光周期的作用而作用,只有当日长<16h才能显现温度对滞育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葱蝇滞育属于典型的长日-短日反应型,光周期在冬滞育诱导中起主导作用,温度伴随着光周期起作用,而夏滞育诱导主要受到温度的调控。(2)确定了幼虫的叁个龄期及滞育诱导的敏感阶段。根据头咽骨和口钩的长度的变化规律,结合前后气门的形态特征变化,确定了幼虫具有发育整齐的叁个龄期。用抑制滞育效应的环境条件20℃,LD16:8和诱导滞育的环境条件26℃,LD16:8检验滞育诱导的敏感阶段。26°C,LD16:8饲养的卵和幼虫自卵产下当天起逐日转移到20°C,LD16:8条件下,同时,20°C,LD16:8饲养的卵和幼虫自卵产下当天起逐日转移到26°C,LD16:8条件下。根据每组处理的蛹滞育率推测夏滞育和非滞育幼虫对温度最敏感时期分别为叁龄第9天幼虫和第4天幼虫。这为下一步RNA测序精确的取样点提供依据。(3)通过高通量RNA测序比较夏滞育和非滞育诱导最敏感时期的转录差异,鉴定葱蝇夏滞育诱导相关的基因和生理过程。结果表明葱蝇差异表达的基因以不同结构、调控、代谢和转运蛋白为主,夏滞育诱导可能的调控子与昼夜周期节律、热敏感性和免疫防御有关。热激蛋白Hsps和昼夜节律钟基因在葱蝇滞育诱导中有潜在的重要作用。1)在叁个授时时间点——2:00,10:00和18:00;26±0.5°C,LD16:8和20±0.5°C,LD16:8饲养条件下的叁龄第9天和第4天幼虫在上述叁个时间点分别进行取样。构建了夏滞育和非滞育诱导敏感期六个cDNA测序文库,序列重组装后获得59,389 unigene,平均长度为1392bp。这些Unigene与各个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比对,共16,641 unigene划分到65个GO功能组中。GO功能分组中,生物过程组占优势的是cellular processes和single-organism processes。在细胞成分的21个组分中绝大部分属cell and cell part。在分子功能组中,大部分基因属于结合和催化活性基因。2)基于GO注释,差异表达基因被归属到不同的通路中。与脂肪、碳水化合物、能量代谢、环境适应性、免疫反应和老化相关的功能组在夏滞育诱导阶段得到显着富集。一些unigene与脂肪代谢、压力反应、氧化压力保护、免疫反应和昼夜节律性有关。在这些基因中,热激蛋白在下调的基因中具有代表性,昼夜节律钟基因在昆虫滞育调控中有潜在的重要作用。3)与昼夜节律、寿命调控、氧化磷酸化、压力反应、TCA循环、脂肪酸代谢和MAPK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在非滞育敏感期差异表达。表明早在滞育诱导阶段已经发生了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能量累积的代谢转变,这些代谢通路在葱蝇生长发育和滞育诱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参与类固醇合成、脂肪酸代谢、柠檬酸循环、氧化磷酸化和压力反应的基因呈现显着的昼夜节律性表达模式表明昼夜生物钟参与了葱蝇滞育诱导。随后,对具有代表性的显着差异表达的10个基因进行了荧光定量PCR验证,证明了转录组和表达谱测序分析的可靠性。4)Hsp23和钟基因period,timeless,casein kinase1,shaggy,takeout昼夜及滞育诱导相关表达模式分析。热激蛋白在滞育诱导期和滞育期差异化表达模式可能与幼虫及滞育蛹响应热损伤有关,而钟基因在非滞育与夏滞育诱导敏感期幼虫之间不同的表达模式提示钟基因和葱蝇夏滞育诱导之间潜在的联系。5)利用PPI网络分析和iRefIndex数据库来鉴定共表达基因网络和与其它基因有密切关联的基因,基因网络分析中的核心基因deltex,hsp23,hsp60,hsp83,Jra,COX2,period,mastermind以及shaggy作为网络中的核心基因可能充当了葱蝇夏滞育诱导的核心调控成分。6)通过RT-qPCR对非滞育和夏滞育诱导最敏感时期的六个时间点的基因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目标基因timeless,period,Casein kinase1,takeout,shaggy表现为振荡表达模式。timeless,ck1,period表现为滞育诱导相关显着上调表达,shaggy表现为滞育诱导相关下调表达,而takeout在S2vs.N2中显着下调,在S10vs.N10和S18vs.N18中均显着上调。与非滞育诱导相比,Hsp23在夏滞育诱导高温条件下呈现显着下调表达,进入蛹滞育后随即上调表达,表明热激蛋白在滞育诱导期和滞育期差异化表达模式可能与幼虫及滞育蛹响应热损伤有关。综上,葱蝇的滞育诱导是其个体发育过程中重要的上游生理-生态阶段,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动态的生理过程,有多个分子通路和多种基因的参与,受极为复杂的激素和环境调节机制所调控。本研究构建了首个葱蝇幼虫滞育诱导敏感期转录组及表达谱数据库,鉴定了葱蝇中可能与滞育诱导相关的基因,丰富了昆虫滞育调控的研究,为认知昆虫滞育及其调控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3-01)
周昱晨,何海敏,薛芳森[10](2018)在《光周期和温度对大猿叶虫泰安种群滞育诱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光周期和温度对大猿叶虫泰安种群滞育诱导的影响,在实验室恒温和变温条件下,观察了该虫滞育诱导的光温反应。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反应表明,大猿叶虫泰安种群滞育的发生与光周期无关,主要取决于日平均温度。当温度20℃时,全部个体进入滞育;在温度25℃时,仅有极少数个体发育;在温度28℃时,发育的个体也没有达到40%。对温度的敏感虫态包括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在缺乏光信号的条件下,温度本身也能诱导滞育发生。在平均温度24℃、26℃下,温周期变化幅度对滞育的诱导有显着影响。在相同的温度下,有光参与的温周期的滞育率比全暗的温周期的滞育率明显低。结果表明,温度是大猿叶虫泰安种群滞育诱导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诱导滞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异色瓢虫原产于亚种,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昆虫。20世纪初作为天敌引入欧洲、美洲等地,由于其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和天敌的缺乏而迅速泛滥成为重要的入侵生物。异色瓢虫的生殖滞育特性是其重要的环境适应策略,对其在原产地越冬和成功入侵过程中躲避不利环境、维持种群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了解异色瓢虫的生殖滞育特性对于揭示其入侵机制和开发基于生殖调控的人工扩繁和储存技术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环境条件对异色瓢虫滞育和生殖的诱导已有大量报道,然而其在滞育和生殖诱导条件下的内生殖系统发育和生理状态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对20℃配合滞育诱导光周期(10L:14D)(DIP)和生殖诱导光周期(14L:10D)(RIP)下异色瓢虫内生殖系统发育状态、取食量、营养积累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与RIP个体相比,异色瓢虫DIP个体内生殖系统发育受到明显抑制。RIP个体卵巢持续发育直至卵粒成熟,DIP个体卵巢发育从初羽化开始持续维持在未发育状态,DIP个体内生殖系统中的输精管、射精管、第一附腺、第二附腺发育程度均显着低于RIP个体;雌雄虫RIP和DIP个体内生殖系统的差异分别在羽化后第4天和第6天开始出现。异色瓢虫雌雄虫DIP个体取食量相较于RIP个体分别在羽化后第15天和第13天开始锐减,随后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暗示着DIP个体已进入滞育。异色瓢虫DIP个体在滞育前大量积累营养物质,雌虫主要积累碳水化合物和脂类,雄虫仅积累碳水化合物。本研究结果明确了异色瓢虫雌雄虫滞育和生殖前的发育和生理状态,为进一步利用异色瓢虫的滞育特性促进异色瓢虫的开发应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诱导滞育论文参考文献
[1].于洪春,孙苓芙,席贤举,裴海英,庄宝龙.温度和光周期对大猿叶虫不同地理种群杂交子一代滞育诱导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
[2].高俏,韦炳鑫,刘文,王佳璐,周兴苗.异色瓢虫滞育和生殖诱导光周期下内生殖系统发育、取食及营养积累的比较研究[J].华中昆虫研究.2019
[3].赵灿,夏玥,郭义,李梅,张宝鑫.平腹小蜂滞育诱导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9
[4].张俊杰,张雪,杜文梅,阮长春,臧连生.诱导始期、温度和历期对松毛虫赤眼蜂滞育诱导及解除滞育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18
[5].李玉艳,王曼姿,高飞,陈红印,张礼生.丽草蛉滞育的敏感虫态及诱导调控[C].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6].李东坡,韩岚岚,张旭霞,赵奎军,张文霖.大豆食心虫滞育期间体内代谢酶对温度诱导的响应[J].大豆科学.2018
[7].周媛.二化螟滞育诱导期对光周期信号的分子响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8].韩海斌,姜珊,王建梅,刘爱萍,黄海广.伞裙追寄蝇滞育诱导的温光周期条件和低温贮藏[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8
[9].任爽.葱蝇Deliaantiqua(Diptera:Anthomyiidae)夏滞育诱导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8
[10].周昱晨,何海敏,薛芳森.光周期和温度对大猿叶虫泰安种群滞育诱导的影响[J].环境昆虫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