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突变体选择浓度论文-李宏,赵红峥,李伟,李巧霞,张金艳

防突变体选择浓度论文-李宏,赵红峥,李伟,李巧霞,张金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防突变体选择浓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最低抑菌浓度,防突变浓度,突变选择窗

防突变体选择浓度论文文献综述

李宏,赵红峥,李伟,李巧霞,张金艳[1](2013)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防突变浓度及突变选择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阿米卡星(AMK)、异帕米星(ISP)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联合对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ultidrug-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MRPA)防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MSW)的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细菌耐药突变株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琼脂稀释法分别测定AMK、ISP、TZP对临床分离的MRPA的MIC;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AMK联合TZP、ISP联合TZP后对MRPA的MIC;琼脂稀释法测定AMK、ISP单独应用或与TZP联合用药对MRPA的MPC,并计算MSW。结果:两药联用组比单药组均能显着降低MPC值(P<0.05)。突变选择窗(MSW)以缩小为主。结论:AMK、ISP分别与TZP联合应用能够降低AMK、ISP对MRPA的MPC、MSW,联合用药有利于防止耐药突变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3年07期)

廖雪玲,张炳旭,丁焕中[2](2013)在《基于防突变浓度的新型药动学-药效学-突变选择窗同步模型在临床用药上的指导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综述了抗菌药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的发展,详细阐述新型药动物学/药效学模型在抑制细菌耐药突变上的作用,为合理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指导,并指出了临床应用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3年01期)

赵红峥,李宏,张金艳,郭秀娟[3](2012)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防突变浓度及突变选择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阿米卡星(AMK)、异帕米星(ISP)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联合对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ultidrug-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MRPA)防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 ion concentrat ion,MPC),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MSW)(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2-05-03)

李绍红,李泽民[4](2010)在《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与抗感染药物防突变浓度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几乎每一种群的细菌接触抗菌药物后都会发生抗菌药物耐药。在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大部分敏感细菌被杀灭,但少数细菌会发生耐药性变异,以求适者生存[1]。其中所产生的突变体数目及其所占整个菌群的比例都很低,不经过选择性富集扩增很难产生临床耐药。抗菌药物耐药变得(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0年10期)

梁蓓蓓,王睿,白楠,蔡芸[5](2010)在《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对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耐药突变选择能力;研究防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MPC)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琼脂微量稀释法测定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对35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临床分离菌株的MPC和MIC;采用线性回归法比较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对MRSA的MPC和MIC的相关性;结合人体药代动力学数据,预测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对MRSA的防耐药突变体选择能力。结果: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对35株MRSA的MPC90值(抑制90%的细菌发生细菌耐药的最低防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分别为16、8μg/mL,选择指数(MPC90/MIC90)均为8。两药对MRSA的MPC和MIC的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32和0.008。结合两药药代动力学参数,利奈唑胺药物浓度在整个给药间隔落在耐药突变选择窗理论(MSW)中,万古霉素药物浓度在大部分给药间隔落在MPC之上。结论:万古霉素对MRSA的防耐药选择能力强于利奈唑胺;MPC和MIC的相关性差。(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期刊2010年03期)

侯卫东,张雯雯,陈宇[6](2010)在《抗菌药物防突变浓度与耐药突变选择窗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不断产生耐药变异。尽管人们已对细菌的耐药机理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在抗菌药物治疗及药物开发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细菌耐药问题依然变得越来越严重。从目前防细菌耐药突变株选择浓度(MPC)理论所研究的药物、针对的致病菌、测定方法。以及其研究的意义等方面出发,总结了近几年MPC理论的研究概况,提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新策略和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期刊2010年02期)

梁蓓蓓,安毛毛,蔡芸,王睿[7](2008)在《防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和耐药突变选择窗理论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阐述防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和耐药突变选择窗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结果与结论:体外MPC测定、体外药效学研究、动物感染模型、人体内研究验证了MSW理论,防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和耐药突变选择窗理论为评价细菌耐药新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期刊2008年04期)

黄瀚,刘世坤[8](2008)在《对抗菌药物防突变浓度及突变选择窗两概念的探讨与思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防突变浓度(MPC)及突变选择窗(MSW)是由ZhaoX等近几年提出的防耐药变异的新概念。结合文献,本文对MPC及MSW几个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简单综述了抗菌药物防耐药变异应用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期刊2008年01期)

邓旭明[9](2006)在《耐药突变选择窗与抗菌药物防突变浓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防突变浓度(MVC)是指抗菌药物防止细菌选择第一步耐药突变的最低浓度,MPC与 MIC(最小抑菌浓度)的浓度范围为突变选择窗(MSW)。当血清或组织液药物浓度低于MIC时,治疗无效但也不会导致细菌耐药突变体的富集;超过MPC时细菌要生长须同时具备两种或以上突变,因而不仅治疗成功并且也很难出现耐药突变体的选择性扩增;处于窗内时将选择出耐药突变菌,即使临床治疗成功率很高。该理论为有效抑制细菌耐药及制定抗菌药物应用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论文与摘要集》期刊2006-08-01)

梁蓓蓓[10](2005)在《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大肠埃希菌防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1) 建立体外防细菌突变体选择浓度(MPC)的测定方法。比较5种不同化学结构的氟喹诺酮类药物防细菌耐药突变体选择的能力。(2) 探讨不同药物浓度、不同化学结构药物对突变选择窗(MSW)内筛选的细菌耐药突变体的耐药基因的影响。(3) 应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PK/PD)理论和MSW理论对临床优化氟喹诺酮给药方案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 (1) 应用肉汤富集细菌法测定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大肠埃希菌标准菌ATCC25922的MPC;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菌落计数法测定和描记细菌恢复生长曲线。测定ATCC25922和突变体的MSW和选择指数(MPI)。(2) 在突变选择窗内筛选细菌耐药突变体,应用PCR以及DNA测序方法确定其靶位突变位点。(3) 在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中进行单剂静脉滴注甲磺酸帕珠沙星注射液药代动力学试验,用3p97程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测定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菌的MPC,计算AUC/MIC和T_(MSW)等PK/PD参数。 [结果] (1) 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CPLX,PZLX,LVLX,GTLX和MXLX对E.coli ATCC25922的MPC分别为0.06,0.09,0.09,0.048,0.072ug/ml;MPI分别为12,9,6.9,6.8,4;ATCC25922的细菌恢复生长曲线显示MXLX和GTLX的平台期明显小于CPLX、LVLX和PZLX;从耐药突变频率看,LVLX和PZLX所致的耐药突变频率最高,CPLX和GTLX所致的耐药突变频率次之,MXLX所致的耐药突变频率最小。从标准菌各步耐药突变体的MIC来看,ATCC25922经CPLX、LVLX和PZLX叁步筛选就能从敏感菌株转为中介耐药,ATCC25922经MXLX和GTLX叁步筛选的突变体仍为敏感菌株。5种氟喹诺酮筛选的突变体的MSW的边界较ATCC25922升高;PZLX和LVLX筛选的突变体的选择指数较ATCC25922明显增大。对CPLX和PZLX中介耐药的突变体,对MXLX仍然敏感,但MXLX对突变体的MSW上限较CPLX敏感的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菌的MSW上限明显升高。(2) 在5种氟喹诺酮对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的MSW中随机筛选了53株第一步突变体,其中有79%(42株)为Ser-83→Leu位点突变,19%(10株)为(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期刊2005-05-26)

防突变体选择浓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综述了抗菌药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的发展,详细阐述新型药动物学/药效学模型在抑制细菌耐药突变上的作用,为合理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指导,并指出了临床应用所存在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防突变体选择浓度论文参考文献

[1].李宏,赵红峥,李伟,李巧霞,张金艳.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防突变浓度及突变选择窗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

[2].廖雪玲,张炳旭,丁焕中.基于防突变浓度的新型药动学-药效学-突变选择窗同步模型在临床用药上的指导作用[J].中国畜牧兽医.2013

[3].赵红峥,李宏,张金艳,郭秀娟.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防突变浓度及突变选择窗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2

[4].李绍红,李泽民.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与抗感染药物防突变浓度的研究与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

[5].梁蓓蓓,王睿,白楠,蔡芸.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对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的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0

[6].侯卫东,张雯雯,陈宇.抗菌药物防突变浓度与耐药突变选择窗的研究进展[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10

[7].梁蓓蓓,安毛毛,蔡芸,王睿.防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和耐药突变选择窗理论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8

[8].黄瀚,刘世坤.对抗菌药物防突变浓度及突变选择窗两概念的探讨与思索[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8

[9].邓旭明.耐药突变选择窗与抗菌药物防突变浓度[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论文与摘要集.2006

[10].梁蓓蓓.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大肠埃希菌防耐药突变体选择浓度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

标签:;  ;  ;  ;  

防突变体选择浓度论文-李宏,赵红峥,李伟,李巧霞,张金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