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莱州浅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莱州浅滩,海洋特别保护区,现状,管理对策
莱州浅滩论文文献综述
冷星,朱龙海,单忠才,迟立平[1](2017)在《海洋特别保护区现状及管理对策——以莱州浅滩海洋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特别保护区具有特殊的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莱州浅滩位于莱州湾东部,为山东半岛北岸规模最大的近岸水下堆积地貌体,是海洋动力长期作用下的产物,所在海域为莱州湾内重要经济水生生物的产卵场。为了维护莱州浅滩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产卵场,经国家海洋局批准建立了莱州浅滩海洋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文章阐述了该保护区自然环境资源及管理现状,提出了健全管理体制、拓宽融资渠道、完善保护区监测体系、提高周边居民环保意识等管理对策,以期对维护和改善海洋特别保护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的决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海洋开发与管理》期刊2017年S2期)
孔庆祥,金秉福,刘春暖[2](2014)在《莱州浅滩表层沉积物重矿物分布特征及物源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莱州浅滩80个表层沉积样品进行碎屑矿物分析,主要研究重矿物分布特征,并探讨其物质来源。研究表明:本区优势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黑云母-褐铁矿,可划分成5个矿物区。浅滩滩体(Ⅰ区和Ⅱ区)稳定矿物(以榍石、石榴子石为主)含量高。浅滩北部顶端(Ⅱ区)金属矿物类分布集中,褐铁矿含量近1/3;浅滩两侧(Ⅲ区和Ⅳ区)为云母类高值区。浅滩西侧海域(Ⅳ区)含大量自生黄铁矿,为还原性沉积环境;浅滩西北(Ⅴ区)重矿物含量最高,优势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石榴子石。依据重矿物种类和矿物组合特征,结合陆源近岸河道及黄河沉积物矿物特征,研究显示:浅滩滩体沉积物主要为近岸河流输送,而浅滩两侧沉积物是双重来源,既来自陆地近岸又来自黄河物质向东的输送。矿物区的变化反映了该区水动力的复杂性。重矿物分布特征对研究本区海洋动力环境和探讨浅滩物源都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4年12期)
李兵,庄振业,曹立华,杜逢超[3](2014)在《莱州浅滩地貌特征及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莱州浅滩是山东半岛北部着名的海岸地貌,位于刁龙嘴外,呈NW—SE向延伸,浅滩众多,水道纵横,地貌状况复杂。目前对莱州浅滩的形成过程、沉积特征少有研究,或只针对某一方面有所论述。通过实地调查,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莱州浅滩的沉积物分布特征、矿物组成、地貌特征、储砂量和演化过程,认为波浪作用是莱州浅滩形成的主要动力,控制着研究区地貌形态分布和莱州浅滩演化趋势。通过以上研究,结合莱州浅滩现状,指出了其目前在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前沿》期刊2014年01期)
姜晓[4](2013)在《莱州浅滩海洋特别保护区升为“国家级”》一文中研究指出昨日,从市海洋与渔业局传来消息,莱州浅滩海洋资源特别保护区经过国家海洋局审批,升格为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这有利于扩大对保护区内的海洋和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有助于保持岸线形态、长度和邻近海域底质类型的稳定。 加大保护渔业及砂矿资源,莱州浅滩特(本文来源于《烟台日报》期刊2013-01-23)
陈明波,吴建政,胡日军,朱龙海[5](2012)在《莱州浅滩表层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莱州浅滩附近148个表层沉积物粒度资料为基础,结合潮流场数值模拟和泥沙起动流速计算资料,分析了莱州浅滩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分布格局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莱州浅滩表层沉积物由滩顶向两侧,粒径变细,分选性变差;物源和浅滩形态控制着研究区的沉积物整体分布格局,而浅滩特有的水动力条件则导致沉积物发生进一步分异:滩顶沉积物的分布主要受波浪和潮流的联合作用,两侧沉积物的分布则主要由浅滩两侧的潮致环流控制。(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前沿》期刊2012年09期)
陈明波[6](2012)在《莱州浅滩对莱州湾东部沉积动力格局的控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莱州浅滩位于莱州湾东南刁龙嘴近岸,为长达16km的沙嘴式水下浅滩,浅滩对莱州湾东部的水动力环境、泥沙输运、海底蚀淤、岸滩演化等有较为深远的影响。近几年,刁龙嘴东北侧沿岸入海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库和小规模浅滩挖沙,打破了莱州浅滩附近的冲淤平衡,并引起莱州湾东部一系列动力地貌变化,对当地的海水养殖及海岸工程建设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对莱州浅滩对莱州湾东部沉积动力格局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可以为将来本区域的各项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和管理以及政府在莱州湾各种资源管理与综合利用上提供决策支持和依据。本文利用准调和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海域的潮汐、潮流特征;利用粒度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组成及分布特征,并重点分析了莱州浅滩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水深对比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地形地貌演化特征;利用CERC公式计算了莱州浅滩以北海岸带的沿岸输沙率,并根据计算结果定性的分析了不同岸段的冲淤情况;利用Mike21软件中的水动力模块及泥沙输运模块对研究区的潮流场、波浪场和海底冲淤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莱州浅滩对莱州湾东部沉积动力格局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潮汐类型为不正规半日潮,潮流性质为不正规半日潮流,潮流运动形式以往复流为主,各站位余流流速在1.4cm/s~5.3cm/s之间。研究区海域表层沉积物以砂质粉砂为主,从岸向海,随着水深的增大表层沉积物逐渐变细,莱州浅滩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基本呈对称分布,由滩顶向两侧粒径变小,分选变差。研究区整体处于微淤积状态,屺姆岛高角年冲刷量小于2cm,龙口湾基本上处于冲淤平衡状态,界河口至石虎嘴近岸,年最大冲刷量约10cm,石虎嘴至叁山岛近岸年淤积量小于12cm,刁龙嘴近岸年最大冲刷量约4cm,莱州浅滩东北侧年最大淤积厚度约2.5cm,浅滩西南侧年最大冲刷量可达5cm,西北端年最大淤积厚度可达9.5cm,太平湾内基本上处于冲淤平衡状态。由于莱州浅滩的阻挡,涨落潮流在浅滩顶部流速较大,在浅滩两侧形成了大致对称的旋转方向相反的环流,环流中心的流速较小;在浅滩滩顶处波浪发生破碎,浅滩南侧潮流及波浪等水动力条件均较弱,浅滩对其南侧海域形成了良好的掩护;偏N向大浪形成的SW向纵向泥沙流在浅滩的阻挡下,在浅滩根部卸载堆积,在波浪的顶推下沿浅滩向NW方向搬运,继续塑造现代莱州浅滩,越过浅滩向S继续搬运的泥沙量较少,浅滩南侧海域泥沙输运不明显,基本处于冲淤平衡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2-06-01)
岳伟,金秉福[7](2012)在《莱州浅滩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采自莱州浅滩表层沉积物悬浮组分进行研究,从地球化学角度分析了6种常量元素质量分数、24种微量元素质量比特征及它们与黄河细粒沉积物的联系。研究表明:莱州浅滩所取的7个样品东西两侧略有差异,元素质量分数的变异系数较小,样品间变化不明显,同源性和整体性显着。同黄河沉积物相比,莱州浅滩细粒泥沙Al,Fe,Ca,K,Mg和部分金属元素Cu,Zn质量分数略高,大多数微量元素质量比略低,两者大多数元素的判别系数绝对值较低,标准偏差比值也较小,经过Al标准化处理后,各元素对比值变化趋势较一致,表现出较强的相似性。黄河细颗粒沉积物可以通过余流、环流扩散迁移至整个渤海,而莱州浅滩所处地理位置及水文环境为黄河悬浮泥沙提供了良好的沉积条件,黄河泥沙的沉积使浅滩细粒沉积物表现出了黄河沉积物的元素特征,而两者细微差异可能与附近河流输沙、元素迁移方式及人类活动影响有关。通过莱州浅滩表层沉积物与黄河样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可以为探索黄河的入海悬浮组分在海域中的混合及扩散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2年02期)
王庆,战超,商杰,宋传广,仲少云[8](2011)在《山东莱州浅滩地区沉积特征与沉积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系统采集海底表层沉积样品进行粒度测试分析,对现代莱州浅滩地区的沉积类型、粒度特征、泥沙搬运方式、运移趋势及沉积动力、沉积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浅滩是形成于松散碎屑堆积海岸岬角岸外的砂砾质水下沙洲/沙脊,它的形成深刻改变了浅滩地区原有的沉积动力和机制,在浅滩两侧海域各自形成了大致对称的潮余环流,分别与两个主要由跃移质和悬移质组成的沉积区域对应。莱州浅滩的沉积动力模式与现有的岬角相连型浅滩沉积动力模式均不同,可能代表了岬角相连型水下沙洲/沙脊的一种新的类型。(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1年03期)
王庆,刘亚龙,徐强,宋传广,仲少云[9](2009)在《莱州浅滩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与区域动力沉积格局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表层沉积物粒度测试、重金属测试及相关分析、大比例制图,对莱州浅滩及附近海域海底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布与动力沉积环境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区域动力沉积格局对应,浅滩及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各元素含量呈现出中部低、两侧高的马鞍型分布格局,即动力较强的浅滩东北侧低于动力较弱的西南侧,而动力最强的浅滩顶部又低于浅滩东北侧。其中,受浅滩两侧两个潮余环流控制,浅滩两侧各重金属含量均呈现出中心高、周围低的向心状分布格局。但是,重金属含量分布并不完全对应于区域动力沉积格局,且不同元素间有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09年04期)
闫晓智[10](2009)在《莱州浅滩保护区获批准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1月4日讯(YMG 闫晓智)今天从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我市第一个省级海洋资源特别保护区——莱州浅滩保护区日前获省海洋与渔业厅批准建立。 莱州湾与辽东湾、渤海湾并称为渤海叁大海湾,海湾东南部海底的水下浅滩——莱州浅滩,总面积为5519(本文来源于《烟台日报》期刊2009-01-05)
莱州浅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莱州浅滩80个表层沉积样品进行碎屑矿物分析,主要研究重矿物分布特征,并探讨其物质来源。研究表明:本区优势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黑云母-褐铁矿,可划分成5个矿物区。浅滩滩体(Ⅰ区和Ⅱ区)稳定矿物(以榍石、石榴子石为主)含量高。浅滩北部顶端(Ⅱ区)金属矿物类分布集中,褐铁矿含量近1/3;浅滩两侧(Ⅲ区和Ⅳ区)为云母类高值区。浅滩西侧海域(Ⅳ区)含大量自生黄铁矿,为还原性沉积环境;浅滩西北(Ⅴ区)重矿物含量最高,优势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石榴子石。依据重矿物种类和矿物组合特征,结合陆源近岸河道及黄河沉积物矿物特征,研究显示:浅滩滩体沉积物主要为近岸河流输送,而浅滩两侧沉积物是双重来源,既来自陆地近岸又来自黄河物质向东的输送。矿物区的变化反映了该区水动力的复杂性。重矿物分布特征对研究本区海洋动力环境和探讨浅滩物源都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莱州浅滩论文参考文献
[1].冷星,朱龙海,单忠才,迟立平.海洋特别保护区现状及管理对策——以莱州浅滩海洋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7
[2].孔庆祥,金秉福,刘春暖.莱州浅滩表层沉积物重矿物分布特征及物源识别[J].海洋科学.2014
[3].李兵,庄振业,曹立华,杜逢超.莱州浅滩地貌特征及演化[J].海洋地质前沿.2014
[4].姜晓.莱州浅滩海洋特别保护区升为“国家级”[N].烟台日报.2013
[5].陈明波,吴建政,胡日军,朱龙海.莱州浅滩表层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海洋地质前沿.2012
[6].陈明波.莱州浅滩对莱州湾东部沉积动力格局的控制作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7].岳伟,金秉福.莱州浅滩表层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识别[J].海洋科学.2012
[8].王庆,战超,商杰,宋传广,仲少云.山东莱州浅滩地区沉积特征与沉积作用[J].海洋与湖沼.2011
[9].王庆,刘亚龙,徐强,宋传广,仲少云.莱州浅滩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与区域动力沉积格局关系[J].地理科学.2009
[10].闫晓智.莱州浅滩保护区获批准建立[N].烟台日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