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性内化论文-杨娜

外部性内化论文-杨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部性内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污染防治机制,污染企业,外部性内化

外部性内化论文文献综述

杨娜[1](2019)在《污染企业污染防治机制研究——基于外部性内化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以经济发展任何时候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然而另一方面占据我国大半壁江山的是工业,其中包括很多石油、煤炭、钢材、冶炼污染企业,如何引导这些企业转向绿色发展之路变得尤为重要。而本源问题在于要将污染和环保由企业外部性问题转化为内部化问题,基于这一视角,进行一系列污染企业防治机制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9年10期)

陈竹,张安录,黄凌翔[2](2016)在《农地转用政策与农地转用最优数量——外部性内化视角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不少文献对农地转用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但我国农地转用政策在农地-市地配置优化中的作用却较少受到关注。论文从外部性内化的视角出发,利用地方政府农地转用模型对土地用途管制、税费政策的作用机制和配置效应进行研究。在考虑多项政策影响的基础上,对湖北省地方政府决策函数进行拟合,并结合近年来农地外部性测算的结果实证分析了农地转用政策的合理性及其对农地转用数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土地用途管制和税费政策均能显着地抑制农地转用数量,但政策的影响效果则存在差异。其中,税费政策的数量标准与外部性数量基本一致,但土地用途管制对农地转用的抑制效果已经超出了外部性内化的目标。根据这一结果,结论部分讨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及农地转用配置优化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吴兆喆[3](2014)在《如何内化物流行业的负外部性——基于外部成本构成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物流业的平稳快速发展是支撑我国要素流通体系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环节,物流经济近年来伴随电子商务繁荣和国家城镇一体化战略而日益发展,与此同时伴生的行业外部性问题也逐渐显现,并对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本文在对物流行业外部性来源及构成类别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绿色物流和内部化操作措施的物流行业外部成本控制策略,希望能够对"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行业的外部成本控制战略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4年16期)

徐兰香,徐毅华[4](2014)在《地方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外部性内化责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经济学外部性理论分析了地方高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正外部性及由此导致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据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经济学方法,提出地方政府应从建立完善创业教育支持政策体系、完善对地方高校创业教育金融支持体系及营造良好创业文化环境等几个方面对高校创业教育进行补贴,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与高校创业教育共同发展。(本文来源于《开发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陈竹[5](2012)在《农地城市流转外部性测度与外部性内化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农地城市流转规模大、效率低,地方政府“主导”的违规用地现象突出。单一的数量、指标控制农地城市流转的政策已难以实现农地城市流转数量的优化。为了能从理论上实现农地城市流转过程优化,外部性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外部性的存在往往导致市场机制效率偏低,而在农地城市流转的过程中,众多过去被忽略的重要问题,例如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城市扩张带来的环境污染,都可以从外部性理论中得到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新时期,以外部性视角分析农地城市流转问题,能够全面考虑农地所提供的社会、生态效益以及农地转为建设用地所产生的环境损害,提出有效、可持续的农地保护政策。为此,本文针对农地城市流转中涉及的外部性进行了系统的归纳,认为农地城市流转破坏了农地保有的正外部性(外部效益),同时带来了农地城市流转的负外部性(外部成本),将其纳入效益成本衡量的体系当中予以考虑,能够避免大量的农地过度流转。本文将农地城市流转外部性的测度和配置优化作为研究重点,从农地城市流转外部性分析、外部性测度、外部性内化政策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外部性的数量、差异以及农地城市流转时间、规模,同时,将我国现状纳入到本文理论分析的框架中,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理想状况和现实状况进行对比,从而有针对的提出农地城市流转控制政策及建议。具体的研究和讨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论文对农地保有的外部效益进行测度。该工作首先对农地保有外部效益进行界定和理论分析,明确农地保有外部效益的内部(发出区)和外部(接受区);然后对支付意愿测算方法进行归纳比较;之后选择武汉市作为实证区域并利用选择实验法对武汉市外部区域个体的支付意愿进行测算。考虑外部性影响范围,研究将结合实证结果进行讨论,利用叁种方法估算外部效益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耕地、园地、林地和农村水面的外部效益分别为30773.2元/hm2,653860.0元/hm2,119267.0元/hm2和82472.7元/hm2。比较不同内、外部划分方法所得的结果,发现用行政区域直接代替外部性影响区域的做法会使耕地外部效益的测算结果偏高,也会造成园地、林地和农村水面测算结果的误差。随后,论文对农地城市流转外部成本进行测算。这一部分首先对农地城市流转外部成本进行界定,并分析外部成本测算涉及的理论。实证在武汉城市圈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分别选择武汉市和仙桃市作为研究区域,在城市建成区边缘选择样点进行农地城市流转外部成本测算。对于测算中涉及到的部分-整体误差、外部区域界限识别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对两个城市农地城市流转外部成本的差异和变化规律进行比较分析。在外部性测算之后,研究对农地城市流转外部性内化的方法和基本模型进行了分析。针对外部性问题,研究归纳了庇古解决方法、科斯解决方法以及政府进行外部性内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基本的农地城市流转决策模型以及农地城市流转动态决策模型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相比而言,税费政策能够产生财政收入、具有公平性且更有效率,因此广为采用,但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直接管制政策进行弥补。对于农地城市流转中的土地配置问题,目前已经产生了多个决策模型,基本思路为效益-成本分析,在动态最优化技术的支持下,模型能够对流转数量和流转时间进行分析,从而推算最优化条件。最后,在外部性测算结果和外部性内化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国内情况进行了流转规模以及政策优化的研究。这一部分首先对目前国内农地城市流转的现状、管理体系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然后提出了符合国内实际情况的农地城市流转分析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了不同外部性内化政策的效果。随后的实证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对理论模型进行模拟,以估算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的最优规模,同时,将估算结果与现实政策进行比较,从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尽管我国农地城市流转决策主体为地方政府而非个人,但农地城市流转中的农地保护政策仍然可以视为农地外部性内化的过程,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和能够影响地方政府收益的税费政策(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耕地占用税)的结合,能够实现农地外部性的内化并且保证地区农地城市流转的适度进行。同时,目前的武汉城市圈的相关政策和流转最优化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方面,相关税费政策的标准偏低,使得农地城市流转控制的任务还依赖于土地用途管制的指标和来自于中央的监督,建议提高税费标准使其与土地用途管制目标相一致,流转优化便可主要通过税费政策得以实现;另一方面,武汉城市圈部分年份的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指标较最优规模数量差异偏大,建议指标根据农地外部性的情况进行制定。(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宋敏[6](2012)在《基于外部性内化的农地城市流转调控政策工具研究进展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法、归纳法,从农地城市流转外部性的分析与测度及政策工具在农地城市流转调控中的运用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结果表明,现有研究从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待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入:在农地城市流转外部性的理论分析和定量测算方面,其外部性的内涵、分类与边界等尚未得到严格的界定与划分,评估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尚存亟待回答的问题;在基于外部性内化的农地政策流转调控政策工具的运用方面,尚需在分析思路、政策工具的系统化和细节设计方面有所深入;在实证研究方面,亟需结合我国国情结合具体事例探讨政策工具运用的预期效果及不同政策工具可能的交互作用;此外,应考虑不确定与信息不对称对调控政策工具运行效率的影响。因此,我国学者应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从外部性内化的角度设计适于我国国情的政策工具,从而为农地城市流转调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以达到合理规制农地转用秩序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2年01期)

王浪[7](2009)在《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的外部性内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外部性理论,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在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外部经济与不经济性表现,指出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外部不经济的根源在于利益主体的自利性、参与者的有限理性、制度安排及制度规范的有限性、西部地区的普遍贫困和西部体育旅游资源的极度脆弱性,并从社会舆论、行政措施、经济措施、法律措施、自主协商等角度提出了内化外部性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樊鸿瑜[8](2009)在《非正式制度在旅游外部性内化中的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中的外部性集中表现为旅游活动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要将外部性内化的根本途径是加强旅游的相关制度建设和改革。旅游活动中的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其中非正式制度的地位更具基础性,其变迁也更加困难,可以针对经营企业、游客和东道居民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快非正式制度的变迁,促使外部性内化。(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期刊2009年09期)

王敏,夏卫红[9](2008)在《城市圈发展中的区域外部性及内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外部性的存在会对城市圈的协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区域外部性可分为市场外部性和政府外部性。区域外部性的存在影响城市圈的协调发展。减少甚至消除区域外部性的途径应是区域外部性的内化,包括市场外部性的内化和政府外部性的内化。(本文来源于《党政干部学刊》期刊2008年06期)

陈琳[10](2007)在《世界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外部性内化的经济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国内兴起的“申遗”热谈起,以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遗产资源破坏性开发事件为线索,以经济学视角剖析了世界遗产资源开发外部性的动因,提出了用经济学方法将外部性问题内化的方案,并提出了政府规制在遗产管理中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外部性内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尽管不少文献对农地转用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但我国农地转用政策在农地-市地配置优化中的作用却较少受到关注。论文从外部性内化的视角出发,利用地方政府农地转用模型对土地用途管制、税费政策的作用机制和配置效应进行研究。在考虑多项政策影响的基础上,对湖北省地方政府决策函数进行拟合,并结合近年来农地外部性测算的结果实证分析了农地转用政策的合理性及其对农地转用数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土地用途管制和税费政策均能显着地抑制农地转用数量,但政策的影响效果则存在差异。其中,税费政策的数量标准与外部性数量基本一致,但土地用途管制对农地转用的抑制效果已经超出了外部性内化的目标。根据这一结果,结论部分讨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及农地转用配置优化的对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部性内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杨娜.污染企业污染防治机制研究——基于外部性内化视角[J].科技经济导刊.2019

[2].陈竹,张安录,黄凌翔.农地转用政策与农地转用最优数量——外部性内化视角的实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6

[3].吴兆喆.如何内化物流行业的负外部性——基于外部成本构成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4

[4].徐兰香,徐毅华.地方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外部性内化责任研究[J].开发研究.2014

[5].陈竹.农地城市流转外部性测度与外部性内化政策[D].华中农业大学.2012

[6].宋敏.基于外部性内化的农地城市流转调控政策工具研究进展评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

[7].王浪.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的外部性内化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

[8].樊鸿瑜.非正式制度在旅游外部性内化中的作用分析[J].当代经济.2009

[9].王敏,夏卫红.城市圈发展中的区域外部性及内化研究[J].党政干部学刊.2008

[10].陈琳.世界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外部性内化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

标签:;  ;  ;  

外部性内化论文-杨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