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联系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联系网络,重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
空间联系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艳,陈琪,陈雨昂[1](2019)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网络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空间联系是区域经济联系的核心内容,对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投入产出模型中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联系强度测度模型,并结合社会网络方法分析产业空间联系方向、分异特征及网络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联系强度以京九、京广、沪昆铁路为主要发展轴向两侧降低,主要联系方向具有中心和地域邻近指向性;(2)从空间分布形态来看,主要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点向四周降低,产业对外联系总量较低的区域基本分布在3个核心省会城市构成的叁角区域周边,呈现核心—边缘特征,同时部分地区形成"洼地"和低值集中区;(3)从网络格局来看,主要以少数大城市为核心建立复杂产业联系网络,且发育不均衡;南昌、武汉、长沙、岳阳、宜春、常德等城市在网络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正,侯一蕾[2](2019)在《城市群中心城市空间联系演变特征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采用PROMETHEE模型法、改进的引力模型法以及改进的断裂点模型法对中国叁大城市群5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间关联特征、交互影响强度及发展绩效进行了测度和分析,旨在发现当前城市群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提升城市群整体实力、保障城市群健康发展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各城市群城市的综合发展质量、职能强度以及发展绩效的差异都很明显,总体呈现"京津冀>珠叁角>长叁角"的特征;(2)各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引力强度存在差异,且中心城市普遍存在单极化发展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的问题,总体呈现"长叁角>京津冀>珠叁角"的特征;(3)各城市群中心城市对区内次中心城市产生了一定的挤压和屏蔽作用,总体呈现"京津冀>长叁角>珠叁角"的特征。针对研究结论,作者提出了若干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城市与环境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赵新正,李秋平,芮旸,刘晓琼,李同升[3](2019)在《基于财富500强中国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空间联系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5年世界财富500强中的102家中国企业数据,根据企业组织特征构建了反映企业—城市间关联的折衷网络模型,借助网络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了中国地级城市间和典型城市群之间的网络联系。研究发现:①城市网络总体连通性较差、向心集中性强,发育不够完备;城市网络连接具有明显的行政中心指向、沿海指向和资源指向;网络节点城市对外经济依赖度高,网络结构扁平特征明显。城市群网络存在权力分散、地位分化和外部联系依赖特征。②城市网络中省域、城市群和俱乐部边界效应明显,区域内外的中心城市规模和数量对省域行政区经济、城市群经济和俱乐部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③城市在多尺度网络中的功能分化明显,大城市和区域型中心城市比中小城市拥有更加完备和均衡的功能体系。沿海叁大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其他城市群的优势功能有待突出。④城市(群)跨尺度区域功能互动效应显着,城市(群)的自我经济集聚能力与城市(群)的对外辐射带动功能之间存在密切的正向关系。研究为城市网络模型拓展及理解中国城市网络空间联系特征提供了支撑。(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黄宾,徐维祥,刘程军[4](2018)在《中国软件产业的空间联系、演化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推进"互联网+"战略的重要产业,软件产业已经成为相关研究的热点。利用引力模型、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国软件产业的空间联系、演化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空间联系强度整体上逐年上升但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表现为京津和江浙沪间核心位置互换、极化与扩散并存且有阶段性侧重两大特征;存在空间联系的冷热点集聚现象且集聚区"先极化后扩散";省域间空间联系从"核心化"的简单网络结构发展为"去核心化"的多层级复杂网络结构;软件产业空间联系正向影响本地经济增长但会通过跨域虹吸效应负向影响其他地区经济增长。建议将软件产业发展重点从人才转向所服务的产业,为目标区域产业提供特色化的软件产业服务。(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8年10期)
魏国恩,朱翔,贺清云[5](2018)在《环长株潭城市群空间联系演变特征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揭示城市群内在空间联系特征是诊断问题与优化对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城市综合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和可达性分析基础上,基于空间相互联系、对外服务扩散能力、对内集聚影响力等层面方法集成对2006年以来环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呈现出以长沙-株洲-湘潭为核心的内心圈层结构,交通科技对城市空间联系产生的时间压缩效应明显,空间联系网络格局出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对外服务扩散能力北高南低、东北高西北低,但区域差异程度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呈现出以长沙为主核心的圈层模式与常德市为副中心的极核模式并存的局面;长沙是城市群集聚的核心,益阳、娄底、常德处于城市对内集聚影响的低位区,城市群对内集聚影响能力沿高铁线路分布和拓展,长昆客运专线开通后核心地带开始呈现出向西偏移的态势;针对城市群存在极核结构依然明显、内核圈层尚处雏形、区域网络联动效应较差、基础配套有待加强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区域产业协作、优化战略政策和完善一体化交通体系的建议。(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09期)
卢佳[6](2017)在《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的四大城市群内部空间联系格局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区域合作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我国城市群的空间格局更为复杂多变。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分析四大典型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格局特征,揭示它们的发育程度、阶段和趋势,以辅助城市群空间更为健康稳定的发展。在数据来源上,我们采用腾讯位置大数据这一直接联系数据,分别对四大城市群内部空间联系强度、节点城市集聚强度、联系强度累计百分比这叁个计量方法进行分析比对,并从"点、线"这两个层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点"要素层面上,四大城市群联系节点的集聚强度呈现出两大类不同形态的空间结构——线性多中心结构和网状多中心结构;在"线"要素层面上,四大城市群联系强度的空间组织呈现出两大类型——极化的空间组织和一体化的空间组织。(本文来源于《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期刊2017-11-18)
戢晓峰,普永明,伍景琼,李杰梅[7](2016)在《云南省国际道路货物运输空间联系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运输空间联系能够表征区域对外贸易的联系强度以及国际物流发展状况的空间分异特征,为区域经济分析与运输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基于云南省国际道路货物运输的实际数据,利用非均衡系数、联系强度的测度指标,提取云南省国际道路货物运输的空间联系特征,并引入对外贸易相关数据,分析国际道路货运与对外贸易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国际道路货物运输的空间分异特征显着,但集聚动力不稳定;国际货物运输量增长的波动性较大,滇西地区国际道路运输集聚中心发育不成熟,负邻近效应明显;国际道路货运的空间联系呈现出"轴-辐"模式与"点-点"模式并存的特征;部分城市的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国际道路货运发展。(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16年04期)
张玲[8](2016)在《货物运输空间联系网络的复杂性结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货物运输空间联系是空间运输联系的重要组成之一,能够反映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内产业结构以及区域差异等特征。货物运输空间联系特征的提取一定程度上能为区域产业重组、区域协调发展等提供理论支撑。随着“流空间”视角下空间运输联系成果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大量企业联系流、交通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数据被广泛运用于区域关系差异、区域空间结构及演化等方面的研究。然而,一方面受流数据产生和采集的限制,传统的空间运输联系研究大多侧重于旅客运输空间联系,关于货物运输空间联系的相关研究较为鲜见,且货物运输空间联系多为航空运输或特定货物运输;另一方面,在特征提取方法上的选取大多采用重力模型修正之上的传统的、静态的属性数据进行交互迭加进行计算,难以准确反映区域间复杂的交互关系。此外,传统的空间运输联系研究选择的空间尺度多以行政界限为划分标准,把研究区域当作封闭的空间进行研究,忽略了实际运输交流中区域外部节点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云南省交通运输业经济统计专项调查平台(2014年)输出的海量OD数据流,围绕货物运输空间联系网络的复杂性结构特征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解析了货物运输空间联系网络的内涵,辨识了货物运输空间联系网络的影响因素,在考虑区域外部空间联系流影响及OD数据流构成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货物运输空间联系网络的构建流程。进一步以空间运输联系理论、中心流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复杂网络理论等为背景,从网络的层级结构特及复杂性特性两方面提出货物运输空间联系网络的复杂性结构特征的提取方法,并以云南省公路运输为典型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2)运用网络层级结构特征提取方法,以云南省为例,完成了城市尺度下货物运输空间联系网络的层级特征提取。结果表明:区域内部的空间极化效应是造成云南省公路货物运输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显着的主要原因;城市尺度网络的空间联系流分布呈现以“菱形型+节点”为核心的空间结构,城市等级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和典型的“中心一腹地”特征;城市尺度网络的空间组织是一个地域邻近性、地域集中性及区域择优性的复杂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网络层级的降低,网络中关键节点的控制力逐渐转移,致使城市功能和作用的空间分异趋于均衡。(3)从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及货物资源空间分布差异的视角解析了云南省公路货物运输空间联系网络层级特征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货物运输空间联系之间存在相互的正向影响作用,其中区内货物运输空间联系强度均衡性的提升有助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区间差异;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对货物运输空间联系强度有正向影响作用,特别是其运输能力的提升,将进一步强化节点间货物运输的交流能力;货物资源禀赋在货物运输空间联系分异特征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云南省公路货物运输空间联系具有明显的区域资源禀赋导向。(4)运用网络复杂特性提取方法,利用复杂网络分析工具对城市尺度和县域尺度的云南省公路货物运输空间联系网络的复杂结构特征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城市尺度网络正处于简单随机向复杂有序结构的转化期,整体大尺度的网络结构还有待形成,但县域网络却呈现出典型的无标度网络特性;货物运输空间联系网络整体表现出明显的小世界网络效应,区域外部空间联系是影响这种小世界特性的重要因素,通过提升网络的可达性和集聚程度促进这种小世界网络效应的形成;城市尺度网络和县域尺度网络对节点度、聚类系数和加权强度的变化具有不同的敏感性;蓄意攻击下县域尺度网络和城市尺度网络对关键节点均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但县域尺度网络的抗毁性优于城市尺度网络。(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戢晓峰,欧思嘉[9](2015)在《区域旅客运输空间联系特征提取方法研究——以云南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旅客运输空间联系特征提取能够为区域交通规划及客运组织提供基础数据.为高效提取区域旅客运输的空间联系特征,引入平均运距这一重要的运输特征指标,通过对质量因子进行重新标定,建立引力模型的改进方法,并运用高速公路客车流量数据与该特征进行匹配分析,最后以云南省为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以昆明为核心,云南省旅客运输空间联系强度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道路客运联系的空间分异特征显着,呈现出与"中心—腹地"经济关系相吻合的空间格局;滇中城市群客运吸引力较大,滇西地区客运吸引力普遍较小;客车流量数据分析结果与旅客运输空间联系特征总体吻合.(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15年04期)
初楠臣,姜博[10](2015)在《哈大齐城市密集区空间联系演变特征——基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前后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空间联系研究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利用中心职能指数、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地缘经济关系模型和可达性模型综合测度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前后哈大齐城市密集区空间联系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哈大齐城市密集区不同等级城市的中心职能指数相差悬殊,整体分化趋势明显,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前后,除大庆、齐齐哈尔中心职能指数呈衰减态势,其余城市均呈上升趋势;哈大齐城际经济联系量均有所提升,但城市间内部联系强度差异明显、对外联系程度不均衡特性显着;振兴战略实施前,哈尔滨主要经济联系方向为大庆、绥化和肇东,振兴战略实施后,对外经济联系方向有从大庆向绥化转移的倾向;哈齐地缘经济关系呈现竞争性由弱变强的趋势,哈大互补型地缘经济关系变化趋势不明显,哈绥地缘经济关系呈现互补性由弱变强的趋势;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前后各城市间经济潜力值变化较大,可达性增加率均在230%上下,哈大齐城市走廊空间极化现象得到进一步提升。(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5年03期)
空间联系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者采用PROMETHEE模型法、改进的引力模型法以及改进的断裂点模型法对中国叁大城市群5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间关联特征、交互影响强度及发展绩效进行了测度和分析,旨在发现当前城市群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提升城市群整体实力、保障城市群健康发展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各城市群城市的综合发展质量、职能强度以及发展绩效的差异都很明显,总体呈现"京津冀>珠叁角>长叁角"的特征;(2)各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引力强度存在差异,且中心城市普遍存在单极化发展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的问题,总体呈现"长叁角>京津冀>珠叁角"的特征;(3)各城市群中心城市对区内次中心城市产生了一定的挤压和屏蔽作用,总体呈现"京津冀>长叁角>珠叁角"的特征。针对研究结论,作者提出了若干相应的对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联系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周晓艳,陈琪,陈雨昂.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网络特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9
[2].赵正,侯一蕾.城市群中心城市空间联系演变特征与对策研究[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9
[3].赵新正,李秋平,芮旸,刘晓琼,李同升.基于财富500强中国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空间联系特征[J].地理学报.2019
[4].黄宾,徐维祥,刘程军.中国软件产业的空间联系、演化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地理.2018
[5].魏国恩,朱翔,贺清云.环长株潭城市群空间联系演变特征与对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
[6].卢佳.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的四大城市群内部空间联系格局特征研究[C].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2017
[7].戢晓峰,普永明,伍景琼,李杰梅.云南省国际道路货物运输空间联系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
[8].张玲.货物运输空间联系网络的复杂性结构特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9].戢晓峰,欧思嘉.区域旅客运输空间联系特征提取方法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5
[10].初楠臣,姜博.哈大齐城市密集区空间联系演变特征——基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前后的视角[J].经济地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