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住宅建设要符合保健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张可心[1](2020)在《全龄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石家庄正定社区规划为例》文中提出2019年末,我国60周岁以上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8.1%,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3.8%。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增长,我国社会人口结构已经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伴随着城市人均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老年人对养老需求标准的提高,集中独立式的养老社区衍生出更多的社会问题,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适应市场发展的全龄养老社区应运而生。然而由于我国全龄养老社区兴起时间较短,学者们对该类型社区规划建设的研究较少,出现了建设模式单一、代际联系较弱、未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等现实问题。针对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当前情形,加快构建一种更为宜居和谐的养老社区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全龄养老社区,是指将社区服务对象从老年人扩展至婴幼儿、中青年、老年人的全年龄阶段人群,区别于单纯的养老社区,旨在塑造老年人与子女共同居住的一种理想化社区模式。首先,对国内外全龄养老社区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归纳,系统地对国内外养老社区的发展历程、建设模式及建设类型进行整理总结,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国家养老社区建设模式的特征。其次,分析了当前我国全龄养老社区的建设情况,并对社区的建设类型进行归纳;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中的规划设计经验和不足;针对老年人及一般人群的生理、心理、行为特征及居住需求展开调查研究;综合以上分析内容,总结出我国现阶段全龄养老社区在规划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对比国内全龄养老社区案例的基本信息,结合全龄人群的行为特征及需求特征,参考相关设计规范,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全龄养老社区选址依据、规模界定以及规划原则;以现状问题为导向,重点从配套设施、功能布局、步行交通、景观环境以及邻里文化方面详细阐述规划设计策略。最后,以河北省正定县为具体实证案例,探究正定县域老龄人口占比、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发展情况,深入分析研究地块的现状情况、圈层人口情况和医疗设施建设情况,综合评判地块的现状优劣势因素以及选址适宜性。基于前文的理论基础和规划设计策略,提出以全龄养老社区为定位的具体规划设计内容。文章通过对全龄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策略的研究,以期构建符合我国市场需求的社区规划方法,对未来塑造高品质养老居住环境和完善养老社区规划体系提供参考。
鲁玥池[2](2020)在《居家养老模式下湘西农村住宅适老化改造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我国老年人的数量的占比正在持续升高,已经进入到了老龄化社会的中深度阶段。目前我国老年人赡养比例是大约每3.6个劳动力,就要赡养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并且随着我国人口城镇化模式的加剧,大批量的农村青年人口涌入城镇地区,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的空巢现象越来越严重。而我国农村各地原有的居住空间与当地居民养老需求并不适配,适老化改造并呈现出地域性多元化问题特点。?本文的研究选址限定在湖南省西部地区,以其区域内的农村吊脚楼养老住宅为研究对象。在前期大量的资料收集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测绘及调研,收集了大量第一手数据,并综合运用建筑学、统计学、类型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对调研地的养老需求和养老住宅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在对湘西农村吊脚楼住宅的建筑形态以及湘西农村当地的养老情况调查等有充分梳理和总结的前提下,本文从理论框架及设计方法两个方面进行适老化设计改造的策略构建。吊脚楼养老住宅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室内构件、室内设施等四个方面。而湘西农村当地的养老情况调查包括问卷调查分析老人的养老类型、护养模式、生理和心理特征和生活作息习惯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简单阐述了湘西农村当地养老与其他地区的异同。因此,为了对上述问题总结出更好的解决途径及研究方向,本文从地域性视角切入,以湘西农村地区的吊脚楼养老住宅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其住宅空间现状及其特征。并通过资料研习和跟踪调查了解农村地区老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总结其养老需求,结合居家养老模式的特点,进而总结出湘西地区地域性养老需求及其面临的适应性问题,通过构建湘西吊脚楼空间的适老化改造设计的理论框架和设计方法,进而得到完整的湘西农村地区养老住宅适老化改造的设计策略。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程度上的充实与完善。
樊婧[3](2020)在《旅居养老模式下乡村景观设计研究 ——以济南市莱芜区王老村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化的迅速发展,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避免,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有关养老的问题也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健康活力老年人走出家门,在青山绿水边,或在自己心仪的地方安心地住上一段时间,慢慢感受生活、陶冶情操,这种养老方式的出现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催生出了我国旅居养老这一新的养老模式的兴起。旅居养老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一种发展,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界限,符合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及应用价值。王老村虽具备旅居养老的良好基础条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渔业、农业等产业特征明显,且受城市化影响小,但是王老村缺乏应对旅游发展的全面系统性规划,活动场地量少单调、休憩设施匮乏、植物配置缺乏考虑等等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王老村作为旅居养老基地的旅游资源。因此笔者把身体健康的自理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新型旅居养老模式,秉承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将乡村景观设计作为切入点,旅居养老和特色乡村结合探索出相对完整的景观设计方法策略。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来研究乡村旅居养老基地的景观环境,不仅适应老年群体,也适应其他年龄群体,实现不同世代的和谐共享。文章整体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构建,旨在促进旅居养老的背景和乡村景观设计有机结合,为我国进一步完善旅居养老模式及相关的景观环境设计等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赵海琪[5](2020)在《布里斯班城市规画的文件解读及规划整合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构建了规划类型和层级对应行政科层体系的“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内容框架。各行政辖区形成不同类型和尺度的规划,因此呈现出横纵交织的网状结构,而各级各类规划间的传导与协调机制尚不明晰。市域国土空间规划(1)作为体系中侧重实施性的重要层级,如何实现“市级、县级、乡镇级”三级规划的上下传导、“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三类规划的横向协调,是当下亟待研究的复杂课题。澳大利亚联邦的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班,其《布里斯班城市规划2014》(Brisbane City Plan 2014,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文件作为法定地方规划,以一种内在的整合机制将市域内所有的规划内容有机地整合一体,形成了规划内容关系紧密、实施路径可循的单一层次市域规划综合文件组。此处的“单一层次”,源于澳大利亚的行政区划中单一级的地方城市政府(即“市级”以下无行政区划单位)。而我国以广州为例的“市-区”型政府,市级以下只有市辖区建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的单一层次独立政府特征。由此,本文提出如是设想:对于“市-区”型政府的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可否参照布里斯班的规划整合经验,从“分级分类”的编制思想向“有机整合”转变,由内在的规划整合机制组织各项规划内容的整合,实现市域国土空间规划由市政府统主导、全市辖区“一步到位”的编制模式,最终形成有机整合的、规划内容单一层次构建的市域国土空间规划综合文件组。首先,通过对比研究和综述,分析昆士兰州与我国各自规划事务方面的事权关系、规划体系改革历程与内容形式等建构的异同,论证我国以广州市为例的“市-区”型地方政府借鉴布里斯班单一层次市域规划综合文件组的规划整合经验的借鉴基础。其次,以“导读+简本”的形式,对内容详实的《城市规划》文本进行系统性简化,以简本的形式直观呈现其整体框架结构及其中内容组织的方法,研究其单一层次特征的城市规画文件组的整合方式。最后,通过对《城市规划》文件的解构、梳理、解读与总结,归纳得出布里斯班城市规画中以战略目标形成与分解路径作为规划的纵向传导机制,以明确开发控制规则级别的目标实施路径作为规划横向协调机制;同时,探究了两项规划呈现在线工具(e Plan和交互地图)所给予的技术支持;最终总结得出有效的整合机制、简明的呈现方式、在线工具的技术支持,是市域内纷繁的规划内容能够有机整合为单一层次的市域规划综合文件组的整合关键。希望通过布里斯班城市规画文件的规划整合经验研究,能够为我国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带来从“分级分类”的编制思想向单一层次“有机整合”转变的启示,从而更好地健全我国市域国土空间规划的传导与整合机制;尤其是为我国以广州市为例的“市-区”型地方政府,在新一轮的市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提供一种从规划内容构建入手消除规划内容协调与传导的结构性隔阂、对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的新方向和新选择,以实现市域“多规合一”,确保市域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性。
王柯颖[6](2020)在《基于老年人行为模式的居住环境设计研究 ——以济南市莱芜区北部山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我国作为人口大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构建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环境和相关的养老设施,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我国养老设施还不够完善,大部分老年人养老的居住环境存在各种问题和弊端。由此,通过分析老年人行为模式来研究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环境,为老年人构建良好的的生活环境,满足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养老环境建设提出有效的设计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和社会价值。在了解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模式及相关政策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老年人生理、心理以及患病和残障老年人的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出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坐息”、“抓握”、“观看”四种行为模式,将老年人行为模式与居住环境设计进行关联性分析,从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分别总结出与老年人行为模式相适应的居住环境设计要点,进而将理论知识与当今乡村养老的趋势相结合,将山东莱芜乡村作为试点进行实践设计,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完成本文的研究。为今后社会中相关养老环境建设等问题提供建议和改善设计,帮助老年人营造亲切、适用、温馨的乡村居住环境,使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更加舒适。
宋东明[7](2020)在《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深化与快速发展阶段,就这一新趋势特征而言,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已经是世界最多,且未来发展中“人口众多、结构老化”以及“未富先老与未备先老”将是我国人口现象长期持续存在的情况,因而必须面对严重的老龄化挑战。老龄化日趋严重同时增加了社会以及家庭的养老负担,并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压力,但是也为养老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随着我国老龄化日益加重,政府、社会对于养老产业也越来越重视,加快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已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推进老龄服务产业发展”,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均对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老龄化问题,站在战略高度提出发展养老产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行之有效的战略。发展养老产业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和重要选择之一。在我国,发展养老产业的根本宗旨是服务于老年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和全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要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日益增多的多层次与多类型的老年人口群体的需求快速增加,为养老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结构小型化与空巢化等都要求政府、社会、市场、家庭共同承担起为老人提供服务的职责,而我国传统的养老事业的运作机制难以满足我国庞大的老龄人口的商品性、市场性需求,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来填补这一不断扩大的需求空间。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生活需求多样化、老年人购买能力逐渐提升,使得养老产业发展具有客观经济条件。我国当前的养老产业发展现状是从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提供进行社会福利养老,向因时因地制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政府提供社会福利发展养老与养老产业发展提供社会产品相结合的养老产业之路转向,由此可以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发展问题,同时促进老年人以及社会福利的全面发展。国家已明确提出加快养老产业发展,但当下推动养老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尚未明确,因此“发展什么”与“怎么发展”,尤其是发展依据,是现阶段我国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难题。养老产业可从技术、市场、企业与政府多维度进行,但是在这些维度内容中,法律制度都是核心与基础保障。而从促进养老产业发展视域,不仅可以依法组织和汇集养老产业发展动能,而且是养老产业增长与创新的规范化和法治化保障。由于养老产业在我国出现新的增长机遇,它极为需要法律的促进保障,这也是我国经济法律发展的新课题。文中以探索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的发展为目标,构建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框架,分析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充分比较分析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基础,以我国老龄化国情提炼我国的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功能要素、制度路径等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关键制度内容,论证了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而且创新提出了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整体立法设计、并论证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框架的新领域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注意研究带有问题意识积极尝试理论结合实践,对积极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论文的主要设计、内容与结论分别呈现出:第一,构建了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的理论分析路径。在厘清养老产业界定的基础上,以国民收入和分配理论、产业成长理论、社会福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经济法理论等理论为依据,在分析养老产业发展制度需求与供给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养老产业在我国的兴起,是对政府、社会、个人公平效率意识的考验,而在养老产业市场对法律制度的促进调控需求以及政府提供养老产业法律制度的意愿与能力是形成养老产业市场秩序的供需互动。因此,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安排在养老产业发展中体现政府公共职能的作用、引导作用、规范和约束作用。而且由于养老产业的经济性与福利性兼具的特点,依据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情况,亟需具有保障功能的法律制度促进其发展,形成政府与市场的合力,通过法定政策指引,法律手段促进,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来引导社会理性参与养老产业,从而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第二,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法律供给不足。在梳理了产业发展、产业促进、特别是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法律政策现状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和刚刚提出养老产业这一概念时期相比,养老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表现,其发展生存环境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如,老年人购买养老的专门用品和养老服务的理念已经初步形成,社会也已经开始普遍关注养老用品和养老服务的供给与生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入到养老用品的生产与养老服务的提供中,党和政府明确作出了加快养老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民政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地方政府也在积极的发展养老产业,可以说已经初步形成了发展养老产业的政策体系基本框架,但是养老产业政策提供的公平性和效益性不足,我们认为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基本法缺失,因而无法利用法律制度的优势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第三,构建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的必然性。首先养老产业法律制度具有实现社会公平和效益价值的主要功能,这体现在养老产业法律的促进功能和权利保障层面;其次,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是以满足社会,尤其是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根本目标,以完善养老产业发展促进保证制度,促进养老产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为直接目标;最后,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是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针对养老产业的重要法律保障,是法学领域以及经济法律领域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创新。第四,以“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为基本法,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制度建构。首先提出促进养老产业法发展法律制度是通过法律制度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法律规范总称,在法律规范层级结构上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等四个层级。其次,由于促进养老产业法的法之整体性,其立法成长过程需要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我们在分析了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在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上的不同立法优势与特色特征,认为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具有各自的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不同制度模式,通过法律制度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它可以保障老年人的经济能力,提升全社会养老市场购买力,保障老年人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重点提出了在分析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目标要素、原则要素、功能要素、协调要素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保障+财政支持+投融资完善的法律制度路径选择。第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必然促进养老产业的稳步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了发展我国养老产业的战略选择,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战略。发展养老产业的根本宗旨是服务于老年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尤其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和全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旨在促进和鼓励养老产业发展的带有“促进内容”的法律法规,如《中小企业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电影产业促进法》等具有促进意义的基本法,这既是将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与法律制度保障相结合的结果,也为法律作为制度架构来规范和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法律范例。现在养老产业的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多元主体进入养老市场,成为新型的产业发展动能,养老产业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法律、政策的鼓励和推动,需要从法律制度上予以促进、扶持和规范,促进养老产业法律制度可以为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发展方向与制度保障。围绕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整体目标,强调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框架体系,既有宏观制度要素分析,又有微观实施安排路径选择,建议形成以专门的、统一的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基本法为统领、为基础,以配套制度为补充的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体系。
周京蓉[8](2020)在《老龄化背景下兴隆县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人口老龄化问题是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处于人口老龄化增速最快的阶段。随着我国老年人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多元养老模式的发展,出现了旅游与养老相结合的旅居养老模式。现有的旅居养老设施功能单一,不能满足旅居老年人需求,本文提出将旅游、居住与医疗相结合建设旅居养老综合体的构想。由于旅居养老综合体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通过不同模式旅居养老设施案例的分析研究,对其在规划设计方面所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究,总结了旅居养老综合体的设计要点。旅居养老综合体的功能较为复杂,本文以兴隆县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设计方法进行研究。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的建设依托京津冀养老协同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及资源优势,符合旅居养老选址条件。通过对郭家庄村发展定位研究,得出在郭家庄村建设旅居养老综合体符合郭家庄村的发展定位。以问卷调研的方式,从旅游、居住、医疗三个方面,分析研究旅居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作为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的设计依据。通过实地调研了解郭家庄村基础设施和民居空间的建设现状,结合老年人的需求,总结了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建设的难点,并从居住环境、旅游功能、医疗保健设施几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并对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的运营方式做了阐述。最后结合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的设计策略,从总体规划布局、旅游休闲空间构建、居住空间的设计以及医疗服务设施的规划这四个方面验证了设计策略。现阶段旅居养老综合体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郭家庄村建设旅居养老综合体的设计研究填补了旅居养老综合体规划方面的研究空缺,为我国旅居养老设施的建设提供了规划设计方面的参考。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的建设既可以缓解京津冀城市的养老压力,又能为郭家庄村本地经济发展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同时也能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工作岗位,缓解本地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的问题。
王园园[9](2020)在《居家养老模式下乡村独居老人住宅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老龄化背景下,以及国家大力提倡经济发展致使农村大量人口外流,乡村空心化成为中国普遍现状,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数量日益增多,使得乡村养老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而从当前中国国情以及中国家本位的传统文化观念来看,居家养老是目前最适合的养老方式。本课题正是在国家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政策下对乡村老年人住宅空间进行研究,为老年人居家养老居住空间设计提供可行性参考。本文主要以乡村独居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其居住环境、空间使用、居住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先后分析国内外老年人住宅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具体的居家养老模式研究,包括居家养老的政策、住宅设计以及公共服务等。同时从心理、生理、行为三个方面分析乡村独居老年人的基本特征探讨其对居住环境的基本诉求。对乡村独居老年人的居住空间进行入户调研,以及对当地乡村养老院进行具体的实地调研,分析乡村独居老年人居住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公共服务现状,为后面的设计实践提供现实依据,并利用其存在问题的趋同性,结合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及行为需求深入剖析老年人居住空间的现状问题及需要的改进措施。然后根据前面国内外分析以及老年人的居住诉求对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政策、住宅设计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在住宅空间设计上推出了三个设计原则,分别为功能空间设计原则、感官空间设计原则以及特殊空间设计原则,将空间分为了三个层面来进行设计原则推理,皆要满足乡村独居老年人对于居住空间的安全性、归属性、交往性、舒适性、私密性需求。提出了包括老年人宠物空间、情感空间、感官体验空间、庭院空间的设计,并借鉴美国的园艺疗法,进行功效性植物的使用,对整个住宅空间进行合理的空间组合,使空间使用达到舒适性、便利性最大化,考虑空间的无障碍设计以及紧急呼救,借鉴日本对于老年人住宅的细节设计处理手法,最后根据设计理念对乡村独居老年人住宅进行具体的设计实践。
李善鹏[10](2020)在《广西实用性村庄规划初探 ——以田阳县露美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今后一段时期内大量资金、项目和人才将向乡村流动,乡村建设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改善人居环境、保护乡村特色、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传承优秀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治理是乡村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欲建设,先规划,村庄规划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广西各地通过开展村镇规划集中行动等方式编制大量的传统村庄规划,全区村庄规划覆盖面逐年扩大。然而大部分已完成编制的村庄规划因缺少村民深度参与,调查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度达不到要求,回应村民需求达不到要求,编制成果适用性达不到要求等,导致实用性不足。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村庄规划建设成功案例,剖析广西统村庄规划存在定位不够清晰、资源调查不够全面、产业规划不够详细等具体问题。通过深入研究《田阳县那满镇露美村村屯规划》,提出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编制要点和策略,即通过全面调查村庄资源、回应村民的具体需求、简洁易懂的规划成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增强村庄规划的实用性。为改善人居环境、夯实村庄经济基础、增进乡风文明提供设计蓝图。
二、农村住宅建设要符合保健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住宅建设要符合保健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全龄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石家庄正定社区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老龄化趋势加重导致社会养老困境不断 |
1.1.2 非老年人群对医疗健康设施的需求明显加强 |
1.1.3 传统养老模式存在弊端,全龄养老社区成为趋势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老年人 |
1.2.2 养老社区 |
1.2.3 全龄养老社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2 国内外养老社区发展概述 |
2.2.1 国外养老社区发展概述 |
2.2.2 国内养老社区发展概述 |
2.3 相关理论研究 |
2.3.1 生态社区规划理念 |
2.3.2 亲生物设计理论 |
2.3.3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
2.3.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全龄养老社区的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 |
3.1 全龄养老社区的建设现状 |
3.1.1 国内全龄养老社区的建设情况 |
3.1.2 全龄养老社区的建设类型 |
3.2 国内全龄养老社区的案例分析 |
3.2.1 独立型:万科全龄养老社区模型 |
3.2.2 独立型:三亚国寿嘉园逸景社区 |
3.2.3 依附型:杭州良渚文化村随园嘉树 |
3.2.4 共享型:苏州绿地21城孝贤坊 |
3.2.5 国内全龄养老社区规划经验总结 |
3.3 国外全龄养老社区的案例分析 |
3.3.1 共享型:美国查尔斯新桥养老社区 |
3.3.2 独立型:哥本哈根多龄化混居社区 |
3.3.3 国外全龄养老社区规划经验借鉴 |
3.4 城市全龄人群行为特征及居住需求分析 |
3.4.1 城市全龄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
3.4.2 城市老年人群行为特征及居住需求分析 |
3.4.3 城市全龄人群行为特征及居住需求调查 |
3.5 国内全龄养老社区现存问题分析 |
3.5.1 配套体系未满足全龄需求 |
3.5.2 功能设施空间布局不均衡 |
3.5.3 缺乏适老化步行交通组织 |
3.5.4 景观环境未突显疗愈优势 |
3.5.5 邻里文化较缺少共建机制 |
3.6 本章小结 |
4 全龄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
4.1 全龄养老社区选址策略 |
4.1.1 社区选址依据 |
4.1.2 社区选址对比 |
4.2 全龄养老社区规模控制 |
4.2.1 规模限制因素 |
4.2.2 适宜规模界定 |
4.3 全龄养老社区规划设计原则 |
4.3.1 全龄化人口原则 |
4.3.2 适老化与去老化原则 |
4.3.3 完整化功能体系原则 |
4.3.4 便捷化空间布局原则 |
4.4 全龄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策略 |
4.4.1 配套设施的全龄化组织 |
4.4.2 功能建筑的均衡性布局 |
4.4.3 步行交通的适老化架构 |
4.4.4 景观植物的适配型应用 |
4.4.5 邻里文化的互促性建设 |
4.5 本章小结 |
5 规划策略在石家庄正定社区的实践应用 |
5.1 正定发展概况 |
5.1.1 正定概述 |
5.1.2 城市发展概况 |
5.2 基地概况 |
5.2.1 基地信息 |
5.2.2 社会经济概况 |
5.2.3 优劣势因素分析 |
5.3 规划目标及理念 |
5.3.1 规划目标 |
5.3.2 规划理念 |
5.4 具体规划设计策略 |
5.4.1 全龄设施体系 |
5.4.2 复合功能布局 |
5.4.3 适老交通系统 |
5.4.4 疗愈植物景观 |
5.4.5 舒适邻里文化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市民对全龄养老社区环境的喜好与需求调查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居家养老模式下湘西农村住宅适老化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需求 |
1.1.2 中国养老现状与政策方针 |
1.2 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
1.2.1 概念界定 |
1.2.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性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的创新性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农村养老现状及农村老年人基本特征和养老需求 |
2.1 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及一般问题 |
2.1.1 养老现状 |
2.1.2 一般问题 |
2.2 农村老年人基本特征及养老需求 |
2.2.1 农村老年人基本特征 |
2.2.2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
2.2.3 老年人分类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湘西农村地区养老调查与问题研究 |
3.1 湘西农村概述 |
3.1.1 湘西地区概述 |
3.1.2 湘西农村基本状况 |
3.1.3 调研地区基本概述 |
3.2 湘西农村养老及住宅适老化改造调查问卷设计 |
3.2.1 调研说明 |
3.2.2 调研方式 |
3.2.3 调研问题 |
3.2.4 调研结果及反馈 |
3.3 湘西农村实地调研 |
3.3.1 湘西农村养老现状 |
3.3.2 湘西农村养老问题及需求 |
3.3.3 湘西农村老年人的行为模式及基本特征 |
3.3.4 湘西农村养老问题总结以及与城镇地区养老问题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湘西农村地区住宅现状调查与问题研究 |
4.1 湘西农村住宅调研区位分布及分析 |
4.1.1 调研选址概况 |
4.1.2 调研地区位分析 |
4.2 湘西吊脚楼住宅现状 |
4.2.1 湘西农村地区吊脚楼概况 |
4.2.2 调研地吊脚楼现状 |
4.2.3 调研地吊脚楼住宅测绘及分析 |
4.3 湘西农村吊脚楼住宅空间养老问题分析 |
4.3.1 空间布局问题及分析 |
4.3.2 室内构件问题及分析 |
4.3.3 室内设施问题及分析 |
4.4 湘西农村养老住宅问题与其他地区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湘西农村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理论框架构建 |
5.1 改造设计原则 |
5.1.1 以人为本原则 |
5.1.2 地域性原则 |
5.1.3 经济性原则 |
5.1.4 分类改造原则 |
5.1.5 预留设计原则 |
5.1.6 安全舒适生态原则 |
5.2 改造设计途径 |
5.2.1 全屋改造 |
5.2.2 局部调整 |
5.2.3 合理增减 |
5.2.4 设施升级 |
5.2.5 新旧融合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湘西农村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方法构建 |
6.1 空间布局的适老化改造 |
6.1.1 不同健康类型的空间适老化改造 |
6.1.2 可变化空间 |
6.1.3 预留空间 |
6.1.4 空间重组与调整 |
6.1.5 流线优化 |
6.2 各功能区的适老化改造 |
6.2.1 中堂及火塘间 |
6.2.2 灶房 |
6.2.3 卧房 |
6.2.4 玄关 |
6.2.5 茅房及澡堂 |
6.2.6 宽廊 |
6.3 室内构件的适老化改造 |
6.3.1 门 |
6.3.2 窗 |
6.3.3 楼梯 |
6.3.4 地面及饰材 |
6.4 室内设施的适老化改造 |
6.4.1 无障碍设施 |
6.4.2 智能设施 |
6.4.3 水电设施 |
6.4.4 家具及家电设施 |
6.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我国相关养老政策方针 |
附录B:湘西农村养老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C:湘西农村老人行为模式调查表 |
附录D: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旅居养老模式下乡村景观设计研究 ——以济南市莱芜区王老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一章 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分析及乡村旅居养老模式概述 |
第一节 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分析 |
一、居家养老 |
二、社区养老 |
三、机构养老 |
第二节 老年人的基本特征和景观需求 |
一、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
二、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
三、老年人的行为特征 |
四、老年人的景观需求分析 |
第三节 乡村旅居养老模式概述 |
一、旅居养老是什么 |
二、旅居养老和旅游养老区别 |
三、乡村旅居养老概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内外养老模式相关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国外养老模式相关案例分析 |
一、日本五十雀村 |
二、美国太阳城 |
第二节 国内养老模式相关案例分析 |
一、黑龙江黑河市五大连池风景区颐养中心 |
二、乌镇雅园 |
第三节 国内外养老模式相关案例分析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旅居养老模式下乡村景观设计原则、策略和方法 |
第一节 旅居养老模式下乡村景观设计原则 |
一、安全性原则与景观设计 |
二、可识别性原则与景观设计 |
三、私密性与可交往性共存原则与景观设计 |
四、舒适性原则与景观设计 |
五、地域性原则与景观设计 |
第二节 旅居养老模式下乡村景观空间布局与类型 |
一、景观空间布局 |
二、景观空间类型 |
第三节 旅居养老模式下乡村景观设计策略 |
一、旅居养老模式下乡村软质景观设计 |
二、旅居养老模式下乡村硬质景观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王老村旅居养老基地景观设计实践 |
第一节 王老村项目概况 |
一、区位分析 |
二、社会经济 |
三、自然条件 |
四、人文历史 |
五、旅游资源 |
第二节 王老村旅居养老可行性分析 |
一、王老村旅居养老基地发展的优势 |
二、王老村旅居养老基地发展的限制 |
三、王老村旅居养老基地发展的机遇 |
四、王老村旅居养老基地发展的挑战 |
第三节 王老村旅居养老基地景观设计 |
一、设计构思 |
二、王老村旅居养老基地整体规划 |
三、王老村旅居养老基地景观节点设计 |
四、王老村旅居养老基地基设改善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录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布里斯班城市规画的文件解读及规划整合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发现问题:市域国土空间规划传导和协调机制缺位 |
1.1.2 国外实践:布里斯班单一层次的市域规划综合文件组 |
1.1.3 提出设想:“市-区”型地方政府的市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应用单一层次的规划综合文件组形式 |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2.1 研究命题与概念辨析 |
1.2.2 研究对象:布里斯班城市规画文件的规划整合方式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创新 |
1.3.1 “五级三类”的传导和协调机制研究综述 |
1.3.2 国内外对布里斯班城市规画的研究综述 |
1.3.3 本文的研究创新:布里斯班城市规画文件的整合方式 |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规划整合经验借鉴基础的论证 |
2.1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五级三类” |
2.1.1 从“多规合一”到“国土空间规划” |
2.1.2 “五级三类”的内容构建 |
2.2 我国“市-区”型政府的空间规划事权关系 |
2.2.1 央地关系:“自上而下,有限授权” |
2.2.2 重要城市:“市级编制—中央审批”的二级结构 |
2.2.3 “市-区”型政府:单一结构特征 |
2.3 昆士兰州的规划事权关系 |
2.3.1 澳大利亚的三级政府 |
2.3.2 州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关系 |
2.4 昆士兰州的规划体系(Planning System) |
2.4.1 整合规划体系的建立 |
2.4.2 现行规划体系构成 |
2.4.3 地方规画文件的制定 |
2.5 对比与总结 |
2.5.1 规划体系改革的初衷相似 |
2.5.2 规划编制主体单一的建构相似与差异思考 |
2.5.3 规划事权划分的形式相似 |
2.5.4 规划编制逻辑的相似与差异思考 |
2.5.5 规划内容构建的相似开放性与差异思考 |
2.5.6 我国可借鉴布里斯班经验的城市类型 |
第三章 布里斯班城市规画文件 |
3.1 序言部分:“规划使用说明书” |
3.2 发展目标:战略框架 |
3.2.1 布里斯班的战略框架与我国总体规划的内容对比 |
3.2.2 战略框架的结构特点 |
3.3 用地分类:综合分区 |
3.4 规划安排与开发控制规则 |
3.4.1 地方基础设施的规划安排 |
3.4.2 综合分区规则 |
3.4.3 社区规划与社区规划规则 |
3.4.4 专项覆盖层规则 |
3.4.5 其他开发规则与使用规则 |
3.5 开发控制规则的分类工具:评估表 |
3.6 外部文件与其他规划 |
3.7 文本使用说明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布里斯班城市规画文件的整合经验总结 |
4.1 有效整合的技术基础:规划呈现在线工具 |
4.1.1 ePlan:文本在线阅读工具 |
4.1.2 交互地图:图集在线交互工具 |
4.2 有机整合的纵向传导机制:目标的分解路径 |
4.2.1 战略目标的形成:上位衔接与公众参与 |
4.2.2 战略目标的分解:分级描述与向下传导 |
4.3 有机整合的横向协调机制:目标的实现路径 |
4.4 整合方式:市域规划综合文件组 |
4.4.1 内容索引的呈现方式 |
4.4.2 市域综合规划文件组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建议“市-区”型政府尝试构建“市域国土空间规划文件组” |
5.1.1 从“分级分类”到“有机整合”的思想转变 |
5.1.2 单一规划编制主体,为有机整合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 |
5.1.3 建立开发控制规则,基于目标描述与分解制定规划 |
5.1.4 构建规划呈现系统 |
5.2 不足与展望 |
5.2.1 我国区政府的行政管理责任重大,事权关系需谨慎处理 |
5.2.2 我国“照搬”布里斯班模式面临着技术与制度的挑战 |
5.2.3 人口规模与城市空间环境差异较大 |
5.2.4 我国各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差异较大 |
5.2.5 未能对借鉴该整合经验的我国城市类型进行深入的分类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布里斯班城市规划2014》文件的导读简本 |
附录2 缩略语和首字母缩写词释义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基于老年人行为模式的居住环境设计研究 ——以济南市莱芜区北部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框架 |
第一章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住宅发展状况 |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现状 |
一、人口老龄化内涵与特征 |
二、人口老龄化社会背景 |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与特征 |
第二节 国内外养老模式发展 |
一、国内养老现状分析 |
二、国外养老模式与老年建筑发展 |
第三节 中国养老相关政策标准与老年住宅类型 |
一、老年建筑标准规范发展动向 |
二、中国老年住宅主要类型与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老年人特征及行为模式分析 |
第一节 老年人生理特征分析 |
一、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 |
二、老年人生理变化 |
三、基于老年人生理特征的环境设计需求 |
第二节 老年人心理特征分析 |
一、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
二、老年人心理变化 |
三、基于老年人心理特征的环境设计需求 |
第三节 患病及残障老年人特征分析 |
一、老年人患病及残障主要类别 |
二、患病及残障老年人的身体特征 |
三、患病及残障老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 |
第四节 基于老年人特征的行为模式 |
一、老年人的“行走”模式 |
二、老年人的“坐息”模式 |
三、老年人的“抓握”模式 |
四、老年人的“观看”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行为模式与居住环境的关联性分析 |
第一节 老年人住宅室内设计 |
一、卫生间及浴室设计 |
二、厨房及餐厅设计 |
三、客厅及卧室设计 |
第二节 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设计 |
一、绿化空间设计 |
二、道路及步行空间设计 |
三、坐息空间设计 |
第三节 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方法总结 |
一、室内环境设计方法总结 |
二、室外环境设计方法总结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实践 |
第一节 乡村地区的养老现状 |
一、养老模式 |
二、乡村养老的发展 |
第二节 乡村居住环境设计案例 |
一、项目背景 |
二、前期分析 |
第三节 乡村居住环境设计实践 |
一、设计构思 |
二、整体规划 |
三、居住外环境空间设计 |
四、民居建筑设计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致谢 |
(7)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与背景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总体评价 |
1.3 研究方法 |
1.3.1 规范分析方法 |
1.3.2 比较研究方法 |
1.3.3 价值分析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1.4.1 选题创新 |
1.4.2 方法创新 |
1.4.3 研究思路创新 |
第2章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理论概述 |
2.1 养老产业概念界定 |
2.1.1 养老产业概念 |
2.1.2 养老产业特征分析 |
2.1.3 我国养老产业法律制度形态 |
2.2 养老产业发展理论基础 |
2.2.1 经济学理论 |
2.2.2 社会学理论 |
2.2.3 经济法理论 |
第3章 我国养老产业制度溯源与现状 |
3.1 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历史回顾 |
3.1.1 1999年之前的养老产业情况 |
3.1.2 2000年-2013年的养老产业情况 |
3.1.3 2013年以来的养老产业情况 |
3.2 我国养老产业政策和法律现状分析 |
3.2.1 养老产业政策 |
3.2.2 养老产业立法 |
3.3 我国养老产业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3.3.1 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备 |
3.3.2 养老产业投融资制度不完善 |
3.3.3 养老产业财政支持制度存在问题 |
3.4 养老产业相关制度问题成因 |
3.4.1 养老产业政策提供的公平性不足 |
3.4.2 养老产业政策提供的效益性不足 |
3.4.3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基本法缺失 |
第4章 国外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 |
4.1 美国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特征 |
4.1.1 美国养老产业发展特色 |
4.1.2 美国以法案形式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
4.2 日本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特有历程 |
4.2.1 日本养老产业法律制度发展三大阶段 |
4.2.2 日本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的综合性特色 |
4.3 韩国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的基本法范例 |
4.3.1 韩国以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基本法作为法律制度引导 |
4.3.2 韩国构建了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计划 |
4.4 德国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以法律政策并重表现 |
4.4.1 法律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
4.4.2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 |
4.5 国外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的启示 |
4.5.1 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的基础 |
4.5.2 通过促进产业发展法律制度扶持养老产业发展 |
4.5.3 完善投融资及财政支持法律制度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
第5章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要素 |
5.1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目标要素 |
5.1.1 通过基本法模式引导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
5.1.2 依法促进养老产业升级转型 |
5.1.3 依法保护市场机制的配置作用 |
5.1.4 依法明确养老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
5.2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原则要素 |
5.2.1 公平正义原则 |
5.2.2 市场竞争原则 |
5.2.3 依法治理原则 |
5.3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功能要素 |
5.3.1 养老产业市场不健全的调节功能 |
5.3.2 对养老产业不平衡的调节功能 |
5.3.3 养老产业市场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的调节功能 |
5.3.4 养老产业企业唯利性的调节功能 |
5.4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协调要素 |
5.4.1 养老产业法律制度与政策协调 |
5.4.2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综合协调配套建设 |
第6章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安排 |
6.1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作为制度基本法 |
6.1.1 确立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基本法之意义 |
6.1.2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基本法的关键内容 |
6.2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主要法律制度路径选择 |
6.2.1 社会保障相关制度完善 |
6.2.2 养老产业投融资制度完善 |
6.2.3 养老产业的财政支持制度完善 |
6.2.4 其他相关制度的完善 |
6.3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8)老龄化背景下兴隆县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2 多元的养老模式发展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实践 |
1.5.1 国外相关研究及实践 |
1.5.2 国内相关研究及实践 |
1.6 研究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2 旅居养老相关基础研究 |
2.1 旅游度假养老市场需求 |
2.1.1 旅游度假活动的概念 |
2.1.2 老年人旅游休闲消费 |
2.2 旅居养老概念及其发展 |
2.2.1 旅居养老概念的提出 |
2.2.2 旅居养老发展模式 |
2.3 旅居养老综合体相关概念 |
2.3.1 旅居养老综合体概念 |
2.3.2 旅居养老综合体的功能 |
2.3.3 旅居养老综合体的特点 |
2.4 旅居养老设施案例调研分析 |
2.4.1 田仙峪村休闲养老社区—农家乐养老基地 |
2.4.2 北京泰宜春养老中心—医养结合型疗养中心 |
2.4.3 北京太阳城银龄老年公寓—公寓型养老社区 |
2.4.4 太申祥和国际养老山庄—综合型养老会所 |
2.5 旅居养老综合体设计要点 |
2.5.1 服务对象 |
2.5.2 选址特征 |
2.5.3 规划设计 |
2.5.4 服务运营 |
2.6 本章小结 |
3 郭家庄建设旅居养老综合体可行性研究 |
3.1 区位及资源优势 |
3.1.1 基本情况 |
3.1.2 交通条件 |
3.1.3 自然条件 |
3.1.4 人文环境 |
3.1.5 旅游资源 |
3.2 发展定位分析 |
3.2.1 兴隆县的发展定位 |
3.2.2 郭家庄村发展定位 |
3.3 建设依托条件 |
3.3.1 京津冀地区老龄化现状 |
3.3.2 京津冀地区养老协同发展 |
3.3.3 老年人旅居环境选择 |
3.3.4 养老发展相关政策 |
3.3.5 投资者的商业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4 郭家庄旅居养老综合体设计前期分析 |
4.1 服务对象及特征 |
4.1.1 老年人相关特点 |
4.1.2 旅居老年人特征 |
4.2 旅居养老调研概况 |
4.2.1 调研方式与对象 |
4.2.2 调研问卷设计 |
4.3 旅居养老调查结果 |
4.3.1 基础设施考虑 |
4.3.2 住宿方式选择 |
4.3.3 休闲活动内容 |
4.3.4 老年人需求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5 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设计策略 |
5.1 郭家庄村现状调研 |
5.1.1 总体规划建设 |
5.1.2 基础设施建设 |
5.1.3 民居建筑调研 |
5.1.4 室外活动空间 |
5.2 旅居养老综合体建设难点 |
5.2.1 旅游休闲功能的构建 |
5.2.2 养老居住空间的规划 |
5.2.3 医疗保健设施的配置 |
5.3 旅居养老综合体设计策略 |
5.3.1 总体规划布局的优化 |
5.3.2 旅游休闲功能的规划 |
5.3.3 居住空间的合理规划 |
5.3.4 医疗保健设施的建设 |
5.4 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运营模式 |
5.4.1 运营系统的构建 |
5.4.2 改变民居的经营 |
5.4.3 淡旺季运营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6 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设计研究 |
6.1 总体规划布局 |
6.1.1 总图规划原则 |
6.1.2 基础配置提升 |
6.1.3 道路系统完善 |
6.2 旅游休闲空间 |
6.2.1 观光游览空间 |
6.2.2 公共交往空间 |
6.2.3 运动健身空间 |
6.3 居住空间规划 |
6.3.1 居住空间规划 |
6.3.2 养老民居改造 |
6.4 医疗服务设施 |
6.4.1 医疗服务设施总体规划 |
6.4.2 综合疗养中心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居家养老模式下乡村独居老人住宅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养老模式 |
1.1.2 独居老人 |
1.1.3 老年人住宅空间 |
1.2 研究背景 |
1.2.1 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2 乡村养老现状 |
1.2.3 居家养老的必然性 |
1.3 研究对象概要 |
1.4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1.6 国内外老年住宅研究现状 |
1.6.1 国内研究现状 |
1.6.2 国外研究现状 |
1.7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居家养老研究现状 |
2.1 美国居家养老 |
2.1.1 居家养老相关政策 |
2.1.2 住宅空间设计研究 |
2.1.3 公共服务分析 |
2.1.4 发展趋势 |
2.2 日本居家养老 |
2.2.1 居家养老相关政策 |
2.2.2 住宅空间设计研究 |
2.2.3 公共服务分析 |
2.2.4 发展趋势 |
2.3 国内居家养老 |
2.3.1 居家养老相关政策 |
2.3.2 住宅空间设计研究 |
2.3.3 公共服务分析 |
2.3.4 发展趋势 |
2.4 小结 |
第三章 居家养老模式下乡村独居老人基本特征及需求分析 |
3.1 调研形式及目的 |
3.2 个体差异 |
1.独居原因 |
2.家庭关系 |
3.兴趣爱好 |
4.邻里关系 |
3.3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及需求 |
3.3.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
3.3.2 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
3.4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需求 |
3.4.1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
3.4.2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
3.5 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及需求 |
3.5.1 老年人的行为特征 |
3.5.2 老年人的行为需求 |
3.6 小结 |
第四章 居家养老模式下乡村独居老人住宅空间实态调研 |
4.1 乡村独居老人独立住宅 |
4.1.1案例1 |
4.1.2案例2 |
4.1.3案例3 |
4.1.4案例4 |
4.2 乡村养老院 |
4.2.1 调研地点及调研对象 |
4.2.2 住宅空间现状 |
4.2.3 公共服务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居家养老模式下乡村独居老人住宅空间的设计理念和服务策略 |
5.1 老年人住宅空间设计的理念 |
5.1.1 住宅功能空间设计原则 |
5.1.2 满足老人感官需求的设计原则 |
5.1.3 满足老人特殊需求的设计原则 |
5.2 老年人住宅空间设计的服务策略 |
5.2.1 服务人员 |
5.2.2 服务内容 |
5.2.3 服务流程 |
5.3 发展趋势 |
5.4 小结 |
第六章 居家养老模式下乡村独居老人住宅空间设计实践 |
6.1 住宅功能空间设计 |
6.2 住宅感官环境设计 |
6.3 住宅特殊需求环境设计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
7.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论文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项目 |
致谢 |
附录1 乡村独居老人状况和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2 养老院独居老人状况和需求调查问卷 |
(10)广西实用性村庄规划初探 ——以田阳县露美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村庄规划 |
1.1.2 传统村庄规划的实施问题 |
1.1.3 实用性村庄规划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内涵 |
1.3.1 村庄发展定位 |
1.3.2 统筹国土空间 |
1.3.3 兼顾各方利益 |
1.3.4 注重产业规划 |
1.3.5 注重长效管理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1 总体研究方法 |
1.4.2 具体研究方法 |
1.4.3 论文研究框架 |
1.5 国外研究综述 |
1.5.1 日本的乡村规划 |
1.5.2 德国的乡村规划 |
1.5.3 英国的乡村规划 |
1.6 国内研究综述 |
1.6.1 成都村庄规划探索 |
1.6.2 台湾乡村规划经验 |
1.6.3 南宁村庄规划编制 |
1.6.4 实用性村庄规划案例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广西传统村庄规划的主要问题 |
2.1 村庄发展定位不清晰 |
2.2 村民参与程度不足 |
2.3 未与土地利用规划有效衔接 |
2.4 未结合农业产业化 |
2.5 以城市规划方法编制 |
2.6 可实施性不强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用性村庄规划初探—以露美村为例 |
3.1 村庄发展定位 |
3.1.1 露美村概况 |
3.1.2 露美村发展定位 |
3.2 村民深度参与 |
3.2.1 参与式方法 |
3.2.2 村庄资源调查 |
3.2.3 全面的需求调研 |
3.3 村庄规划及实施 |
3.3.1 统筹村域国土空间 |
3.3.2 发展产业规划 |
3.3.3 改善村庄空间布局 |
3.3.4 改善人居环境 |
3.3.5 公用工程设施及防灾减灾 |
3.3.6 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 |
3.4 村庄规划管理机制 |
3.4.1 屯级理事会的作用 |
3.4.2 村规民约和正向激励 |
第四章 实用性村庄规划策略 |
4.1 全面调查及定位准确 |
4.2 重视需求及保障利益 |
4.3 改善环境及提高收入 |
4.4 成果简洁及重视宣传 |
4.5 村民管理及强化监督 |
第五章 结语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农村住宅建设要符合保健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龄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石家庄正定社区规划为例[D]. 张可心.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2]居家养老模式下湘西农村住宅适老化改造研究[D]. 鲁玥池. 江南大学, 2020(01)
- [3]旅居养老模式下乡村景观设计研究 ——以济南市莱芜区王老村为例[D]. 樊婧. 苏州大学, 2020(03)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布里斯班城市规画的文件解读及规划整合方式研究[D]. 赵海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老年人行为模式的居住环境设计研究 ——以济南市莱芜区北部山区为例[D]. 王柯颖. 苏州大学, 2020(03)
- [7]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研究[D]. 宋东明. 辽宁大学, 2020(01)
- [8]老龄化背景下兴隆县郭家庄村旅居养老综合体设计研究[D]. 周京蓉.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9]居家养老模式下乡村独居老人住宅空间设计研究[D]. 王园园.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10]广西实用性村庄规划初探 ——以田阳县露美村为例[D]. 李善鹏. 广西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