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和冠心病和心肌梗塞

麻醉和冠心病和心肌梗塞

一、麻醉与冠心病和心肌梗死(论文文献综述)

侯季秋[1](2021)在《从CXCR4/NF-κB/GSDMD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炎症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文献研究明确中药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疾病对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及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得出中药治疗对机体炎症因子表达量影响及对焦虑抑郁状态改善情况。通过实验研究探析慢性应激性情绪刺激对心肌梗死后大鼠体内CXC趋化性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炎症反应的效用机制。方法:研究一:根据主要检索词,在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PubMed、Cochrane Library进行检索,检索年份不限。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标准独自进行文献检索及筛选。并按照Cochrane’s Handbook提供的偏倚风险Risk of bias(ROB)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GRADEpro系统对证据质量进行评级。使用Cochrane 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分析,采用相应的模型进行分析处理。对临床异质性大而不能进行合并分析的研究则仅进行描述性分析,最后用森林图表示结果。研究二:本研究采用21天不可应激性空瓶刺激方法建立焦虑模型,结扎冠脉左前降支方式建立心肌梗死模型,根据实验目的分别给予不同的干预方式,并分成假手术组、心梗组、复合模型组、抑制剂组、中药组,每组6~9只不等,采用心电图、心脏超声对心肌梗死大鼠造模成功与否及心功能进行评价,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和旷场试验评价大鼠的行为学,进行HE、Masson、尼氏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组织细胞形态变化,采用ELISA、免疫组化、Western-Blot、QPCR对靶点蛋白和基因进行检测。结果:研究一:本研究共纳入21篇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342例,试验组1175例,对照组1167例。药物干预试验组Hs-CRP因子表达量均值低于对照组[SMD=-1.61,95%CI(-2.14,-1.00),P<0.01];药物干预试验组IL-6因子表达量均值低于对照组[SMD=-43.31,95%CI(-45.55,-41.07),P<0.01];药物干预试验组IL-8因子表达量均值低于对照组[SMD=-5.03,95%CI(-8.37,-1.70),P=0.003];药物干预试验组 IL-17 因子表达量均值低于对照组[SMD=-33.27,95%CI(-40.15,-26.39),P<0.01];药物干预试验组 TNF-α因子表达量均值低于对照组[SMD=-1.18,95%CI(-1.98,-0.38),P=0.004];药物干预试验组患者焦虑状态的汉密尔顿量表评分均值低于对照组[SMD=-1.97,95%CI(-2.48,-1.46),P<0.01]。研究二:实验一:(1)慢性应激刺激下心肌梗死大鼠骨髓中CXCL12的含量降低:复合模型组大鼠骨髓中CXCL12表达量明显低于假手术及心肌梗死组(P<0.05);(2)慢性应激刺激下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CXCR4表达亢进:复合模型组大鼠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CXCR4的IOD值高于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组(P<0.05);(3)心肌梗死后CXCL12/CXCR4生物轴失衡加重炎症反应:复合模型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及心肌梗死组(P<0.05),复合模型组和心肌梗死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细胞骨架结构消失并发生大面积坏死,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炎症因子浸润。实验二:(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CXCR4/NF-κB/GSDMD通路炎症蛋白表达:中药组与抑制剂组大鼠CXCR4蛋白表达量比复合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给予中药及抑制剂的大鼠组织内NF-κB、IL-1β、IL-18、GSDMD蛋白的表达与复合模型组大鼠相比有所下降(P<0.05);(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CXCR4/NF-κB/GSDMD通路炎症蛋白基因表达:复合模型组大鼠体内CXCR4、NLRP3、NF-κB、GSDMD蛋白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中药组可明显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体内CXCR4、NLRP3、NF-κB、GSDMD蛋白基因表达量(P<0.05);(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心肌梗死边缘区组织相关炎症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复合模型组NLRP3、GSDMD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增高(P<0.05),但中药组大鼠心肌梗死边缘区的NLRP3、GSDMD表达水平低于复合模型组(P<0.05);(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梗死组和复合模型组LVEF%和LVFS%明显降低(P<0.05),抑制剂组和中药组大鼠心脏LVEF%、LVFS%较复合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复合模型组及心肌梗死组大鼠的LVIDs、LVIDd比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抑制剂组和中药组的LVIDd和LVIDs均比复合模型组下降(P<0.05);(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降低外周血中IL-1β和IL-18表达水平:与复合模型组和心肌梗死组相比,中药治疗后可降低外周血中IL-18、IL-1β水平(P<0.05);(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缓解大鼠的焦虑样行为,调节5-HT和DA蛋白表达:复合模型组大鼠进入开放臂次数和停留时间明显少于假手术组和心肌梗死组(P<0.05),与复合模型组相比,给予中药或抑制剂的大鼠进入开放臂次数和停留时间增加(P<0.05),复合模型组大鼠海马内焦虑相关神经递质5-HT和DA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中药与抑制剂大鼠海马区5-HT和DA蛋白水平较复合模型组明显提高(P<0.05)。实验三:(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海马组织主要炎症蛋白表达:复合模型组、心肌梗死组、中药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LRP3、GSDMD、IL-1β、IL-18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复合模型组相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组明显降低了心肌梗死合并大鼠脑部NLRP3、GSDMD、IL-1β、IL-18 的表达量(P<0.05);(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海马区神经损伤:与复合模型组及心肌梗死组相比,中药组大鼠海马区尼氏阳性面积增加(P<0.05);(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焦虑样行为:与假手术组相比,复合模型组大鼠OT%和OE%均明显下降(P<0.05),复合模型组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和垂直运动得分均显着减少(P<0.05),活动探索能力下降,中药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及垂直运动得分与复合模型组相比均有所增加(P<0.05),活动及探索能力提高。结论:临床中采用中药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状态疗效显着且不良反应少,能够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表达,缓解患者焦虑状态;活血化瘀法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体内Hs-CRP炎症因子的改善更具有优势。实验研究初步证明了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体内骨髓及心肌梗死边缘区CXCL12/CXCR4生物轴表达失衡,CXCR4在心肌梗死急性期中表达明显上调,炎症反应亢进,心肌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发生更多炎症因子浸润;而CXCR4表达亢进诱导的CXCR4/NFκB/GSDMD炎症信号通路激活,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能通过降低CXCR4的过表达,抑制CXCR4/NFκB/GSDMD炎症信号通路激活,减轻心肌组织炎症因子浸润,促进心肌梗死边缘区心肌细胞修复,改善心功能;同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皮层及海马区相关炎症蛋白表达上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降低心肌梗死后皮层及海马区NLRP3、Caspase-1、GSDMD、IL-1β、IL-18 炎症因子表达,调节脑神经递质 5-HT、DA合成,缓解心肌梗死大鼠的焦虑样行为。

李赛赛[2](2021)在《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和血浆CA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饮食结构的改变等,痰热痹阻在胸痹的发生发展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临床应重视痰热型冠心病患者的存在。临床观察发现,冠心病痰热证患者表现症状与现代医学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状态相符合。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在“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介导作用,冠心病痰热证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关系密切。导师李平教授创立连夏宁心方,共奏清热化痰以畅血脉,宁心安神以调神明,达到血脉-神明共治之效。本研究临床部分从自主神经角度阐述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和血浆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的干预作用。团队前期通过高效液相-电喷雾-三重四级杆质谱法(HPLC-ESI-MS/MS)分析,显示连夏宁心方的重要有效组分来自黄连、半夏。基础实验以连夏颗粒给药干预,明确对心梗大鼠HRV、血浆CA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并从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连夏颗粒改善交感神经重构的作用机制。研究一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和血浆CA影响目的:初步评价连夏宁心方治疗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和血浆C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冠心病痰热证患者80例,随机分配至连夏宁心方治疗组与安慰剂对照组,两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连夏宁心方,对照组则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安慰剂,均治疗4周。通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RV指标(SDNN、SDNN index、SDANN、rMSSD、PNN50)、血浆CA(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和多巴胺(Dopamine,DA))和痰热证量表评分,验证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血浆儿茶酚胺及中医证候的有效性。结果:(1)在心率变异性方面,治疗4周后,治疗组SDNN、SDANN、PNN50均有增高趋势,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各指标变化不一,变化趋势均不显着(P>0.05)。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SDNN、SDANN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血浆儿茶酚胺方面,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治疗组NE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变化无显着性(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治疗组NE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痰热证评分方面,组内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治疗4周与治疗2周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治疗4周与治疗2周比较不具有显着性差异。组间比较,治疗2周时,两组患者痰热证评分疗效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795,P=0.378);治疗4周时,治疗组患者痰热证评分较对照组患者痰热证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789,P=0.003)。(4)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连夏宁心方可提高冠心病痰热证患者的HRV,降低血浆CA,改善自主神经功能,但有待于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研究二连夏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HRV、血浆CA和炎症反应的影响目的:观察连夏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HRV、血浆CA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将造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另设假手术组。连续给予相应药物干预30天后,记录大鼠Ⅱ导联心电图,测定大鼠HRV低频功率(Low-frequency power,LF)、高频功率(High-frequency power,HF)和 LF/HF 比值,ELISA法检测血浆CA和血清TNF-α、IL-Iβ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心肌P38蛋白表达,RT-PCR检测心肌P38mRNA水平,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学改变。结果:(1)HRV: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F、LF/HF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LF显着提高(P<0.01),连夏颗粒高剂量组LF/HF显着提高(P<0.01),连夏颗粒中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LF/HF明显提高(P<0.05)。各组之间HF未见明显差异(P>0.05)。(2)血浆CA: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CA含量显着升高(P<0.01)。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大鼠血浆CA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3)血清TNF-α、IL-Iβ: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Iβ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大鼠血清TNF-α、IL-Iβ显着降低(P<0.01),连夏颗粒低剂量组血清TNF-α显着降低(P<0.01),连夏颗粒低剂量组IL-Iβ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4)心肌P38蛋白和mRNA: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梗周围区心肌组织P38蛋白和mRNA表达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剂量组P38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余组P38蛋白表达有降低趋势,但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的P38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连夏颗粒低剂量组P38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6)HE染色: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梗周围区心肌细胞肿胀、排列紊乱,心肌间质出现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心肌纤维排列较为整齐,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结论:连夏颗粒可改善心梗大鼠HRV,降低血浆CA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研究三基于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连夏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目的:探讨连夏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另设假手术组。干预30天后干预30天后采用在体程控电刺激检测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运用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大鼠心梗周围区TH、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和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TH神经纤维的分布。结果:(1)TH蛋白和mRNA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梗周围区TH蛋白和mRN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TH蛋白和mRNA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2)免疫组化TH表达及分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H阳性神经纤维明显增多,形态粗大,分布紊乱,部分聚集成束,模型组TH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显着增加(P<0.01)。连夏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TH表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TH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显着降低(P<0.01)。(3)心律失常发生率:电生理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显着提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P<0.01,P<0.05),连夏颗粒中、低剂量组心律失常诱发率有降低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4)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mRNA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梗周围区心肌组织NGF和TrKA mRN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NGF和TrKA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连夏颗粒中剂量组NGF和TrKA mRNA表达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P<0.05),连夏颗粒低剂量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梗周围区PI3K mRNA和AKT mRN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PI3K mRNA和AKT mRNA表达显着下降(P<0.01)。连夏颗粒低剂量组PI3K mRNA和AKT 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5)NGF/TrKA/PI3K/AKT通路关键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GF和TrKA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NGF和TrKA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连夏颗粒低剂量组NGF和TrKA蛋白表达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PI3K蛋白、P-AKT蛋白、P-Bad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P-PI3K蛋白、P-AKT蛋白、P-Bad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结论:连夏颗粒可能通过调控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了心梗后交感神经重构。

孙珂[3](2021)在《基于IL-23/IL-17炎性通路探讨电针抗心肌梗死损伤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电针对心肌梗死(MI)大鼠血清及梗死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23/IL-17炎性通路、梗死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s)及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ka ppa-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减轻心肌梗死损伤的可能抗炎机制。[方法]将120只8周龄的SPF级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假手术组(S组)、假手术电针组(S+EA组)、模型组(MI组)、模型+TLR4抑制剂(Resatorvid)组(MIR组)、模型+电针组(MI+EA组)、模型+电针+TLR4抑制剂(Resatorvid)组(MIR+EA组),每组20只。采用冠脉左前降支(LAD)结扎法建立MI大鼠模型,S组和S+EA组仅开胸穿线,不行LAD结扎。电针干预两侧“内关”穴(疏密波,2Hz/100Hz,2mA),每次20 min,1次/d,干预3d。结束干预后采用超声心动图(ECG)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以评价大鼠心功能;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大鼠梗死心肌中炎性细胞浸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梗死心肌及血清中IL-23、IL-17的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大鼠梗死心肌中DCs表面标记物CD83、CD86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大鼠梗死心肌中TLR4、P65的蛋白表达。[结果](1)与S组相比,MI组大鼠心功能显着下降,出现明显的心肌梗死区域;与MI组相比,MIR组与MI+EA组大鼠心功能明显升高,心肌梗死面积明显降低;与MI+EA组相比,MIR组与MIR+EA组大鼠心功能有所升高,心肌梗死面积也有所降低。(2)与S组相比,MI大鼠梗死心肌中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清及梗死心肌中IL-23、IL-17水平显着上升;与MI组相比,MIR组、MI+EA组的IL-23、IL-17水平和炎性细胞浸润明显下降;与MI+EA组相比,MIR组、MIR+EA组的IL-23、IL-17水平和炎性细胞亦呈下降趋势。(3)与S组相比,MI组大鼠梗死心肌中CD83、CD86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与M I组相比,MIR组和MI+EA组大鼠梗死心肌中CD83、CD86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降低;与MI+EA组相比,MIR组和MIR+EA组大鼠梗死心肌中CD83平均光密度值降低。(4)与S组相比,MI组大鼠梗死心肌中TLR4与P65蛋白表达显着上升;与MI组相比,MIR组、MI+EA组大鼠梗死心肌中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与MI+EA组相比,MIR组、MIR+EA组大鼠梗死心肌中仅有TLR4蛋白表达降低。[结论]电针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αB信号通路表达,介导DCs的成熟,降低IL-23/IL-17炎性通路的表达,减轻MI后的炎性损伤,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实现其促修复的心肌保护效应。

杨双杰[4](2020)在《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复合心肌梗死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制备与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以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状态为基础的多病因复合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大鼠模型,通过全面动态的采集大鼠的宏观表征(一般体征以及行为学变化)及微观理化指标,结合中医证候判断标准,探讨该模型的证候演变规律。同时,揭示该模型的生物学基础,探讨微观理化指标与证候的相关性。方法:1.选用10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Wistar大鼠,随机分组为SHR高脂组、Wistar高脂组、SHR普食组、Wistar普食组。分别给予高脂饲料、普通饲料喂养4周。4周后测血压血脂,重新分组设高血压高血脂心梗组(简称双高心梗组)、高血压心梗组、高脂心梗组、心梗组、高血压组和假手术组。各心梗组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结扎术,高血压组与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术后继续原饲料喂养。通过心电图呈6-8个病理性Q波、收缩压(SBP)≥140mmHg以及血清总胆固醇(TC)或甘油三脂(TG)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判定该模型制备成功。然后分别于术后1-7天、7-14天、14-28天内对大鼠体征(活动度、敏感度、易激惹、鼻爪唇舌颜色及润泽度等)及行为学变化(包括超声心动、旋转耐受、应激呼吸频率、抓力值、舌面足底r、g、b等)进行采集和分析,结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判定该模型在不同时间窗内的证候属性。2.对血液中心肌酶指标(AST、LDH、CK、CKMB)、炎症指标(TNF-α、IL-1β、IL-6)、神经激素(ET、AngⅡ、ALD、BNP、NTpro-BNP)、氧化应激指标(MDA、NO、ox-LDL)以及心脏病理组织进行检测,并将血液指标与证候指标一一对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双高心梗组大鼠术后3天测心电图呈现6-8个病理性Q波,提示心肌梗死模型制备成功。在术后7、14、28天三个时间点对双高心梗组大鼠进行血压及血脂检测,结果显示各时间点大鼠SBP均大于140mmHg,血脂TG及LDL-C水平较高血压组均有显着增加(P<0.01),提示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状态复合心肌梗死大鼠疾病模型制备成功。2.高血压组大鼠于整个观察周期内始终存在易激惹评分高、旋转耐受时间短、舌面r值升高,小便黄、大便干硬等表现,结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判定为肝火亢盛证。双高心梗组、高血压心梗组、高脂心梗组与心梗组大鼠术后整个观察周期内均存在抓力下降,活动度降低,应激呼吸频率升高等气虚证相关指征,并叠加有舌面r值降低,APPT缩短等血瘀证表现,判定为气虚血癖证。此外,高血压心梗组与双高心梗组大鼠术后7天内亦存在易激惹评分高,旋转耐受时间短,小便黄、大便干硬等与高血压组大鼠相似的表现,认为高血压心梗组与双高心梗组大鼠术后7天内符合肝火亢盛证;而双高心梗组与高血脂心梗组大鼠于术后7-28天又出现进食量减少、体重增加、Lee’s指数升高等肥胖现象,结合两组血脂水平升高,判定这两组大鼠术后7-28天内存在痰浊证的表现。3.(1)心肌损伤:双高心梗组较高血压组相比,术后7-28天心肌酶(LDH、CK、CK-MB)含量均有显着上升(P<0.01),AST在术后7-14天有显着升高(P<0.05,P<0.01)。高血压心梗组趋势同双高心梗组,但增幅略低于双高心梗组。高脂心梗组术后7-28天心肌酶指标均有升高(P<0.05,P<0.01)。心梗组主要表现为术后整个观察周期内LDH、CK含量的显着上升(P<0.05,P<0.01)。通过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各心梗组在整个周期内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胶原容积分数显着提高(P<0.01),心脏梗死面积明显升高(P<0.01),心脏/体重比显着增大(P<0.05)。(2)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始终贯穿全程。双高心梗组和高血压心梗组较高血压组相比,术后7-28天IL-6、IL-1β、TNF-α均显着升高(P<0.05,P<0.01),且双高心梗组IL-6在术后28天时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P<0.01)。高脂心梗组与心梗组在IL-1β、TNF-α与高血压心梗组升高趋势一致,而高脂心梗组和心梗组IL-6水平则表现为术后7-28天的持续下降(P<0.01)。(3)神经激素:双高心梗组与高血压心梗组主要表现为,与高血压组相比,ET、ALD、BNP和NT-proBNP在整个观察周期的显着升高(P<0.05,P<0.01)以及术后7-14天AngⅡ的显着升高(P<0.05,P<0.01)。高脂心梗组以BNP和NT-proBNP术后7-28天较假手术组显着升高为主要表现(P<0.01)。心梗组术后7-28天表现为ET、ALD和NT-proBNP的显着升高(P<0.05,P<0.01)。同时,双高心梗组术后7天BNP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P<0.01)。(4)氧化应激:双高心梗组较高血压组相比,术后7-28天MDA、NO均有显着升高(P<0.01),ox-LDL在术后7天明显下降(P<0.01),术后14-28天又呈上升趋势。高血压心梗组术后7-28天MDA、NO趋势同双高心梗组,ox-LDL仅术后14天明显升高(P<0.01)。高脂心梗组NO术后7天和28天含量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1),MDA术后7-14天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1),ox-LDL仅术后28天显着升高(P<0.01)。心梗组NO、MDA趋势同高脂心梗组,ox-LDL整个观察周期内均显着升高(P<0.01)。同时,双高心梗组与其余各组相比,术后7天NO含量显着升高(P<0.01),ox-LDL 含量显着降低(P<0.05)。4.参与相关性分析的共有24个指标,其中有23个指标与证候代表指标相关,其中与肝火亢盛证、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有相关性的分别有1 1、14、13、16个,与四个证均有相关性的仅有4个即AST、CKMB、ET、IL-1β。结论:1.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复合冠心病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在术后7天内证型表现为肝火亢盛兼气虚血瘀证,术后7-28天演变为气虚血瘀兼痰浊证。高血压心梗组大鼠术后7天内为肝火亢盛兼气虚血瘀证,术后7-28天表现为气虚血瘀证。高血脂心梗大鼠术后7天内表现为气虚血瘀证,术后7-28为气虚血瘀兼痰浊证。心梗组大鼠术后整个观察周期内均表现为气虚血瘀证。高血压组大鼠术后始终表现为肝火亢盛证。2.双高心梗组大鼠术后心肌酶与病理组织变化显示其心肌损伤程度均大于其余各心梗组;炎症反应贯穿全程,以IL-6的变化最为显着;神经激素指标的变化显示与高脂心梗组和心梗组间差异更为明显;氧化应激对各心梗组影响较为明显,其中NO、ox-LDL的变化可作为双高心梗组的突出特点。有1 1、14、13、16个指标分别参与了肝火亢盛、气虚、血淤、痰浊证的形成,而与四个证均有相关性的仅有4个即AST、CKMB、ET、IL-1β。

史金玉[5](2020)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肌梗死合并焦虑的炎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双心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寻找有效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本团队前期研究表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合并焦虑患者的临床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减轻患者焦虑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但是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发现,NF-κB信号介导的炎症反应是冠心病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因素;且NF-κB在神经元中具有活性,参与神经细胞发育、生长和凋亡过程,在焦虑状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心肌梗死合并焦虑作为双心疾病的代表,从NF-κB信号介导的炎症反应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双心疾病的部分机制。目的: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小鼠的部分炎性机制,为临床治疗双心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联合不确定空瓶刺激法建立C57BL/6J小鼠心肌梗死合并焦虑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中药组(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颗粒剂干预),每组8只,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7d。通过心脏超声评价小鼠心功能,心肌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形态改变,心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程度;旷场试验和高架十字迷宫试验评价小鼠的活动能力和焦虑状态;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1β、TNF-α、IL-6的含量,RT-PCR检测心肌梗死边缘区中IL-1β、TNF-α、NF-κBp65mRNA表达含量,WB检测心肌梗死边缘区NF-κBp65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心脏结构功能方面心脏超声: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左室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收缩末期容积明显扩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小鼠的左室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明显提高,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收缩末期容积明显缩小(P<0.01)。HE染色:假手术组小鼠的心肌细胞结构基本正常,细胞质染色均匀,细胞核染清晰,肌纤维排列整齐规则;模型组小鼠的心肌细胞大量坏死,核碎裂,心肌肌纤维断裂;中药组小鼠心肌细胞结构破坏及纤维断裂减轻。Masson染色:假手术组小鼠心肌细胞排列整齐,未见明显胶原纤维;模型组小鼠心肌细胞排列明显紊乱,组织间质可见显着胶原纤维及炎性浸润;中药组小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减轻,胶原纤维减少,心肌纤维化程度减轻。2.焦虑状态方面旷场试验: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水平运动得分和垂直运动得分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小鼠的水平运动得分和垂直运动得分增加(P<0.01)。高架十字迷宫试验: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进入开放臂次数百分比和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小鼠进入开放臂次数百分比和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增加(P<0.01)。3.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ELISA法检测外周血炎症因子: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小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含量降低(P<0.01)。RT-PCR检测心肌梗死边缘区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心肌组织中IL-1β、TNF-α、NF-κBp65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小鼠心肌组织中IL-1β、TNF-α、NF-κBp65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WB检测心肌梗死边缘区NF-κBp65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心肌组织中NF-κBp65蛋白表达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小鼠心肌组织中NF-κBp65蛋白表达含量降低(P<0.01)。结论: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小鼠的心脏功能和形态结构变化,减轻心肌纤维化;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小鼠的焦虑样行为;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以减轻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小鼠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4.心肌梗死可能通过加重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进而促进小鼠焦虑程度;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能通过调控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进而改善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小鼠的心功能和焦虑程度。

王旨引[6](2020)在《高血脂复合高血糖合并心肌梗死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制备及评价》文中指出目的:建立高血脂复合高血糖合并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全面、动态采集宏观体征和微观指标,在病证结合理论的指导下判定其证候属性,初步阐释证候的动态演变特点;对证候与生物学指标进行相关分析,探讨疾病与证候的相关性。方法:1.将7-8周龄雄性SD大鼠200只(体质量260-280g左右),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单纯心梗组、高脂心梗组、高糖心梗组和高脂高糖心梗组。适应性饲养3天后,对于高脂心梗组、高脂高糖心梗组大鼠给予高脂饲料饲养,其他各组给予普通饲料饲养,期间均自由饮食水。4周后,对于高糖心梗组和高脂高糖心梗组通过腹腔注射STZ(链脲佐菌素)建立高血糖状态模型。继续饲养1周后,对单纯心梗组、高脂心梗组、高糖心梗组、高脂高糖心梗组进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开胸后穿线结扎其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以建立心梗模型,假手术组仅穿线不结扎,术后各组动物均保持原饲料喂养直至实验结束。每组动物随机分为3批分别于术后第7天、第14天、第28天3个时间点,动态监测各组动物的体质量、血脂、血糖。2.通过检测喂食高脂饲料的各组大鼠其血脂相关指标(TC、TG、LDL-C、HDL-C)水平的变化,判定高血脂模型是否成功;腹腔注射STZ7天后,通过尾尖部采血法检测模型大鼠空腹血糖,FBG≥16.7mmol/L者判定高血糖模型造模成功;心梗术后3天通过十二导联心电图机检测模型大鼠心电信号改变,以心电图标准十二导联中出现6-8个病理性Q波为指征判定心梗造模成功。于心梗术后第7天、第14天、第28天3个时间点观察大鼠行为学指标与宏观表征变化,动态监测大鼠活动度、敏感度、扎堆、舌色、舌体、舌质、舌润泽、耳廓形态、爪温、爪润泽、唇色、爪甲形态、便色便质等大鼠表征变化,观察应激状态呼吸频率、舌面足底色彩饱和度、抓力等行为学指标,并对大鼠的证候属性进行判定。3.检测实验大鼠术后第7天、第14天、第28天3个时间点的血清心肌酶(AST、LDH、CK、CKMB)、血脂(TC、TG、HDL-C、LDL-C)、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氧化应激(MDA、NO、ox-LDL)、神经激素(AngⅡ、ET、ALD、BNP、NT-proBNP)等相关生物学指标的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或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对生物学指标与证候评价要素的相关性进行探究。结果:1.高脂饮食4周后,高脂心梗组和高脂高糖心梗组大鼠血清中TC、TG、LDL-C水平较假手术组、单纯心梗组和高糖心梗组明显升高(P<0.01),HDL-C水平较假手术组、单纯心梗组和高糖心梗组明显降低(P<0.05);经STZ诱导的高糖心梗组和高脂高糖心梗组大鼠空腹血糖明显升高,注射STZ7天后检测空腹血糖值FBG≥16.7mmo 1/L;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术后3天对各心梗组大鼠进行心电图检测,十二导联心电图显示各心梗组大鼠出现6-8个病理性Q波。提示单纯心梗组、高脂心梗组、高糖心梗组和高脂高糖心梗组模型造模成功。2.单纯心梗组术后7天出现唇色青紫、舌面r值降低、b值升高、APTT缩短,判定为血瘀证,术后14至28天叠加出现抓力下降、活动度降低、应激呼吸频率加快等气虚证相关指征,判定为气虚血瘀证。高脂心梗组于术后7天至28天始终判定为气虚血瘀证。血瘀证证候指征自心梗术后即贯穿高糖心梗组和高脂高糖心梗组大鼠证候变化的始终,并且两组模型大鼠还出现爪部皮肤干燥脱屑、舌红少津等阴虚证表现。但高糖心梗和高脂高糖心梗两组在证候时间窗上有明显差异,高脂高糖心梗组于术后7天即在阴虚证相关表征的基础上出现了爪温高、敏感度高、活动度增加等热象,判定为阴虚热盛血瘀证,在术后14天至28天,判定为气阴两虚血瘀证;而高糖心梗组在术后7天时无热象出现,并且伴随活动度下降、抓力减小、爪温降低等改变,从术后7天至28天,始终判定为气阴两虚血瘀证。3.与单纯心梗组相比,高脂心梗组氧化应激损伤从术后7天至28天持续加重,主要表现在ox-LDL的持续显着升高(P<0.01或P<0.05);炎症反应从术后14天开始至术后28天主要表现为IL-6和TNF-α的明显升高(P<0.01);心肌损伤以术后14天时最重,表现为CKMB和AngⅡ的显着升高(P<0.01或P<0.05)。高糖心梗组的炎症反应从术后7天至28天均明显加重,表现为IL-6、IL-1β、TNF-α的显着升高(P<0.01);氧化损伤从术后14天开始明显加重,表现为MDA和ox-LDL在术后14、28天的显着升高(P<0.05);心肌损伤在术后28天最重,以AST、CK、CKMB、AngⅡ、BNP、NT-proBNP的显着升高为特点(P<0.05或P<0.01)。高脂高糖心梗组的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反应从术后7天至28天均明显加重,表现为IL-6、IL-1β、TNF-α、MDA和ox-LDL的持续显着升高(P<0.05或P<0.01);心肌损伤在术后14天、28天明显加重,表现为 AST、LDH、CK、CKMB、ALD、BNP、NT-proBNP 的持续升高(P<0.05 或 P<0.01)。相关性分析筛选出19个血液指标,其中有13、16、8个指标分别参与了气虚证、血瘀证、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的形成,指标与证候的关系相互交叉,存在同一指标参与多个证候形成的情况。结论:1.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叠加不同危险因素后,各组模型动物的证候属性以及证候演变特点出现了明显区别:单纯心梗组大鼠术后7天属于血瘀证,术后14天至28天属于气虚血瘀证;高脂心梗组大鼠在三个时间点均表现为气虚血瘀证;高糖心梗组大鼠在术后7天为阴虚热盛血瘀证,14-28天为气阴两虚血瘀证;高脂高糖心梗组在术后7、14、28天均表现为气阴两虚血瘀证。提示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与心肌缺血一样,在证候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在生物学指标的变化中,各模型组在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心肌损伤等方面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损伤。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有13、16、8个生物学指标分别参与了气虚证、血瘀证、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的形成,生物学指标与证候之间相互交叉。意义: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高血脂、高血糖联合心肌梗死的病证结合大鼠模型,观察了各复合模型的动态证候演变特点,并探究了不同复合模型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证候与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

杨文琦[7](2020)在《白介素-1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非健康生活方式对我国居民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发病率亦呈快速增长趋势。目前,CVD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仍然是影响国民健康的心血管病中的主要病因。而且,猝死风险较高的冠心病也渐趋年轻化。因此,研究与制定冠心病的早期防治策略对于社会稳定、保障国民生命安全有着深远的意义。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最常累及冠状动脉,临床上发生严重的冠状动脉事件,多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处的稳定性斑块转变为不稳定性的斑块,而急性炎症反应在此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炎症反应影响着AS的发生发展,炎症细胞、炎性因子与AS的形成及演变过程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维持动脉粥样斑块稳定的主要因素,在于机体内的抗炎因子与致炎因子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从而减少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粥样硬化斑块一旦破裂,将造成管腔的部分或者完全闭塞,演变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临床将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心脏事件。目前,冠心病的诊断“金标准”为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指导下的冠状动脉造影术,可以早期判断冠脉斑块的稳定性。但是该检查系有创性,费用相对较高,病人一般不愿意接受,普遍开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找到一种创伤小、价格低廉的检查、检验方法,既能让患者从心理、诊治与经济上能够接受,又能使临床医生早期、快速、准确地判断病情,及时识别出高危人群,进而制定精准的诊治方案,是心血管医师多年来期盼与积极努力探索的目标与方向。这对于积极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地降低医疗费用,确保广大民众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炎症免疫反应是CHD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可影响自身及其他细胞因子的表达及生物学活性,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其病变的转归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1.白介素-10在心肌梗死小鼠血清和心肌中的表达变化;2.心肌梗死小鼠血清白介素-10表达变化与巨噬细胞活化及细胞凋亡的关系;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临床表征相关性探讨。试图从动物实验与患者临床表征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与阐明炎症及其相关因子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其部分机制,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治提供基础理论与实验依据。本课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白介素-10在心肌梗死小鼠心肌和血清中的表达变化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小鼠心肌和血清中IL-10表达的变化。方法:选取16-20周龄健康雄性清洁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分别为对照组(Sham)、心肌梗死1天组、心肌梗死7天组、心肌梗死14天组和心肌梗死28天组。小鼠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分别于结扎后1天、7天、14天和28天四个时间点处死动物,按病理取材标准,常规取材并制备切片。采用HE染色法,观察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病理形态学变化,Masson染色法,观察小鼠心肌梗死区胶原增生与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IL-10在小鼠心肌梗死区的分布与表达,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IL-10的表达,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IL-10蛋白的表达,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法检测心肌IL-10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的表达。结果:1.心肌梗死小鼠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小鼠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24小时(1天),左心室梗死区域内可见较多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伴随炎细胞浸润,有少量胶原沉积。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7天,梗死区域内除可见变性、坏死的心肌细胞外,伴较多炎细胞浸润,增生的胶原纤维向梗死心肌组织中伸延,并将梗死的心肌组织分割。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14天,梗死区域内仍可见变性、坏死的心肌细胞,伴较多炎细胞浸润,胶原增生更加显着,并将梗死区域与邻近区域的心肌组织分割成“岛屿”状。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28天,梗死区域内炎细胞浸润较14天时减少,梗死区域的组织被大量增生的胶原纤维取代,期间可见少量残存的心肌细胞。2.IL-10在小鼠心脏组织中的定位与表达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在对照组,左心室内很少见IL-10阳性表达的细胞。小鼠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1天时,可见少量IL-10阳性表达的细胞分布于梗死区内,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7天时,可见较多IL-10阳性表达的细胞分布于梗死区内,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14天,仍见较多IL-10阳性表达的细胞分布于梗死区内,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28天,IL-10阳性表达的细胞数量减少。IL-10主要表达于病变区域的炎细胞。3.血清IL-10表达的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IL-10表达结果显示,心肌梗死发生1天、7天、14天时,血清中IL-10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在梗死发生第28天时,其表达水平下降到接近对照组水平。4.心肌组织中IL-10表达的情况Real time PCR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心肌组织中IL-10 mRNA表达在梗死发生1天时,开始略有升高,在梗死发生7天时明显升高,梗死发生14天时表达水平达到高峰。而在梗死28天时,与梗死14天比较,IL-10 mRNA表达又有明显下降。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心肌组织中IL-10蛋白表达在梗死发生7天时明显升高,梗死发生14天时表达水平达到高峰。而在梗死28天时,与梗死14天比较,IL-10蛋白表达又有明显下降。IL-10 mRNA和蛋白表达趋势相一致。5.血清IL-10与心肌组织中IL-10蛋白相关性分析血清IL-10水平与心肌组织中IL-10蛋白表达呈显着正相关。6.心肌组织中I型与III型胶原表达的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梗死发生7天时,I型与II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其中I型胶原随梗死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而I型与III型胶原蛋白比值也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小结:小鼠心肌梗死发生后,血清与心肌IL-10水平有一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趋势,这可能是机体在心肌梗死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防御、抗炎的调控作用。第二部分心肌梗死小鼠IL-10表达变化与巨噬细胞活化及细胞凋亡的关系目的:探讨小鼠心肌梗死后IL-10水平与巨噬细胞活化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实验分组与IL-10水平的检测同第一部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精氨酸酶(Arginase,Arg)阳性表达细胞(即M2型巨噬细胞)在心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情况。Real time PCR法检测Bax和Bcl-2mRNA在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ch-emotactic protein-1,MCP-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tion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Arg、B细胞淋巴瘤-2(B cell lymphoma-2,Bcl-2)、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1/2和磷酸化(p-ERK1/2)蛋白在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心肌梗死小鼠梗死区内M2型巨噬细胞分布与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在对照组心肌组织中未见明显Arg阳性表达细胞(即M2型巨噬细胞)的分布。在心肌梗死第1天时,于梗死区内偶见Arg阳性细胞的分布;在心肌梗死第7天时,梗死区内可见一些Arg阳性细胞的分布;在心肌梗死第14天时,梗死区内Arg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在心肌梗死第28天时,梗死区内仍可见较多数量Arg阳性细胞。2.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MCP-1、iNOS、Arg表达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心肌组织中MCP-1蛋白表达有一个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在梗死的第1天略有所升高,梗死第7天时升高最明显,第14天时有所降低,到第28天时,下降比较明显。心肌组织中iNOS蛋白表达与MCP-1蛋白表达趋势相近,也是先升高后降低。而Arg蛋白表达则是一个逐渐升高的趋势。3.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情况Tunel染色结果显示,在对照组,心肌组织中偶见个别凋亡细胞。心肌梗死第1天时,与对照组相比,梗死区域内凋亡细胞的数量有所增加,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的数量也逐渐增多。4.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Bcl-2和Bax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Real time PCR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心肌组织中Bax mRNA和Bcl-2 mRNA的表达在梗死的第1天就有所升高,并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两者表达水平也逐渐升高。5.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Bax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心肌组织中Bax蛋白和Bcl-2蛋白的表达在梗死的第1天就略有所升高,并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两者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而Bcl-2与Bax蛋白表达的比值,也是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的升高。6.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细胞ERK1/2和p-ERK1/2蛋白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心肌组织中ERK1/2蛋白表达在各组间没有明显差异。而p-ERK1/2蛋白表达是在梗死的第7天明显升高,以后开始逐渐下降。7.相关性分析1)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IL-10与MCP-1、iNOS和Arg蛋白表达之间均呈正相关。2)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IL-10与Bax mRNA、Bcl-2 mRNA表达之间均呈正相关;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IL-10与Bax蛋白、Bcl-2蛋白表达之间也均呈正相关;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IL-10与Bcl-2/Bax蛋白比值也呈正相关。3)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IL10蛋白表达与P-ERK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小结:在小鼠心肌梗死后,随着IL-10表达的变化,心肌组织中MCP-1、iNOS以及p-ERK1/2蛋白表达均显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心肌凋亡细胞数量以及Bax、Bcl-2 mRNA和蛋白表达和Arg蛋白表达均呈现逐渐增加或增高的趋势。IL-10蛋白与这些蛋白表达均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三部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IL-10表达水平与其临床表征相关性研究目的:观察与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其临床表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唐山市工人医院心内四科2017年6月至2017年9月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62例。以同期同一医院参加健康查体的确定无冠心病史的体检者(94人)及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无冠状动脉病变者(36人)成人血清130份作为对照组。分别抽血化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h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h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IL-10、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natriuretic peptide,NT pro-BNP),并分析血清IL-10表达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IL-10表达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血清IL-10表达水平与冠脉造影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一致性的评价。结果:1.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发病后出现IL-10水平降低风险是对照组的18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清hs-CRP、NT-pro 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IL-10与NT-pro BNP和甘油三酯存在交互作用,当IL-10水平降低,NT-pro BNP水平升高,可增加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风险,而高水平的IL-10可抑制甘油三酯的危险性。4.血清IL-10表达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病变程度和冠脉造影术具有非常高的一致性。小结: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IL-10表达水平降低,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冠脉病变程度具有较好的判别诊断作用。结论:1.心肌梗死小鼠血清与心肌IL-10表达有一个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特征,IL-10表达的变化与心肌梗死炎症过程中的巨噬细胞活化、表型转变及其与心肌细胞凋亡密切相关。2.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IL-10水平显着降低,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关系密切。3.血清IL-10水平具有判别急性冠脉综合征病变程度的效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陈新敬[8](2020)在《TL1A及其受体DR3、DcR3在心肌缺血坏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炎症反应参与的心肌缺血坏死是ACS最基本的病理改变。TL1A是新近发现的TNFSF成员,通过与其受体DR3、DcR3结合,在炎症反应、细胞增生/死亡中起重要作用。本课题通过以下三部分探讨TL1A、DR3、DcR3与心肌缺血坏死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第一部分 冠心病冠状动脉内血与外周血可溶性TL1A、DR3、DcR3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检测冠脉内血和外周血TL1A、DR3、DcR3、hs-CRP、MPO和IL-10的浓度,进行2年随访,做相关性分析,探讨其与ACS预后及作用机制。方法1.患者分对照组、UA组、STEMI急诊组、STEMI择期组、NSTEMI急诊组NSTEMI择期组共6组,冠脉造影前冠脉内和外周采血。2.通过ELISA检测TL1A、DR3、DcR3、hs-CRP、MPO和IL-10水平。3.随访2年,记录MACE事件。4.将TL1A、DR3、DcR3与①hs-CRP、MPO、IL-10②患者高危临床事件指标③Syntax评分④MACE做相关性分析。结果1.STEMI组和NSTEMI组的急诊组冠脉内和外周血的TL1A、DR3浓度升高,DcR3浓度降低,且冠脉内外指标浓度有差异(P<0.05)。hs-CRP、MPO升高,IL-10降低,但冠脉内外指标浓度无差异(P>0.05)。2.TL1A、DR3、DcR3与①hs-CRP、MPO、IL-10②患者高危临床事件指标③MACE有相关性(P<0.05),与Syntax评分无相关(P>0.05)。结论TL1A及其受体DR3、DcR3参与ACS的发生发展过程。第二部分 TLIA及其受体DR3、DcR3在大鼠心肌缺血坏死后的表达目的观察TL1A、DR3、DcR3在大鼠AMI后的表达,探讨它们在急性心肌缺血坏死过程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AMI模型,分 8 组(control、sham、3h、12h、3d、7d、14d、28d)。检测血清cTnI、MB浓度、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指标,通过改良Masson染色检测心梗面积、qPCR检测TL1A、DR3、DcR3 mRNA转录、免疫组化检测TL1A、Western blot检测TL1A、DR3、DcR3 蛋白表达和ELISA检测hs-CRP,MPO、IL-10 浓度。结果1.大鼠AMI后梗死面积、心肌纤维化程度加重(P<0.05),LVSP、±dp/dtmax、LVFS%降低(P<0.05),LVEDP、LVEDS、LVEDD升高(P<0.05)。2.心梗后TL1A、DR3表达升高,hs-CRP、MPO及cTnI/MB浓度升高,DcR3表达降低,IL-10浓度降低(P<0.001)。结论TL1A、DR3、DcR3通过炎症反应参与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坏死过程。第三部分 抗TL1A抗体对大鼠心肌缺血坏死的的影响目的通过抗TL1A抗体干预AMI模型大鼠,探讨抗TL1A抗体对其影响及作用的机制。方法大鼠分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使用抗TLIA抗体干预。余同第二部分。结果1.中、高剂量组的 LVSP、±:dp/dtmax、LVFS%及 IL-10 升高(P<0.05),LVEDP、LVEDS、LVEDD、左室梗死区面积、心肌纤维化程度及TL1A mRNA、hs-CRP、MPO和TL1A蛋白表达降低(P<0.05)。2.中、高剂量组的 TL1A 与 LVSP、±dp/dtmax、LVEDP、MPO、hs-CRP、IL-10有相关性(P<0.05)。结论抗TLIA抗体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控制心肌缺血坏死的发生发展,TL1A可能是干预缺血心肌潜在的新靶点。

赵倩[9](2019)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心肌缺血损伤早期预警和预测预后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对心肌缺血损伤早期预警和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探索其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首先在大样本人群水平上明确MIF作为新型标记物评价心肌缺血早期损伤的作用和意义,为高危心肌损伤患者早期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其次分析MIF作为生物标记物对心肌缺血损伤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为临床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支持;最后在动物水平,研究MIF在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应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连续入选2013年1月-2017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明确诊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并且在心肌缺血性症状发生12小时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作为病例组(n=498),选择同期入院的健康体检者(n=137)和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的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n=40)、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n=70)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n=91)分别作为对照组。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和性别相匹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入院即刻的血浆MIF水平。动态监测STEMI患者入院即刻、PCI术后4小时和24小时的血浆MIF水平变化。采用标准法动态检测STEMI患者入院后24小时或者48小时血浆中高敏肌钙蛋白T(High-sensitivity troponin T,hs-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CK-MB)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的浓度变化。根据浓度和检测时间绘制累积释放曲线,采用梯形面积法统计出各指标峰值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计算患者的入院GRACE评分,并记录院内死亡事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比较STEMI患者入院即刻MIF水平与上述心肌损伤标记物和预后参数对院内死亡事件发生的预测效率,根据最大约登指数确定最佳切点值,分别对患者进行危险度分级;(2)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以第一部分纳入的498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在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和院内死亡事件发生情况,综合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院外长期随访获得患者临床结局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影响STEMI患者发生院内死亡事件的影响因素。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研究血浆MIF水平与院内MACE的相关性,并且在Stata软件中绘制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利用Kaplan-Meier曲线探讨不同危险分组后院内/院外随访MACE发生的情况,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综合分析MIF和其他相关因素对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3)选择12~16周龄雄性野生型(Wild type,WT)和MIF基因敲除(MIF knock-out,MIFKO)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将两种基因型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I/R组。小鼠通过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血管结扎方法建立I/R模型,缺血60分钟,再灌注24小时、7天和28天。假手术组小鼠只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血管。在缺血60分钟/再灌注24小时对心肌梗死面积、心肌酶水平、细胞凋亡和炎性细胞浸润进行检测,采用Western blot检测RISK和AM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小动物心脏超声检测系统对小鼠再灌注7天和28天的心功能进行评估。结果:1)(1)在不同人群中STEMI患者入院时MIF水平最高,是SAP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3倍和7倍(122±61 vs.39±19 vs.17±8ng/mL,P<0.001),并且有88.4%的STEMI患者血浆MIF水平升高超过健康对照组的上限(56.0ng/mL)。同时发现NSTEMI患者MIF水平高表达,但其水平仍低于STEMI患者(104±46 vs.122±61ng/mL,P=0.018);(2)在动态检测中发现STEMI患者PCI术后4小时的MIF水平有所升高(133±70ng/mL),然后在PCI术后24小时下降到入院水平(120±64ng/mL),但这些变化趋势与入院即刻MIF水平相比并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2);(3)STEMI患者入院时MIF水平分别和CK-MB 48小时内AUC和峰值呈正相关(r=0.136,P=0.003;r=0.142,P=0.001);和hs-TnT入院水平及24小时内峰值呈正相关性(r=0.156,P=0.003;r=0.154;P=0.003);并且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125,P=0.005);(4)院内发生死亡事件患者的MIF水平高于存活组(211±82 vs.120±58ng/mL,P<0.001),其中发生心脏破裂的患者MIF水平最高(329.4ng/mL);(5)入院时MIF水平和心肌坏死物标记物(hs-TnT和CK-MB)以及预后指标(NT-pro BNP和GRACE评分)对STEMI患者院内死亡事件发生的预测效率相同(P=NS);入院时MIF水平预测院内死亡事件ROC曲线下面积为0.820,最佳切点值MIF=127.8ng/ml(灵敏度:85.7%;特异度:62.1%),根据该切点值对STEMI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高MIF水平组患者的心肌坏死标记物水平更高、冠脉病变程度更严重;2)(1)队列研究共有472名STEMI患者完成随访,随访率为97.5%,平均随访时间39个月(12~67个月)。14名患者(2.8%)发生院内死亡事件,137名患者(29.0%)发生院外MACE,且院外发生MACE患者在入院时MIF水平就高于院外无MACE患者(137±67 vs.112±53ng/mL,P<0.001);(2)院内死亡事件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论入院时MIF作为连续性变量或者进行危险分层后作为分类变量(≥127.8ng/mL)都是院内死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95%CI:1.22~2.05;OR=8.9,95%CI:1.96~40.69);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得出入院时血浆MIF水平的升高与院内MACE发生呈线性相关,随着MIF水平的增加STEMI患者院内MACE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MIF组院内死亡发生率高于低MIF水平组。同样比较传统心肌损伤标记物和评价预后指标,包括入院时hs-TnT和NT-pro BNP水平、入院48小时CK-MB AUC、入院24小时hs-TnT峰值、入院24小时NT-pro BNP峰值和入院GRACE评分,结果与入院时血浆中MIF分组所显示的生存曲线结果相一致,高危组的院内死亡率高于低危组(均P<0.001);(3)长期随访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入院时高MIF组院外MACE事件的累积发生率高于低MIF水平组,同样在其他6个参数中进行比较,只有hs-TnT和NT-pro BNP在院内24小时的峰值有同样的预测价值(P=0.036,P=0.004);Cox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年龄和性别之后,吸烟(HR=1.21,95%CI:1.01~2.39),hs-TnT峰值(HR=1.06,95%CI:1.01~1.13),NT-pro BNP峰值(HR=1.79 95%CI:1.18~2.71)和入院时MIF水平(HR=1.10,95%CI:1.07~1.21)/高MIF组(HR=2.10,95%CI:1.52~2.98)是STEMI患者长期随访MACE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综合调整其他影响因素后,入院时MIF水平(HR=1.20,95%CI:1.06~1.33)/高MIF组(HR=2.8,95%CI:1.49~5.57)是STEMI患者远期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3)动物研究结果显示:(1)心肌梗死面积:缺血60分钟/再灌注24小时后,MIFKO小鼠左心室梗死面积显着小于WT小鼠[(32±3%)vs.(45±4)%,P=0.045)];(2)心肌损伤标记物:I/R损伤后,MIFKO小鼠乳酸脱氢酶活性(1280.9±70.6 vs.1597.6±98.0U/L,P<0.05)和肌钙蛋白I含量(17.2±2.0 vs.21.7±2.4ng/mL,P<0.05)显着低于WT小鼠;(3)心肌细胞凋亡:缺血60分钟/再灌注24小时后,MIFKO组小鼠心肌细胞凋亡比例低于WT组[(16.5±1.6)%vs(22.4±1.4)%,P<0.05];(4)炎性细胞局部浸润:I/R损伤后,MIFKO小鼠心肌组织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程度低于WT小鼠(P<0.05);(5)心功能:I/R损伤7天和28天后,MIFKO小鼠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明显低于WT小鼠,而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P<0.05);(6)RISK和AMPK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缺血60分钟/再灌注24小时后,MIFKO小鼠心肌组织RIS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RK1/2、p70S6K和Akt)和AM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AMPK和ACC)磷酸化水平与WT小鼠相比显着升高(P<0.05)。结论:1)STEMI患者血浆中MIF水平在缺血损伤早期迅速升高,并与心肌损伤程度和冠脉病变程度相关。MIF与传统的心肌损伤标记物以及评价预后的指标对STEMI患者院内死亡事件预测具有同等效率;2)入院时MIF水平升高不仅是STEMI患者短期随访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也是院外长期随访MACE发生的预测因子。与传统的心肌损伤标记物和预后评价指标相比,单次测量入院即刻MIF水平可以预测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优于其他标记物,具备较好的临床应用优势;3)敲除小鼠MIF基因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这些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激活RISK信号通路促进细胞生存以及活化AMPK信号通路增加心肌供能有关。动物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前序临床研究发现,MIF可能参与心肌缺血损伤中的促炎反应从而给长期预后带来不良损害。提示MIF是改善炎症反应的潜在治疗靶点,以此有望改善STEMI患者预后。

杜泓森[10](2019)在《双心诊疗干预双心疾病的系统评价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心医学即心理心脏病学,主要研究心血管伴发精神障碍的双心疾病。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双心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步升高,寻找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迫在眉睫。双心诊疗是将常规心脏病治疗与心理干预、放松疗法、运动疗法等多种治疗手段相结合,以期维护患者的双心健康。但目前其在双心疾病中的临床疗效尚不确切。另外,研究表明双心疾病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是心理、心脏疾病间可相互影响,加速患者不良预后。因此明确双心疾病的发病机制,从根本上阻断这种恶性循环尤为重要。研究发现miR-34a/Notch1与心理、心脏疾病均密切相关,可能是双心疾病的病理机制之一。本团队前期研究表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具有双心同治的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拟从临床文献、基础实验两方面对双心疾病进行研究:1、系统评价双心诊疗干预双心疾病—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的疗效;2、从miR-34a/Notch1角度探讨双心疾病—冠心病合并焦虑可能存在的发病机制,以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作用靶点。研究一双心诊疗干预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双心诊疗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联合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公开发表的与本Meta分析相关的中、英文研究,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2018年12月。运用RevMan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参照Risk of bias(ROB)评价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亚组分析判定结局异质性,采用敏感性分析检测结果的稳健性,采用漏斗图评判发表偏倚,采用GRADE系统工具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证据等级评价。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个随机对照研究,其中中文9篇,英文2篇,涉及1035例患者。研究文献发表年份为2010年至2018年。干预措施主要有心理干预(10篇)、认知行为干预(6篇)、运动疗法(6篇)、放松疗法(7篇)、社会支持(3篇)、出院随访(2篇)。除1篇文献质量相对较高外,其余文献质量普遍偏低。Meta分析结果示,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SAS、SDS评分均明显降低;左室射血分数有所增加;治疗有效率明显升高;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所降低。亚组分析结果发现,SAS及SDS的异质性来源可能与双心诊疗的干预措施类型有关;LVEF%的异质性来源可能与随访时间有关。敏感性分析结果发现SAS、SDS、LVEF%、治疗有效率、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结果稳定性可能较好;而HAMD、SAQ及BNP三者则可能较差。漏斗图分析表明SAS、SDS两个指标的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发表偏倚。Grade证据等级评价提示本研究所有结果的证据等级均为低或极低。结论:低等证据显示联合双心诊疗干预能更有效地治疗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降低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实践应谨慎对待该结论。研究二从miR-34a/Notch1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疗效的部分作用机制目的: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小鼠的部分发病机制。方法:本研究先后采用左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小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不确定性空瓶刺激法建立焦虑模型,将两种方法进行叠加制备心肌梗死合并焦虑的复合模型,以中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心梗合并焦虑组进行干预。运用超声心动图、心脏HE染色评价小鼠的心脏结构和心功能改变情况,心脏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分别定性定量地评价心肌胶原纤维的沉积程度;旷场试验和高架十字迷宫试验评价小鼠的焦虑样状态;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5-HT含量;PCR法检测小鼠心肌梗死边缘区及海马区miR-34a含量;WB检测心肌梗死边缘区及海马区Notch1、Jagged1的蛋白表达量。结果:实验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小鼠心肌纤维化和焦虑的影响心脏结构功能方面,与假手术组相比,心梗组小鼠左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明显下降,左室舒张末/收缩末内径、舒张末/收缩末容积均明显升高,心脏重量明显增加,心梗边缘区Col I、Col III含量明显增加;焦虑组小鼠体质量下降。与焦虑组及心梗组相比,心梗合并焦虑小鼠的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更低,心重体重比也更大,Col I、Col III沉积更多,胶原容积比例更高。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能提高心脏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减少心梗边缘区Col I、Col III含量、胶原容积比例及心重体重比。焦虑方面,与假手术组相比,心梗组及焦虑组小鼠的水平和垂直运动得分、以及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血清5-HT含量均明显减少,且焦虑组小鼠进入开放臂次数百分比也减少。与焦虑组相比,心梗组小鼠的水平运动得分较低,垂直运动得分有较低趋势,进入开放臂次数百分比较高,在开放臂停留时间较长趋势,5-HT含量有较高趋势。心梗合并焦虑组的水平、垂直运动得分,以及进入开放臂次数和时间的百分比、5-HT含量均低于焦虑组、心梗组。中药组小鼠的水平和垂直运动得分,以及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和时间的百分比均高于复合模型组。实验二:基于miR-34a/Notch1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肌梗死合并焦虑的部分作用机制在心梗边缘区,与假手术组相比,心梗组miR-34a含量升高,Notch1、Jagged1表达下降;焦虑组miR-34a含量也升高,Notch1表达量降低。与心梗合并焦虑组相比,焦虑组、心梗组及中药组的心梗边缘区miR-34a含量均明显较低,Notch1表达均较高,Jagged1方面仅焦虑组及中药组表达较高。在海马区,与假手术组相比,心梗组小鼠miR-34a含量均较高,Notch1蛋白含量降低;焦虑组miR-34a含量也升高,且Notch1、Jagged1表达均明显下降。焦虑组与心梗组相比,miR-34a含量有较高趋势,但Notch1、Jagged1表达明显较低。与心梗合并焦虑组相比,焦虑组、心梗组及中药组的miR-34a含量均较低,Notch1、Jagged1含量均较高。结论:(1)心肌梗死可能通过引起海马区miR-34a/Notch1改变,表现出焦虑样行为,且其程度低于空瓶刺激。(2)焦虑可能通过引起心肌miR-34a/Notch1改变,出现轻度心肌纤维化,且其程度低于心梗刺激。(3)焦虑与心肌梗死可能通过进一步增强心梗边缘区及海马区miR-34a含量,抑制Notch1表达,进而加重心肌纤维化及焦虑程度。(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焦虑和心功能的作用可能与调节miR-34a/Notch1有关。

二、麻醉与冠心病和心肌梗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麻醉与冠心病和心肌梗死(论文提纲范文)

(1)从CXCR4/NF-κB/GSDMD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炎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心肌梗死合并焦虑与CXC趋化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1 心肌梗死合并焦虑流行病学
    2 CXC趋化因子在心肌梗死中的表达及作用
        2.1 趋化因子结构、表达及作用
        2.2 趋化因子受体结构、表达及作用
        2.3 CXC趋化因子在心肌梗死中的表达及作用
    3 CXCL12/CXCR4生物轴介导心肌梗死后炎症
        3.1 CXCL12结构、表达及作用
        3.2 CXCR4结构、表达及作用
        3.3 CXCL12/CXCR4在心肌梗死中的表达及作用
    4 炎症机制与心肌梗死合并焦虑疾病
    5 心肌梗死合并焦虑的临床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古方今用及药理机制研究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分析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近现代应用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单药及复方现代药理研究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效用机制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一 药物治疗对冠心病伴焦虑状态患者炎症因子影响的Meta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1.5 资料提取
        1.6 统计分析
    2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及基本特征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研究质量评价
        2.3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情况
    3 Meta分析结果
        3.1 外周血中Hs-CRP因子表达
        3.2 外周血中IL-6因子表达
        3.3 外周血中IL-8因子表达
        3.4 外周血中IL-17因子表达
        3.5 外周血中TNF-α因子表达
        3.6 纳入研究中不同组别HAMA量表评分情况
        3.7 纳入研究中不同组别HAMD量表评分情况
        3.8 纳入研究中不同组别SDS量表评分情况
        3.9 各项研究发表偏倚风险评价情况
        3.10 各项研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 纳入研究证据质量评价
    5 结论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的不足
        5.3 研究的临床意义及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调控CXCR4/NF-KB/GSDMD炎症通路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炎症机制研究
    实验一: 慢性不可预知性空瓶刺激对心肌梗死大鼠CXCL12/CXCR4生物轴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设备及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耗材
        1.3 模型制备
        1.4 分组
        1.5 检测手段及方法
        2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心肌梗死大鼠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
        3.2 慢性应激刺激下心肌梗死大鼠产生焦虑样行为改变
        3.3 慢性应激刺激下心肌梗死大鼠骨髓中CXCL12的含量下降
        3.4 慢性应激刺激下心肌梗死大鼠CXCR4表达亢进
        3.5 CXCL12/CXCR4生物轴失衡加重炎症反应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调控CXCR4/NF-κB/GSDMD炎症通路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炎症机制
        前言
        1 材料、设备及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耗材
        1.3 模型制备
        1.4 给药方式及分组
        1.5 检测手段及方法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CXCR4/NF-κB/GSDMD通路炎症反应
        3.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纤维化,改善心脏功能
        3.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心肌细胞的损伤
        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降低外周血中IL-1β、IL-18的表达水平
        3.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调节海马区5-HT、DA合成,缓解焦虑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皮层及海马炎症部分机制
        前言
        1 材料、设备及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耗材
        1.3 模型制备
        1.4 给药方式及分组
        1.5 检测手段及方法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海马区炎症蛋白表达
        3.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降低皮层区炎症蛋白表达水平
        3.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海马区神经损伤
        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缓解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焦虑样行为
        3.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改善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心脏功能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2)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和血浆CA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痰热证与冠心病
        1 冠心病概述
        1.1 中西医关于该病的认识
        1.2 导师对该病的认识
        2 从痰热论治冠心病依据
        2.1 中医理论依据
        2.2 现代研究依据
        3 连夏宁心方治疗冠心病依据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自主神经系统与心脏节律的关系
        1 心脏自主神经分布
        2 心脏中的自主神经受体
        3 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4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与心律失常
        4.1 房颤
        4.2 室性心律失常
        4.3 电风暴
        4.4 心脏性猝死
        5 自主神经功能评价指标
        5.1 心率变异性
        5.2 血浆儿茶酚胺
        5.3 心率减速力
        5.4 窦性心率震荡
        6 干预自主神经防治心律失常的策略
        6.1 β受体阻滞剂
        6.2 迷走神经刺激
        6.3 肾去神经术
        6.4 针灸
        6.5 中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和血浆CA的影响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患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简单随机分组
        2.3 随机方案隐藏
        2.4 盲法设计
        2.5 样本量计算
        2.6 伦理学原则
        2.7 治疗方案
        2.8 观察时间点
        2.9 观察指标
        2.10 质量控制
        2.11 统计分析
        2.12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纳入与完成情况
        3.2 基线分析
        3.3 疗效指标分析
        3.4 安全性指标
    4 讨论
        4.1 冠心病痰热证型的探讨
        4.2 冠心病痰热证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关系密切
        4.3 HRV分析方法
        4.4 一般资料分析
        4.5 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的影响
        4.6 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血浆CA的影响
        4.7 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连夏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HRV、血浆CA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适应性喂养
        2.2 建立心肌梗死模型
        2.3 分组及给药
        2.4 心率变异性检测
        2.5 取材及样品处理
        2.6 HE染色
        2.7 ELISA检测
        2.8 Western Blot检测心肌P38蛋白
        2.9 RT-PCR检测心肌P38mRNA
        2.10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3.2 各组大鼠HRV结果比较
        3.3 各组大鼠血浆儿茶酚胺的水平
        3.4 各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含量比较
        3.5 各组大鼠心肌P38蛋白和mRNA表达比较
        3.6 各组大鼠HE染色结果
        3.7 HRV与血清TNF-α、IL-1β的相关性分析
        3.8 HRV与心肌P38蛋白和mRNA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连夏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建立心肌梗死模型
        2.2 分组及给药
        2.3 电生理检测
        2.4 心肌标本取材及处理
        2.5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6 Western blot检测
        2.7 Real-time PCR检测
        2.8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存活情况
        3.2 连夏颗粒对心梗大鼠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
        3.3 连夏颗粒对心梗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
        3.4 连夏颗粒对心梗大鼠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mRNA表达的影响
        3.5 连夏颗粒对心梗大鼠NGF/TrKA/PI3K/AKT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IL-23/IL-17炎性通路探讨电针抗心肌梗死损伤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一览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MI的认识
        1.1 MI的中医学病名
        1.2 MI的中医学病因病机
    2. 现代医学对MI发病机制的认识
        2.1 氧化应激反应
        2.2 线粒体功能障碍
        2.3 细胞自噬
        2.4 细胞凋亡
        2.5 内质网应激
        2.6 自主神经活性
        2.7 炎性反应
    3. 针刺防治MI的研究进展
        3.1 减少氧化应激损伤
        3.2 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
        3.3 调控细胞自噬水平
        3.4 抑制细胞凋亡
        3.5 抑制ERS
        3.6 调节自主神经活性
        3.7 减轻炎性反应
    4. MI与炎性反应
        4.1 MI中的炎性反应
        4.2 IL-23/IL-17炎性通路参与MI调控
        4.3 DCs参与IL-23/IL-17炎性通路的产生与发展
        4.4 TLR4/NF-κB信号通路可调控DCs的成熟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技术路线图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模型制备
        2.2 干预方法
        2.3 组织取材
    3. 检测指标与方法
        3.1 ECG评价大鼠左心功能
        3.2 TTC染色测算大鼠心肌梗死面积
        3.3 HE染色观察大鼠梗死心肌中的炎性细胞浸润情况
        3.4 ELISA检测大鼠梗死心肌及血清中IL-23/IL-17炎性通路的表达
        3.5 IHC检测大鼠梗死心肌中DCs表面标记物的表达
        3.6 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梗死心肌中TLR4、P65蛋白表达
    4. 统计学处理
    5. 实验结果
        5.1 各组大鼠心功能变化
        5.2 各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比较
        5.3 各组大鼠梗死心肌中炎性细胞浸润情况比较
        5.4 各组大鼠血清中IL-23、IL-17含量变化
        5.5 各组大鼠梗死心肌中IL-23、IL-17含量变化
        5.6 各组大鼠梗死心肌中DCs的表达变化
        5.7 各组大鼠梗死心肌中TLR4、P65蛋白变化
第三部分 讨论
    1. MI大鼠模型的制备
    2. 选穴依据
    3. 电针减轻MI损伤的心肌保护效应评估
    4. 电针抑制MI大鼠IL-23/IL-17炎性通路表达的分析
        4.1 电针减轻MI大鼠心肌炎性损伤
        4.2 电针抑制MI大鼠血清及梗死心肌中IL-23/IL-17炎性通路表达的分析
    5. 电针介导MI大鼠梗死心肌中DCs成熟的分析
    6. 电针抑制MI大鼠梗死心肌中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分析
结论
创新性与不足
    1. 创新性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穴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 论文成果
    2. 课题资助
致谢

(4)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复合心肌梗死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一) 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总结
        参考文献
    (二) 心血管相关疾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1. 冠心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2. 高血脂症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3. 高血压病证结合模型
        4. 复合疾病动物模型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复合心肌梗死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实验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复合心肌梗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生物学基础与证候的相关性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实验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附录1 舌面、足底RGB采集图像
    附录2 冠心病血癖证诊断标准
致谢
研究成果

(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肌梗死合并焦虑的炎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炎症反应在冠心病及焦虑抑郁中的研究进展
    1. 炎症反应与冠心病
    2. 炎症反应与焦虑抑郁
    3. 炎症反应与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双心疾病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双心疾病的认识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理论研究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基础研究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研究
    5. 本团队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双心疾病的研究
    6. 结语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基于NF-κB信号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小鼠的作用机制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物及试剂
        1.3 主要耗材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制备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动物标本取材
        2.4 检测指标及方法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小鼠心脏超声指标的结果
        3.2 各组小鼠心肌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3.3 各组小鼠动物行为学指标的结果
        3.4 各组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结果
        3.5 各组小鼠心肌组织中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的结果
        3.6 各组小鼠心肌组织中炎症因子蛋白表达的结果
    4. 讨论
        4.1 心肌梗死合并焦虑模型小鼠的制备
        4.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小鼠心功能的影响
        4.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小鼠焦虑状态的影响
        4.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小鼠NF-κB介导炎症反应的影响
        4.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双心疾病
    5. 结论
    6. 结语
        6.1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意义
        6.2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高血脂复合高血糖合并心肌梗死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制备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一) 冠心病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制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构建及证候属性判定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高血脂复合高血糖合并心肌梗死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制备及证候判定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实验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高血脂复合高血糖合并心肌梗死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生物学基础探索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实验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7)白介素-1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白介素-10在心肌梗死小鼠心肌和血清中的表达变化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心肌梗死小鼠IL-10表达变化与巨噬细胞活化及细胞凋亡的关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其临床表征相关性研究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IL-10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N-端脑利钠肽前体应用于冠心病诊治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TL1A及其受体DR3、DcR3在心肌缺血坏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冠心病冠状动脉内血与外周血可溶性TL1A、DR3、DcR3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L1A及其受体DR3、DcR3在大鼠心肌缺血坏死后的表达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抗TL1A抗体对大鼠心肌缺血坏死的的影响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9)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心肌缺血损伤早期预警和预测预后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MIF在早期心肌缺血损伤中的预警作用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内容与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1.5 质量控制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MIF在心肌缺血患者预后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对象
        1.3 随访方案
        1.4 院外随访主要结局事件的定义
        1.5 统计学分析
        1.6 质量控制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研究MIF在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内容与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1.5 质量控制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心肌缺血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10)双心诊疗干预双心疾病的系统评价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microRNA在心肌纤维化及精神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1 microRNA与心肌纤维化
    2 microRNA与精神障碍
    3 中医药对心肌纤维化、精神障碍中microRNA的研究
综述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双心疾病研究进展
    1 中医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认识
    2 中医对双心疾病的认识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双心疾病的中医临床研究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双心疾病的药理学机制研究
    5 本团队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双心疾病的研究
参考文献
研究一 双心诊疗干预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从mi R-34a/Notch1 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疗效的部分作用机制
    前言
    实验一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小鼠心肌纤维化和焦虑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不足及展望
        6 小结
    实验二 基于miR-34a/Notch1 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肌梗死合并焦虑的部分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不足及展望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麻醉与冠心病和心肌梗死(论文参考文献)

  • [1]从CXCR4/NF-κB/GSDMD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制心肌梗死合并焦虑大鼠炎症机制研究[D]. 侯季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和血浆CA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 李赛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IL-23/IL-17炎性通路探讨电针抗心肌梗死损伤的作用机制[D]. 孙珂.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复合心肌梗死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制备与研究[D]. 杨双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肌梗死合并焦虑的炎性机制研究[D]. 史金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高血脂复合高血糖合并心肌梗死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制备及评价[D]. 王旨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白介素-1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D]. 杨文琦.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8]TL1A及其受体DR3、DcR3在心肌缺血坏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新敬.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9]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心肌缺血损伤早期预警和预测预后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 赵倩.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2)
  • [10]双心诊疗干预双心疾病的系统评价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机制研究[D]. 杜泓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麻醉和冠心病和心肌梗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