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香港殖民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药师,住院病人,毒药,住院患者
香港殖民地论文文献综述
赵粤[1](2015)在《香港西药业在殖民地时期的萌芽(1841-1940)》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位于中国南方沿岸,拥有天然深水良港,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曾为英国殖民地,也是一个自由贸易中心。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来自鸦片转口到中国大陆,和作为造船和修船中心.它在当时的作用吸引了来自世界多地的商人和投机者。在19世纪,西药业在香港殖民地担任两个功能:一个由外科医生主诊的医务所和销售药品和杂货与外籍商人和海员的药局。药局经理通常担任药剂师一职,但不一定是具备学历的药剂师。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03年当毒药的销售得到法律的监管,只有合格的药剂师被允许进行毒药的销售。在1938,约百年后的殖民统治,在华人医院的87%门诊病人还是首选传统中医药的治疗。但,有趣的是,同一医院的住院病人则有2/3接受西医,药治疗。诸多的挑战包括人口,政府政策,传统医药,疾病,流行病,热带气候等对内地从晚清皇朝过渡到年轻的国民政府动荡时代大背景下,都影响到香港西药业的发展。本文的目的是探讨1841-1940期间,牵动西药业在社区和医院领域发展的关键因素,和药剂业在香港立法后对销售毒药,危险药品)和药剂师培训的长远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药学史暨本草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期刊2015-11-13)
黄月细,徐海波[2](2015)在《香港“殖民地情结”的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占中"运动中,部分港人的"殖民地情结"引起我们反思。在香港殖民地时期,英国政府执行特殊的怀柔管治策略,这是"特别统治主义"殖民管治方式的一种典型表现。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法治,一定范围内保留港人在宗教、文化、教育、家庭领域的风俗习惯;利用华人精英协助社会管治,给港人提供一定的政治和民主参与渠道。这些策略还会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至香港回归前日臻完善,这导致部分港人产生"殖民地"情结,并在香港"占中"事件中展露出来。(本文来源于《特区实践与理论》期刊2015年02期)
郝铁川[3](2014)在《香港回归前并非法律意义上殖民地》一文中研究指出有些俗称不一定符合法言法语。例如,“香港回归前是英国殖民地”的说法虽然遭到过批评,但目前仍然比较流行。近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大家用法治思维分析、处理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强调一下从国际法意义上看,回归前的香港是英国的被侵占地或被占领地,而不是英国的殖民地。(本文来源于《法制日报》期刊2014-12-17)
孙扬[4](2012)在《“殖民地”的尺度:香港肃奸风波与“国民日报事件”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胜利后,为逃避国民政府惩治,众多汉奸隐匿香港,内地与香港之间由此展开引渡匿港汉奸的谈判,广东当局借机启动在香港的肃奸工作。香港肃奸旨在彰显国家意志,维护民族正义,强化国民政府对香港的政治影响。然而,肃奸人员卷入利益纠葛,加之港英政府态度消极,引渡谈判波折不断。愈演愈烈的肃奸风波引发港英政府强烈不满,当局采取强硬措施,封闭国民党在香港的机关报,由此引发"国民日报事件"。事后虽经双方协商达成谅解,但香港肃奸工作遭此挫折一蹶不振,以致无果而终。(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期刊2012年06期)
[5](2011)在《香港的殖民地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170年前,1841年1月26日,香港岛被英国人占领,从这一天开始,这座小岛就成了中国连接世界的窗口。在这里,太平天国的洪仁玕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繁荣和秩序,康有为学习到君主立宪政体的先进制度,孙中山找到了推翻清政府的根据地。(本文来源于《文史参考》期刊2011年02期)
陈弘毅[6](2010)在《香港的宪政史:从殖民地到特别行政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在经济发展上取得可观的成绩,成为东亚‘四小龙'之一,但是在政治上没有民主。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的特色,包括引进法治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权和自由。1984年中英两国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后,香港的政治体制开始民主化。1997年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行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本文将回顾香港在过去二十五年在法治、宪政等方面的实践,并探讨‘一国两制'的实施概况。(本文来源于《传承与创新:中国法制史学六十年 张晋藩先生执教六十周年暨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文集》期刊2010-10-17)
鲁比·沃森,周彦[7](2009)在《妇女的权利和香港原住民权之争:挑战“殖民地”理念》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追述香港妇女权利的"殖民地"理念形成及变迁,认为回归中国后的香港,随着法律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改变,香港妇女的家庭义务和权利,将会在原住民的家庭中和村落中得到更好充分的解决和妥善的对待。(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陈冠中[8](2009)在《也谈殖民地香港的社会与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殖民地时期之前的香港是个荒岛、是个渔村,成了英国殖民地后才"开埠";也曾经有人以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殖民地已中断,香港是个文化沙漠。但,一般印象很可能跟历史事实有出入,殖民地时期香港的社会与文化情况,也往往有出人意表处。(本文来源于《读书》期刊2009年04期)
刘存宽[9](2008)在《评骆克《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报告书》》一文中研究指出1898年6月9日,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有关香港的第叁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香港新界99年。《专条》签订后,英国政府为了接管和统治新界的需要,急派时任港英政府辅政司的骆克赶赴新界进行调查。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后,骆克写成《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报告书》,于1898年10月呈送英国政府。鉴于本《报告书》的历史重要性,加以迄今学术界对之尚少专门研究,本文特就《报告书》的由来、内容及《报告书》作者本人,作一比较详细的介绍和评析。(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08年02期)
魏义虎,王凤超[10](2008)在《历史上的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吗》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如左图所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由近代历史上的叁个不平等条约形成: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岛(右图所示);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强迫清(本文来源于《历史学习》期刊2008年02期)
香港殖民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香港"占中"运动中,部分港人的"殖民地情结"引起我们反思。在香港殖民地时期,英国政府执行特殊的怀柔管治策略,这是"特别统治主义"殖民管治方式的一种典型表现。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法治,一定范围内保留港人在宗教、文化、教育、家庭领域的风俗习惯;利用华人精英协助社会管治,给港人提供一定的政治和民主参与渠道。这些策略还会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至香港回归前日臻完善,这导致部分港人产生"殖民地"情结,并在香港"占中"事件中展露出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香港殖民地论文参考文献
[1].赵粤.香港西药业在殖民地时期的萌芽(1841-1940)[C].第十八届全国药学史暨本草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2015
[2].黄月细,徐海波.香港“殖民地情结”的成因分析[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
[3].郝铁川.香港回归前并非法律意义上殖民地[N].法制日报.2014
[4].孙扬.“殖民地”的尺度:香港肃奸风波与“国民日报事件”论析[J].近代史研究.2012
[5]..香港的殖民地时代[J].文史参考.2011
[6].陈弘毅.香港的宪政史:从殖民地到特别行政区[C].传承与创新:中国法制史学六十年张晋藩先生执教六十周年暨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文集.2010
[7].鲁比·沃森,周彦.妇女的权利和香港原住民权之争:挑战“殖民地”理念[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8].陈冠中.也谈殖民地香港的社会与文化[J].读书.2009
[9].刘存宽.评骆克《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报告书》[J].广东社会科学.2008
[10].魏义虎,王凤超.历史上的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吗[J].历史学习.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