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马赫反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铅飞层,斜冲击波对碰,马赫反射,线阵DPS
马赫反射论文文献综述
张崇玉,胡海波,王翔,刘宁文[1](2019)在《铅飞层中斜冲击波对碰马赫反射行为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线阵多普勒光纤探针测速技术(Doppler pins system,DPS)和高速光电分幅相机照相两种精密诊断技术,对铅飞层中斜冲击波对碰后的反射行为进行了观测。获得了飞层对碰部位速度-时间历史曲线和凸起形貌演化图像,给出了凸起轮廓发展演化过程、压力分布等实验数据和信息。结合冲击波反射理论,对铅飞层对碰区动力学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证实铅飞层中斜冲击波对碰后发生了马赫反射。(本文来源于《爆炸与冲击》期刊2019年04期)
宁建国,李健[2](2016)在《不稳定性对爆轰波楔面马赫反射的影响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种两步化学反应模型对胞格爆轰波的楔面马赫反射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从而澄清和解释胞格不稳定性对马赫反射发展模式和自相似性的影响。考虑到反应欧拉方程源项的刚性问题,本文采用附加RungeKutta方法耦合非刚性对流项和刚性反应源项,对流项的离散采用五阶精度的WENO格式。计算结果表明,对于稳定胞格爆轰波而言,其马赫反射过程本质上与ZND爆轰波的马赫反射是一致的,整体上不存在自相似性,胞格不稳定性只是造成了叁波点轨迹线局部小振幅的波动。在楔面顶点附近,由于马赫杆是强过驱的,爆轰波的马赫反射过程是自相似的。在远场,爆轰波马赫反射的叁波点轨迹线渐近的趋向于一条直线,说明重新获得了自相似性。对于不稳定的爆轰波,由于自身的不稳定性可以与马赫反射的强度相匹配,定义其叁波点的轨迹是困难的,进行自相似性分析没有意义。(本文来源于《计算力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潘建,张先锋,何勇,邓启斌[3](2016)在《带隔板装药爆轰波马赫反射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叁波理论和Whitham方法对带隔板装药爆轰波相互作用后发生的正规反射和非正规反射进行了理论分析,给出了爆轰波发生马赫反射时临界入射角和马赫杆增长角等参数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马赫杆高度的计算模型。基于凝聚炸药爆轰Jones-Wilkins-Lee(JWL)模型和冲击起爆的Lee-Tarver模型,利用有限元计算软件对带隔板装药爆轰波的传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发生马赫反射后,随着爆轰波的传播,马赫杆的高度不断增加。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较好,说明本文中采用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描述带隔板装药爆轰波马赫反射的传播过程。(本文来源于《爆炸与冲击》期刊2016年04期)
刘杰,杜忠华[4](2016)在《气相爆震波马赫反射转变机理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矩形爆震管道中,选用具有规则胞格结构的高浓度氩气稀释稳态气体C2H2-2.5O2-8.17Ar及不规则胞格结构的非稳态气体C2H2-5N2O,利用纹影和烟膜实验对CJ爆震状态下的爆震波发生马赫反射的转变机理进行了研究。在楔角为30°,5k Pa初始条件下,C2H2-2.5O2-8.17Ar马赫反射转变时马赫杆临界高度约为1.25cm,过驱胞格结构出现的最小距离略小于胞格长度的1/3;C2H2-5N2O马赫反射转变时马赫杆临界高度约为1.5cm,由于其胞格结构不规则,故难以衡量过驱胞格结构出现的位置。实验结果表明:爆震波马赫反射叁波点运动轨迹特征为在初始阶段遵循无反应冲击波理论,随后马赫反射发生转变使得运动轨迹逐渐平行于反应冲击波理论,从而验证了爆震波开始形成前导激波马赫反射,由于CJ区域内叁波点的介入引起扰动,最终在马赫反射区形成过驱爆震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刘杰,赵焕娟,杜忠华,陈曦[5](2016)在《气相爆轰波马赫反射非自相似性特征的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在CJ(Chapman-Jouguet)状态下气相爆轰波马赫反射的非自相似性特征,搭建了由驱动段、传播段以及观测段组成的矩形管道;利用纹影和烟膜实验方法分别对3种预混气发生马赫反射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对稳态或非稳态气体,测量了马赫反射叁波点位置高度,验证了马赫反射叁波点轨迹线为波动的曲线,即自相似性对爆轰波马赫反射失效;非自相似性的重要特征是叁波点轨迹线在楔角初始位置时基本遵循无反应冲击波理论计算结果,随后逐渐偏离并向有反应冲击波转变,之后接近平行于反应冲击波理论计算并稳定地处于两个理论值之间.最后给出在初始压力为10kPa和楔角为30°的条件下,对于所研究的3种气体,其马赫反射叁波点发生转变的位置高度分别约为0.8,1.05cm以及0.5cm,可见相同初始条件下非稳态气体的马赫反射发生转变比稳态气体提前.(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刘杰[6](2016)在《气相爆轰波马赫反射转捩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赫反射现象研究是爆轰研究领域内基础而又重要的部分。在工程实践方面,爆轰波经过推进器的收敛喷口或者收敛的截面管道时,适当条件下会发生马赫反射现象。本文以气相爆轰波在CJ自持状态下的传播为切入点,在设定的初始条件下利用纹影和烟膜实验系统对爆轰波发生马赫反射现象进行了细致的实验研究,分析了爆轰波马赫反射机理和转捩过程,修正了之前对爆轰波马赫反射的认知。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研究了 CJ爆轰和过驱爆轰状态下的熵、波后质点速度和过驱度的特征,以及四种实验用预混气在叁激波结构下polar曲线的性质。无反应激波跨过入射波的压力变化是从p/p0=1(θ=0°)发出,而对于反应激波,入射波和反射波的特征曲线都是从所满足的平衡CJ点发出;后者的波前、波后压力比值p/p0随偏转角θ的变化范围比对应的无反应激波要小,且反应激波跨过间断的偏转角范围相比于无反应激波进一步减小。(2)研究了马赫反射的转捩机理以及初始条件对马赫反射的影响。马赫反射叁波点轨迹线在初始位置时遵循无反应激波理论计算,之后逐渐平行且高于反应激波理论,无反应和反应激波理论计算值分别对应爆轰波马赫反射叁波点轨迹线变化范围的上下极限,存在叁个特征阶段。在楔角θw=30°时,初压p0在5kPa、10kPa和20kPa下,对于稳态气体C2H2+2.5O2+8.17Ar,其马赫反射叁波点轨迹线向反应激波理论转变所对应的马赫杆临界高度分别约为1.25cm、1.05cm和0.5cm;非稳态气体C2H2+5N2O,保持相同楔角,在初压p0为3kPa、5kPa和10kPa时,其马赫反射叁波点轨迹线向反应激波理论计算转变所对应的马赫杆临界高度分别约为1.1cm、0.8cm和0.45cm。轨迹角对马赫反射叁波点轨迹线的影响是随着轨迹角的增大,轨迹线长度尺寸呈现线性下降趋势,但在减小的过程中存在差异,即随着α减小的幅度要大于随φ减小的幅度。(3)研究了θw+χ值和轨迹角半角的关系、爆轰波经过楔角前后横波模态变化及其所匹配的胞格结构。楔角θw较小时,θw+χ值处于胞格轨迹角半角范围内,随着楔角增大,θw+χ值逐渐高于轨迹角半角值,说明较小楔角下的马赫反射不明显。在角度较大的楔角下,使得θw+χ值逐渐高于胞格入射角或出射角的一半,马赫反射叁波点及其轨迹更加明显分辨。在楔角表面初始位置的胞格结构、尺寸保持与楔角前面的基本相同,说明在马赫反射开始的阶段保留了之前的横波模态,之后突然向小胞格进行转变,大胞格向小胞格转变时不具有一致性和同步性,楔面上小尺寸胞格比较规则并逐渐增大,归结于过驱马赫杆的衰减,说明横波强度减弱并缓慢接近于弱声波。最后分析了爆轰波马赫反射转捩过程中每个阶段所对应的胞格结构,统一了楔角侧面和表面的胞格结构转变过程。(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03-01)
刘杰,杜忠华[7](2016)在《气相爆轰波马赫反射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矩形截面的爆轰管道中,对C2H2+2.5O2+8.17Ar和C2H2+5N2O在CJ爆轰状态下经过不同楔面所发生的马赫反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由烟膜记录爆轰波马赫反射的胞格结构转变过程;采用纹影技术捕捉爆轰波马赫反射波阵面的不稳定性及波后流场分布。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实验气体在爆轰波马赫反射过程中均存在由CJ区域向过驱区域转变的胞格结构;初始压力对楔面与马赫反射叁波点轨迹线之间的夹角(χ)影响明显,楔角θw对χ的影响随θw的增大而增大;根据实验测得的θw+χ与θw之间的关系,可知爆轰波马赫反射叁波点轨迹线的斜率随着θw的增大而增大,与CJ区域内胞格轨迹线的相交距离也更短,使马赫杆后的过驱度升高。另外,不稳定气体C2H2+5N2O的不稳定性高于稳定气体C2H2+2.5O2+8.17Ar,导致二者的爆轰波马赫反射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来源于《高压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李晶,黄洁,王殿恺[8](2015)在《激光等离子体对进气道马赫反射控制效果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超声速进气道存在双尖楔结构,在非设计工况下,可能出现马赫反射现象。利用激光能量注入流场产生等离子体,可以改变马赫反射结构,降低马赫杆高度,甚至使马赫反射完全转变为正规反射,达到减少总压损失的目的。基于这种方法,在等离子体区域形状相同的情况下,计算了高超声速来流条件下(马赫数分别为5、6、7),不同的激光能量大小对双尖楔简化模型形成的马赫反射结构的影响,对比了能量沉积位置变化和能量变化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分析了一定能量沉积位置、不同来流马赫数情况下,对马赫反射达到最优控制效果单脉冲激光能量取值变化趋势。计算结果和分析表明,激光等离子体能够实现对进气道马赫反射结构的控制,在一定注入位置,适当大小的激光能量能够增强对马赫反射结构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2-28)
曹春丽,徐胜利,刘二伟[9](2013)在《双波长NO-PLIF法测量激波马赫反射温度场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双波长NO-PLIF法,研究激波管内运动激波在15°斜劈上的马赫反射的温度场分布.实验中以NO作为温度测量的示踪剂,分别选取波长为225.072nm和225.282nm的染料激光作为激发光,获得了较好的荧光图像.对激波在斜劈上的马赫反射流场的波前、波后和反射区的温度分布进行了实验测量,结果表明:NO的荧光强度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与激发波长有关,当波长为225.072nm时,荧光强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当波长为225.282nm时,荧光强度随温度变化而剧烈变化.实验测得的温度分布相对数值模拟的误差在15%以内,这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李韶光,姚瑶,吴子牛[10](2012)在《膨胀波干扰下的激波马赫反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音速进气道在超额定状态下,唇口膨胀波会与外压缩激波发生干扰,进而对外压缩激波在唇口上的反射类型和反射结构产生影响。本文考虑了唇口膨胀波对外压缩激波的干扰,进而得到了不同唇口膨胀角下的激波反射临界曲线,并对多个工况点进行了数值验证。我们发现,在相同的来流马赫数和楔角楔长下,不同的唇口膨胀角会产生不同的激波反射类型。通过进一步考虑各种膨胀波和压缩波的干扰,用理论的方法预测了膨胀波干扰下激波马赫反射的波系结构,包括马赫杆的高度,反射激波和滑移线的位置和形状等,并与CFD结果有很好的吻合。(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1-12)
马赫反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一种两步化学反应模型对胞格爆轰波的楔面马赫反射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从而澄清和解释胞格不稳定性对马赫反射发展模式和自相似性的影响。考虑到反应欧拉方程源项的刚性问题,本文采用附加RungeKutta方法耦合非刚性对流项和刚性反应源项,对流项的离散采用五阶精度的WENO格式。计算结果表明,对于稳定胞格爆轰波而言,其马赫反射过程本质上与ZND爆轰波的马赫反射是一致的,整体上不存在自相似性,胞格不稳定性只是造成了叁波点轨迹线局部小振幅的波动。在楔面顶点附近,由于马赫杆是强过驱的,爆轰波的马赫反射过程是自相似的。在远场,爆轰波马赫反射的叁波点轨迹线渐近的趋向于一条直线,说明重新获得了自相似性。对于不稳定的爆轰波,由于自身的不稳定性可以与马赫反射的强度相匹配,定义其叁波点的轨迹是困难的,进行自相似性分析没有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赫反射论文参考文献
[1].张崇玉,胡海波,王翔,刘宁文.铅飞层中斜冲击波对碰马赫反射行为实验研究[J].爆炸与冲击.2019
[2].宁建国,李健.不稳定性对爆轰波楔面马赫反射的影响规律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16
[3].潘建,张先锋,何勇,邓启斌.带隔板装药爆轰波马赫反射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J].爆炸与冲击.2016
[4].刘杰,杜忠华.气相爆震波马赫反射转变机理的实验研究[J].推进技术.2016
[5].刘杰,赵焕娟,杜忠华,陈曦.气相爆轰波马赫反射非自相似性特征的实验[J].航空动力学报.2016
[6].刘杰.气相爆轰波马赫反射转捩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
[7].刘杰,杜忠华.气相爆轰波马赫反射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J].高压物理学报.2016
[8].李晶,黄洁,王殿恺.激光等离子体对进气道马赫反射控制效果数值研究[C].第八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5
[9].曹春丽,徐胜利,刘二伟.双波长NO-PLIF法测量激波马赫反射温度场的实验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3
[10].李韶光,姚瑶,吴子牛.膨胀波干扰下的激波马赫反射研究[C].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