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景观指数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永福镇,土地利用,景观指数,乡村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朱南燕[1](2019)在《基于LUCC与景观指数的乡村景观格局变化及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永福镇在一系列政策规划和经济驱动下,发展成为福建省独具特色的农业观光资源游览小镇,特色乡村建设进程正在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形态和景观格局也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使得对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研究格外重要。本研究以福建省永福镇为研究区域,在ENVI 5.1、ArcGIS 10.1、Fragstats 4.2等相关分析软件的技术支持下,结合永福镇的政策、经济、自然等发展情况,建立2006年-2018年永福镇土地利用数据库,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转换过程,并从景观尺度和斑块类型尺度分析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同时探讨其变化背后的驱动力影响因子及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转换适宜性图集,引入CA-Markov模型模拟未来变化趋势,结合国家各类政策提出永福镇优化建议与发展策略。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2012-2018年永福镇的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远高于2006-2012年,表明自2012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镇区发展速度高于建设之前,项目的展开全面推动了永福镇的建设与发展。各土地利用类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转移,建设用地为主要转入者,总面积增加迅速,耕地既是主要转入者又是主要转出者,林地转出远大于转入,这是由于聚落式的乡镇结构扩张占用耕地,为保证耕地面积进而压缩林地,这种变化趋势是不同地域农林一体式小镇集镇化开发与扩张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演变。2、2006-2018年间永福镇的乡村景观格局有较为明显的变化。景观尺度上斑块形态趋于简单,优势斑块呈缩减状态,空间结构复杂程度增加,受人为干扰的程度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是处于支配地位的优势斑块类型,导致永福镇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都较低,受人为干扰的影响大。整体和各类斑块的聚集度均略有下降,斑块形状趋于简单与规则,复杂程度降低,表明城镇化建设使得各类斑块分布日趋分散,呈现破碎化趋势。3、影响永福镇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主要自然驱动因子为坡度,可达性驱动因子为道路系统,社会经济因素为经济发展及企业投资、政府发展规划等。其中坡度为主要的限制因素,道路系统和经济驱动因素表现出对建设用地的空间吸引力,政府发展规划是导向因素。4、依据土地转移矩阵和适宜性图集,构建了CA-Markov模型模拟了2024年永福镇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趋势模,分析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指数等变化特征,表明2018-2024年永福镇的景观格局基本上还会保持之前的变化趋势,建设用地快速增加,发生较为严重的林地减少现象。较之前阶段,土地变化动态度稍有降低,但仍表现出较快的变化动态,将表现出斑块数量增加、优势斑块萎缩、斑块形状区域简单与规则、分布趋于均匀、空间结构复杂程度增加、受人为干扰程度增加、进一步破碎化的趋势。5、依据永福镇现状、产业特征和2024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模拟结果,提出促进永福镇土地利用科学发展的建议:(1)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合理进行村庄规划,适度发展集聚提升类村庄,拓展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空间,重点打造特色保护类村庄,有序建立搬迁撤并类村庄,从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2)依托永福镇特色产业与优势农产品,突出产业优势与资源优势,开发集特色农业观光旅游、避暑休闲度假等多功能的观光旅游区,将生产、加工、休闲、旅游、消费、养生等有机整合,一、二、叁产业联动与融合发展,带动经济全面提升;(3)以生态宜居、生态旅游为着力点,通过建立科学有序的现代农业生产生态体系,优化居民生活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以产业促生态,以生态兴产业,促进永福镇健康有序发展。(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5-01)
胡晓明[2](2019)在《基于景观指数的鞍山市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11年和2016年鞍山市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核查,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应用Fragstats3.3软件计算鞍山市2011—2016年景观变化数据,并分析不同景观类型景观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11—2016年,鞍山市景观破碎度增加,市区、台安县景观破碎度较大,岫岩县景观破碎度最小。这与地形、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反映出人类干扰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期刊2019年01期)
张静雨,王天山,张景秋[3](2018)在《空间粒度变化在时间序列上对景观指数的影响——以环洱海区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环洱海区域为例,对1990,2000,2009,2014年不同传感器的Landsat遥感数据进行监督分类,在此基础上计算1990—2014年尺度在35~200 m范围内的空间粒度上25种景观指数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各指数在此时间序列上的变异系数、粒度效应曲线和函数拟合模型进行空间粒度效应的探讨。结果表明:(1)景观指数在空间粒度序列上的响应类型分为无规律型、上升型、下降型和稳定型4类;(2)在5类景观指数中,多样性类指数对空间粒度变化不敏感;(3)在时间序列上,大部分指数的年度变化规律因粒度变化而明显改变,直接影响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的结果;(4)多数面积/边缘类指数、形状类指数和聚集类指数的线性拟合度良好,适合进行粒度上推绎预测。(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01期)
张大伟,王新亮,包广道,付世萃,周旭昌[4](2016)在《基于景观指数的吉林省西部土地类型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吉林省西部地区1984年和2014年2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土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1984年,2014年景观格局指数以耕地、盐碱地和草地叁种景观类型为优势景观,叁者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85%以上,其中耕地的各项斑块类型指数均有显着上升,在景观格局中的作用逐渐增大;其他景观类型呈无规则、补丁状或岛状分布。景观密度指数与形状指数上升,说明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斑块形状愈加复杂;均匀度指数增加,说明景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蔓延度指数增加,说明景观连通度增大;景观多样性降低,说明异质性减弱。盐碱地、沙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09.77万hm2,占研究区总面积(509.22万hm2)42.64%,生态环境脆弱。人类不合理开荒放牧是土地荒漠化形成的重要驱动因子。(本文来源于《吉林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6期)
侯秀玲,卢响军,周益民[5](2014)在《基于景观指数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以兵团2000、2005、2010年3期TM影像和HJ1A-CCD1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了兵团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兵团景观类型从2000—2010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农田和城镇面积显着增加,草地、灌丛和冰川(永久积雪)显着减少。城镇景观受人为活动干扰强度最大。分析认为,人口和农业机械化是影响农田景观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是影响城镇景观格局的主要因素,而政策导向是调节兵团景观格局变化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监测》期刊2014年05期)
李君,戴文远,杨红玉,杨扬,黄子元[6](2012)在《沙溪流域永安段景观指数筛选与景观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沙溪流域永安段为研究对象,利用RS、GIS技术,解译遥感影像获得的研究区景观类型分布图.运用Fragstats软件计算出研究区23个景观指数,根据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景观指数进行筛选,并据此对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可用斑块类型的面积及幅度特征因子、形状复杂性因子、空间分布特征因子3个公因子表达23个景观指数的主要信息.2)从景观格局特征分析可以看出林地类型20 a来优势度减少,形状趋向于规则且分布趋于集中;耕地类型面积逐渐减小且分布趋于集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大,聚集程度及连接性均有所增加.这种变化过程说明研究区景观受人为干扰较大,反映出流域内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实现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张春英,张春玲[7](2012)在《植被景观指数随复合地形因子分异的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地表粗糙长度和地形起伏度空间分异对武夷山自然遗产地植被景观格局性质的影响,利用ArcGIS9.0和景观指数软件分析各地表粗糙长度和起伏度带上的景观指数。结果表明:景观的面积、斑块数量、景观多样性指标、优势度指标随着地表粗糙长度指数的增加,而呈现"增加—减少—增加"的趋势,在粗糙长度为7的级别上达到最大值;破碎度指数、景观面积周长比分维数值随粗糙长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U"型曲线;景观面积指标、景观斑块数量、景观破碎度、景观多样性指标、景观优势度随着起伏度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只有景观斑块的面积周长比的分维数在800m<QFD≤1400m景观带上达到最小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2年01期)
李雪梅,邓小文[8](2011)在《基于景观指数的滨海新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84,1995,2008年遥感影像和2004年滨海新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主要数据源,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获取天津市滨海新区1984—2008年景观变化数据。定量分析了几种常用景观格局指数随尺度的变化规律。应用景观指数对1984—2008年间滨海新区的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表明,滨海新区景观利用过程中景观形状趋于多样化,景观破碎化程度日趋严重。各项景观指数的研究结果表明,滨海新区近年来的景观变化基本是在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下的有序变化,反映了人为干扰在滨海新区景观变化中的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期刊2011年07期)
吕一河,傅伯杰,陈利顶,冯晓明[9](2011)在《景观指数的粒度变化效应:两种策略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尺度和尺度转换是地理学和生态学中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粒度作为衡量尺度的一个基本指标,在刻画景观指数描述景观空间格局上的尺度变换行为方面的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基于FRAGSTATS软件及9个常用的景观指数,采用两种策略对景观指数的粒度变化效应进行比较研究。其中的两种策略包括,以一种高分辨率数据源为基础的空间重采样策略(简称RS策略)和多源、多分辨率数据源策略(MSMRD策略)。本研究选择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延安市境内的叁个比邻小流域为研究样区,它们具有类似的地貌、土壤和植被条件,面积从2km~2到近50km~2。RS策略和MSMRD策略分别甄别出了5种和7种景观指数具有显着的并且主要为线性的粒度效应特征,表明第二种策略对于揭示景观指数的粒度变化效应的有效性更高。并且,进一步发现小流域的面积对于景观指数粒度变化行为有重要影响。粒度变化实际上意味着景观空间分析或者观测尺度的变化及相应尺度条件下景观格局信息的质量,而对地表景观格局现实情况没有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基于粒度变化的尺度效应分析在景观模拟研究中的景观空间数据选择与处理方面具有应用价值。本文也指出,当前基于景观指数对粒度变化数量响应的尺度效应研究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景观指数构建当中的理论和数学基础,而这些基础性原理对于景观指数的研究,包括尺度效应、相关分析甚至景观格局-生态过程关系等方面更为重要。(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7-01)
张春英,卓德雄,张祖柱,林晓枝,刘东兰[10](2010)在《植被景观指数随一阶地形因子分异的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武夷山自然遗产地的植被景观,利用3S技术和景观指数软件,对其植被景观指数随坡度、坡向和海拔高度空间分异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景观面积、景观斑块数量、景观丰度、景观多样性及景观优势度指数的曲线随坡度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坡向景观带上6种景观指数从强到弱的顺序为东坡向、东南坡向、西南坡向、西北坡向、西坡向、南坡向、北坡向、东北坡向、无坡向;随着海拔高度的递增,6种景观指数均先增加后减少。建议加强25°<S≤35°、45°<S≤60°景观带、东南坡景观带和海拔1200 m<HB≤1400 m景观带的监测和管理工作。(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景观指数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2011年和2016年鞍山市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核查,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应用Fragstats3.3软件计算鞍山市2011—2016年景观变化数据,并分析不同景观类型景观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11—2016年,鞍山市景观破碎度增加,市区、台安县景观破碎度较大,岫岩县景观破碎度最小。这与地形、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反映出人类干扰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景观指数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朱南燕.基于LUCC与景观指数的乡村景观格局变化及趋势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9
[2].胡晓明.基于景观指数的鞍山市景观格局变化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9
[3].张静雨,王天山,张景秋.空间粒度变化在时间序列上对景观指数的影响——以环洱海区域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
[4].张大伟,王新亮,包广道,付世萃,周旭昌.基于景观指数的吉林省西部土地类型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J].吉林林业科技.2016
[5].侯秀玲,卢响军,周益民.基于景观指数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变化[J].中国环境监测.2014
[6].李君,戴文远,杨红玉,杨扬,黄子元.沙溪流域永安段景观指数筛选与景观变化分析[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2
[7].张春英,张春玲.植被景观指数随复合地形因子分异的变化规律[J].中国农学通报.2012
[8].李雪梅,邓小文.基于景观指数的滨海新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
[9].吕一河,傅伯杰,陈利顶,冯晓明.景观指数的粒度变化效应:两种策略的比较[C].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2011
[10].张春英,卓德雄,张祖柱,林晓枝,刘东兰.植被景观指数随一阶地形因子分异的变化规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