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日本白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赣昌鲫,性腺,显微结构,超微结构
日本白鲫论文文献综述
陈道印,李达,欧阳敏,陈博,马保新[1](2013)在《赣昌鲫(日本白鲫♀×兴国红鲤♂)的性腺结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繁殖季节与非繁殖季节采取解剖观察、组织切片等方法,研究赣昌鲫(Carassius cuvierius♀×Cyprinuscarpio var.singuonensis♂)的性腺发育。经126尾鱼的解剖,结果显示:赣昌鲫的性腺发育比较特殊,性腺多为一侧发育或两侧不对称发育。在赣昌鲫的性腺部位大致有下列叁个类型:(1)无性腺型(脂肪型):占24.6%,为脂肪状,没有性腺组织;(2)精巢型(包括以精巢为主体的两性嵌合体):占46.83%,精巢小叶内分布有许多精子细胞,或在曲细精管间隙中填充有多个不同发育阶级的卵母细胞,大多数精子细胞发育异常、退化,只有极少数正常成熟精子,但挤压腹部,始终没有精液流出,显示为雄性不育;(3)卵巢型(包括以卵巢为主体的两性嵌合体):占28.57%,卵细胞能发育到第Ⅲ时相,到第Ⅳ时相时逐渐退化,成熟的卵细胞少,或在各发育时相卵细胞间隙中填充有精原细胞和败育的初级精母细胞,解剖和挤压腹部始终观察不到排卵和卵粒流出,同样表现为雌性不育。在精巢型与卵巢型的性腺中,两性嵌合体型占总解剖数的36.51%,其中以精巢为主的占25.4%、卵巢为主的占11.11%。(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王瑶,陈阿琴,杨志刚,刘志伟,郭子好[2](2012)在《日本白鲫BMP15和GDF9基因片段的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斑马鱼GDF9、BMP15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扩增获得日本白鲫GDF9、BMP15基因片段。日本白鲫GDF9基因片段长778 bp,编码145个氨基酸;BMP15基因片段长811 bp,编码270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日本白鲫GDF9与斑马鱼的同源性最高,为78%,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在58%~78%之间;日本白鲫BMP15与斑马鱼同源性最高,为80%,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在30%~80%之间。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鱼类的GDF9基因独立聚成一支,其中日本白鲫的GDF9基因与斑马鱼的GDF9基因聚成一支;鱼类的BMP15基因独立聚成一支,其中日本白鲫的BMP15基因与斑马鱼的BMP15基因聚成一支。半定量PCR结果显示,BMP15 mRNA在脾脏、肝脏、鳃、脑、心脏、肌肉、肾脏、卵巢中均有表达,其中卵巢中表达量最高;GDF9 mRNA在肝脏、脑、心脏、肌肉、卵巢中均有表达,而在脾脏、鳃、肾脏中表达量极低或不表达,在卵巢中表达量最高,为进一步研究日本白鲫GDF9与BMP15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陶敏,钟欢,刘少军,周毅[3](2012)在《日本白鲫IGF-1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已获得的多个物种IGF-1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合成简并引物,用日本白鲫的肝脏总RNA反转录获得的cDNA做模板,克隆获得了IGF-1中间序列.在此基础上,通过SMART RACE,获得了IGF-1全长cDNA序列.经过序列对比分析,所得到的序列是日本白鲫(Carassius cuvieri)IGF-1 cDNA全长,其中开放阅读框为486 bp,编码含16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含有保守的信号肽、B、C、A、D和E结构域和6个半胱氨酸残基.同时,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在进化过程中IGF-1基因在鱼类中保持着高度保守的进化特征.IGF-1在日本白鲫中广泛表达于多个组织,尤其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在垂体、心脏、肾脏和肌肉中有较高的表达.而在脑、脾脏、精巢和卵巢中的表达量较低.(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冯浩,傅永明,吴慧,刘筠,刘少军[4](2011)在《转青鱼生长激素基因日本白鲫原代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由青鱼β-actin基因启动子和青鱼生长激素(GH)基因精确拼接的"全鱼"基因pbcAbcGHc,并采用显微注射法将pbcAbcGHc导入日本白鲫的受精卵中.对照养殖结果显示150日龄P0代转基因日本白鲫的平均体重是对照组1.37倍,平均体长是对照组1.07倍.选择30尾P0代转基因日本白鲫,PCR方法检测出外源青鱼GH基因在P0代转基因日本白鲫尾鳍基因组DNA中的整合率为90%;在一尾生长速度显着的转青鱼GH基因日本白鲫P0的肌肉、肝脏两种组织中可检测到外源青鱼GH基因的转录.P0代转青鱼GH基因日本白鲫P0的成功获得为建立转青鱼GH基因日本白鲫纯系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陈道印,欧阳敏,李达[5](2010)在《赣昌鲫(日本白鲫♀×兴国红鲤♂)及其双亲同工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连续聚丙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了赣昌鲫(Carassius cuvieri♀×Cyprinus carpio var. singuonensis ♂)及其双亲的肌肉、肝脏、肾脏、心脏、脑、晶状体6种组织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MDH)、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酯酶(EST)四种同工酶酶谱表达上的遗传差异。结果显示:赣昌鲫的SOD酶谱表达在6种组织中与母本一致;心脏、肝脏、肾脏的MDH表达酶带数与母本相同,且具偏母遗传特性,肌肉的MDH表达谱带数与父本肌肉相同,具偏父遗传特性;LDH、EST在各组织中的酶带表达形式则多数特征偏向于父本,部分与母本相似;LDH同工酶的表达显示出新杂种酶带特异性,EST同工酶在肾脏中也表达了自身特有的杂种酶带。结果表明,属间杂交的后代遗传物质上也存在着变异,存在可选育的性状。(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0年05期)
汤卫琳,张轩杰[6](2008)在《日本白鲫(♀)×德国镜鲤(♂)F_1代及双亲的RAPD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筛选的24个随机引物,对日本白鲫(Carassius Curatus Cuvieri)(♀)×德国镜鲤(Cyprinus carpio varspecularis Lacepede)(♂)杂种一代及双亲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在德国镜鲤、日本白鲫、F1中检测到的位点数分别为200、207、218,其中多态性位点数分别为63、66、72,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31.5%、31.9%、33%。F1多态位点高于父母本,表明它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水平最高。3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3068(德国镜鲤和日本白鲫)、0.2041(德国镜鲤和F1)、0.1961(日本白鲫和F1)。德国镜鲤和日本白鲫的遗传距离最大,表明它们之间具有最大的杂交潜力,F1与父本遗传距离大于F1与母本遗传距离,表明F1与母本亲缘关系更近。从扩增谱带中找到了1个引物(S21)的特异性带是德国镜鲤区分日本白鲫和F1的分子标记,找到4个引物(S79、S114、S331、S333)扩增出的特异性谱带是日本白鲫区分德国镜鲤和F1的特异标记,还有1个引物(S106)扩增的特异性谱带可以作为F1区分父母本的遗传标记。在3个群体所有个体的UPGMP分支图中,所有个体分别成3个群分支,清晰地反映出个体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汤卫琳[7](2008)在《日本白鲫(♀)×德国镜鲤(♂)杂种一代及双亲的RAPD和微卫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白鲫和德国镜鲤远缘杂交产生的子一代,在湖南湘阴望滨渔场连年鱼苗制种和饲养过程中,都表现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群体离散度小等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本实验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和微卫星技术对日本白鲫(♀)×德国镜鲤(♂)杂种一代及双亲进行分析。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去探讨它们之间亲缘关系和杂种优势产生机制,所得出的相关指标,为以后生产实践中相关物种快速选择和培育新的杂交种作参考。RAPD分析共选用了112个随机引物,实验筛选出有效引物24个,对日本白鲫(♀)×德国镜鲤(♂)杂种一代及双亲进行了RAPD分析。结果表明:①从多态性位点分析:在德国镜鲤、日本白鲫、F_1中检测到的位点数分别为200、207、218,其中多态性位点数分别为63、66、72,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31.5%、31.9%、33%。F_1多态位点高于父母本,表明它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水平最高。②从叁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分析:叁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3068(德国镜鲤和日本白鲫)、0.2041(德国镜鲤和F_1)、0.1961(日本白鲫和F_1)。德国镜鲤和日本白鲫的遗传距离最大,表明它们之间具有最大的杂交潜力,F_1与父本遗传距离大于F_1与母本遗传距离,表明F_1与母本亲缘关系更近。③从特异性条带分析:扩增谱带中找到了1个引物(S21)的特异性带是德国镜鲤区分日本白鲫和F_1的分子标记,找到4个引物(S79、S114、S331、S333)扩增出的特异性谱带是日本白鲫区分德国镜鲤和F_1的特异标记,还有1个引物(S106)扩增的特异性谱带可以作为F_1区分父母本的遗传标记。在UPGMP聚类图中,24个随机引物能将叁个群体的24个体全部区分开,没有2个个体拥有完全相同的RAPD标记;不同群体形成各自的分支,使叁群体之间全部相互区分开。JCC和F_1最先分为一支,说明F_1与母本更相似,形态学外观也支持这一结论。所有个体分别成叁个群分布,清晰地反映出个体间的相互关系。实验同时又用筛选的11对微卫星引物对叁个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3个群体在11对微卫星标记中共检测到119个不同的等位基因,德国镜鲤、日本白鲫、F_1中检测的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6、40和43。平均每个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27、3.64和3.91。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02、3.54和3.82,平均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41、0.48和0.53,平均期望杂合度0.46、0.50和0.5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0、0.52和0.51。说明这几个群体属于高度多态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高、种质资源状况良好,是适合用作亲本选育的群体,能有很好的杂交选育潜力。由此可见,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即F_1的遗传多样性比双亲高,日本白鲫比德国镜鲤高,双亲的纯度高于子一代,双亲的组合具有杂种优势产生的潜能。(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孙远东,张纯,刘少军,陶敏,曾琛[8](2006)在《人工诱导雌核发育日本白鲫(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用遗传失活的散鳞镜鲤(Cyprinus carpio L.)、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精子诱导日本白鲫(Carassius cuvieri)进行雌核发育。未经冷休克处理,用 UV 照射过的镜鲤的精子(其最佳 UV 照射剂量为 4 200 mJ/cm2)与日本白鲫卵子受精获得(32.4±3.3)%雌核发育单倍体和(0.7±0.3)%杂交二倍体,而照射过的团头鲂精子(其最佳UV照射剂量为3 600 mJ/cm2)与日本白鲫卵子受精得到了(33.8±1.4)%雌核发育单倍体和(0.5±0.3)%杂交二倍体。日本白鲫卵子分别经灭活的镜鲤、团头鲂的精子激活(精子经各自最佳UV剂量处理),施以冷休克处理(受精后2 min,0–4℃,40 min),其孵化率分别为(27.8±2.1)%和(29.4±3.3)%,发育到摄食期,其正常的雌核发育二倍体鱼苗分别为(15.7±3.4)%和(23.6±4.1)%,在镜鲤实验组中,其正常的雌核发育二倍体鱼苗占孵化鱼苗总数的56%,这比团头鲂实验组中正常雌核发育二倍体鱼苗的比率(达到80%)低,结果表明诱导日本白鲫雌核发育,与母本遗传关系远的团头鲂精子较镜鲤的更有效。从染色体数目、外形特征和性腺结构等方面证实雌核发育后代的生物学特性。雌核发育日本白鲫全为雌性,这表明其雌性是同配XX型。雌核发育日本白鲫在生产上将有着潜在的价值,如比普通日本白鲫长得更快,抗病能力强等。所有的雌核发育日本白鲫的染色体数目都是100,而所有的团头鲂与日本白鲫的杂交后代都是叁倍体(3n=124),新叁倍体鱼在鱼类养殖和理论研究中将存在潜在的价值。(本文来源于《遗传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成嘉,冯浩,刘筠,刘少军[9](2004)在《日本白鲫生长激素-Ⅱ基因编码区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反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RT PCR)方法,从日本白鲫脑垂体总RNA中扩增出生长激素 Ⅱ(GHⅡ)编码区cDNA,克隆到Pum T载体上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cDNA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630bp,其中包括22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188个氨基酸的成熟肽.与得到的生长激素 Ⅰ(GHⅠ)的碱基序列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相比,同源性分别达到96.9%和98.5%.白鲫的GHⅠ的碱基序列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国外已发表的金鱼GHⅠ比较,同源性分别为98.7%和100%,白鲫和金鱼的GHⅡ碱基序列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7%和95.2%.(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冯浩,成嘉,曾志强,刘少军,刘筠[10](2003)在《日本白鲫生长激素-I基因编码区cDNA的克隆(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日本白鲫(carassiuscuvieri)脑下垂体中提取总RNA,采用逆转录PCR法扩增出日本白鲫生长激素 IcDNA编码区,克隆到Pucm T载体上.序列测定表明日本白鲫生长激素 I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含有630bp,其中包括22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188个氨基酸的成熟肽,日本白鲫生长激素 I基因的克隆成功为该基因的功能及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日本白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斑马鱼GDF9、BMP15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扩增获得日本白鲫GDF9、BMP15基因片段。日本白鲫GDF9基因片段长778 bp,编码145个氨基酸;BMP15基因片段长811 bp,编码270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日本白鲫GDF9与斑马鱼的同源性最高,为78%,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在58%~78%之间;日本白鲫BMP15与斑马鱼同源性最高,为80%,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在30%~80%之间。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鱼类的GDF9基因独立聚成一支,其中日本白鲫的GDF9基因与斑马鱼的GDF9基因聚成一支;鱼类的BMP15基因独立聚成一支,其中日本白鲫的BMP15基因与斑马鱼的BMP15基因聚成一支。半定量PCR结果显示,BMP15 mRNA在脾脏、肝脏、鳃、脑、心脏、肌肉、肾脏、卵巢中均有表达,其中卵巢中表达量最高;GDF9 mRNA在肝脏、脑、心脏、肌肉、卵巢中均有表达,而在脾脏、鳃、肾脏中表达量极低或不表达,在卵巢中表达量最高,为进一步研究日本白鲫GDF9与BMP15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本白鲫论文参考文献
[1].陈道印,李达,欧阳敏,陈博,马保新.赣昌鲫(日本白鲫♀×兴国红鲤♂)的性腺结构观察[J].水生生物学报.2013
[2].王瑶,陈阿琴,杨志刚,刘志伟,郭子好.日本白鲫BMP15和GDF9基因片段的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2
[3].陶敏,钟欢,刘少军,周毅.日本白鲫IGF-1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J].生命科学研究.2012
[4].冯浩,傅永明,吴慧,刘筠,刘少军.转青鱼生长激素基因日本白鲫原代的研制[J].生命科学研究.2011
[5].陈道印,欧阳敏,李达.赣昌鲫(日本白鲫♀×兴国红鲤♂)及其双亲同工酶的研究[J].淡水渔业.2010
[6].汤卫琳,张轩杰.日本白鲫(♀)×德国镜鲤(♂)F_1代及双亲的RAPD分析[J].激光生物学报.2008
[7].汤卫琳.日本白鲫(♀)×德国镜鲤(♂)杂种一代及双亲的RAPD和微卫星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8
[8].孙远东,张纯,刘少军,陶敏,曾琛.人工诱导雌核发育日本白鲫(英文)[J].遗传学报.2006
[9].成嘉,冯浩,刘筠,刘少军.日本白鲫生长激素-Ⅱ基因编码区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
[10].冯浩,成嘉,曾志强,刘少军,刘筠.日本白鲫生长激素-I基因编码区cDNA的克隆(英文)[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