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西北行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晚清民国时期,行记,万里行程记,陈赓雅,荷戈纪程,新疆巡抚,祁韵士,祁鹤皋,倭仁,封疆大吏
西北行记论文文献综述
刘全波,朱琪琪[1](2019)在《晚清民国时期的“西北行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以来直至民国,受到外来势力的侵扰,西北之重要性日趋显现,有识之士开始重视西北、研究西北,无论是任职西北的封疆大吏,抑或是被贬遣流放的文人墨客,或者是专司采访报道之编辑,皆利用出使、考察、旅游等各种机缘,用笔墨记录西北之境况,形成了诸多的“西北行记(本文来源于《团结报》期刊2019-08-01)
曹利民[2](2019)在《西北行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飞天》期刊2019年02期)
孙彦红[3](2018)在《略论西北行记中的西北开发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在边疆危机与抗日热潮的相互交织下,开发西北的热情与呼声日益高涨,于是社会各界人士,以官方或个人的名义奔赴西北。这些人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均记载在其游记之中。《西北行记丛萃》第二辑便辑录了写作于民国初至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行记共计10册12种。通过考察这些游记中的西北开发思想,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西北开发的热潮,感受这些人的爱国热情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同时,在全面了解西北面貌、认识西北开发的重要性以及考察他们所提出的开发西北的举措的同时,也能够从这些主张之中为西部大开发总结经验、寻求借鉴。(本文来源于《文山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马十叁[4](2017)在《72小时西北行记 戈壁、鼠疫、野獒和星宿海的玩笑》一文中研究指出每一次骑行,每一次徒步,都是一次成长。我喜欢在山顶,拿出一杯酒,将懒惰、懈怠、颓靡、浮夸一饮而尽,让它们在发酵前被胃吸收,化作一股热辣辣的暖流,流遍全身,刺激着我说:原来打败什么都不如打败自己来的痛快与实在。就像这次的骑行与徒步,从离开重庆到敦煌,再沿途经过阿克赛阿萨克族自治县、当金山、花海子(星宿海),并无具体规划,完全随性而来,在几次真真实实差点把性命丢掉以后,重新活了一回。(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7年21期)
梁军[5](2016)在《西北行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去年,我第一次到西北,最远抵达柴达木盆地的边缘,虽未曾深入其腹地,但所见景象已令我难忘。今年,我们再次前往大西北,历时十六天,行程5000公里,跨越四个省(区)。壮丽的雪山、浩瀚的湖泊、无垠的沙漠、神秘的石窟、精美的壁画、绚烂的丹霞、边关的岁月、古老的文化……撼人心魄的大西北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我们记忆深处。圣洁壮美的阿尼玛卿雪山七月下旬,我们一家叁口从马尔康出发,开始大西北之旅。车子经阿坝县出川,(本文来源于《中国西部》期刊2016年12期)
龚军静[6](2016)在《国民政府时期“西北开发”考察行记中的民族问题与国族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由于列强入侵和社会动荡,中国处在内乱外患之中,民族危机加深。许多来自内地,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知识分子,便是在这种救亡图存的国族主义激励下,陆续进入西北考察,之后完成了大批论着。这些着作涉及西北社会的各个方面,涵盖内容丰富。其中关于西北民族问题、西北地区各民族与国家命运之关系的关注引人注目。这些知识精英通过对西北民族矛盾的描述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试图把西北地区塑造为中华民族所有的疆土,把西北各族群塑建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融合各族群进而建构国族。为唤起民众的国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做了积极努力。本文以西北开发考察行记为例,选取其中的17本,对作者考察背景、作者群职业身份、西北民族问题以及国族建构策略进行分析。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1.西北开发考察背景。主要包括国家危机下凸显的西北民族问题和民族主义的传播与政府的倡导。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危机,由于民族主义的传播和政府的倡导考察家们纷纷赴西北考察。2.西北开发考察行记作者群研究。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对西北开发考察行记作者群的统计以及作者群的身份研究。在作者群里面,有政府官员、高校教授、、实业家、作家等等,这些人职业与社会身份多有差异,但都能在民族危亡时刻,毅然踏上西行考察之路。3.西北考察家记录的民族问题。包括军政势力与地方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和解决矛盾的探索以及考察家们对西北民族认识的局限与不足四个方面。其中军政势力与地方社会方面以甘、宁、青、新四个空间段进行研究。通过对西北民族问题的描述以及对造成民族矛盾原因的分析,考察家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由于考察家个人的局限,不可避免会有对西北民族认知的错误。4.西北考察行记与国族建构。主要包括西北少数民族主体的表述、国族建构策略及西北族群的再诠释叁方面。首先,西北各少数民族主体普遍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组成分子。其次,考察家们通过国族疆域化的策略,把西北这一位于华夏边缘的地区,塑造成中华民族固有的疆域和发源地。再次,通过对西北各族的族源等方面的再诠释,把西北各族塑造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期刊2016-05-01)
解程姬,李晓标[7](2015)在《20世纪30年代西北行记与西北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20世纪30年代为时间段,以当时的西北地区为空间段,通过对行记内容的研究,分析20世纪30年代西北行记大量出版的原因,了解当时行记中对西北社会的关注内容,并探讨其对当时社会大力提倡的西北开发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5年06期)
李柏华[8](2012)在《西北行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李鸿业先生(1916~1984年)为上海博物馆资深工作人员,祖籍河南郑州,生于北京。自小就跟从父亲李文光先生学习鉴定文物,后以经营古玩为生,1949年后以资方代理人身份在张雪庚的"雪耕斋"工作。从1956年4月进入上海博物馆保管部、文物征集与编目组,长期从事文物征集工作。李鸿业先生对古器物的鉴定和研究具有较高水平,对上海博物馆的文物入藏和研究工作有着特殊的贡献。曾被上海市文化局聘为:上海市"文物图书收购鉴别委员会"委员(1958年第一届、1960年第二届、1964年第叁届);被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聘为编纂。在全国各大博物馆中有一大批这样的老文物工作者,他们是1949年后中国博物馆大量创建和完善过程中的中坚力量之一。可能他们不具备优良的教育背景、也不一定具有先进的政治思想,但是他们以深厚的从业经验和智慧,默默无闻地为博物馆的建设做着贡献。对普通人的记忆,应该是对最普通历史的记忆。(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博论丛》期刊2012年01期)
时培磊[9](2011)在《清末士人对西北生态环境的关注与研究——以叁部西北行记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朝嘉道年间曾掀起过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热潮,其中包括不少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研究的内容。祁韵士的《万里行程记》、方士淦的《东归日记》和林则徐的《荷戈纪程》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叁部行记。他们的考察路线基本相同,均记载了西北之行沿途的山川名迹、人物土俗、物产、环境等内容。而且叁者之间在时间上恰好先后有别,所以从中可以看出其间西北生态环境所发生的变化。而这些清末士人对西北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研究,对于今天的西部开发和生态保护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焦鸣,任涛,谷莉[10](2011)在《夏家店的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祝辞: “夏家店”叁个字,如果没有猜错,或者说您的联想还足够可以的话,脑海中一定蹦出“烹小鲜”叁个字来。当然,我们要说的不是“治大国”,而是找金矿。确切地说,是一群在着名作家贾平凹故乡进行地质找矿的地质汉子。 在很多人的眼(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1-09-29)
西北行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北行记论文参考文献
[1].刘全波,朱琪琪.晚清民国时期的“西北行记”[N].团结报.2019
[2].曹利民.西北行记[J].飞天.2019
[3].孙彦红.略论西北行记中的西北开发思想[J].文山学院学报.2018
[4].马十叁.72小时西北行记戈壁、鼠疫、野獒和星宿海的玩笑[J].城市地理.2017
[5].梁军.西北行记[J].中国西部.2016
[6].龚军静.国民政府时期“西北开发”考察行记中的民族问题与国族建构[D].北方民族大学.2016
[7].解程姬,李晓标.20世纪30年代西北行记与西北开发[J].兰台世界.2015
[8].李柏华.西北行记[J].上海文博论丛.2012
[9].时培磊.清末士人对西北生态环境的关注与研究——以叁部西北行记为中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0].焦鸣,任涛,谷莉.夏家店的故事[N].中国矿业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