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的步子不再沉重

让作文的步子不再沉重

浙江义乌市实验小学(322000)洪舒怡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在学生们的作文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1.抄袭。2.改头换面,找到范文把时间、地点、人物改变一下抄下来。3.依赖他人。把同学的发言记下来。4.随意编造。根据题目要求,编出人和事,编得好倒没什么,可有的真让人啼笑皆非。5.翻出旧作文来应付。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怎么引导学生留意生活,观察、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素材呢?我个人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的:

一、培养学生勤于积累各种材料的习惯

以往,我们片面地理解了积累,导致积累的形式和内容单一乏味,使得积累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今日摘抄几个好词好句,明日背诵一段精彩片段,学生积累都一直处于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之中。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淡忘了积累是为运用服务的目标。教师也生怕考试时出现“请写出五个描写春天的成语”等这类题目,从而不断地让学生翻来覆去地背诵默写。殊不知,这仅仅是积累的最低层次。

其实,积累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读书、摘抄,三言两语的描写、感受都可以成为积累的内容。比如,在班里开展一次读书活动,比一比谁读的书最多。街头的广告、电视新闻、报纸等的内容都可以成为积累材料。

教师要引导学生时时处处留意,养成即时积累的习惯,防止习作原材料的流失。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中,随时随地都有“光辉的一念”、“突然的发现”发生,而这些灵感的保质期是短之又短的,如果不及时地捕捉,它们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用文字记载材料的习惯,让学生养成随身携带笔记等用具,及时捕捉记录。这也是培养学生从有意积累转变为自主积累的重要保证。

二、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习作

新课程所倡导的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为作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发资源,丰富学生的习作:

(一)开发学科资源

在习作教学中加强学科整合,软化学科界限,不但可以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还能彰显学生的灵性和个性。大量实践证明,习作教学融合音乐、美术、科学、体育等学科的内容后,学生就会处于“自然放松”而又“集中精力”的状态,能为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创造良好的氛围。我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写作题材,拓宽作文教学的途径。

例如,小学六年级学生在数学课中接触到了长方体、立方体,数学教师让大家收集生活中的长方体和立方体。于是,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就布置学生寻找生活中不易发觉的“方”。结果学生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惊喜,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方是我家墙上的奖状,它是我努力奋斗的结晶,它时刻鼓励着我奋发向前。我爱笑!因为笑会露出我那方方的牙齿,它是我快乐的见证。”初次探索给我带来了成功的体验,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就把常识、美术、音乐等引入习作课,部分学生也慢慢地对习作产生了兴趣,写出了一些好作品。

(二)开发生活资源

教师在布置学生习作内容、要求时应注意贴近学生生活,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用心体会,及时记录,为习作积累生活素材。

例如,看动画片是学生很感受兴趣的生活内容,因其画面生动逼真,色彩丰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语言妙趣横生。把动画片引入课堂指导学生写作,学生就会迸发出许多创作灵感。学生在情境中来到了“白雪公主”的宫殿,来到了“达达狼和迪迪熊”王国,来到了“大头儿子”的家……由于学生们喜欢动画人物,他们文思泉涌,好词佳句脱口而出,提笔一挥而就。

(三)开发活动资源

指导学生开展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进行一些采访、调查、探索、研究,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积极体验,写出“真情实感”的个性化作文提供了保证。

如班级里开展《家乡河的昨天、今天、明天》的研究性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说,有物可记,有情可抒,不仅仅是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可谓一举数得。

总之,只有把学生从重重的书包和作业中解放出来,从教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认识到作文是对快乐生活的记录和释放,是留住快乐的一种方式。那么,我们又何愁学生写不出抒发自己内心的作文呢?

标签:;  ;  ;  

让作文的步子不再沉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