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生70%可湿性粉剂防治番茄早疫病效果好

安泰生70%可湿性粉剂防治番茄早疫病效果好

一、安泰生70%可湿性粉剂防治番茄早疫病效果好(论文文献综述)

郭海雅[1](2020)在《弋江籽紫云英种带真菌致病性及杀菌剂筛选》文中研究说明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是我国重要的绿肥和牧草,在改土培肥、提升地力和保障畜牧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材料,作为繁殖器官,可携带真菌、细菌、线虫等病原生物,是植物病害的重要传播途径。紫云英-水稻(Oryza sativa)系统是我国稻区主要的生产模式,但菌核病(Sclerotinia ciborioides)、叶斑病(Cercospora astragali)等重要病害的日趋严重,对该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影响。上述病害均可通过种子传播,因此有必要对紫云英种质资源种带真菌进行研究,筛选具有抑菌作用的杀菌剂,为紫云英的应用提供支撑。本文以我国重要紫云英品种弋江籽为材料,通过分离鉴定其种带真菌,研究种带真菌对紫云英种子发芽和活力的影响,同时进行杀菌剂试验,以期筛选出防效较好的杀菌剂,主要结果如下:1.从弋江籽紫云英中共分离得到6属7种真菌,分别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近缘弯孢霉(Curvularia affinis)、膝曲弯孢菌(Curvularia geniculata)、雪霉微座孢(Microdochium nivale)、纸皮思霉(Pithomyces chartarum)和囊状匍柄霉(Stemphylium vesicarium)。2.所分离种带真菌可不同程度的降低紫云英种子的发芽率,降低种子活力指数,影响生长。种带真菌降低紫云英种子发芽率1.69%76.27%,降低种子发芽势16.00%42.00%,均以膝曲弯孢菌影响最大,纸皮思霉影响最小(P<0.05);胚芽长降低1.06%34.39%,降低率由高到低为雪霉微座孢、囊状匍柄霉、近缘弯孢霉、膝曲弯孢菌、纸皮思霉、黑曲霉、细极链格孢(P<0.05);胚根长降低3.49%43.02%,降低率由高到低为囊状匍柄霉、雪霉微座孢、膝曲弯孢菌、细极链格孢、近缘弯孢霉、纸皮思霉、黑曲霉(P<0.05);活力指数降低2.25%79.48%,以膝曲弯孢菌和纸皮思霉影响分别最大和最小(P<0.05);出苗率降低15.79%52.63%,降低率由高到低为雪霉微座孢、黑曲霉、细极链格孢、囊状匍柄霉、纸皮思霉、膝曲弯孢菌、近缘弯孢霉(P<0.05)。3.杀菌剂毒力测定结果显示,5种杀菌剂对7种种带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11%精甲·咯·嘧菌、30%戊唑·吡唑酯、40%异菌·氟啶胺三种杀菌剂对7种种带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相关系数为1或趋于1,70%恶霉灵的EC50值均最大,抑菌效果最差。4.杀菌剂对接种种带真菌的紫云英种子发芽的影响。其中11%精甲·咯·嘧菌、30%戊唑·吡唑酯、40%异菌·氟啶胺分别对接种7种真菌的紫云英种子的发芽有促进作用,平均提高了57.6%90.45%,11%精甲·咯·嘧菌影响最显着(P<0.05)。综上所述,种带真菌对紫云英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种子活力具有抑制作用。杀菌剂的使用对种带真菌的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促进接种种带真菌种子的发芽,有望用于种子处理。

冯思琪[2](2019)在《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及品种抗性分析》文中指出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病害严重影响粮食产量,是学者们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水稻胡麻叶斑病属真菌病害,发病范围较广,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现,水稻营养不良、生长较差时,发病严重。由于对该病害相关研究较少,胡麻叶斑病大量发生时,不能进行较好的防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试验从田间采集病样,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从温度、光照、pH、碳氮源五方面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在室内采用生长速率法用20种药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进行毒力测定,计算其EC50值;同时选取29个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的抗性表现进行评价,以期为黑龙江省水稻对胡麻叶斑病生产防治措施、抗病机制方面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病原菌的菌落、菌丝、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形态特点的观察,进行形态学鉴定。采用ITS核酸序列同源比对的方法,进行了分子鉴定,并对该病原菌进行回接鉴定。可以得出病原菌菌落颜色为黑褐色,菌落质地为蓬松绒毛状,无渗出液;分生孢子颜色为褐色,纺锤形或圆柱形;分生孢子梗呈褐色,弯曲。获得的病原菌ITS区序列与Genbank中稻平脐蠕孢有性态(Cochliobolus miyabeanus)序列相似程度达到99%。将分离出的病原菌制备为孢子悬浮液并接种于水稻叶片,病斑中央颜色为深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外圈黄色边缘颜色深浅不一。接种前后病斑形态呈现一致,可以得出分离的病菌确定为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2.研究了水稻胡麻叶斑病原菌在温度、光照、pH、碳源、氮源不同的情况下对菌丝生长和菌落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生长最适条件为光暗交替、pH为7、25℃、碳氮源为可溶性淀粉和甘氨酸。3.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进行药剂的敏感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在20种供试药剂中,20%苯甲·丙环唑、45%咪鲜胺、32.5%苯甲·嘧菌酯、12.5%烯唑醇、40%百菌清、50%醚菌酯、10%井冈霉素、10%苯醚·甲环唑、43%戊唑醇、75%代森锰锌这10种杀菌剂的EC50值均小于0.1000μg/mL,其中效果最好的杀菌剂为30%苯甲·丙环唑,其EC50值为0.0002μg/mL;抑菌效果最差的杀菌剂为80%乙蒜素,其EC50值为4.3945μg/mL。4.选取29个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研究其对胡麻叶斑病的抗性。其中没有对胡麻叶斑病表现为抗病的水稻品种,对胡麻叶斑病表现为中感(MS)的品种有6个,占试验水稻品种的20.7%;对胡麻叶斑病表现为高感(HS)的水稻品种最多,为23个,占试验水稻品种的79.3%。

张子易[3](2017)在《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的筛选与复配研究》文中提出马铃薯晚疫病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引起,发病时可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造成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大幅度下降,严重时引起绝收,是阻碍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头号病害之一。当前,药剂防治仍是生产上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手段,然而化学药剂的不合理使用已经导致了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抗药性问题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药剂防治效果。目前除了研发抗病品种以外,将不同药剂合理混配使用以及开发新型生物农药是解决抗药性问题的重要方法。对此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1、通过室内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嘧菌酯、烯酰吗啉、双炔酰菌胺、代森锰锌、多菌灵、丙森锌6种常用化学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6种药剂均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值大小顺序为:烯酰吗啉<嘧菌酯<双炔酰菌胺<多菌灵<丙森锌<代森锰锌。2、为延缓抗药性产生,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与氟吡菌胺复配,以及吡唑醚菌酯与百菌清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联合毒力,并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价了复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离体条件下所有复配组合均对抑制马铃薯晚疫病菌表现相加作用,当吡唑醚菌酯与氟吡菌胺的混配比例为1:5时,增效系数最大,为1.29;当吡唑醚菌酯与百菌清的混配比例为9:1时,增效系数最大,为1.26。在田间药效试验中,两种复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田间防效分别达到了86.50%和87.40%。3、为评价山苍子油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抑菌活性,通过室内菌丝抑制试验分别测定了山苍子油、银法利及其混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山苍子油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当山苍子油与银法利以质量比20:1混配时,增效系数为1.59,表现增效作用。

王少秋[4](2017)在《西南地区西瓜蔓枯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抗性监测及抗性机理》文中提出西瓜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全国有着非常大的栽培面积。西瓜蔓枯病是发生十分严重、对西瓜产量和品质有着极大影响的西瓜病害之一。我国对于西瓜蔓枯病的防治现阶段以化学防治为主,常用药剂有多菌灵、苯醚甲环唑等,化学药剂的长期使用不可避免地使得病原菌抗药性的发生,降低药剂防治效果的同时增大了防治成本。啶酰菌胺作为一种较新的SDHIs类杀菌剂,已用于包括西瓜在内的多种作物上多种病害的防治,是目前用量最大、使用范围最广的SDHIs类杀菌剂。但啶酰菌胺在我国用于西瓜蔓枯病防治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对西南地区西瓜蔓枯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田间抗性的监测、抗性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抗性分子机理以及交互抗性等方面的研究,为啶酰菌胺在西瓜蔓枯病的防治提供用药策略、抗性风险等的理论依据。1.西瓜蔓枯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基线及抗性监测随机选取分离自重庆、贵州、四川三个省市的100株西瓜蔓枯病菌野生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它们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00株敏感菌株的EC50值在0.033μg/m L0.180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085±0.037μg/m L。EC50的最大最小值相差5.4倍,均来自重庆合川所采集的菌株。且100株西瓜蔓枯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频率呈连续分布,其频率分布为近似正态的单峰曲线,因此可以采用这100个菌株的平均EC50值作为西瓜蔓枯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基线。测定得供试100株敏感菌株的MIC值得到其范围在410μg/mL之间。结合其敏感基线及测得的MIC值,将10μg/mL作为鉴别区分西瓜蔓枯病菌对啶酰菌胺抗性监测的区分浓度。以10μg/m L为标准监测2014-2016年分离自川渝黔3地的共615株西瓜蔓枯病菌啶酰菌胺田间抗性发生与分布,结果表明田间暂无啶酰菌胺抗性菌株,抗性频率为0,说明该地区西瓜蔓枯病菌未对啶酰菌胺产生抗性,因此啶酰菌胺可以作为多菌灵的替代药剂用于该地区西瓜蔓枯病的防治。2.西瓜蔓枯病菌啶酰菌胺抗性突变体的获得及其遗传稳定性通过紫外诱导和药剂驯化共获得4株疑似抗性突变体,测定其抗性倍数发现其中2株为中抗突变体、2株为高抗突变体。中抗突变体XF98-1和XF21-1的EC50值分别为1.489μg/mL、1.182μg/mL,抗性倍数分别为15、11;高抗突变体XF21-3和YC60-1的EC50值分别为108.037μg/mL和124.650μg/mL,抗性倍数为1010和1340。将获得的抗性突变体在无药的平板上连续培养8代后测定这些突变体的药剂敏感性,结果表明,2株中抗突变体XF98-1和XF21-1连续转接培养8代后对啶酰菌胺表现为敏感,说明其抗性不能稳定遗传;2株高抗突变体XF21-3和YC60-1连续转接培养8代后其EC50值分别为73.046μg/mL和91.971μg/mL,抗性倍数为683和989,依然保持高抗水平,说明其抗性可稳定遗传。说明其抗性可稳定遗传。因此这2株高抗突变体用于以下的抗性菌株生物学特性和抗性机理研究。3.西瓜蔓枯病菌啶酰菌胺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室内测定2株抗性突变体的生长、繁殖、致病等方面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1株抗性突变体的菌落生长速率大于其出发菌株,但另1株与出发菌株无显着差异;抗性突变体对温度的适应性与出发菌株无显着差异,最适温度都在20℃30℃;1株抗性突变体的产生分生孢子的能力显着高于出发菌株,但另1株与出发菌株无显着差异;渗透压敏感性测定表明抗性突变体对外界环境的渗透压与亲本菌株相比更为不敏感;室内离体叶片测定抗性突变体的致病性,结果表明其与野生菌株无显着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西瓜蔓枯病菌啶酰菌胺室内抗性突变的综合适合度与野生菌株无显着差异。室内平板测定西瓜蔓枯病菌啶酰菌胺抗性突变体对萎锈灵、噻呋酰胺、乙霉威、戊唑醇、醚菌酯等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抗性突变体和出发菌株对SDHI类的萎锈灵、Carbamates类的乙霉威、DMI类的戊唑醇、QoI类的醚菌酯都表现为敏感,说明啶酰菌胺与这4种药剂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但西瓜蔓枯病菌啶酰菌胺抗性突变体对同属SDHI类的噻呋酰胺表现为抗性,说明啶酰菌胺与噻呋酰胺之间存在正交互抗性。因此在田间使用啶酰菌胺防治西瓜蔓枯病时应注意避免与噻呋酰胺交替使用,可以选择戊唑醇等非同类型的杀菌剂使用。4.西瓜蔓枯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抗性分子机理用特异性引物WSQ1/WSQ2(5’-CTTGTCCCTGACATGACACTT-3’/5’-TCCTTGAGCAGTTGAGAATGG-3’)PCR扩增西瓜蔓枯病菌啶酰菌胺抗性突变体及其出发菌株的Sdh B基因,获得大小为337 bp的目的DNA片段,测序并比对它们的序列差异,结果显示抗性突变体Sdh B亚基的277位氨基酸为酪氨酸(Tyr),编码碱基为TAC,而野生菌株的277位氨基酸为组氨酸(His),编码碱基为CAC,其它氨基酸位点未发生突变。因此,我们初步认为Sdh B亚基277位氨基酸由组氨酸(His)突变为酪氨酸(Tyr)是西瓜蔓枯病菌对啶酰菌胺产生抗性的原因。

梁春浩[5](2016)在《葡萄霜霉病生防放线菌PY-1鉴定及抑菌活性物质结构解析》文中研究指明葡萄霜霉病是由葡萄生单轴霉Plasmopara viticola (Berk. & Curtis) Berl.& de Toni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分布广泛且危害严重,是造成葡萄生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化学药剂仍是防治葡萄霜霉病的主要措施,但大量、持续、单一品种化学药剂的使用导致3R问题日益突出。生物防治因其对环境友好、人畜安全及防治可持续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本研究目的是筛选对葡萄霜霉病具有防控效果的生防菌,并探究其生防机制,为葡萄霜霉病生防制剂的研制和应用提供有效菌株和技术指导。1.生防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对采自辽宁、云南和西藏等地葡萄园区的53份土壤样品样进行分离,共获得151株放线菌。采用平板筛选法以辣椒疫霉Plasmopara capsici为指示菌进行初筛,采用离体叶片法以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为指示菌进行复筛,共获得28株对两种卵菌门真菌均有显着拮抗作用的放线菌,其中菌株PY-1的拮抗作用最强,其发酵液对葡萄霜霉病的抑菌率为91.11%。采用传统分类、化学分类与分子分类相结合的方法,鉴定PY-1菌株为暗黑链霉菌(Streptomyces atratus Higashide et al.), GenBank序列登录号为KJ627770.1。抑菌谱试验表明,菌株PY-1对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番茄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辣椒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番茄红粉病菌Trichothecium roseurn、茄子茎基腐病菌Rhizoctonia solani、高粱弯孢菌Curvularia caryopsida、小麦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PY-1菌株发酵条件优化。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生防放线菌PY-1液体发酵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和发酵条件。确定最适培养基成分为玉米粉5%,葡萄糖0.5%,蛋白胨0.5%,氯化铵0.5%,氯化钠0.05%;最适发酵条件为在250mL三角瓶的装液量为90mL,接种量为5%,摇床转速为180r/min,培养温度28℃,初始培养液的酸碱度为pH7.0,发酵培养时间为5d。对比优化前后的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优化后的发酵液对葡萄霜霉病的抑菌率提高了8.35%。3.PY-1菌株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分析。生防放线菌PY-1抑菌活性物质为胞外次级代谢产物。发酵滤液抑菌活性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温度低于65℃时抑菌活性稳定;对40W日光灯稳定,在太阳光下照射72h后,抑菌活性开始下降;pH6-10环境下稳定,强酸或强碱均影响其发酵滤液的抑菌活性;4℃下保存6个月抑菌活性无明显变化,常温下保存4个月后,抑菌活性开始下降;蛋白酶溶液对其抑菌活性无明显影响;金属离子导致抑菌活性下降。4.PY-1菌株抑菌机理及田间防效评价。生防放线菌PY-1发酵滤液能够导致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和孢子囊梗出现褶皱、破裂和畸形,进而丧失侵染功能。放线菌PY-1代谢产物中包含几丁质酶、蛋白酶、嗜铁素、ACC脱氨酶、HCN、IAA,不含纤维素酶。田间防效试验表明,生防放线菌PY-1发酵原液对葡萄霜霉病的田间中期防效可达到90%以上,末期防效达86%以上,比52.5%抑快净2000倍液略低,但明显高于58%甲霜锰锌1000倍液;PY-1菌株发酵液稀释700倍液对葡萄霜霉病的末期防效与甲霜锰锌1000倍液防效相当。5.PY-1菌株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PY-1发酵虑液经二氯甲烷萃取、薄层层析、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和HPLC进行分离纯化,获得两种对葡萄霜霉病菌具有很强抑制活性的化合物纯品PY1-7-1和PY1-7-2。抑菌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稀释浓度的PY1-7-1和PY1-7-2 (10-2mg·mL-1、10-4mg·mL-1、10-6mg·mL-1)对葡萄霜霉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2.59%、86.30%、64.81%和97.04%、91.85%、84.07%。采用ESI-MS、1HNMR、13CNMR波谱分析技术对活性组分进行结构解析,确定PY1-7-1化合物分子量为339,分子式为C17H25NO6,化学名称为5-Acetoxycycloheximide; PY1-7-2化合物分子量为281,分子式为C15H23NO4,化学名称为Cycloheximide。

左杰[6](2015)在《油茶主要病害的生防菌剂与化学杀菌剂协同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茶Camellia oleiferα Abel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经济林木,油茶炭疽病和软腐病是油茶产区发生严重的病害。在防治过程中,化学防治对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危害性、生物防治的防效慢、农业防治的局限性等问题日益凸显,阻碍了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菌株R6是在健康的油茶果中分离筛选的对油茶炭疽病和软腐病等多种病害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枯草芽孢杆菌,本论文主要研究化学杀菌剂与菌株R6可湿性粉剂对油茶炭疽病和软腐病的协同作用,主要研究内容为筛选对拮抗细菌R6无抑制作用的化学杀菌剂,拮抗细菌R6发酵工艺优化,油茶内生拮抗细菌R6可湿性粉剂的研制和菌株R6可湿性粉剂与甲基硫菌灵的协同增效作用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对拮抗细菌R6无抑制作用的化学杀菌剂。通过测定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菌和软腐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菌株R6菌体和芽孢的影响,筛选出了甲基硫菌灵,其对炭疽病菌和软腐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2.425 mg/L和0.914 mg/L。在供试浓度下,甲基硫菌灵的不同质量浓度对菌株R6菌体和芽孢的存活数无显着性差异。不同质量浓度的甲基硫菌灵与菌株R6发酵液混配使用对炭疽病菌的抑制率提高了 9.99%~36.26%,对软腐病菌的抑制率提高了 6.67%~13.19%。(2)拮抗细菌R6的发酵工艺优化。首先进行了菌株R6发酵培养基的优化,以菌体浓度和抑菌率作为指标进行的单因素筛选试验确定了葡萄糖为最佳碳源,酵母膏为最佳氮源,硫酸镁为最佳无机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响应面分析,得到的最佳的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5.02g/L、酵母膏15.10g/L、硫酸镁6.82g/L。此时,发酵液的菌体浓度、对炭疽病菌和软腐病菌的抑制率较优化前分别提高了 19.20%、13.65%和12.31%。在优化好的发酵培养基的基础上进行了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对菌体浓度影响较大的3个重要因素即初始pH、摇床转速和培养温度,经过响应面分析得到的菌株R6最佳的发酵条件为初始pH8.10、培养温度30.30℃、摇床转速171.50r/min、接种量5%、培养时间24h。在此条件下,发酵液的菌体浓度、对炭疽病菌和软腐病菌的抑制率较优化前分别提高了 9.56%、12.24%和10.50%。结合生产实际的需要,最终得到的发酵工艺为:葡萄糖5.02g/L、酵母膏15.10g/L、硫酸镁6.82g/L、初始pH8.10、培养温度30.30℃C、摇床转速171.00r/mmin、接种量5%、培养时间24h。(3)油茶内生拮抗细菌R6可湿性粉剂的研制。综合考虑菌株R6本身的性质和各剂型的特点,将菌株R6的发酵液研制成了可湿性粉剂。以菌株的生物相容性、润湿性和分散性作为指标,对可湿性粉剂中的载体和助剂进行了筛选。最终得到的菌株R6可湿性粉剂的最佳配方为原药70%,木质素磺酸钠7%、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羧甲基纤维素钠2%、抗坏血酸0.1%、高岭土补足至100%。菌剂在室温25℃贮存120d后对两种病原菌的抑菌率也均在65%以上。(4)油茶内生拮抗细菌R6可湿性粉剂与甲基硫菌灵协同作用研究。在9个复配杀菌剂中,复配杀菌剂F8即R6菌剂与70%甲基硫菌灵的质量比为7:1时,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为增效作用,SR值为2.055。复配杀菌剂F9即R6菌剂与70%甲基硫菌灵的质量比为9:1时,对油茶软腐病菌的抑制作用为增效作用,SR值为1.567。盆栽试验和林间试验表明,复配杀菌剂F8和F9的500倍液对油茶炭疽病和软腐病的防效均在67%以上,防治效果均优于对照组百菌清。

周荣金[7](2015)在《狭叶十大功劳抑菌物质分离及其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狭叶十大功劳是一种常见的药用植物和观赏性植物,在我国资源丰富。前期试验中发现十大功劳提取物对黄单胞杆菌属植物病原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针对其用于防治相关植物病害的研究尚未见报道。鉴于此,本研究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Fang et al.)Swings et al.)为供试菌种,从狭叶十大功劳中分离和纯化具有较好抑菌活性的化合物,对其进行微乳剂型的加工,筛选合适的农药与之复配,测定活性化合物及复配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盆栽防治效果,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采用浸渍法从10kg狭叶十大功劳茎秆干粉中获得257.12 g甲醇提取物。通过酸碱沉淀、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及重结晶法,对甲醇提取物的成分进行了分离和纯化,获得2个单体化合物。经波谱鉴定该两种化合物分别为小檗碱和药根碱。室内毒力测定发现,小檗碱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菌活性(EC50= 2.9008 mg/L)强于药根碱(EC50=16.0553 mg/L)。2、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抑菌圈法分别测定了狭叶十大功劳甲醇提取物和小檗碱对常见19种植物病原菌物和13种细菌的抑制活性。发现两者的抑菌谱较广,对玉米小斑病菌、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及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好。3、筛选出1%小檗碱微乳剂的配方组成:1%小檗碱、20%甲醇、5% DMF、5% DMSO、9.6% 0202C、2.4%农乳500#、5% 1.3-丁二醇以及5%乙二醇,去离子水补足100%。与杀菌剂复配的结果显示,当小檗碱与喹啉铜质量比为7:1时,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4、小檗碱在0.1g/L浓度下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效与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0.44g/L的防效相当,且保护及治疗效果均较好。另外,小檗碱在水稻植株上具有较长的持效期,在水稻叶部有较好的正反面输导性、向上输导性和向下输导性,但横向输导能力较差。5、复配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在0.1g/L浓度下防效高于小檗碱单剂及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0.44g/L的防效,但未达差异显着水平。当复配剂浓度提高至0.5g/L时,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效显着高于对照药剂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0.44g/L的防效。

李兵[8](2014)在《承德设施番茄越夏生产常见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文中研究表明越夏番茄生产是利用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在较冷的早春播种或定植,生长时间主要在整个夏季高温多雨季节,并可在秋后适当延长番茄的生长期,提高番茄产量和质量,对蔬菜淡季供应起到补充和调剂作用。但是由于越夏番茄是依靠设施形成的小气候进行生产,易发生病虫害,而且一旦发生会形成毁灭性灾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是生产管理的重中之重。

侯海利[9](2014)在《茵陈蒿提取物杀菌制剂研制》文中指出茵陈蒿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我国资源十分丰富。前期研究发现,茵陈蒿具有一定的农用活性,但是关于茵陈蒿制剂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前期的研究基础上,以茵陈蒿为试验材料,通过对溶剂、乳化剂的筛选,得到了一个合格的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配方,并对所得到的制剂进行了质量检测和活性测定。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茵陈蒿乙醇提取物对23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提取物浓度在50 mg干样/mL时,对23种供试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在60%以上,其中对小麦赤霉病菌、棉花立枯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玉米大斑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达到100%。对番茄晚疫病菌的抑制中浓(EC50)为1.36mg/mL,茵陈蒿单体化合物滨蒿内酯对番茄晚疫病的EC50 189.7 mg/L。以上结果表明滨蒿内酯可能是茵陈蒿的主要抑菌活性成分之一。(2)以提取物中滨蒿内酯的含量为指标,得到了茵陈蒿抑菌活性物质提取的较佳工艺条件:提取物在用65%的乙醇,液料比为8:1,加热1.5 h,提取3次时茵陈蒿植物样品中滨蒿内酯的含量最高0.038%。(3)筛选得到了一种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的配方,制剂各项理化性能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具体配方为:茵陈蒿提取物10%(质量分数,下同),乙醇:40%,TW-80:12%,醋酸丁酯:10%,水补至 100%。(4)建立了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的质量分析方法。茵陈蒿提取物中主要活性成分--滨蒿内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在选定的特定参数下,各响应值与药剂浓度之间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准确性和精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重现性好,准确性高,方法可靠。(5)10%茵陈蒿提取物SL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生长速率法的结果表明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对供试病原菌具有较好的菌丝生长抑制活性,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好,EC50分别为63.1 mg/L和83.19 mg/L。活体组织法和盆栽法结果表明,在1000 mg/L剂量下,10%茵陈蒿提取物SL对番茄灰霉病的保护药效与对照药剂(50%速克灵WP)500mg/L药效相当,对番茄晚疫病的保护效果和治疗效果分别为58.69%和53.01%;对小麦白粉病盆栽试验保护和治疗药效为68.75%和57.33%。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三次施药结束后,10%茵陈蒿提取物SL的1000 mg/L剂量浓度对番茄灰霉病具有显着的防治效果,防效为72.04%。综上所述,10%茵陈蒿提取物SL在离体和活体试验中均表现出较高的效果,在大田药效试验中与对照药剂药效相当,值得继续研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齐美歌,陈晓红,任俊峰,胡秀秀[10](2013)在《春季日光温室蔬菜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文中认为通过近几年对日光温室蔬菜栽培、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到温室蔬菜生产中的主要病虫害,运用绿色防控技术,可使蔬菜增产增效明显。1选用抗病品种,搞好日光温室内管理选用抗病品种,药剂浸种消毒,实行轮作制度,加强管理,培育壮苗,起垄起架栽培,合理施肥和灌水,膜下滴灌,增强通风透光,降低温室内湿度。农事操作时随时摘除植株底部老叶、病叶、黄叶、病果,及时清除重病株、杂草及害虫卵、幼虫等,减少温室内病原菌,控制蔬菜病虫害的发生。

二、安泰生70%可湿性粉剂防治番茄早疫病效果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泰生70%可湿性粉剂防治番茄早疫病效果好(论文提纲范文)

(1)弋江籽紫云英种带真菌致病性及杀菌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紫云英
        2.1.1 简述
        2.1.2 紫云英肥效
        2.1.3 种植模式
        2.1.4 种子产量
        2.1.5 紫云英病害
    2.2 绿肥作物种带真菌
        2.2.1 种带真菌概况
        2.2.2 绿肥作物种带真菌引致病害
    2.3 杀菌剂研究进展
        2.3.1 绿肥作物种带真菌防治
        2.3.2 本研究使用杀菌剂
    2.4 本研究目的意义
    2.5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紫云英种带真菌分离及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及仪器
        3.1.2 种带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3.2 种带真菌鉴定结果
        3.2.1 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
        3.2.2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3.2.3 近缘弯孢霉(Curvularia affinis)
        3.2.4 膝曲弯孢菌(Curvularia geniculata)
        3.2.5 雪霉微座孢(Microdochium nivale)
        3.2.6 纸皮思霉(Pithomyces chartarum)
        3.2.7 囊状匍柄霉(Stemphylium vesicarium)
    3.3 讨论
第四章 紫云英种带真菌致病性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种带真菌致病力的测定
    4.2 结果
        4.2.1 发芽率和发芽势
        4.2.2 胚芽、胚根及活力系数
        4.2.3 出苗率
    4.3 讨论
第五章 杀菌剂毒力测定及其浸种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药剂
        5.1.2 室内毒力测定
        5.1.3 杀菌剂浸种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5.2 结果
        5.2.1 室内毒力测定
        5.2.2 杀菌剂浸种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下一步工作
    6.1 主要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及品种抗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
        1.2.1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形态特征
        1.2.2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分子鉴定
        1.2.3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3 水稻胡麻叶斑病发病症状、侵染循环与发病因素
        1.3.1 水稻胡麻叶斑病的发病症状
        1.3.2 水稻胡麻叶斑病的侵染循环
        1.3.3 影响水稻胡麻叶斑病发病的因素
    1.4 水稻胡麻叶斑病防治技术
        1.4.1 农业防治措施
        1.4.2 生物防治措施
        1.4.3 化学防治措施
        1.4.4 抗病品种利用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标样采集
        2.1.2 供试水稻品种
        2.1.3 稻苗生长营养液的配置
        2.1.4 供试药剂
        2.1.5 参试培养基
        2.1.6 主要仪器设备
        2.1.7 主要试验试剂盒
    2.2 试验方法
        2.2.1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
        2.2.2 病原菌的分类鉴定
        2.2.3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2.4 20种药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2.2.5 29份水稻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田间抗性表现
        2.2.6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3.1.1 病原菌分离与形态学鉴定
        3.1.2 病原菌分子鉴定
        3.1.3 病原菌回接鉴定
    3.2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3.2.1 温度对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3.2.2 光照对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3.2.3 pH对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3.2.4 碳源对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3.2.5 氮源对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3.3 20种药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3.3.1 20种供试药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的抑制作用
        3.3.2 20种供试药剂对胡麻叶斑病病菌的毒力比较
    3.4 29份水稻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田间抗性表现
        3.4.1 水稻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抗性评价
4 讨论
    4.1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4.2 20种药剂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4.3 水稻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田间抗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略词
个人简历

(3)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的筛选与复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2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症状
    1.3 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与侵染循环
    1.4 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防治办法
        1.4.1 农业防治
        1.4.2 抗性品种使用
        1.4.3 化学防治
        1.4.4 生物防治
    1.5 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抑制效果的生物药剂
        1.5.1 植物源杀菌剂
        1.5.2 微生物杀菌剂
    1.6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抗药性
        1.6.1 马铃薯晚疫病对甲霜灵的抗药性现状
        1.6.2 马铃薯晚疫病对霜脲氰的抗药性现状
        1.6.3 马铃薯晚疫病对烯酰吗啉的抗药性现状
        1.6.4 马铃薯晚疫病对嘧菌酯的抗药性现状
    1.7 山苍子油的抑菌活性
    1.8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六种常用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药剂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试验仪器
        2.1.5 室内毒力测定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吡唑醚菌酯及其复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药剂
        3.1.2 供试菌株
        3.1.3 供试培养基
        3.1.4 供试植物
        3.1.5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吡唑醚菌酯与氟吡菌胺、百菌清复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3.2.2 吡唑醚菌酯的复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评价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吡唑醚菌酯及其复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3.3.2 吡唑醚菌酯复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评价
    3.4 讨论
第四章 山苍子油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抑制作用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药剂
        4.1.2 供试菌株
        4.1.3 供试培养基
        4.1.4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西南地区西瓜蔓枯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抗性监测及抗性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西瓜蔓枯病概述
        1.1 西瓜蔓枯病的症状
        1.2 病原菌形态特征
        1.3 病害发生流行规律
        1.4 瓜类蔓枯病的防治
    2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DHIs)杀菌剂概况
        2.1 SDHIs类杀菌剂主要品种
        2.2 SDHIs类杀菌剂作用机制
        2.3 SDHIs类杀菌剂抗性发生情况
        2.4 SDHIs类杀菌剂的抗性风险研究
    3.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西南地区西瓜蔓枯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基线及抗性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采集、分离结果
        2.2 西瓜蔓枯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基线
        2.3 西南地区西瓜蔓枯病菌啶酰菌胺田间抗性菌株的分布
    3 讨论
第三章 西瓜蔓枯病菌抗啶酰菌胺突变体诱导及遗传稳定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啶酰菌胺突变体的获得
        2.2 抗性突变体遗传稳定性测定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西瓜蔓枯病菌啶酰菌胺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性突变体及其亲本菌株的生长速率
        2.2 温度对抗性突变体及其亲本菌株生长的影响
        2.3 抗性突变体及其亲本菌株的渗透压敏感性
        2.4 抗性突变体及其亲本菌株的产孢能力
        2.5 抗性突变体及其亲本菌株致病性
        2.6 抗性突变体对其他药剂的交互抗性
    3 讨论
第五章 西瓜蔓枯病菌啶酰菌胺抗性突变体的抗性分子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Sdh B基因的克隆
        2.2 Sdh B亚基突变的位点和突变方式
    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课题

(5)葡萄霜霉病生防放线菌PY-1鉴定及抑菌活性物质结构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葡萄霜霉病及生防放线菌研究进展
    1.1 葡萄霜霉病概述
        1.1.1 葡萄霜霉病病原
        1.1.2 葡萄霜霉病症状及危害
        1.1.3 葡萄霜霉病发生及流行
        1.1.4 葡萄霜霉病的防治现状
        1.1.5 葡萄霜霉病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1.2 生防放线菌研究进展
        1.2.1 放线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2.2 生防放线菌作用机制
        1.2.3 生防放线菌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1.2.4 放线菌代谢产物分离及纯化技术研究现状
        1.2.5 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
        1.2.6 生物防治研究的前景展望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葡萄霜霉病拮抗放线菌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壤放线菌的分离与纯化
        2.2.2 生防放线菌的初筛
        2.2.3 生防放线菌的复筛
        2.2.4 生防放线菌PY-1抑菌谱测定
    2.3 小结
第三章 生防放线菌PY-1的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放线菌PY-1形态观察
        3.2.2 放线菌PY-1培养特征
        3.2.3 放线菌PY-1生理生化特征
        3.2.4 放线菌PY-1 16S rDNA序列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生防放线菌PY-1发酵条件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础培养基筛选
        4.2.2 不同碳源对PY-1菌株生长及抑菌活性物质产生的影响
        4.2.3 不同氮源对PY-1菌株生长及抑菌活性物质产生的影响
        4.2.4 无机盐对PY-1菌株生长及抑菌活性物质产生的影响
        4.2.5 培养时间对PY-1菌株生长及抑菌活性物质产生的影响
        4.2.6 温度对PY-1菌株生长及抑菌活性物质产生的影响
        4.2.7 初始pH对PY-1菌株生长及抑菌活性物质产生的影响
        4.2.8 转速对PY-1菌株生长及抑菌活性物质产生的影响
        4.2.9 接菌量对PY-1菌株生长及抑菌活性物质产生的影响
        4.2.10 装液量对PY-1菌株生长及抑菌活性物质产生的影响
        4.2.11 正交试验
        4.2.12 优化培养基对抑菌活性物质产生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生防放线菌PY-1发酵产物稳定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放线菌PY-1抑菌活性物质的分布
        5.2.2 温度对PY-1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5.2.3 光照对PY-1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5.2.4 pH对PY-1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5.2.5 储藏时间对PY-1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5.2.6 蛋白酶对PY-1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5.2.7 金属离子对PY-1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生防放线菌PY-1抑菌机理研究及田间防效评价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生防菌PY-1发酵滤液对病原菌孢子囊及孢子囊梗的影响
        6.2.2 生防菌PY-1主要拮抗代谢物初步分析
        6.2.3 生防放线菌PY-1的田间防效评价
    6.3 小结
第七章 生防放线菌PY-1抑菌活性产物的分离纯化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溶媒萃取分离结果
        7.2.2 薄层层析检测结果
        7.2.3 硅胶柱层析结果
        7.2.4 Sephadex LH-20柱层析结果
        7.2.5 HPLC制备PY-1菌株抑菌活性物质
    7.3 小结
第八章 生防放线菌PY-1抑菌活性物质的结构解析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材料
        8.1.2 试验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PY1-7-1结构解析
        8.2.2 PY1-7-2结构解析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葡萄霜霉病生防放线菌的筛选
    9.2 生防放线菌PY-1的鉴定
    9.3 生防放线菌PY-1发酵条件优化
    9.4 生防放线菌PY-1发酵滤液稳定性研究
    9.5 生防放线菌PY-1抑菌机理及田间防效评价
    9.6 生防放线菌PY-1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与结构解析
    9.7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油茶主要病害的生防菌剂与化学杀菌剂协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油茶及茶油简介
    1.2 油茶主要病害的种类及其防治现状
        1.2.1 油茶炭疽病
        1.2.2 油茶软腐病
    1.3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研究
        1.3.1 植物病害生防细菌的研究
        1.3.2 植物病害生防放线菌的研究
        1.3.3 植物病害生防真菌的研究
    1.4 生防菌与杀菌剂混配防治植物病害研究
        1.4.1 杀菌剂混配的增效系数评价方法
        1.4.2 生防真菌与化学杀菌剂复配防治植物病害
        1.4.3 生防细菌与化学杀菌剂复配防治植物病害
    1.5 油茶内生拮抗细菌R6研究现状
    1.6 本论文的课题来源、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课题来源
        1.6.2 目的意义
        1.6.3 主要研究内容
        1.6.4 技术路线
2 筛选对拮抗细菌R6无抑制作用的化学杀菌剂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指示菌株
        2.1.3 供试杀菌剂
        2.1.4 培养基配方
    2.2 实验方法
        2.2.1 化学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菌和软腐病菌室内毒力的测定
        2.2.2 化学杀菌剂对拮抗细菌R6菌体的影响
        2.2.3 化学杀菌剂对拮抗细菌R6芽孢的影响
        2.2.4 化学杀菌剂与拮抗细菌R6混配抑菌试验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化学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菌和软腐病菌室内毒力的测定
        2.3.2 化学杀菌剂对拮抗细菌R6菌体的影响
        2.3.3 化学杀菌剂对拮抗细菌R6芽孢的影响
        2.3.4 化学杀菌剂与拮抗细菌R6混配抑菌试验
    2.4 小结与讨论
3 油茶主要病害拮抗细菌R6的发酵工艺优化
    3.1 实验材料
        3.1.1 指示菌株
        3.1.2 供试菌株
        3.1.3 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菌株R6种子液的制备
        3.2.2 菌株R6发酵液菌体浓度的测定
        3.2.3 菌株R6发酵液抑菌活性的测定
        3.2.4 菌株R6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2.5 菌株R6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菌株R6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3.2 菌株R6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3.4 小结与讨论
4 油茶内生拮抗细菌R6可湿性粉剂的研制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原药
        4.1.2 供试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可湿性粉剂的加工工艺
        4.2.2 初始可湿性粉剂的成分配比
        4.2.3 载体的筛选
        4.2.4 助剂的筛选及最佳配比的确定
        4.2.5 稳定剂的筛选
        4.2.6 紫外保护剂的筛选
        4.2.7 R6可湿性粉剂稳定性的测定
        4.2.8 R6可湿性粉剂质量指标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载体的筛选
        4.3.2 助剂的筛选及最佳配比的确定
        4.3.3 稳定剂的筛选
        4.3.4 紫外保护剂的筛选
        4.3.5 R6可湿性粉剂稳定性的测定
        4.3.6 R6可湿性粉剂质量指标的测定
    4.4 小结与讨论
5 油茶内生拮抗细菌R6可湿性粉剂与甲基硫菌灵的协同作用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杀菌剂
        5.1.2 供试油茶苗
        5.1.3 试验地概况
    5.2 实验方法
        5.2.1 R6可湿性粉剂对油茶炭疽病菌和软腐病菌室内毒力测定
        5.2.2 R6可湿性粉剂与甲基硫菌灵最佳复配比的测定
        5.2.3 复配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和软腐病盆栽防治效果
        5.2.4 复配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和软腐病林间防治效果
    5.3 结果与分析
        5.3.1 R6可湿性粉剂对油茶炭疽病菌和软腐病菌室内毒力测定
        5.3.2 R6可湿性粉剂与甲基硫菌灵最佳复配比的测定
        5.3.3 复配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和软腐病盆栽防治效果
        5.3.4 复配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和软腐病林间防治效果
    5.4 小结与讨论
6 结论
    6.1 筛选对拮抗细菌R6无抑制作用的化学杀菌剂
    6.2 油茶主要病害拮抗细菌R6的发酵工艺优化
    6.3 油茶内生拮抗细菌R6可湿性粉剂的研制
    6.4 油茶内生拮抗细菌R6可湿性粉剂与甲基硫菌灵协同作用研究
7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7)狭叶十大功劳抑菌物质分离及其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抑菌植物资源概况
    1.2 植物源杀菌剂产品开发现状
    1.3 十大功劳属植物研究简介
        1.3.1 十大功劳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1.3.2 十大功劳属植物的抑菌活性
        1.3.3 十大功劳属植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1.4 农药微乳剂研究概况
        1.4.1 农药微乳剂的概念
        1.4.2 农药微乳剂的特点
        1.4.3 农药微乳剂的发展现状
    1.5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现状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植物
        2.1.2 供试微生物
        2.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狭叶十大功劳化学成分的提取
        2.2.2 狭叶十大功劳活性物质的分离
        2.2.3 狭叶十大功劳活性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2.4 抑菌活性测定
        2.2.5 活性化合物微乳剂的初步研制
        2.2.6 活性化合物复配杀菌剂的筛选
        2.2.7 活性化合物及其复配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作用
        2.2.8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狭叶十大功劳活性物质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3.1.1 狭叶十大功劳甲醇提取物对植物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
        3.1.2 狭叶十大功劳提取物对水稻细菌惟条斑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3.2 狭叶十大功劳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
        3.2.1 狭叶十大功劳活性物质的初分离
        3.2.2 酸沉淀物的分离纯化
        3.2.3 碱沉淀物的分离纯化
        3.2.4 碱性氯仿萃取物的分离纯化
        3.2.5 酸性氯仿萃取物的TLC分析
    3.3 活性单体的结构鉴定及其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毒力
        3.3.1 化合物1结构鉴定结果
        3.3.2 化合物2结构鉴定结果
        3.3.3 小檗碱和药根碱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毒力
    3.4 小檗碱的抑菌谱
        3.4.1 小檗碱对植物病原菌物的抑制作用
        3.4.2 小檗碱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3.5 1%小檗碱微乳剂的制备
        3.5.1 溶剂筛选结果
        3.5.2 乳化剂的筛选结果
        3.5.3 微乳剂配方优化
    3.6 小檗碱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及作用方式
        3.6.1 小檗碱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
        3.6.2 小檗碱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持效期、保护作用及治疗作用
        3.6.3 小檗碱在水稻叶部的输导性
    3.7 复配剂的筛选结果及其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3.7.1 复配杀菌剂种类的筛选结果
        3.7.2 复配剂配方筛选结果
        3.7.3 1%复配微乳剂的制备
        3.7.4 复配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狭叶十大功劳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4.1.2 十大功劳植物中的抑菌活性物质
        4.1.3 狭叶十大功劳的抑菌活性
        4.1.4 小檗碱的研究开发价值
    4.2 结论
        4.2.1 狭叶十大功劳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4.2.2 狭叶十大功劳提取物及活性单体化合物的抑菌作用
        4.2.3 小檗碱微乳剂的研制及复配剂的探索
        4.2.4 小檗碱微乳剂及复配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作用
    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4.4 后续研究设想
        4.4.1 提高小檗碱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
        4.4.2 开展小檗碱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菌机制研究
        4.4.3 探讨小檗碱制剂的田间应用技术
        4.4.4 明确药根碱的农业开发应用价值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学术活动、论文发表情况
    一 科研项目
    二 学术活动
    三 学术论文

(9)茵陈蒿提取物杀菌制剂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杀菌剂研究进展
        1.1.1 具抑菌、杀菌活性植物资源研究
        1.1.2 植物源杀菌剂产品开发现状
    1.2 茵陈蒿研究概况
        1.2.1 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及资源状况
        1.2.2 茵陈蒿化学成分研究
        1.2.3 茵陈蒿生物活性研究
    1.3 水基型农药发展概况
        1.3.1 现代农药剂型发展趋势
        1.3.2 可溶性液剂的开发
        1.3.3 溶剂
        1.3.4 助剂
        1.3.5 可溶液剂(包括水剂)质量技术指标
    1.4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茵陈蒿提取物抑菌活性及提取工艺研究
    2.1 材料
        2.1.1 供试植物材料
        2.1.2 供试病原菌
        2.1.3 供试试剂
        2.1.4 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茵陈蒿乙醇提取物的制备
        2.2.2 茵陈蒿提取工艺研究
        2.2.3 抑菌活性测定
        2.2.4 盆栽试验方法
        2.2.5 滨蒿内酯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茵陈蒿乙醇提取物抑菌活性测定
        2.3.2 茵陈蒿植物中单体化合物的抑菌活面定结果
        2.3.3 茵陈蒿抑菌活性物质提取工艺研究
        2.3.4 滨蒿内酯的线性范围
    2.4 小结与讨论
        2.4.1 茵陈蒿提取物的抑菌谱及提取工艺
        2.4.2 茵陈蒿抑菌活性物质的提取以乙醇作为溶剂较佳
第三章 10%茵陈蒿乙醇提取物可溶性液剂的研制
    3.1 材料
        3.1.1 供试植物材料
        3.1.2 供试溶剂及助溶剂
        3.1.3 供试乳化剂
        3.1.4 主要仪器
    3.2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的研制方法
        3.2.1 溶剂和助溶剂的筛选
        3.2.2 乳化剂的选择
        3.2.3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质量检测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的溶剂筛选结果
        3.3.2 乳化剂筛选结果
        3.3.3 有效成分-滨蒿内酯的线性范围
        3.3.4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
        3.3.5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热贮稳定性测定结果
        3.3.6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配方的确定
        3.3.7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的质量技术指标
    3.4 小结与讨论
        3.4.1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的配方
        3.4.2 以滨蒿内酯为指标调控所研制的制剂较为可靠
第四章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的抑菌活性研究
    4.1 材料
        4.1.1 供试病原菌
        4.1.2 供试药剂
        4.1.3 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4.2.2 活体组织测定方法
        4.2.3 盆栽试验方法--小麦白粉病盆栽试验
        4.2.4 田间药效试验方法--番茄灰霉病的田间药效实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对供试病原真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4.3.2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活体组织法试验结果
        4.3.3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对小麦白粉病的盆栽药效
        4.3.4 10%茵陈蒿提取物SL对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4.4.1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具有较高的防病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4.4.2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的田间应用技术有待于改善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春季日光温室蔬菜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选用抗病品种,搞好日光温室内管理
2 做好日光温室内环境调控,预防病虫害暴发流行
3 早用药,对症施药,将病虫害控制在初始阶段
    3.1 病害防治
        (1) 瓜类病害防治措施
        (2) 番茄病害防治措施
        (3) 茄子绵疫病
        (4) 辣椒病害防治措施
    3.2 虫害防治
        (1) 蜗牛、蛞蝓防治
        (2) 白粉虱、斑潜蝇防治

四、安泰生70%可湿性粉剂防治番茄早疫病效果好(论文参考文献)

  • [1]弋江籽紫云英种带真菌致病性及杀菌剂筛选[D]. 郭海雅. 兰州大学, 2020(01)
  • [2]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及品种抗性分析[D]. 冯思琪.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9(09)
  • [3]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的筛选与复配研究[D]. 张子易.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0)
  • [4]西南地区西瓜蔓枯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抗性监测及抗性机理[D]. 王少秋. 西南大学, 2017(02)
  • [5]葡萄霜霉病生防放线菌PY-1鉴定及抑菌活性物质结构解析[D]. 梁春浩.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4)
  • [6]油茶主要病害的生防菌剂与化学杀菌剂协同作用研究[D]. 左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01)
  • [7]狭叶十大功劳抑菌物质分离及其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作用[D]. 周荣金. 广西大学, 2015(02)
  • [8]承德设施番茄越夏生产常见病虫害识别及防治[J]. 李兵. 基层农技推广, 2014(06)
  • [9]茵陈蒿提取物杀菌制剂研制[D]. 侯海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10]春季日光温室蔬菜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 齐美歌,陈晓红,任俊峰,胡秀秀. 长江蔬菜, 2013(10)

标签:;  ;  ;  ;  ;  

安泰生70%可湿性粉剂防治番茄早疫病效果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