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相对渗透率改善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低渗-特低渗透油气藏,相对渗透率改善剂,纳米SiO_2,综述
相对渗透率改善剂论文文献综述
翟恒来,齐宁,樊家铖,张翔羽,孙逊[1](2018)在《油田相对渗透率改善体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渗透率改善(简称相渗改善)剂可大大降低油藏水相渗透率而对油相渗透率影响较小,实现控水稳油增产。传统的相渗改善体系一般是高分子水溶性聚合物或者弱凝胶体系,主要用来封堵高渗透、大孔道及裂缝性油气藏。纳米SiO_2相渗改善体系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等优点,可进入微米级和纳米级孔喉并形成纳米膜,实现低渗-特低渗油气藏的高效开发。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相渗改善体系的研究现状和作用机理,总结了纳米SiO_2用于油田相渗改善时的体系和效果,分析了其相渗改善作用机理,指出了该体系在制备、评价、机理分析、应用推广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油田化学》期刊2018年02期)
郭平,张营华,刘煜[2](2011)在《油田相对渗透率改善剂研究与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渗透率改善剂(RPM)是由高分子水溶性聚合物或其弱交联体系组成,其选择性堵水的机理主要有流体分流模型、孔壁效应模型等,其中吸附作用是最基本的因素。本文介绍了RPM的作用机理及应用情况,展望了RPM的研究与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胶体与聚合物》期刊2011年01期)
张营华[3](2009)在《油水相对渗透率改善剂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油井生产平均含水率已达80%以上。油田开发中油井产水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如降低原油采收率,增加水处理费用等。因此,为了保证油田的稳产、增产,有必要对油井进行堵水作业。但是,目前常规的化学堵水法在阻塞地层水道的同时,也堵塞了油流通道,使油井产油量下降,影响经济效益。油水相对渗透率改善剂(Relative Permeability Modifiers简称RPM,是由高分子水溶性聚合物或其弱交联体系组成)从性能上说属于选择性堵剂,它能降低地层水相渗透率,而油相渗透率降低很少甚至不降低。本文介绍了油水相对渗透率改善剂在油田堵水中的发展和应用,通过室内岩心驱替实验,筛选出并评价了两种油水相对渗透率改善剂C-RPM、AM-RPM;通过静动态吸附实验,对影响C-RPM吸附性能的一些因素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粘度法研究了AM-RPM弱交联体系的成胶过程,用转变压力法研究了AM-RPM浓度、聚交比、温度等对成胶过程的影响,用微观结构观察实验对AM-RPM弱交联体系进行了可视化机理研究。最后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和现场应用经验总结,对RPM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油井筛选准则。本文经过实验得出了C-RPM与AM-RPM具有较好堵水效果的使用条件;证明了两种RPM耐冲刷性较好,并且具有堵水不堵油的特点;通过对孤东905-3井进行C-RPM堵水作业可知RPM的使用效果较好。实验还研究了RPM弱交联体系,得出RPM弱交联体系的注入性较好;其残余阻力系数约是相同浓度RPM溶液的5~6倍,在堵水效果相近的情况下,使用RPM弱交联体系比使用AM-RPM溶液时的聚合物用量大大减少,可降低作业成本。同样的,RPM弱交联体系对水相渗透率影响大,而对油相渗透率的影响较小,有较好的选择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期刊2009-05-01)
刘建新[4](2009)在《相对渗透率改善剂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气井高产水是油田注水开发后期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油气井产水有许多危害,如降低原油采收率,增加地面原油脱水费用和水处理费用,加剧管线和设备的结垢和腐蚀,甚至导致关井停产,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相关学者提出了许多油气井堵水技术来控制油气井的产水量。常规的化学堵水技术在堵塞地层水道的同时,也会堵塞油流通道,使油井产油量下降,影响经济效益。而相对渗透率改善剂可笼统注入油气井,对水相渗透率的降低程度远大于对油相渗透率的降低程度,具有控水不堵油的特点。相对渗透率改善剂控水技术施工方便,具有低成本、低风险、低的环境伤害等优点,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研究两种类型的相对渗透率改善剂,一是超分子阳离子聚合物,二是两性聚合物/柠檬酸铝胶态分散凝胶。通过岩心流动实验,根据测试的残余阻力系数的大小,筛选出超分子阳离子聚合物MA303作为相对渗透率改善剂。MA303溶液配制方便,在岩心的注入性能好,耐冲刷性能好,可耐温90℃,耐矿化度50000mg/L,具有优秀的控水不堵油效果。本论文提出将胶态分散凝胶作为相对渗透率改善剂用于油气井控水的方法,该方法比使用聚合物控水的效果要好。制备了两性聚合物/柠檬酸铝胶态分散凝胶,通过粘度法、微孔滤膜法和扫描电镜法等实验手段研究了胶态分散凝胶的交联反应影响因素和交联机理。胶态分散凝胶是聚合物分子上的羧基与柠檬酸铝的配位交联反应形成的,是由分子内交联为主,相互连接较弱的凝胶小颗粒组成的分散体系,其交联反应受聚合物浓度、聚交比、温度、矿化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岩心流动实验研究了胶态分散凝胶的控水性能,胶态分散凝胶在岩心的注入性能好,具有优秀的选择性控水效果和耐冲刷性能。相对渗透率改善剂在地层的吸附对其控水效果至关重要。本文采用淀粉-碘化镉法测量MA303溶液的浓度,测定了MA303在不同条件下的静态吸附量,研究了MA303的静态吸附机理和影响因素。通过岩心流动实验研究了MA303在多孔介质中的水动力学吸附机理和选择性控水机理。结果表明,静态吸附主要受聚合物种类、聚合物浓度、吸附时间、岩石颗粒成分和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动态吸附主要受静电引力和水动力的影响,在低的聚合物注速时,静电引力起主导作用;而在较高注速时,水动力起主导作用。聚合物注入速度增加,吸附层厚度呈线性增加。盐水注入速度(后置液)对吸附层厚度也有一定影响,吸附层厚度随盐水注速增加而增加。提高聚合物溶液和后置盐水溶液的注入速度,有利于改善地层岩石的聚合物吸附能力,提高堵水效果。相对渗透率改善剂的选择性控水机理是膨胀/收缩机理和油水分流机理。针对油田堵水作业成功率低的问题,本文研究了相对渗透率改善剂控水作业的地层适应性、选井原则和施工方法。在孤东油田进行了油井的相对渗透率改善剂控水作业,作业后油井产水率平均降低了6.6%,投入产出比1:3.9。针对我国目前老油田普遍的的油井结垢和高产水情况,提出了相对渗透率改善剂油井控水与挤注防垢复合技术。该技术具有控水和防垢的双重作用,同时节省施工成本。通过配伍性实验、静态防垢率实验、动态最低有效浓度实验和岩心流动实验筛选出合适的防垢剂,对防垢剂和相对渗透率改善剂复配体系的控水防垢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防垢剂SA13和相对渗透率改善剂MA303复配的防垢性能最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期刊2009-04-01)
刘建新,张营华,任韶然[5](2008)在《新型相对渗透率改善剂控水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田开发中后期,油气井高含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通过岩心驱替试验,研究了一种超分子阳离子聚合物的控水性能。结果表明,该聚合物水溶液配制方便,将粉末状态的聚合物配制成1500mg/L的水溶液仅需2h。该聚合物溶液注入性能和控水性能好,1500mg/L的聚合物水溶液注入岩心时,阻力系数为25.09,残余阻力系数为11.55~15.31。该聚合物可耐温90℃,耐矿化度50000mg/L,其中Ca2+浓度为3603.6mg/L。该聚合物溶液对油相渗透率影响很小,并联岩心试验结果表明,对水、油相的残余阻力系数分别为12.85和1.23。(本文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相对渗透率改善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相对渗透率改善剂(RPM)是由高分子水溶性聚合物或其弱交联体系组成,其选择性堵水的机理主要有流体分流模型、孔壁效应模型等,其中吸附作用是最基本的因素。本文介绍了RPM的作用机理及应用情况,展望了RPM的研究与发展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对渗透率改善剂论文参考文献
[1].翟恒来,齐宁,樊家铖,张翔羽,孙逊.油田相对渗透率改善体系研究进展[J].油田化学.2018
[2].郭平,张营华,刘煜.油田相对渗透率改善剂研究与应用进展[J].胶体与聚合物.2011
[3].张营华.油水相对渗透率改善剂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
[4].刘建新.相对渗透率改善剂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9
[5].刘建新,张营华,任韶然.新型相对渗透率改善剂控水性能试验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
标签:低渗-特低渗透油气藏; 相对渗透率改善剂; 纳米SiO_2;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