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长生育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缓控释肥,包膜,养分释放,控释,山东农大,海藻酸,四川美丰,氮肥利用率,一次性施肥,缓释氮肥
长生育期论文文献综述
周密[1](2018)在《缓控释肥——长生育期作物的省肥“灵丹”》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化肥中的氮肥利用率较低,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缓控释肥的核心就是控制氮的释放速度。大量试验数据表明,缓控释肥可以实现增产,平均增产10%,节肥15%~20%。缓控释肥肥效的长短主要由包膜材料控制,通过在肥料外层包裹一层材料,达到养分缓慢(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技报》期刊2018-05-02)
王传蕾[2](2010)在《水稻长生育期关键基因LBVP(t)的精细定位及水稻锌指基因ZOS5-07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内容分为两个部分:1)一个水稻生育期控制基因LBVP(t)的精细定位;2)一个水稻锌指基因ZOS5-07的功能分析。水稻抽穗期长短主要由其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决定。本课题组从粳稻品种日本晴种子辐射诱变后代中发现了一个基本营养生长期明显延长的单基因隐性突变体lbvp (long basic vegetative growth period),该基因被命名为LBVP(t).本文在初步定位的基础上,利用lbvp突变体与Acc8558杂交的F2代群体中的突变体植株对LBVP(t)基因进行精细定位。新设计合成了23对SSR标记及23对Indel标记,其中有4对SSR标记和5对Indel标记在两亲本之间表现出多态性。用这9对引物对F2群体中的1035个突变体植株进行连锁分析,将LBVP(t)基因定位在6号染色体两个重迭的PAC克隆上约0.9cM的区域内,物理距离为180Kb。该区域中共有23个基因,我们初步将其中的DNAO-甲基转移酶基因和C3HC4锌指基因作为LBVP(t)的候选基因,进—步的基因组序列分析和基因表达分析正在进行中。根系是水稻的重要营养器官,起固着、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作用。我们在分析C2H2锌指基因表达的芯片数据时发现ZOS5-07在根部优势表达,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调节水稻根系的发育。本实验构建了ZOS5-07的过量表达载体Vbi:ZOS5-07、抑制表达的RNAi载体pTCK303-ZOS5-07和GUS表达载体pZOS5-07:GUS。将这叁种载体分别转到中花15后,经检测经获得了18个T0代过量表达转基因株系,21个T1代抑制表达的转基因株系;转GUS基因的苗还在分化过程中。对转基因水稻幼苗的根部形态初步观察发现,增强ZOS5-07表达的幼苗主根较野生型明显增长且侧根增多;减少ZOS5-07表达幼苗的主根比野生型短且侧根不发达。这些结果初步证明ZOS5-07基因可能参与调节水稻根系的发育。(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0-04-01)
彭青安[3](2009)在《水稻长生育期关键基因LBVP(t)的遗传分析与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的抽穗期是决定品种地区与季节适应性的重要农艺性状,因而成为水稻育种工作的主要目标性状之一。水稻抽穗期的长短主要由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决定。本实验室从粳稻品种日本晴的种子辐射诱变后代材料中发现了一种长生育期突变体lbvp(long basic vegetative growth period)。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是由单基因隐性突变所致,暂将该基因命名为LBVP(t)。初步推断LBVP(t)基因是维持水稻基本营养生长正常发育的重要基因,目前尚未见类似lbvp突变体的报道。利用此突变体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揭示水稻生育期的遗传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分析了lbvp突变体的形态和遗传特性,并对LBVP(t)基因进行了定位,为最终克隆该基因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lbvp突变体的形态特性:lbvp突变体长时间停留在营养生长期阶段,其开花期比野生型植株迟75天以上。由于营养生长期延长,植株明显增高、分蘖增多、叶片明显增加且变长。石蜡切片观察野生型和lbvp突变体植株不同发育阶段茎尖的叶原基发生和生殖发育起始,结果表明:在野生型植株的营养生长阶段,两者的茎尖形态和叶原基发生无明显差异;当野生型进入生殖生长时,突变体仍然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并不断产生新的叶原基;从野生型开始进入生殖发育后的第80天,lbvp突变体茎尖才开始转入生殖发育,进行正常的枝梗分化。2、lbvp突变体的营养生长特性:为了明确lbvp突变体的长生育期特性主要由感光性或是基本营养生长性决定,设置4个不同的日照时间(10、12、14、16小时)处理lbvp突变体和野生型,并以自然条件生长的突变体和野生型作对照,观察水稻生育期与日照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lbvp突变体的生育期无明显的感光性,说明该突变体的长生育期特性主要由基本营养生长性决定。3、lbvp突变体的遗传表现:分别在福州(早、晚季)和海南种植LBVP/lbvp杂合体的自交后代群体。结果表明,在不同地点和季节中,野生型与突变体的分离比率均符合3 : 1,表明该突变性状由隐性单基因控制。4、LBVP(t)基因的初步定位:以lbvp突变体与籼稻品种Acc8558杂交的F2代为材料对LBVP(t)基因进行定位。从F2群体中随机挑出10株正常植株和10株突变体植株,分别建立正常DNA池和突变DNA池。利用150对在两亲本之间有多态的SSR标记引物对两个DNA池进行分析,发现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的2对引物表现出与LBVP(t)连锁。用F2群体中的212株突变体进行验证,结果表明LBVP(t)位于SSR标记RMYC1和RMYC2之间,与两标记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4.8 cM和14.4 cM。在此基础上继续设计并合成了23对新的SSR引物,其中4对在两亲本之间表现出多态性。用这4对引物对F2群体突变株进行分析,最终将LBVP(t)基因定位在约3.5cM的区域内。(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04-01)
苏世杰,宋雅茹,刘德臣[4](1998)在《用地膜覆盖技术解决北方较长生育期玉米制种问题刍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我县历年种植面积在80~90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0%以上。近年来,随着品种的不断更新换代,尤其是高产品种引进推广,玉米单产、总产均得到较大提高。但是,由于开鲁县地处东经120°25′~121°25′,北纬43°9...(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科技》期刊1998年S1期)
长生育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论文内容分为两个部分:1)一个水稻生育期控制基因LBVP(t)的精细定位;2)一个水稻锌指基因ZOS5-07的功能分析。水稻抽穗期长短主要由其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决定。本课题组从粳稻品种日本晴种子辐射诱变后代中发现了一个基本营养生长期明显延长的单基因隐性突变体lbvp (long basic vegetative growth period),该基因被命名为LBVP(t).本文在初步定位的基础上,利用lbvp突变体与Acc8558杂交的F2代群体中的突变体植株对LBVP(t)基因进行精细定位。新设计合成了23对SSR标记及23对Indel标记,其中有4对SSR标记和5对Indel标记在两亲本之间表现出多态性。用这9对引物对F2群体中的1035个突变体植株进行连锁分析,将LBVP(t)基因定位在6号染色体两个重迭的PAC克隆上约0.9cM的区域内,物理距离为180Kb。该区域中共有23个基因,我们初步将其中的DNAO-甲基转移酶基因和C3HC4锌指基因作为LBVP(t)的候选基因,进—步的基因组序列分析和基因表达分析正在进行中。根系是水稻的重要营养器官,起固着、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作用。我们在分析C2H2锌指基因表达的芯片数据时发现ZOS5-07在根部优势表达,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调节水稻根系的发育。本实验构建了ZOS5-07的过量表达载体Vbi:ZOS5-07、抑制表达的RNAi载体pTCK303-ZOS5-07和GUS表达载体pZOS5-07:GUS。将这叁种载体分别转到中花15后,经检测经获得了18个T0代过量表达转基因株系,21个T1代抑制表达的转基因株系;转GUS基因的苗还在分化过程中。对转基因水稻幼苗的根部形态初步观察发现,增强ZOS5-07表达的幼苗主根较野生型明显增长且侧根增多;减少ZOS5-07表达幼苗的主根比野生型短且侧根不发达。这些结果初步证明ZOS5-07基因可能参与调节水稻根系的发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生育期论文参考文献
[1].周密.缓控释肥——长生育期作物的省肥“灵丹”[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8
[2].王传蕾.水稻长生育期关键基因LBVP(t)的精细定位及水稻锌指基因ZOS5-07的功能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0
[3].彭青安.水稻长生育期关键基因LBVP(t)的遗传分析与定位[D].福建农林大学.2009
[4].苏世杰,宋雅茹,刘德臣.用地膜覆盖技术解决北方较长生育期玉米制种问题刍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