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旋磷霉素论文-吴云龙

右旋磷霉素论文-吴云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右旋磷霉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磷霉素对映异构体,构建方法,生物转化,降解菌株

右旋磷霉素论文文献综述

吴云龙[1](2017)在《右旋磷霉素生物转化菌筛选方法的建立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左旋磷霉素是一种小分子极性抗生素,1969年发现于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发酵液中,其化学结构简单、抗菌机制独特、对革兰阳性与阴性菌均有作用。现今,左旋磷霉素已经实现化学工业合成。右旋磷霉素是在左旋磷霉素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无临床活性的对映异构体,并随着左旋磷霉素的大规模工业生产而近乎1:1的产生。右旋磷霉素的排放主要分为制药废水排放与固体堆放,由于制药废水中右旋磷霉素浓度较低、成分复杂,因此更适宜将其无害化降解,从而实现对环境的修复,而堆放在库房当中的固体右旋磷霉素总量大、纯度高。因此更适宜将其手性生物转化为左旋磷霉素,从而提高生产效益。本文针对上述两种应用目的,建立了右旋磷霉素生物转化菌筛选方法,包括了TLC-OD570法和α-右旋苯乙胺沉淀法。其分别应用于右旋磷霉素降解菌的筛选与右旋磷霉素手性转化菌的筛选。同时,对两种方法进行优化和精确度、重复性、稳定性的测定以及标准曲线的绘制。本文从不同的环境中采集样品,筛选得到右旋磷霉素耐受菌株476株,以此作为右旋磷霉素生物转菌株的筛选来源。基于耐受菌株以及构建的检测方法,对具有右旋磷霉素耐性的菌株进行筛选。筛选得到20株右旋磷霉素降解菌和1株右旋磷霉素手性转化菌。对具有高效降解右旋磷霉素的菌株A68-32进行UV诱变选育,得到突变株UV-35,对右旋磷霉素的耐受性提高了1.5倍,降解效率提高26.1%,7d对1.0%的右旋磷霉素降解率达87.9%。在1.0%的右旋磷霉素培养基中进行7天发酵,右旋磷霉素手性转化活性菌株C42转化率为1.6%。同时,对上述20株右旋磷霉素降解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其分别归属于10个属:芽孢杆菌属、短杆菌属、短波单胞菌属、纤维微细菌属、棒杆菌属、无色杆菌属、苍白杆菌属、假苍白杆菌属、嗜冷杆菌属和束村氏菌属,为菌株的进一步研究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7-05-01)

那旭雯[2](2017)在《转化右旋磷霉素菌株的诱变及培养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磷霉素是一种结构简单且分子量小的新型广谱抗生素,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均有杀菌作用,被国际药学界列为二十一世纪新型抗生素。目前工业上采用化学合成法生产磷霉素的总收率不足35%,其中50%左旋磷霉素有抗生素活性,另一半的右旋磷霉素为无活性物质。这样不但浪费了资源,提高了生产成本,同时也污染了环境。因此转化右旋磷霉素、提高其有效利用,对工业化生产磷霉素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转化法具有高度专一性,发生反应的条件温和,工艺简单,成本较低等特点,能够完成化学方法难以进行的反应。采用微生物转化法,利用具有转化能力的生产菌株,可将右旋磷霉素中的一部分转化为有效的左旋磷霉素。本研究在实验中筛选出1株解淀粉芽孢杆菌,并对其进行理化复合诱变。通过试验确定了紫外线对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最佳诱变时间是90s,经紫外诱变后,选育出1株突变株UV2,对其进行发酵培养,发现突变菌株UV2的转化能力有所提高,其转化率为11.76%;UV2相较于原始菌株,转化率升高3.84%。然后以UV2为出发菌株,选择硫酸二乙酯再进行化学诱变,确定诱变的最佳时间是40min,经过诱变后选育出1株突变菌株U-D2,对其进行发酵培养,发现突变菌株的转化能力有所提高,其转化率为13.2%,与UV2相比转化率提高了 1.44%。U-D2与原始菌株解淀粉芽孢杆菌相比转化率提高了5.25%。对突变菌株U-D2进行了 6代传代培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通过发酵液的抑菌性能测定,结果表明突变菌株U-D2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设计法中的CCD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方法,对U-D2的培养基营养成分进行优化。确定最优培养基浓度为:牛肉膏3.62g/L、葡萄糖12.39g/L、蛋白胨7.19 g/L、硫酸镁0.42 g/L、磷酸氢二钾0.85 g/L。突变菌株U-D2以优化的培养基培养,其培养液通过抑菌试验,测得抑菌圈直径为37.4mm,U-D2的转化率为15.51%,与培养基优化前相比转化率提高了 2.31%。(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4-01)

钟渊博[3](2016)在《右旋磷霉素转化菌株的筛选及转化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磷霉素属于广谱抗生素之中的一种,分子量相对较小,结构简单,具有杀灭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功能,随着其应用的愈发普及,对磷霉素的研究也逐渐加深。然而现阶段工业生产过程中,依然沿袭最早的化学生产方法,其生产率相对较低,在35%以下,同时,得到的是外消旋混合体,存在一定比例没有活性的右旋体,不能有效利用。一方面使得生产成本增加,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使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本研究依据现代生物转化的方法,进行右旋磷霉素转化为左旋磷霉素的研究,对提高磷霉素产量、降低成本、减少废弃物排放将会有积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高生存压力的筛选模式,筛选出五株目标菌株,对应菌属分别是蜡样芽孢杆菌属(B1),解淀粉芽孢杆菌属(C1),诺卡氏菌属(D2),蜡样芽孢杆菌属(E1),痤疮丙酸菌属(F1),各个菌株对应的转化率分别是3.02%,6.51%,0.36%,2.78%,1.18%。将转化率最高的解淀粉芽孢杆菌进行转化条件优化,使其右旋磷霉素转化率从6.51%提高到7.69%。最终得到优化的培养基是:葡萄糖14 g/L,蛋白胨7 g/L, MgSO4·7H2O0.4g/L, K2HPO40.8 g/L, NaCl 1.33 g/L, CaCO30.8 g/L。最适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8℃,摇床转速150r/min,发酵起始pH 7.0,发酵时间为72h。(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孙杨,姜平,孙东阳,张怡轩[4](2011)在《右旋磷霉素手性转化菌株的筛选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以右旋磷霉素为唯一碳源转化产生左旋磷霉素的菌株并进行种属鉴定。方法采用固体琼脂块法对微生物菌种资源库中的真菌进行初步筛选;再利用液体摇瓶法对初筛阳性菌株进行复筛。利用薄层生物自显影的方法和质谱分析法对转化产物进行鉴定。采用形态学分类法及ITS-5.8S rDNA序列分析法对阳性菌株进行菌种鉴定。结果初筛了2856株真菌,获得138株阳性菌株;对其中转化能力比较强的15株阳性菌株进行液体摇瓶复筛,发现菌株2221的转化率最高,当底物投料量为0.05%时,转化率达到36.8%。根据菌株2221的形态特征以及ITS-5.8S rDNA序列比对,菌株2221被鉴定为沙门柏干酪青霉。结论沙门柏干酪青霉2221可手性转化右旋磷霉素为左旋磷霉素。(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1年06期)

姜平,孙杨,孙东阳,张怡轩[5](2011)在《固定化酶法手性转化右旋磷霉素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确定沙门柏干酪青霉菌(Penicillium camemberti)2221能够产生手性转化右旋磷霉素的酶,以及以海藻酸钠为载体固定化酶转化的最适条件。以海藻酸钠为载体,分别考察了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海藻酸钠和酶用量的体积比、固定化时间等条件,以及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pH、最适反应温度和反复利用的稳定性等。结果表明,最优固定化条件是3.0%(质量与体积比)海藻酸钠、3.0%(质量与体积比)氯化钙、酶液(浓缩20倍)和3.0%(质量与体积比)海藻酸钠溶液的体积比为1 2、固定化时间为6 h。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6.2,转化率为14.3%,连续反应4次后转化率为最初的57.57%。利用海藻酸钠包埋固定化沙门柏干酪青霉菌产生的手性转化右旋磷霉素的酶,能够连续转化生成左旋磷霉素,提高酶的利用效率,延长使用时间,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1年01期)

孙东阳,孙杨,姜平,张怡轩[6](2010)在《右旋磷霉素手性转化产物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以右旋磷霉素为底物生物转化产生左旋磷霉素的检测方法。通过考察藤黄微球菌与大肠埃希菌对左旋磷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确定检定菌种类;优化薄层色谱展开剂系统,将薄层色谱与生物显影相结合对转化产物进行定性;利用含量标准曲线,使用生物活性检测法对转化产物进行定量。藤黄微球菌对左旋磷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比大肠埃希菌小100倍,因此作为本实验的检定菌;薄层色谱的最佳展开剂确定为正丁醇/甲醇/水(4∶3∶2,体积比),此时左旋磷霉素在生物检定板上呈现边缘清晰的抑菌圈,且Rf值为0.51;在1.43~5.0 mg/mL范围内,抑菌圈直径与磷霉素浓度的对数值成正比。以藤黄微球菌作为检定菌,不需要对转化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和精制,可利用薄层色谱与生物显影相结合的方法对产物进行定性,利用生物活性检测法对产物进行定量,达到简便快速地对转化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0年04期)

王若超[7](2010)在《右旋磷霉素微生物手性转化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研究的目的物左旋磷霉素(简称磷霉素,(+)FOM)作为一种新型抗生素,虽然发现时间不长,但应用范围却日益广泛。目前,磷霉素的工业生产主要是应用化学合成方法,但该方法存在原材料浪费、环境污染和成本较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开发新的合成途径势在必行。利用微生物进行手性生物转化具有立体选择性高、副产物少、反应条件温和及环境友好等优点,因而探索通过生物转化方法将右旋磷霉素((+)FOM)转化为左旋磷霉素的可行性,是很有必要的。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较长的磷霉素生产历史,其长期堆放废弃右旋磷霉素的库房附近的土壤中,可能含有符合我们要求的转化菌株,即具有右旋磷霉素转化能力的菌株。基于此设想,本论文探索采用“底物利用与产物耐受复合筛选模型”,在土壤细菌悬液中分别筛选、富集以右旋磷霉素为唯一碳源的混合菌体以及抗左旋磷霉素的混合菌体,两类细菌混合后再经两种转化培养基培养以实现右旋磷霉素至左旋磷霉素的手性生物转化。通过左旋磷霉素敏感菌生物检测,土样B和E的两种转化培养基的发酵液均能产生抑菌圈,再通过薄层层析(TLC)法对这两种土样的发酵液与左旋磷霉素标准品做层析比对,得到了相同的比移值,可以初步认定发酵液中有左旋磷霉素产生,从而证明了右旋磷霉素至左旋磷霉素生物催化途径的真实存在。在本研究中,土样B的混合菌体经转化培养基Ⅰ培养后得到的发酵液能够产生最大的抑菌圈,抑菌圈直径为2.23cm,根据左旋磷霉素标准品产生的抑菌圈直径与左旋磷霉素浓度的对数值之比,计算该发酵液中的左旋磷霉素含量为38.9μg/mL,转化率为0.39%。本研究对土样B和E发酵液中的菌株进行了分离、纯化,根据菌落的不同特征,将得到的百余个单菌落大致分为五类,选取其中的8株进行16SrRNA序列分析鉴定。(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0-06-01)

胡芳欣,胡江春,徐慧,潘华奇,徐杨[8](2010)在《右旋磷霉素生物转化菌株的筛选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右旋磷霉素为唯一碳源进行固体初筛和液体复筛,获得生物转化能力较强的32株菌;再以杀卤虫模型筛选具有杀虫活性物质的菌株,得到一株具有较强杀虫活性的真菌FM94,通过对该菌的形态特征观察及ITS序列分析,鉴定为腾仓赤霉(Gibberella fujikuroi);初步考察其生物转化条件,结果表明在以右旋磷霉素为唯一碳源,初始pH值为3.5,转化培养第4d时转化产物杀卤虫活性最高。(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0年02期)

孙杨[9](2009)在《以右旋磷霉素为底物微生物转化法制备左旋磷霉素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霉素是一种小分子的广谱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杀灭作用,随着近年来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由于磷霉素结构简单,目前工业生产仍使用早期发明的化学合成法,但该方法生产的总收率不足35%,且产物为外消旋体,其中有与左旋磷霉素等量的无活性的右旋磷霉素,无法加以利用。这不仅导致生产成本提高和资源浪费,也同时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因此,实现右旋磷霉素的再利用,是提高磷霉素产值、减少废物、废水排放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以工业生产废弃物-右旋磷霉素复盐为底物,通过固体琼脂块初筛和液体摇瓶复筛对本实验室微生物菌种库中的2856株真菌进行了转化能力的筛选,并通过薄层色谱法与生物显影法相结合的鉴定方法,对转化液中的产物进行鉴定,最终获得15株有转化能力的真菌,其中10株为青霉,3株曲霉,1株灰葡萄孢,1株燕麦镰孢,并且菌株2221(经鉴定为沙门柏干酪青霉)转化量较高,确定为后续实验用菌株。本文对转化液产物进行了初步分离,将初步处理的pH7.5的转化液上活化后的717阴离子交换树脂柱,使用2%NH4Cl溶液洗脱,再经过手性拆分和纯化,并经毛细管电泳和质谱确定纯化产物为左旋磷霉素,测得其旋光度为-1.5°(20mg/mL).初步转化工艺研究结果确定种子培养基为1%葡萄糖的PDA液体培养基,转化培养基为含0.3%底物和0.3%葡萄糖的PDA液体培养基,pH自然,分装60mL/250mL。并确定了较优的转化条件:种龄24h,转种量10%,转化温度25℃-28℃,摇床转速200 r/min,转化培养4d,生物转化率可达22.8%。(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期刊2009-05-01)

胡芳欣[10](2009)在《右旋磷霉素的生物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右旋磷霉素FOM(+)为磷霉素生产中产生的无生物活性物质。磷霉素生产目前主要采用化学合成法,生产收率不到20%,主要原因是在环氧化过程中形成的是消旋体,50%无疗效的左旋对映体即右旋磷霉素,作为废弃物被排放掉,导致生产成本难以下降以及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从结构上看,右旋磷霉素具有高稳定的碳磷共价键,使转化具有一定难度。生物转化法因具有高度选择性,可顺利完成一般化学方法难以实现的反应,反应条件温和,工艺简单,成本较低,产物浓度高,转化率及生产效率高,副产物少等优势。为了更好的利用大量无活性的右旋磷霉素,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变废为宝,本论文以东北制药总厂FOM分厂厂区内的土壤样品为筛选基础,通过以右旋磷霉素为唯一碳源模型对40份土壤样品和85株供试菌株进行筛选,得到微生物转化右旋磷霉素的待选菌种47株,进一步对右旋磷霉素进行微生物生物转化,结合转化产物的生物活性筛选模型,建立了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微生物转化体系,得到3株抗大肠杆菌的FOM(+)转化菌株,分别是FM77、FM94、DYF2-1;杀卤虫活性筛选得到7株活性菌株,其中FM94发酵转化液活性最高并且较为稳定。首次发现和报道了叁株FOM(+)转化真菌FM94、FM130、LF061,经形态学和ITS序列系统发育树方法,分别鉴定为Gibberella fujikuroi, Fusarium solani, Fusarium proliferatum。其中以菌株FM94为代表,研究了其生物转化右旋磷霉素的发酵条件和转化产物的基本特性。结果表明该菌株在以右旋磷霉素为唯一碳源,初始pH为3.5,转化培养第4天时转化产物杀卤虫活性最高。并用乙酸乙酯萃取转化产物,得到的杀虫转化产物产量达到5.28g·L-1,经HPLC检测,为较单一组分,其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期刊2009-05-01)

右旋磷霉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磷霉素是一种结构简单且分子量小的新型广谱抗生素,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均有杀菌作用,被国际药学界列为二十一世纪新型抗生素。目前工业上采用化学合成法生产磷霉素的总收率不足35%,其中50%左旋磷霉素有抗生素活性,另一半的右旋磷霉素为无活性物质。这样不但浪费了资源,提高了生产成本,同时也污染了环境。因此转化右旋磷霉素、提高其有效利用,对工业化生产磷霉素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转化法具有高度专一性,发生反应的条件温和,工艺简单,成本较低等特点,能够完成化学方法难以进行的反应。采用微生物转化法,利用具有转化能力的生产菌株,可将右旋磷霉素中的一部分转化为有效的左旋磷霉素。本研究在实验中筛选出1株解淀粉芽孢杆菌,并对其进行理化复合诱变。通过试验确定了紫外线对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最佳诱变时间是90s,经紫外诱变后,选育出1株突变株UV2,对其进行发酵培养,发现突变菌株UV2的转化能力有所提高,其转化率为11.76%;UV2相较于原始菌株,转化率升高3.84%。然后以UV2为出发菌株,选择硫酸二乙酯再进行化学诱变,确定诱变的最佳时间是40min,经过诱变后选育出1株突变菌株U-D2,对其进行发酵培养,发现突变菌株的转化能力有所提高,其转化率为13.2%,与UV2相比转化率提高了 1.44%。U-D2与原始菌株解淀粉芽孢杆菌相比转化率提高了5.25%。对突变菌株U-D2进行了 6代传代培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通过发酵液的抑菌性能测定,结果表明突变菌株U-D2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设计法中的CCD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方法,对U-D2的培养基营养成分进行优化。确定最优培养基浓度为:牛肉膏3.62g/L、葡萄糖12.39g/L、蛋白胨7.19 g/L、硫酸镁0.42 g/L、磷酸氢二钾0.85 g/L。突变菌株U-D2以优化的培养基培养,其培养液通过抑菌试验,测得抑菌圈直径为37.4mm,U-D2的转化率为15.51%,与培养基优化前相比转化率提高了 2.3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右旋磷霉素论文参考文献

[1].吴云龙.右旋磷霉素生物转化菌筛选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河北大学.2017

[2].那旭雯.转化右旋磷霉素菌株的诱变及培养条件优化[D].沈阳农业大学.2017

[3].钟渊博.右旋磷霉素转化菌株的筛选及转化条件的优化[D].沈阳农业大学.2016

[4].孙杨,姜平,孙东阳,张怡轩.右旋磷霉素手性转化菌株的筛选与鉴定[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

[5].姜平,孙杨,孙东阳,张怡轩.固定化酶法手性转化右旋磷霉素的初步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11

[6].孙东阳,孙杨,姜平,张怡轩.右旋磷霉素手性转化产物检测方法的建立[J].微生物学杂志.2010

[7].王若超.右旋磷霉素微生物手性转化可行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0

[8].胡芳欣,胡江春,徐慧,潘华奇,徐杨.右旋磷霉素生物转化菌株的筛选和鉴定[J].生物学杂志.2010

[9].孙杨.以右旋磷霉素为底物微生物转化法制备左旋磷霉素的初步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9

[10].胡芳欣.右旋磷霉素的生物转化[D].沈阳药科大学.2009

标签:;  ;  ;  ;  

右旋磷霉素论文-吴云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