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尖镰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尖镰孢菌,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尖镰孢论文文献综述
王育选,王建明,吕艺瑶,李新凤[1](2018)在《21株尖镰孢菌SSR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1株尖镰孢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0对SSR引物中有11对引物多态性较好;11对引物共扩增出39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3.6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位点比例高达100%;各个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36~0.949,平均为0.662,当相似系数为0.95时,21株供试菌株全部分开。结果说明基于全基因组的尖镰孢菌SSR标记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可用于尖镰孢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杨森,祝海娟,杜洪锐,陈瑞雪,党悦嘉[2](2018)在《尖镰孢胁迫下黄瓜茎部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尖镰孢胁迫下黄瓜茎部蛋白质差异,以黄瓜枯萎病高抗品系‘D0327’和感病品系‘649’为试验材料,分别接种2个毒力不同的尖镰孢C9和S1菌株后提取黄瓜茎部蛋白,运用双向电泳技术研究了尖镰孢侵染后茎部蛋白质组的变化。结果表明,2个尖镰孢菌胁迫下,抗感材料茎部蛋白表达发生了变化。茎部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与对照图谱进行比较分析,成功鉴定出8个差异蛋白点。强毒力菌株C9胁迫下,感病品系中鉴定出3个差异蛋白,分别是烯醇化酶及亚基、肌动蛋白和放氧增强蛋白,抗病品系中差异蛋白为烯醇化酶及亚基、磷酸丙糖异构酶和核苷酸二磷酸激酶。弱毒力菌株S1胁迫下,感病品系中差异蛋白为Csf-2蛋白,抗病品系中差异蛋白为放氧增强蛋白。这些蛋白分别参与能量代谢、光合作用和胁迫反应。(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8年04期)
黄铭慧,张思奇,孙丽萍,张丽,李永刚[3](2017)在《抗、感大豆品种对尖镰孢根腐病菌侵染及毒素的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明确大豆抗感品种对根腐尖镰孢的抗病机制,通过透射电镜和形态观察分析了尖镰孢(M38)侵染及产生的毒素对抗感大豆品种的影响。研究表明大豆幼苗胚根经粗毒素处理后,抗病品种‘东农56’幼苗胚根生长没有显着差别,但显着抑制了感病品种‘黑农53’胚根的伸长和侧根的生长;尖镰孢毒素高浓度和低浓度(V粗毒素∶V无菌水=1∶0和1∶15)对抗感品种的致萎能力无显着差异,高浓度处理平均萎蔫指数为100,低浓度处理为17.9~18.1左右;但中等浓度(V粗毒素∶V无菌水=1∶1,1∶5,1∶10)对于感病品种的致萎作用更大;同时,发现尖镰孢侵染感病大豆品种根内侵染量要明显多于抗病品种,且感病品种组织中菌丝的直径明显大于抗病品种,都出现很明显的质壁分离和细胞壁加厚的现象。(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7年04期)
张婵娟,廖胜泉,宋欢,赵雪,韩英鹏[4](2017)在《大豆种质资源对尖镰孢菌根腐病的抗性鉴定及生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来自全国19个省份及国外的342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其中主要包含来自黑龙江的95份、吉林的21份、辽宁的19份、内蒙的6份、北京的23份、河北的12份、安徽的3份、美国的24份及其它各省份的大豆种质,以尖镰孢菌强毒菌株M38为供试菌株,采用菌层接种法,筛选得到不同表现的抗源材料,并选取一对具有代表性的抗感品种用菌液处理后测定其幼根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溶性糖的含量、丙二醛(MDA),从而为分子辅助育种奠定基础。鉴定结果表明:鉴定筛选出高抗(HR)大豆种质10个,但没有发现免疫品种;对大豆资源的来源分析表明:北方的抗病种质资源较南方丰富;对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用菌液处理后抗感品种的SOD的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可溶性糖的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抗病品种的活性及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MDA变化幅度明显小于感病品种。(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朱琳,孙素丽,孙菲菲,段灿星,朱振东[5](2017)在《绿豆尖镰孢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豆是我国的主要食用豆类之一。由尖镰孢引起的绿豆枯萎病是一种严重的土传病害,病原菌从根部侵入,引起植株矮化,叶片黄化、枯萎,根茎部维管束变褐,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防治枯萎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培育利用抗病品种。本研究在控制条件下以具有不同抗性表型绿豆品种为材料,分别对接种方法、植株生育期、接种体浓度、接种体处理时间及接种后植株培养温度等影响绿豆抗性表型的因素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建立一个快速、准确和高效的绿豆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为抗病资源的筛选和抗病育种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绿豆枯萎病苗期抗性鉴定最适宜的接种方法为剪根浸根法,最适宜接种体浓度为105~106孢子/m L,接种最佳植株生育期为2叶期,最短有效接种体浸根时间为2 min,最适宜发病温度为25℃,接种后14 d调查病情。(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黄铭慧[6](2017)在《大豆尖镰孢根腐病拮抗菌X2生防菌剂的研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根腐病是多种土壤习居菌复合侵染引起,分布广、危害重、防治难的世界性大豆土传病害,在中国大豆生产中危害严重。目前,大豆根腐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防治,而化学药剂带来的环境污染、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且化学药剂持效性差,使得大豆根腐病达不到理想的防效。生物防治对于土传病害具有持效期长、效果好、无残留等优势,逐渐成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大豆镰孢根腐病主要致病菌尖镰孢为防治对象进行了拮抗菌的筛选,获得1株具有较强抑菌效果的生防细菌(X2),并进行了鉴定,优化了培养条件和培养基成分、初步进行了抑菌机制和应用的研究。生防细菌X2通过传统与分子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利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对X2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28.32℃,pH 5.77,时间25.78h,接菌量1.06%;利用正交试验L9(34)获得最佳的培养基成分组成为:酵母膏12 g/L、可溶性淀粉10 g/L、碳酸钙5 mg/L。X2的次生代谢产物对尖镰孢的孢子萌发、孢子产生和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利用硫酸铵饱和沉淀法测定硫酸铵70%饱和度时沉淀蛋白抑菌效果最好,显着高于其它饱和度。将X2制成粉剂进行发酵时间和保存期的测定,培养8 d时菌剂活菌数达到最高为1.37×1012 cfu·g-1,常温保存11个月后,仍能保持在3.03×108 cfu·g-1;通过两次盆栽试验,X2粉剂在0.1 g/钵的防效在74.6-77.2%之间,与对照化学药剂没有显着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田间试验,出苗后15 d和30 d生防菌X2粉剂(0.08 g/株)的防效分别为75.8%和75.4%,与对照药剂处理的防效75.0%和73.9%没有显着差异。盆栽和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生防菌X2粉剂对大豆的生长均有很好的防病作用且表观上没有药害发生。(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李捷,冯丽丹,杨成德,王有科,何静[7](2016)在《接种尖镰孢菌对枸杞苯丙烷代谢关键酶及产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阐明抗感枸杞与根腐病病原菌互作过程中苯丙烷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和代谢产物的变化差异与抗病性的关系,以枸杞栽培品种宁杞一号(NingqiⅠ)、宁杞二号(NingqiⅡ),国内野生种中国枸杞、宁夏枸杞,美洲引进野生种L.brevipes、L.exsertum等6种材料为参试材料,采用切根法接种强致病菌尖镰孢菌后统计死亡率,以此筛选出抗病和感病材料,并测定二者0~20d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羟化酶(C4H)、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L)等苯丙烷代谢途径关键酶以及总酚和类黄酮等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6种参试材料接种枸杞根腐病强致病菌尖镰孢菌后,野生材料较栽培材料抗病性强,宁杞一号为感病材料,L.exsertum抗根腐病能力最强;抗病材料L.exsertum苯丙烷代谢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羟化酶、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活性显着高于宁杞一号,初步确定苯丙烷代谢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羟化酶、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的活性和类黄酮的含量与枸杞材料抗根腐病呈正相关。因此,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羟化酶、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活性和类黄酮含量,初步可以作为筛选抗枸杞尖镰孢菌根腐病的生化指标。(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徐成辰[8](2016)在《藤仓镰孢菌和尖镰孢菌甜瓜专化型对氰烯菌酯抗药性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和尖镰孢菌甜瓜专化型(F oxysporum f.sp.melonis)是分别引起水稻恶苗病和甜瓜枯萎病的主要病原菌。氰烯菌酯是一种新型的杀菌剂,化学结构新颖,作用机制独特,对大多数镰孢菌具有优异的抑菌活性,与现有的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可用于防治水稻恶苗病、瓜类枯萎病以及治理镰孢菌对多菌灵、咪鲜胺的抗药性问题。该药剂即将用于防治上述两种病害。但是,藤仓镰孢菌和尖镰孢菌甜瓜专化型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风险评估缺乏!为此,本论文进行了该方面的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藤仓镰孢菌对氰烯菌酯存在高水平的抗药性风险在离体条件下,本研究成功获得了 12株药剂驯化的高抗突变体;转接菌碟的抗药性突变频率高达12.9%,这远超过其他作用机制杀菌剂;所获得的突变体致病力和菌丝生长显着降低,但是,产分生孢子能力显着提高;藤仓镰孢菌myosin5点突变可能导致其对该药剂的抗药性;高抗突变体myosin5存在两种基因型,(1)第326位密码子发生点突变,从AGG(精氰酸)→AG(?)(丝氨酸);(2)两个密码子同时发生点突变,第326位密码子AGG(精氨酸)→AG(?)(丝氨酸)+第435位密码子GTC(缬氨酸)→(?)TC(苯丙氨酸)。因此,建议在使用氰烯菌酯进行种子处理时,必须考虑用药频次和水平,建立一个科学用药方法,减低或者延缓田间抗药性的产生,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2)尖镰孢菌甜瓜专化型对氰烯菌酯存在高水平的抗药性风险 在离体条件下,共获得了尖镰孢菌甜瓜专化型18株药剂驯化的高抗突变体;所获得的高抗突变体对番茄果实致病力、菌丝生长和产分生孢子能力显着提高;myosin 5基因第175位密码子从TCA(丝氨酸)→TTA(亮氨酸),这可能导致其对该药剂的抗药性;转接菌碟的抗药性突变频率高达17.6%,这远超过该病原菌其他作用机制的杀菌剂的抗性突变频率。因此,建议在使用氰烯菌酯进行苗床消毒和灌根等处理时,必须考虑用药频次和水平,建立一个科学用药方法。(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李捷,冯丽丹,王有科,何静,陈秀蓉[9](2015)在《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侵染对枸杞光合和荧光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北地区主栽枸杞品种宁杞一号和美洲引进枸杞属植物Lycium exsertum为试验材料,采用伤根接种法接种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对其叶绿体色素含量、光合作用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种F.oxysporum后,宁杞一号和L.exsertum的叶绿体色素含量均降低,但宁杞一号降低速度更快;宁杞一号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率大幅下降,而L.exsertum的变化幅度显着小于宁杞一号,与对照基本一致;宁杞一号最大光量子效率(Fm/Fv)、实际光量子效率(ΦPSⅡ)、开放中心捕捉效率(Fm′/Fv′)和光化学猝灭效率(qP)大幅下降,非光化学猝灭效率(NPQ)大幅上升,而L.exsertum波动幅度较小,与对照变化相似。L.exsertum叶绿体色素含量、光合作用参数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受F.oxysporum影响显着小于宁杞一号,维持了较高的光合效率和电子传递速率,对F.oxysporum引起的根腐病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5年06期)
张碧芳,林盈宏,李思仪,黄振文[10](2015)在《台湾尖镰孢菌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镰孢菌属(Genus-Fusarium)的尖镰孢菌(F.oxysporum)可以为害一百多种以上的植物,引起植株的维管束褐化、萎凋及根腐等病徵。依据尖镰孢菌感染作物的专一性可分为不同的分化种(forma specialis,f.sp.)。近年来本研究团队针对台湾尖镰孢菌在香蕉、西瓜及莴苣等作物进行分子指纹分析,已开发出对香蕉黄叶病菌第四号生理小种(F.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4)、西瓜蔓割病菌(F.oxysporum f.sp.niveum)及其他尖镰孢菌等具有专一性的分子检测技术,其中包括以聚合酵素连锁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为基础的即时PCR(real-time PCR)或是绝缘等温PCR(insulated isothermal PCR,iiPCR)等技术来定性或定量检测香蕉黄叶病菌第四号生理小种;以PCR技术进行专一性检测尖镰孢菌和西瓜蔓割病菌。此外也以随机增幅多型性核酸(rapid amplification of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取得之分子指纹搭配接种试验结果判定台湾莴苣萎凋病菌(F.oxysporum f.sp.lactucae)存在有第叁号生理小种及遗传的歧异度。最近我们也利用病原菌对寄主植物的病原性反应与它们的营养体亲和群(vegetative compatibility group,VCG)分析及核醣体去氧核醣核酸内转录区间(ribosomal DNAintergenic spacer,rDNAIGS)定序结果等证据,认为目前十字花科黄叶病菌的分化种命名应该重新检讨,其中甘蓝与芥蓝黄叶病菌应重新命名为F.oxysporum f.sp.oleraceae nov.f sp.。此外,笔者等亦利用农杆菌辅助转殖法(Agrobacteria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ATMT)成功获得带有绿萤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并稳定表现绿萤光的西瓜蔓割病菌弱毒力菌株,其对西瓜的侵入感染过程与野生型菌株略有不同,目前正陆续筛选更多致病力改变的西瓜蔓割病菌突变菌株,将有助于未来厘清西瓜蔓割病菌的侵染机制及防治技术的开发。(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海峡两岸真菌学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壁报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1-07)
尖镰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揭示尖镰孢胁迫下黄瓜茎部蛋白质差异,以黄瓜枯萎病高抗品系‘D0327’和感病品系‘649’为试验材料,分别接种2个毒力不同的尖镰孢C9和S1菌株后提取黄瓜茎部蛋白,运用双向电泳技术研究了尖镰孢侵染后茎部蛋白质组的变化。结果表明,2个尖镰孢菌胁迫下,抗感材料茎部蛋白表达发生了变化。茎部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与对照图谱进行比较分析,成功鉴定出8个差异蛋白点。强毒力菌株C9胁迫下,感病品系中鉴定出3个差异蛋白,分别是烯醇化酶及亚基、肌动蛋白和放氧增强蛋白,抗病品系中差异蛋白为烯醇化酶及亚基、磷酸丙糖异构酶和核苷酸二磷酸激酶。弱毒力菌株S1胁迫下,感病品系中差异蛋白为Csf-2蛋白,抗病品系中差异蛋白为放氧增强蛋白。这些蛋白分别参与能量代谢、光合作用和胁迫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尖镰孢论文参考文献
[1].王育选,王建明,吕艺瑶,李新凤.21株尖镰孢菌SSR遗传多样性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8
[2].杨森,祝海娟,杜洪锐,陈瑞雪,党悦嘉.尖镰孢胁迫下黄瓜茎部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J].植物保护.2018
[3].黄铭慧,张思奇,孙丽萍,张丽,李永刚.抗、感大豆品种对尖镰孢根腐病菌侵染及毒素的反应[J].植物保护.2017
[4].张婵娟,廖胜泉,宋欢,赵雪,韩英鹏.大豆种质资源对尖镰孢菌根腐病的抗性鉴定及生理分析[J].大豆科学.2017
[5].朱琳,孙素丽,孙菲菲,段灿星,朱振东.绿豆尖镰孢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7
[6].黄铭慧.大豆尖镰孢根腐病拮抗菌X2生防菌剂的研制与应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7
[7].李捷,冯丽丹,杨成德,王有科,何静.接种尖镰孢菌对枸杞苯丙烷代谢关键酶及产物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6
[8].徐成辰.藤仓镰孢菌和尖镰孢菌甜瓜专化型对氰烯菌酯抗药性风险评估[D].南京农业大学.2016
[9].李捷,冯丽丹,王有科,何静,陈秀蓉.尖镰孢菌(Fusariumoxysporum)侵染对枸杞光合和荧光参数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5
[10].张碧芳,林盈宏,李思仪,黄振文.台湾尖镰孢菌之研究进展[C].第十二届海峡两岸真菌学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壁报论文摘要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