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玻纤增强混凝土耐久性的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殿功[1](2021)在《高强度GFRP纤维筋与耐久性》文中研究指明FRP纤维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好,是消除钢筋锈蚀危害,降低维护费用,实现全寿命设计的最佳选项。GFRP螺纹筋性价比高,成本低,应用前景好,但以往的产品,拉伸强度低于CFRP和AFRP。比较传统钢筋混凝土虽然极大增强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但在腐蚀性环境侵蚀中强度性能保留率仍需要提高。应用先进的制造技术生产的GFRP筋已经达到美国ACI440-6M规范对碳纤维筋(CFRP)的强度要求,断裂脆性也有突破提升。高强度GFRP筋的应用可有力支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增加,更有利于GFRP混凝土结构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
申娟[2](2021)在《高透光混凝土及其节能与力学特性》文中研究表明当前,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已成为国际建筑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推进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绿色建筑不仅能够节约能源、减轻环境负荷,而且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为舒适、健康的空间环境。而绿色建材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只有展开对绿色建材的研发和应用,才能构建绿色建筑,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由此,一种新型建筑材料——“透光混凝土”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将透光材料均匀分布于混凝土中的复合材料,能够透过光线,使得混凝土变得非常明亮、通透。透光混凝土不仅凭借其良好的美观性和装饰性改变了传统墙体沉闷、阴暗、庞大单调的效果,而且其良好的透光性、绝热性能够大大提高室内的采光水平和室舒适度,降低照明能耗和采暖/制冷能耗,能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为了促进透光混凝土的推广和应用,本论文对透光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及其基本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对透光混凝土墙体的传热机理以及其对室内环境和建筑能耗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对透光混凝土墙体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为了实现透光混凝土工业化生产,自主研发了一种透光混凝土工程化施工设备及施工方法,并细化了各种透光材料的透光混凝土制备工艺。为了得到透光混凝土透光性能与光纤空间分布的关系以及透光率的计算表达式,结合透光混凝土的透光试验,利用ZEMAX光学分析软件对透光混凝土建立了透光率预测模型。采用玻璃纤维网格布制备出玻纤增强透光混凝土,并对其制备工艺以及基本性能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透光混凝土能够完全的透过可见光和红外光,透光混凝土透光率的大小与光纤间距、光纤半径密切相关;在加入玻璃纤维网格布后透光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冻融性以及抗渗性均得到明显提高,而且使得透光混凝土表现出更好的整体性和延性。(2)采用试验研究与ANSYS软件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透光混凝土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和耐候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无论在夏季还是冬季,透光混凝土墙体都能有效的降低室内与室外的热交换;透光混凝土墙体整体的温度应力和变形均小于普通墙体整体的温度应力和变形,表明透光混凝土墙体有着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且能够降低墙体开裂的风险;不管是高温-淋水阶段还是加热-冷冻阶段,透光混凝土墙体整体的应力和变形均小于普通墙体整体的应力和变形,表明透光混凝土墙体在抵御恶劣天气变化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墙体产生空鼓和裂缝的风险,提高墙体的耐久性。(3)采用试验研究与ANSYS、ECOTECT软件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透光混凝土墙体对室内环境和建筑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透光混凝土房室内温度分布比普通房更为均匀,其室内温度也更接近人体舒适温度;在最不利条件全阴天情况下,透光混凝土房内的自然采光水平要明显高于普通房,平均照度提高了近一倍;在人工照明条件下,透光混凝土房的全局照度比普通房提高了 34.4%,且照明时间比普通房降低了 45.3%;透光混凝土墙体使得室内的舒适度提高了 24.7%,不满意度PPD降低了 34.5%;在最冷日透光混凝土房耗能降低了 14.2%,全年总耗能量降低了 15%,其中占比重最大的采暖总耗能降低了 20%,表明透光混凝土墙体的节能效果明显,尤其对如大连地区这种日照条件好的寒冷区域节能效果更佳。(4)采用ABAQUS分别对未加固透光混凝土墙体、配筋透光混凝土墙体、配纤增强透光混凝土墙体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未加固透光混凝土墙体受压破坏后裂缝宽度较大,呈现明显的“X”形破坏;透光混凝土墙体经过配筋加固后,不但使得其抗压承载力得到有效提高,而且明显改善了墙体的脆性破坏特征;水平配GFRP网格布使得透光混凝土墙体的承载力和整体性均得到明显提升。在低周反复加载作用下,未加固透光混凝土墙体的抗震性能最差,而配筋加固和水平配GFRP网格布能够显着提高透光混凝土墙体的变形能力和抗震性能。GFRP网格布发挥了其良好的抗拉性对于墙体裂缝的迅速扩展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随着配筋率的提高,配纤增强透光混凝土的耗能分别提高了约32%,79%,138%,表明配筋+配纤加固方式的抗震性能最好。
魏江涛[3](2020)在《自密实混凝土抗拉压性能研究及其工程应用》文中提出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双模结构对混凝土的要求较高,而混凝土作为工程项目中必备的材料之一,但是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装配式结构连接、玻纤杆新型混凝土结构设计等方面仍然有较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自密实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以及其在装配式双模结构等中的应用有一定意义。本文选用0%、10%、20%、30%、40%的粉煤灰掺量来研究自密实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发现粉煤灰掺量为20%时,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最优,在混凝土试块养护28d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达到52.35MPa,在养护60d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为59.96MPa。在掺入20%粉煤灰的基础上,选用0%、0.5%、1%、1.5%、2%掺量的纳米二氧化硅,研究纳米二氧化硅掺量对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混凝土中掺入1.5%的纳米二氧化硅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最优,在养护28d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为59.56MPa,在混凝土养护60d时,混凝土抗压强度为68.07MPa。同时研究以上五种粉煤灰掺量时,抗拉强度与粉煤灰的掺入有关,在混凝土养护28d时,在掺入20%粉煤灰时混凝土抗拉强度最优,抗拉强度为5.03MPa;在掺入20%粉煤灰的基础上掺入以上五种掺量的纳米二氧化硅,发现在混凝土试块养护28d时,掺入1.5%纳米二氧化硅时,混凝土抗拉强度最优,抗拉强度为5.80MPa。在研究自密实混凝土-玻璃纤维杆结构握裹力影响因素时,发现混凝土-玻纤杆结构的握裹力影响因素有: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玻璃纤维杆的埋深以及玻璃纤维杆的直径。并且握裹力与以上影响因素呈正相关,并且得出了自密实混凝土-玻纤杆结构握裹力的计算公式。
朱云涛[4](2020)在《玻璃纤维和硅灰对水泥砂浆力学和收缩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新型建筑材料越来越重视。其中,玻璃纤维作为一种水泥增强材料得到许多专家的重视,并成为混凝土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未来方向。这种材料力学性能优异,抗拉强度高,弹性模量大,能有效弥补砂浆和混凝土的弱点,提升其抗压和抗弯曲性能。另外,玻璃纤维对砂浆和混凝土内部收缩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在工程上表现为减少收缩开裂,能够解决工程上遇到的难题。本文首先研究了不同掺量(0、2.5%、5%和7.5%)玻璃纤维短切丝对水泥砂浆力学性能和收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玻璃纤维能有效提高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也能抑制砂浆的自收缩和干缩。其中,相比参照组,5%玻璃纤维掺量的水泥砂浆28天抗压强度提升了 23.66%,达到60.37MPa,自收缩和干缩分别减少16.5%和14.12%。其次,研究了不同掺量(0、5%、10%和15%)玻纤粉对水泥砂浆力学性能和收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玻纤粉的掺量对砂浆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的影响不明显,但是它能有效减少砂浆自收缩和干缩。其中,5%掺量的水泥砂浆自收缩和干燥应变分别为-411με和-763με,相比参照组,自收缩降幅为40.09%,干缩降幅为40.16%。5%玻纤粉掺量水泥砂浆,折压比最大,韧性最好。最后,用0、5%、10%和15%硅灰改性玻璃纤维水泥砂浆的力学性能和收缩特性。结果表明,随硅灰掺量的增大,砂浆的抗折强度变大,抗压强度先增加后减小,折压比变大,韧性增强。10%硅灰掺量玻璃纤维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最大,达到66.82MPa,相比参照组提高了 10.6%;硅灰加大了玻璃纤维水泥砂浆的收缩,自收缩和干缩都不同程度的变大。本文研究表明玻璃纤维是一种理想的水泥砂浆增强材料,对抗折强度提升明显,一定掺量范围内也能提升抗压强度,同时可以抑制砂浆内部自收缩和干燥收缩,增大试件折压比,提升其韧性;硅灰在一定掺量范围内能够同时提高玻璃纤维砂浆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但是会增加自收缩应变和干燥收缩应变。因而,有效利用玻璃纤维材料和硅灰资源,在制备高性能混凝土领域有很好的前景,对推动玻璃纤维混凝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图26表12参81
张健[5](2020)在《弯曲荷载下GRC的力学行为》文中提出玻璃纤维增强水泥(Glass Fiber Reinforced Cement,GRC)是一种现代建筑的新型复合材料,它一般采用喷射法、预混法、铺网法、缠绕法(GRC管)和压入法等,将耐碱玻璃纤维掺入水泥砂浆或水泥净浆中而成。GRC作为一种新型建筑复合材料,因其拥有强度高、韧性好、吸水率低、绿色环保、不易褪色、造价低、重量轻且与主体建筑具有同等使用寿命等诸多优点,自问世以后就受到大量研究者的青睐得以飞速发展,现已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因GRC的长期性和力学性能在工程应用上表现不佳,使其不能作用于承重构件,这大大地限制了GRC材料的发展与推广。玻璃纤维砂浆的力学性能受到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而玻璃纤维、水泥基质、成型工艺是影响其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多年来玻璃纤维、水泥基质、成型工艺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围绕弯曲荷载下GRC力学行为研究为主题,从玻璃纤维、水泥基质、成型工艺等因素对GRC力学行为的影响做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探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1)弯曲荷载下玻璃纤维特性对GRC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玻璃纤维长度、玻璃纤维掺量、不同水胶比下玻璃纤维掺量和不同砂胶比下玻璃纤维掺量对GRC力学行为的影响。(2)弯曲荷载下水泥基质对GRC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水胶比和砂胶比对GRC力学行为的影响。(3)弯曲荷载下成型工艺对GRC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成型压力、压力成型时水胶比和压力成型时保载时间对GRC力学行为的影响。弯曲荷载下玻璃纤维特性对GRC力学行为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GRC的抗弯强度,随着短切玻璃纤维长度的增加而加强,但过长对强度不利;玻璃纤维长度对增韧效果不明显;玻璃纤维长度为20mm时,GRC有较高的断裂能。玻纤掺量对GRC强度贡献较小,但是随着玻纤掺量的提高,GRC的韧性明显改善;少量的玻纤即可增加GRC的断裂能,且增加幅度明显。当水胶比为0.32、0.4和0.5时,随着玻璃纤维掺量的提高,GRC的韧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GRC的断裂能总体呈上升趋势;当水胶比为0.32和0.4时,GRC的抗弯强度波动幅度较小,水胶比为0.5时,GRC的抗弯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当砂胶比为0.75、1和1.25,随着玻纤掺量的提高,GRC的韧性得到明显的改善,GRC的抗弯强度、断裂能数据波动幅度较大,没有明显的规律。弯曲荷载下水泥基质对GRC力学行为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水胶比从0.32增加到0.50,GRC的抗弯强度不断降低且韧性越来越好,GRC断裂能不断增加,增幅达到227%。砂胶比从0.75增加到1.75,GRC的抗弯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砂胶比为1和1.25时,弯曲应力挠度曲线下降段最平缓,说明砂胶比过高或者过低对增韧不利;GRC断裂能从535N/m下降到223N/m。弯曲荷载下工艺条件对GRC力学行为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当玻纤掺量为1.5%、2.5%和3.5%时,随着成型压力的提高,GRC的抗弯强度随之增加,而韧性越来越差;GRC断裂能均下降。在相同成型压力下,随着水胶比的增加,GRC抗弯强度变化幅度较小,GRC的韧性得到明显改善且断裂能大幅增加。相同成型压力下,保载时间对GRC抗弯强度的影响较小且其对断裂能影响不明显;保载时间越长,GRC的脆性破坏特征越明显。
周世杰[6](2020)在《耐碱玄武岩纤维增强海水海砂水泥基复合材料的耐久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洋工程是我国乃至世界都在努力开发建设的领域,为了推动海洋工程的发展,降低海洋工程开发的难度和成本,本文研究并制备了高强度、高耐久性、高工作性的耐碱玄武岩纤维增强海水海砂水泥基复合材料(简称为海水海砂混凝土),主要从纤维-基体-复合材料这三个方面开展了以下的研究:(1)通过在NaOH和Ca(OH)2溶液中的加速腐蚀试验,并采用一系列表征手段,包括质量损失分析、ICP化学成分分析、SEM微观形貌观察,评价了四种玄武岩纤维的耐碱性能,分析了玄武岩纤维在不同碱溶液中的腐蚀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化学成分的玄武岩纤维耐碱性能具有明显差异,玄武岩纤维在NaOH溶液中的侵蚀机理主要是以OH-破坏纤维的骨架成分Si O2和Al2O3为主,在饱和Ca(OH)2溶液中是以块状脱落的侵蚀为主;氧化锆的掺入能够有效提升玄武岩纤维的耐碱性,制备得到的耐碱玄武岩纤维,在90℃NaOH和100℃的Ca(OH)2溶液中腐蚀24h的质量损失率仅为34.4%和3.87%。(2)开展正交试验设计,借鉴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对水泥-硅灰-粉煤灰胶凝体系的海水海砂混凝土进行基体配合比研究,随后采用自行制备的耐碱玄武岩纤维原丝和耐碱玄武岩纤维浸胶纱,设置不同短切长度和掺量的试验组,进行基本力学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硅灰具有较高活性,在早期发挥主导作用,粉煤灰活性较低,但是在后期对强度影响变大,海砂作为唯一的骨料,是基体后期强度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采用耐碱玄武岩纤维原丝大多数情况下不仅会降低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对各类强度还起到了略微的削弱作用,而耐碱玄武岩纤维浸胶纱对基体的增强效果则比原丝好,特别是12mm长度的浸胶纱纤维起到了稳定的增强作用。(3)开展了纤维增强海水海砂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耐久性实验,设置普通玄武岩纤维、耐碱玄武岩纤维原丝、耐碱玄武岩纤维浸胶纱以及钢纤维试验组分别作对比试验,并设置30d、60d、90d、120d、150d为测试龄期,结果表明:本文所研制的海水海砂混凝土具备良好的耐硫酸盐侵蚀性能,混凝土外表损失程度较轻;普通玄武岩纤维的增强效果最差,并且该试验组试件受到硫酸盐侵蚀的强度劣化程度也最大,特别是抗折强度150d耐蚀系数低于70%;钢纤维实验组的混凝土试块表面出现严重的锈迹,影响观感,但是内部的钢纤维却保存良好,并有效发挥作用;耐碱玄武岩纤维浸胶纱和钢纤维实验组抗硫酸盐侵蚀能力最好,其试件在150d侵蚀后,仍具备75%以上的强度耐蚀系数。
彭卓[7](2020)在《玄武岩织物增强碱激发矿渣粉煤灰砂浆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碱激发胶凝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能耗低、耐腐蚀、环境友好、热稳定性好等诸多优点,是材料领域当前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但是碱激发材料也存在抗拉强度小、延性差、易开裂等类似水泥材料的缺陷。玄武岩织物可以增强碱激发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体积稳定性,将两者结合制备成玄武岩织物增强碱矿渣粉煤灰砂浆复合材料,既获得了具有轻质高强、良好增强和控裂性能的建筑制品,又满足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本文主要对玄武岩织物增强碱矿渣粉煤灰砂浆的粘结性能、室温下及高温后的弯曲性能以及耐久性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获得如下研究成果:玄武岩织物增强碱矿渣粉煤灰砂浆试件的拔出试验结果表明,环氧涂层能充分发挥纤维的整体协同作用,从而增强玄武岩织物增强碱矿渣粉煤灰砂浆的界面粘结性能。经环氧浸渍处理后的纤维织物,增加纬向纤维束和内埋条带宽度对经向纤维的拔出性能均有一定提高作用,且条带宽度的影响更显着。玄武岩织物增强碱矿渣粉煤灰砂浆试件室温下的三点弯曲试验结果表明,玄武岩织物增强碱矿渣粉煤灰砂浆的弯曲力学性能受织物层数影响明显,随着织物层数的增加,试件表现出更优异的抗弯承载力和更高的韧性。环氧涂层这一表面处理方法可以提高试件的抗弯承载力,但是会导致应力-应变曲线陡降,降低试件韧性。通过研究玄武岩织物增强碱矿渣粉煤灰砂浆试件高温后弯曲力学性能发现,随着温度升高,由于基体和玄武岩纤维的劣化,玄武岩织物增强碱激发矿渣粉煤灰砂浆试件抗弯承载力近乎呈线性下降,并且破坏模式由多重开裂转变为单一裂缝破坏,经800℃高温处理1h后,试件的残留弯曲强度仅为1.67MPa。改性环氧树脂浸渍在600℃以下对弯曲强度有增强作用,超过600℃随着环氧树脂的挥发和界面粘结性能下降,环氧浸渍试件的弯曲强度会大幅下降。织物层数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试件高温后的力学性能,但提高效果随温度升高逐渐减弱,到600℃增加织物层数对涂覆处理后试件的抗弯承载力几乎没有影响。通过加速老化试验发现,相较于硅酸盐水泥砂浆试件,织物增强碱激发水泥砂浆试件经加速老化后性能劣化更为显着,老化24天碱激发水泥砂浆试件和硅酸盐水泥砂浆试件的强度保留率分别为68.94%和81.69%。环氧涂层能提高试件的弯曲强度,并且延缓老化初期即6天内弯曲强度的下降速率,但延缓效果随龄期逐渐削弱,至18天已基本失效。相对于弯曲强度,老化腐蚀对于极限弯曲应变的降低更为明显。硅酸盐水泥砂浆基体中的玄武岩纤维多为局部点蚀,而碱激发水泥砂浆基体中的玄武岩纤维多呈整体麻面。环氧涂层能有效延缓玄武岩织物在碱激发胶凝材料中的性能劣化,但在加速老化过程中会逐渐降解导致失效,因此需要研究更为有效的表面处理方式以提升其耐久性。
林志强[8](2020)在《三维多孔复合材料增强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混凝土有较好的抗压性能和耐久性能,但其脆性高,容易开裂,应用场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不断地摸索中,钢筋混凝土终于应运而生。尽管钢筋混凝土材料已拥有巨大的性能优势,但人们针对它的研究依然没有停止。钢筋混凝土密度大,且混凝土内部的钢筋容易锈蚀,导致整体膨胀、开裂、整体承载能力下降,这些问题制约着钢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针对这些有待改进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使用三维多孔复合材料增强混凝土的设想。三维多孔复合材料由多孔织物作为增强基,树脂作为基体复合得到。三维多孔织物本身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强度高、不易断裂;且与树脂复合后比强度、比模量高,抗冲击性、抗弯性、抗压性、抗腐蚀性好。因此可以很好地解决普通混凝土脆性高、易开裂的问题,以及钢筋混凝土中钢筋易锈蚀,导致整体膨胀、开裂、整体承载能力下降的问题。无论是普通混凝土还是钢筋混凝土,他们的抗冲击性能都很差,在受到冲击载荷作用后容易发生脆性断裂和脱落。考虑到三维多孔复合材料本身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为了较好地利用三维多孔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能增强混凝土整体结构的抗冲击性能,本课题设计并织造了4种不同孔洞结构的三维织物,包括正三角形、正方形、等腰梯形、正六边形,经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工艺复合后,通过抗冲击实验探究了不同孔洞结构对三维多孔复合材料抗冲击性能的影响。随后选取抗冲击性能最好的正六边形孔洞结构织造相应的大尺寸三维多孔织物,并研究不同复合方式在复合具有一定高度的大尺寸三维多孔织物时的效果。选取复合效果最好的手糊工艺对三维多孔织物进行复合,得到孔洞结构为正六边形的三维多孔复合材料,并与混凝土进行复合,验证三维多孔复合材料增强混凝土的可行性。最后通过与纯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的抗冲击、抗压、抗弯性能对比测试,探讨三维多孔复合材料增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李茜莎[9](2020)在《耐碱玻纤和粉煤灰对轻质混凝土强度及冻融耐久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以陶粒为粗骨料制备了轻质混凝土试件,研究了耐碱玻纤、粉煤灰增强材料对轻质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冻融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耐碱玻纤掺量的增加,同一龄期轻质混凝土试件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过高的耐碱玻纤掺量不利于强度的增长,且耐碱玻纤对试件抗拉强度的影响大于抗压强度,其最优掺量为0.6 kg/m3;掺入适量的粉煤灰(≤15%)能提高轻质混凝土的强度,提升幅度与掺量成正比,但掺量较大时对强度不利;与未掺耐碱玻纤的试件相比,当耐碱玻纤掺量低于0.6 kg/m3和1.0 kg/m3时,能分别提升试件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和降低质量损失率,改善幅度与耐碱玻纤的掺量正相关;粉煤灰掺量低于15%时有利于提高试件的冻融耐久性,但掺量较高(≥20%)则会降低试件的冻融耐久性指标。
钟庆明[10](2019)在《玻纤增强筋混凝土盾构收发洞门的材料及结构性能分析》文中提出纤维增强聚合物(FRP)经过多年发展,已经逐步应用于现代工程的各个方面。目前相对缺乏对纤维复合材料的多批次性能研究。另外根据其材料特性,结合相关专门的设计规范对纤维增强聚合物进行实际工程应用还不普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D公司近年生产的玻纤增强筋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从材料特性到产品应用的系列研究。以D公司近年来实际生产的玻纤增强筋为研究对象,对其拉伸性,剪切强度,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检测统计分析。并对玻纤增强筋在混凝土结构中的粘结力,耐久性以及弯筋在混凝土中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分析。为玻纤增强筋应用于实际建筑工程,提供了材料基础应用特性。依据D公司在具体海外工程应用项目,研究了根据美国混凝土协会的FRP混凝土设计规范(ACI440系列),对相关混凝土结构进行设计的方法。本文的结论如下:1.在设计玻纤增强筋的产品性能时,只有足够的可靠性(99.87%)下设定产品的保证强度,才可以使产品的长期的多批次的力学性能可以稳定在保证强度之上。2.由于玻纤增强筋在实际应用中是与混凝土相互作用的,因此需要对玻纤增强筋在混凝土环境中的粘结力,耐久性和弯筋承载力进行检测。这是将玻纤增强筋应用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前提条件。D公司生产的缠绕喷砂玻纤增强筋,粘结力可以满足ACI规定9.8MPa;对永久性结构使用的耐久性玻纤增强筋可以在持荷工况下,经过60年,拉伸强度保持率在70%以上;混凝土结构中使用到的弯筋,实际的承载力为270MPa以上,满足ACI设计所需的180MPa的要求。3.用玻纤增强筋在盾构机穿越部位的地下连续墙替代钢筋可以使盾构直接切削连续墙结构,从而实现盾构机的快速始发与接收,并且减小了安全风险,且加快了施工进度。根据国际上广泛认可的玻纤增强筋设计原则ACI440.1进行设计。设计的方法采用试配筋材后,然后基于规范的要求对进行承载力验算。设计和验算的有效性,在实际工程中得到验证。4.由于玻纤增强筋本身的产品特性,必须编制合适的施工方案,以保证玻纤增强筋可以在施工中不受到破坏。
二、玻纤增强混凝土耐久性的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玻纤增强混凝土耐久性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高透光混凝土及其节能与力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透光混凝土制备工艺研究现状 |
1.2.2 透光混凝土性能研究现状 |
1.2.3 透光混凝土应用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存在的问题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透光混凝土的制备及其基本性能 |
2.1 引言 |
2.2 透光混凝土的制备 |
2.2.1 透光材料 |
2.2.2 基体材料 |
2.2.3 制备工艺 |
2.3 透光性能 |
2.3.1 透光性能试验 |
2.3.2 ZEMAX仿真建模 |
2.3.3 结果分析 |
2.4 力学性能 |
2.5 抗冻融性能 |
2.6 抗渗性能 |
2.7 本章小结 |
3 透光混凝土墙体传热特性及其耐候性能 |
3.1 引言 |
3.2 数值计算理论 |
3.2.1 温度场计算理论 |
3.2.2 温度应力计算理论 |
3.2.3 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温度场及温度应力计算理论 |
3.3 透光混凝土墙体传热特性分析 |
3.3.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3.3.2 透光混凝土墙温度场分析 |
3.3.3 透光混凝土墙温度应力与墙体变形分析 |
3.4 透光混凝土墙体耐候性能分析 |
3.4.1 边界条件的设置 |
3.4.2 高温-淋水作用下温度效应分析 |
3.4.3 加热-冷冻作用下下温度效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透光混凝土墙体对室内环境与能耗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室内热环境分析 |
4.2.1 物理模型 |
4.2.2 数值模型 |
4.2.3 边界条件 |
4.2.4 模型及计算方法校验 |
4.2.5 结果分析 |
4.3 室内光环境分析 |
4.3.1 研究方法 |
4.3.2 结果分析 |
4.4 能耗分析 |
4.4.1 空间舒适度分析 |
4.4.2 室内得热/失热分析 |
4.4.3 能耗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透光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 |
5.1 引言 |
5.2 分析模型与单元类型的确定 |
5.2.1 分析模型的选择 |
5.2.2 模型的基本假定 |
5.2.3 单元类型和材料模型的确定 |
5.3 材料的本构关系 |
5.3.1 透光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5.3.2 砂浆的本构关系 |
5.3.3 钢筋的本构关系 |
5.4 材料损伤模型参数的确定 |
5.4.1 弹性参数 |
5.4.2 塑性参数 |
5.4.3 损伤因子 |
5.4.4 试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透光混凝土墙体抗震性能 |
6.1 引言 |
6.2 模型建立 |
6.2.1 模型基本情况说明 |
6.2.2 边界约束与加载方式 |
6.3 竖向加载模拟分析 |
6.3.1 未加固透光混凝土墙体有限元分析 |
6.3.2 配筋透光混凝土墙体有限元分析 |
6.3.3 配纤增强透光混凝土墙体有限元分析 |
6.4 水平单调加载模拟分析 |
6.5 低周期往复加载模拟分析 |
6.5.1 破坏特征 |
6.5.2 滞回性能 |
6.5.3 骨架曲线 |
6.5.4 刚度退化 |
6.5.5 耗能能力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自密实混凝土抗拉压性能研究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自密实混凝土研究现状 |
1.2.2 掺入粉煤灰时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2.3 掺入纳米二氧化硅时自密实混凝土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原材料及实验内容 |
2.1 引言 |
2.2 试验原材料 |
2.2.1 水泥 |
2.2.2 粉煤灰 |
2.2.3 纳米二氧化硅 |
2.2.4 粗骨料 |
2.2.5 细骨料 |
2.2.6 外加剂 |
2.2.7 水 |
2.3 自密实混凝土的制备及试验设备 |
2.3.1 抗压试块制备 |
2.3.2 抗拉试块制备 |
2.3.3 握裹力试块制备 |
2.3.4 实验仪器 |
2.5 小结 |
3 自密实混凝土抗压强度研究 |
3.1 引言 |
3.2 粉煤灰对自密实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 |
3.2.1 试验与结果 |
3.2.2 分析与讨论 |
3.3 掺入纳米二氧化硅时自密实混凝土抗压试验 |
3.3.1 试验与结果 |
3.3.2 分析与讨论 |
3.4 小结 |
4 自密实混凝土抗拉强度研究 |
4.1 引言 |
4.2 掺入粉煤灰时自密实混凝土的抗拉试验 |
4.2.1 试验与结果 |
4.2.2 分析与讨论 |
4.3 掺入纳米二氧化硅时自密实混凝土抗拉试验 |
4.3.1 试验与结果 |
4.3.2 讨论与分析 |
4.4 小结 |
5 自密实混凝土-玻纤杆结构握裹力研究及其应用 |
5.1 引言 |
5.2 试验方案 |
5.3 试验结果 |
5.3.1 讨论与分析 |
5.3.2 混凝土-玻璃纤维杆握裹力的计算分析 |
5.4 自密实混凝土-玻璃纤维杆的工程应用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玻璃纤维和硅灰对水泥砂浆力学和收缩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纤维混凝土研究发展概况 |
1.2.1 常用的纤维混凝土 |
1.2.2 GRC材料的发展及特性 |
1.2.3 玻璃纤维在工程中的应用 |
1.3 水泥砂浆收缩研究现状 |
1.3.1 自收缩 |
1.3.2 干燥收缩 |
1.4 纤维混入砂浆的理论解释 |
1.5 硅灰材料的作用机理研究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性能指标 |
2.1.1 水泥 |
2.1.2 砂子 |
2.1.3 玻璃纤维 |
2.1.4 硅灰 |
2.1.5 水和减水剂 |
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
2.3 试块的制备及测试方法 |
2.3.1 试块的制备 |
2.3.2 抗折性能测试方法 |
2.3.3 抗压性能测试方法 |
2.3.4 砂浆自收缩的测量方法 |
2.3.5 砂浆干缩的测量方法 |
3 玻璃纤维材料对水泥砂浆力学和收缩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试验配合比设计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抗折强度 |
3.3.2 抗压强度 |
3.3.3 自收缩 |
3.3.4 干缩 |
3.3.5 折压比 |
3.4 本章小结 |
4 硅灰对玻璃纤维水泥砂浆力学和收缩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试验配合比设计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抗折强度 |
4.3.2 抗压强度 |
4.3.3 自收缩 |
4.3.4 干缩 |
4.3.5 折压比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弯曲荷载下GRC的力学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GRC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 |
1.1.2 GRC材料的特点 |
1.1.3 GRC在工程上的应用 |
1.2 GRC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1.2.1 影响GRC力学性能的研究机理 |
1.2.2 改善GRC力学性能的技术措施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玻璃纤维 |
2.1.2 硫铝酸盐水泥 |
2.1.3 砂子 |
2.1.4 减水剂 |
2.1.5 拌合水 |
2.2 实验方法 |
2.2.1 拌合物制备工艺 |
2.2.2 压力成型实验方法 |
2.2.3 试件抗弯实验方法 |
2.2.4 断裂能分析方法 |
第3章 弯曲荷载下玻纤特性对GRC力学行为的影响 |
3.1 玻璃纤维长度对GRC力学行为的影响 |
3.1.1 GRC配合比设计与试验结果 |
3.1.2 玻璃纤维长度对GRC抗弯强度的影响 |
3.1.3 玻璃纤维长度对GRC弯曲应力—挠度曲线的影响 |
3.1.4 玻璃纤维长度对GRC断裂能的影响 |
3.2 玻璃纤维掺量对GRC力学行为的影响 |
3.2.1 GRC配合比设计与试验结果 |
3.2.2 玻璃纤维掺量对GRC抗弯强度的影响 |
3.2.3 玻璃纤维掺量对GRC弯曲应力—挠度曲线的影响 |
3.2.4 玻璃纤维掺量对GRC断裂能的影响 |
3.3 不同水胶比时玻璃纤维掺量对GRC力学行为的影响 |
3.3.1 GRC配合比设计与试验结果 |
3.3.2 不同玻璃纤维掺量对GRC抗弯强度的影响 |
3.3.3 不同水胶比时玻璃纤维掺量对GRC弯曲应力—挠度曲线的影响 |
3.3.4 不同水胶比时玻璃纤维掺量对GRC断裂能的影响 |
3.4 不同砂胶比时玻璃纤维掺量对 GRC 力学行为的影响 |
3.4.1 GRC配合比设计与试验结果 |
3.4.2 不同砂胶比时玻璃纤维掺量对GRC抗弯强度的影响 |
3.4.3 不同砂胶比时玻璃纤维掺量对GRC弯曲应力—挠度曲线的影响 |
3.4.4 不同砂胶比时玻璃纤维掺量对GRC断裂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弯曲荷载下水泥基质对GRC力学行为的影响 |
4.1 水胶比对GRC力学行为的影响 |
4.1.1 GRC配合比设计与试验结果 |
4.1.2 水胶比对GRC抗弯强度的影响 |
4.1.3 水胶比对GRC弯曲应力—挠度曲线的影响 |
4.1.4 水胶比对GRC断裂能的影响 |
4.2 砂胶比对GRC力学行为的影响 |
4.2.1 GRC配合比设计与试验结果 |
4.2.2 砂胶比对GRC抗弯强度的影响 |
4.2.3 砂胶比对GRC弯曲应力—挠度曲线的影响 |
4.2.4 砂胶比对GRC断裂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弯曲荷载下工艺条件对GRC力学行为的影响 |
5.1 成型压力对GRC力学行为的影响 |
5.1.1 GRC配合比设计与试验结果 |
5.1.2 成型压力对GRC抗弯性能的影响 |
5.1.3 成型压力对GRC弯曲应力—挠度曲线的影响 |
5.1.4 成型压力对GRC断裂能的影响 |
5.2 压力成型时水胶比对GRC力学行为的影响 |
5.2.1 GRC配合比设计与试验结果 |
5.2.2 压力成型时水胶比对GRC抗弯性能的影响 |
5.2.3 压力成型时水胶比对GRC弯曲应力-挠度曲线的影响 |
5.2.4 压力成型时水胶比对GRC断裂能的影响 |
5.3 压力成型时保载时间对GRC力学行为的影响 |
5.3.1 GRC配合比设计与试验结果 |
5.3.2 成型压力保载时间对GRC抗弯性能的影响 |
5.3.3 压力成型时保载时间对GRC弯曲应力—挠度曲线的影响 |
5.3.4 压力成型时保载时间对GRC断裂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附录 A 附录内容名称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耐碱玄武岩纤维增强海水海砂水泥基复合材料的耐久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的概述 |
1.2.2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概述 |
1.2.3 玄武岩纤维耐碱性研究现状 |
1.2.4 玄武岩纤维增强混凝土研究现状 |
1.2.5 海水海砂混凝土及其耐久性研究现状 |
1.2.6 现阶段研究不足之处 |
1.3 本文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玄武岩纤维的耐碱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案 |
2.2.1 耐碱玄武岩纤维制备 |
2.2.2 耐碱玄武岩纤维性能测试方法 |
2.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2.3.1 质量损失率分析 |
2.3.2 不同碱溶液中腐蚀机理分析 |
2.3.3 微观形貌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耐碱玄武岩纤维增强海水海砂水泥基材料基本力学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案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基体配合比正交试验方案 |
3.2.3 纤维单因素试验方案 |
3.2.4 试件的成型与养护 |
3.2.5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2 抗折强度分析 |
3.3.3 抗压强度分析 |
3.3.4 单轴拉伸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耐碱玄武岩纤维增强海水海砂水泥基材料耐久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硫酸盐侵蚀机理简述 |
4.3 实验方案 |
4.3.1 实验材料 |
4.3.2 试验组设置 |
4.3.3 抗硫酸盐侵蚀实验 |
4.3.4 各项指标测试方法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外观损伤分析 |
4.4.2 质量变化规律 |
4.4.3 抗压强度变化规律 |
4.4.4 抗折强度变化规律 |
4.4.5 抗拉强度变化规律 |
4.4.6 耐蚀系数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玄武岩织物增强碱激发矿渣粉煤灰砂浆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TRM的研究现状 |
1.2.1 TRM的界面性能 |
1.2.2 TRM的弯曲力学性能 |
1.2.3 TRM的耐久性 |
1.2.4 TRM的应用 |
1.3 碱激发胶凝材料简介 |
1.4 玄武岩织物简介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玄武岩纤维与碱激发基体的基本力学性能 |
2.1 引言 |
2.2 玄武岩纤维拉伸性能测试 |
2.2.1 玄武岩纤维束截面积的测量 |
2.2.2 玄武岩纤维束基本力学性能 |
2.3 碱激发砂浆的制备及基本力学性能测试 |
2.3.1 原材料 |
2.3.2 配合比及制备方法 |
2.3.3 渗透编织网能力 |
2.3.4 抗折、抗压强度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玄武岩织物增强碱激发砂浆的粘结性能 |
3.1 引言 |
3.2 粘结机理 |
3.3 试验概况 |
3.3.1 试验工况 |
3.3.2 拔出试件制备 |
3.3.3 拔出试验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环氧涂层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
3.4.2 纬向纤维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
3.4.3 条带宽度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玄武岩织物增强碱激发砂浆的弯曲性能 |
4.1 引言 |
4.2 试验概况 |
4.2.1 织物增强碱激发砂浆弯曲试件的制备 |
4.2.2 三点弯曲试验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织物层数对碱激发砂浆试件弯曲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2 环氧涂层对碱激发砂浆试件弯曲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玄武岩织物增强碱激发砂浆高温后弯曲性能 |
5.1 引言 |
5.2 试验概况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基体的耐高温性能 |
5.3.2 玄武岩织物增强碱激发砂浆高温后的弯曲力学性能 |
5.3.3 环氧涂层的影响 |
5.3.4 织物层数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玄武岩织物增强碱激发砂浆的耐久性 |
6.1 引言 |
6.2 加速老化试验简介 |
6.3 试验概况 |
6.3.1 试验工况 |
6.3.2 加速老化试验 |
6.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4.1 加速老化对弯曲力学性能的影响 |
6.4.2 纤维的微观形貌 |
6.4.3 腐蚀机理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三维多孔复合材料增强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1 普通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2.2 钢筋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2.3 纤维增强混凝土及纤维增强塑料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2.4 三维多孔织物的研究现状 |
1.2.5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不同孔洞结构对三维多孔复合材料抗冲击性能的影响 |
2.1 不同孔洞结构三维多孔织物的设计 |
2.1.1 正三角形孔洞结构三维多孔织物的设计 |
2.1.2 正方形孔洞结构三维多孔织物的设计 |
2.1.3 等腰梯形孔洞结构三维多孔织物的设计 |
2.1.4 正六边形孔洞结构三维多孔织物的设计 |
2.2 不同孔洞结构三维多孔织物的织造 |
2.3 不同孔洞结构三维多孔织物的复合 |
2.4 抗冲击性能测试 |
2.4.1 实验方案 |
2.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4.2.1 四种孔洞结构三维多孔复合材料的受力情况分析 |
2.4.2.2 四种孔洞结构三维多孔复合材料的吸能情况分析 |
2.4.2.3 结论 |
2.5 小结 |
3 三维多孔复合材料增强混凝土的制备 |
3.1 大尺寸正六边形孔洞结构三维多孔织物的设计与织造 |
3.1.1 大尺寸正六边形孔洞结构三维多孔织物的设计 |
3.1.2 大尺寸正六边形孔洞结构三维多孔织物的织造 |
3.2 大尺寸正六边形孔洞结构三维多孔织物的复合 |
3.2.1 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工艺 |
3.2.2 手糊工艺 |
3.2.2.1 玻纤增强塑料模具的制备 |
3.2.2.2 复合 |
3.3 增强混凝土的制备 |
3.5 小结 |
4 三维多孔复合材料增强混凝土性能测试 |
4.1 抗冲击性能测试 |
4.1.1 现有的混凝土抗冲击性能测试方法 |
4.1.2 本节的落锤冲击试验 |
4.1.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4.2 抗压性能测试 |
4.3 抗弯性能测试 |
4.4 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耐碱玻纤和粉煤灰对轻质混凝土强度及冻融耐久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试验概况 |
1.1 试验原材料及配合比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抗压强度 |
2.1.1 耐碱玻纤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2.1.2 粉煤灰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2.2 抗拉强度 |
2.2.1 耐碱玻纤对抗拉强度的影响 |
2.2.2 粉煤灰对抗拉强度的影响 |
2.3 质量损失率 |
2.3.1 耐碱玻纤对质量损失率的影响 |
2.3.2 粉煤灰对质量损失率的影响 |
2.4 相对动弹性模量 |
2.4.1 耐碱玻纤对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
2.4.2 粉煤灰对相对动弹性模量影响 |
3 结论 |
(10)玻纤增强筋混凝土盾构收发洞门的材料及结构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复合材料的发展历史 |
1.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组成 |
1.2.1 玻璃纤维 |
1.2.2 其它纤维材料 |
1.2.3 树脂 |
1.3 复合材料的应用 |
1.4 复合材料在建筑工程的应用 |
1.4.1 复合材料桥梁 |
1.4.2 建筑用型材 |
1.4.3 土木工程用纤维增强聚合物 |
1.4.3.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片材用于修补加固 |
1.4.3.2 纤维增强筋用于岩土工程 |
1.4.3.3 纤维增强筋用于混凝土结构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 |
2.1 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GFRP)的生产 |
2.2 玻纤增强筋的外观结构 |
2.3 玻纤增强筋的拉伸力学性能 |
2.4 玻纤增强筋的剪切强度 |
2.5 玻璃化转变温度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玻纤增强筋在混凝土结构内的性能 |
3.1 玻纤增强筋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性能 |
3.2 玻纤增强筋在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
3.2.1 常规钢筋混凝土的耐久性 |
3.2.2 玻纤增强筋非受力情况下的耐久性 |
3.2.3 恒定荷载下的耐久性研究 |
3.3 玻纤增强筋弯筋部位的拉力 |
3.3.1 形状设计 |
3.3.2 力学性能要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玻纤增强筋在盾构收发洞门的应用 |
4.1 玻纤增强筋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 |
4.2 项目背景 |
4.3 设计依据 |
4.4 设计过程 |
4.4.1 设计拉伸强度 |
4.4.2 构件承载力 |
4.4.3 抗弯设计 |
4.4.3.1 主要公式 |
4.4.3.2 强度折减系数 |
4.4.4 抗剪设计 |
4.4.4.1 设计原则及试配剪力筋布置 |
4.4.4.2 混凝土的抗剪力Vc |
4.4.4.3 玻纤增强弯筋的抗剪力Vf |
4.4.5 混凝土温度和收缩控制玻纤增强筋 |
4.4.6 锚固长度和搭接 |
4.5 设计布筋图 |
4.6 玻纤增强筋的布置与钢筋的布置比较 |
4.7 现场施工注意事项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四、玻纤增强混凝土耐久性的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强度GFRP纤维筋与耐久性[A]. 朱殿功. 2021第八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暨2021第二届钢筋混凝土耐久性与设施服役安全大会论文集, 2021
- [2]高透光混凝土及其节能与力学特性[D]. 申娟.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3]自密实混凝土抗拉压性能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 魏江涛. 南昌工程学院, 2020(06)
- [4]玻璃纤维和硅灰对水泥砂浆力学和收缩性能的影响[D]. 朱云涛.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5]弯曲荷载下GRC的力学行为[D]. 张健. 广州大学, 2020(02)
- [6]耐碱玄武岩纤维增强海水海砂水泥基复合材料的耐久性试验研究[D]. 周世杰. 东南大学, 2020(01)
- [7]玄武岩织物增强碱激发矿渣粉煤灰砂浆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研究[D]. 彭卓. 湖南大学, 2020(07)
- [8]三维多孔复合材料增强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探究[D]. 林志强.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1)
- [9]耐碱玻纤和粉煤灰对轻质混凝土强度及冻融耐久性的影响研究[J]. 李茜莎.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20(05)
- [10]玻纤增强筋混凝土盾构收发洞门的材料及结构性能分析[D]. 钟庆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grc论文; 混凝土耐久性论文;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论文; 普通混凝土论文; 混凝土收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