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儿童纪录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零零后》,纪录片,社会价值,儿童教育题材
儿童纪录片论文文献综述
王天娇[1](2019)在《儿童教育题材纪录片《零零后》社会价值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零零后》是目前我国唯一一部用长达10年之久的时间跟踪记录00后儿童成长教育经历的纪录片,其拍摄对象和题材的特殊性使得影片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体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文章将从题材选择、叙事视角和内容深度等几个维度探讨该纪录片的社会价值。(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9年10期)
潘惠英[2](2019)在《儿童题材纪录片的艺术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纪录片大潮中,关于儿童题材的纪录片相对较少。虽然陆续有《幼儿园》《小人国》《我是中国的孩子》《零零后》等记录孩童成长、反映儿童内心世界的纪录片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也受到不少好评,但这类以儿童生活为题材,以儿童为主要表现对象并真实记录儿童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8-19)
杨娟[3](2019)在《别样的儿童世界——解读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6月,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上,张以庆导演的《幼儿园》获得了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奖,此片也是本届国际电视节上中国唯一获奖纪录片。同年,此片又分别获得第2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作品奖和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最高荣誉的纪录(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3期)
李青青[4](2019)在《弱势儿童题材纪录片的情感表达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关于儿童群体的保护的在逐渐完善。联合国在1989年通过的《儿童权利保护公约》,此次公约推动了人类社会保护儿童的革命性变革,弱势儿童权利的保护是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儿童的优先化的重要指标。弱势儿童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而影像的记录是思考、参与和推动弱势儿童群体的权益保护的直观表达形式之一。弱势儿童纪录片在新媒体中展现出来了不可比拟的优势和传播,但是由于新媒体视频制作的门槛低,创作群体多元化,导致了弱势儿童纪录片的作品良莠不齐,创作模式僵固化,故意赚观众泪点,以博取同情的粗俗套路。本文主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塑造纪录片中弱势儿童群体形象,更好地关照弱势儿童,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的梳理了弱势儿童纪录片的发展以及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情感对于弱势儿童纪录片的重要性、以及针对弱势儿童的心理问题,提出了加强弱势儿童纪录片情感表达的具体策略,另外笔者结合自己的创作作品进行了情感表达策略的实践运用。我的毕业作品选取的弱势儿童:是否享有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和基本权利——父母监护是否完整、是否享受家庭亲情的温暖。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在不断转变,使得婚姻的不稳定性逐年加剧,被父母遗弃的儿童的基数在不断增加。这就导致了替代性养护的儿童群体的出现,这类群体大多数依靠传统的家庭网络结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舅舅姑姑进行寄养。这类儿童处在国家儿童福利机构的保护之外,这些种种不稳定的因素都对儿童幼小的心灵留下很深的创伤。在拍摄这类题材纪录片的时候,容易滑入思维的定式,容易滑向成人化悲观可怜的情怀。在拍摄的时候,反复思考这些陈旧、定向的拍摄模式,如何跳出思维定向的束缚,使片子主题更具有深度和创新性,实现拍摄弱势儿童主题价值的最大化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本文分四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章主要是针“弱势儿童纪录片”的定义和分类进行阐述,通过阅读和查询相关理论专着,梳理了国内外弱势儿童纪录片现状的分析以及弱势儿童题材纪录片创作中存在的问题。第二章讲述了弱势儿童纪录片情感表达的重要性以及在纪录片中情感表达的特点进行阐述,第叁章主要是针对弱势儿童的心理问题,从人文关怀、镜头、细节、矛盾、声音等方面提出弱势儿童纪录片如何进行情感表达的具体策略。第四章则是笔者通过实践作品,进行情感表达的具体实践活动的应用。笔者认为,弱势儿童纪录片的创作必须结合具体的实践作品,依据具体的儿童对象,儿童所处的环境以及群体意识和创作条件,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为弱势儿童纪录片的创作积累经验。(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0)
李珺瑶[5](2019)在《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中影像语言表达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纪录片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运用影像语言及修辞对作品进行艺术化创作,已成为现阶段纪录片创作的常态。影像语言是电影电视的一个符号系统,它的作用在于给观众传递信息以及向观众表达作者和内容的情感。镜头内包含了真实的人物与场景,这些内容通过影像的方式展现出来。任何纪录片,都要使用角度、景别、构图等来表现影片的背后的主观情感表达。本文从真实纪录片创作入手,以影像语言与修辞的策略作为理论支撑,以毕业作品《九个人的小学》为例证,分别从关于社会问题探究、影像语言结构、影像语言表达策略等方面对纪录片进行研究。通过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进行真实纪录,通过影像作为载体,向大众直观地展示他们生活与学习的真实状态。本文共分为叁个章节,第一部分绪论,介绍纪录片拍摄的背景,并对现有的留守儿童题材的纪录片发展现状做了总结分析;第二部分关于纪录片中影像语言的结构,从影像语言、镜头语言以及角度和剪辑四部分进行全面阐述;第叁部分影像语言的表达策略探究,包括影像语言的叙事功能、美学功能以及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潘佳璇[6](2019)在《自我反映式手法在儿童纪录片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是一个倍受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群体,同时儿童纪录片在纪录片市场上占的一席之地。儿童纪录片是以儿童为受众、儿童为主角、揭示儿童生存状态,使儿童可以受到启迪和思考的纪录片。不同于成人纪录片创作方式的是,儿童纪录片要采取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的创作手法。而真实电影中的“自我反映”式手法,跨越了单纯观察的方法,强调了创作者要与被拍摄对象间要形成对话和互动的关系,不再固守客观纪录,躲藏在片子的身后。儿童纪录片的创作就是要求创作者要融入儿童的生活中,以参与、采访、挑动的方式,介入到儿童真正的成长环境中,对儿童内心进行真实的挖掘,反思儿童正在经历的成长问题。本文以笔者创作的毕业作品《美德少年的烦恼》为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自我反映式手法在儿童纪录片中运用的合理性进行探究。阐释儿童纪录片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处理儿童纪录片真实性与主观表达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石绍钥[7](2019)在《“困境下”儿童纪录片表达方式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儿童话题为题材展开的纪录片一直是创作者关注的方向。从《幼儿园》到《小儿国》等优秀作品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又一群可爱的孩子们。近些年来,儿童纪录片更多的开始关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儿童,尤其是那些处在“困境下”的孩子们,他们的成长状况一直备受关注。关于“困境下”的儿童纪录片创作者总是热衷于将这些生活在特殊环境中的儿童进行“苦难化”的刻画,缺乏反映儿童日常生活和他们内心情感的研究。那么纪录片的创作者应该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来展现处在困境下的儿童呢?本文将基于儿童纪录片的特点,在参考其他“困境下”儿童纪录片的表达方法上,运用所学的综合学科知识,并结合本人的毕业作品《我在太阳村》,来探究一下“困境下”儿童纪录片的表法方式。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首先第一章主要是对“困境下”儿童生活状态的解读以及对困境儿童纪录片的界定以及它的发展现状;然后第二章从特定生活背景中的表达对象的选取进行分析,主要是从“群像”到“具像”的运用;第叁章主要分析了特定时空下的叙事方法,分析从客观呈现到主观介入的儿童纪录片表达方式;最后第四章从主题的凝练与升华的角度分析,希望这类题材纪录片能够回归儿童本真,自足儿童本位论,展现儿童真实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世界。本文将结合理论与实践,力求找到困境儿童纪录片表法方式的创新之路。(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5-01)
胡宗秀[8](2019)在《分析儿童类纪录片的叙事与声画表达——以《请为我投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阶段,我国导演开始将关注的重心由人文类纪录片转向儿童类纪录片。本文以《请为我投票》为例,分析儿童类纪录片的叙事及声画的表达形式和要点内容。(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9年02期)
葛淼[9](2018)在《中国儿童题材纪录片《幼儿园》《小人国》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幼儿园》《小人国》在众多同题材纪录片中脱颖而出,两部纪录片在艺术手法、拍摄技巧等方面呈现出若干相似的特点,但由于两位导演在主题表达、叙事手法及切入点上不同,两部纪录片又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听感受。(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8年23期)
何明[10](2018)在《儿童纪录片对童真的表达方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画面是无国界的语言,在世界各地的纪录片创作者的镜头中呈现的儿童影像是一种对人类童年形象的个体感知和人生初始之境的客观表达。笔者选取有代表性的两部中外优秀儿童题材纪录片作品:《幼儿园》(张以庆,2004,中国)《阳光宝贝》(汤姆斯·巴莫斯2010,法国)来分析论述儿童纪录片创作者应该以何种创作心态和创作技巧来制作一部有价值的儿童纪录片。试图找到儿童纪录片作品对童真表达的技术路径和制作技巧。(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8年22期)
儿童纪录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纪录片大潮中,关于儿童题材的纪录片相对较少。虽然陆续有《幼儿园》《小人国》《我是中国的孩子》《零零后》等记录孩童成长、反映儿童内心世界的纪录片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也受到不少好评,但这类以儿童生活为题材,以儿童为主要表现对象并真实记录儿童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儿童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
[1].王天娇.儿童教育题材纪录片《零零后》社会价值探究[J].艺术教育.2019
[2].潘惠英.儿童题材纪录片的艺术表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3].杨娟.别样的儿童世界——解读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J].大众文艺.2019
[4].李青青.弱势儿童题材纪录片的情感表达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5].李珺瑶.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中影像语言表达策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9
[6].潘佳璇.自我反映式手法在儿童纪录片中的运用[D].重庆师范大学.2019
[7].石绍钥.“困境下”儿童纪录片表达方式探究[D].河北大学.2019
[8].胡宗秀.分析儿童类纪录片的叙事与声画表达——以《请为我投票》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
[9].葛淼.中国儿童题材纪录片《幼儿园》《小人国》的比较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8
[10].何明.儿童纪录片对童真的表达方式探析[J].大众文艺.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