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未来时间洞察力,自我效能感
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论文文献综述
何欣辰[1](2017)在《初中生前瞻记忆与未来时间洞察力、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瞻记忆是个体基于未来的记忆,它是个体有效学习、积极生活的重要保障。既有研究表明,在影响前瞻记忆的众多因素之中,未来时间洞察力和自我效能感是其中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们不仅可以影响个体对当前的评价,还会促使个体对未来的选择进行反省。已有实证研究发现,前瞻记忆与未来时间洞察力、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然而,截止到目前,尚未有研究直接考察叁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查前瞻记忆与未来时间洞察力、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提升学生的前瞻记忆能力、促进学习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湖南省长沙市2所中学(示范类和非示范类中学各一所)初一到初叁年级(每个年级选取2个班级)的142名学生作为研究被试。采用E-prime心理学实验软件对被试的前瞻记忆进行测验,并运用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被试进行问卷测量。研究结果显示:(1)初中生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成绩优于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成绩。(2)初中生前瞻记忆成绩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无论是基于时间还是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反应时均会随年级升高而上升;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正确率会随年级升高而下降,而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正确率不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3)前瞻记忆与自我效能感、未来时间洞察力存在显着相关。前瞻记忆正确率与自我效能感呈显着正相关,前瞻记忆反应时与自我效能感呈显着负相关;前瞻记忆正确率与未来时间洞察力呈显着正相关,前瞻记忆反应时与未来时间洞察力呈显着负相关;未来时间洞察力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着正相关。(4)初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自我效能感对前瞻记忆均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初中生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发展优于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2)未来时间洞察力与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前瞻记忆的重要因素。(3)在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培养未来时间洞察力和自我效能感来提升初中生的前瞻记忆能力。(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李缓缓[2](2016)在《自我损耗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即PM)是与回溯记忆相对应的一种记忆,是指人们在完成一个任务的同时,记住在将来执行某个延迟的意向行为,而基于时间前瞻记忆(Time-based Prospective Memory,即TBPM)是指个体记得在未来的某一时间或者间隔一段时间后做某事。人们通常会利用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两种方式来完成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由于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执行需要足够的资源,因此当个体处于自我损耗状态下时,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表现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然而,不同的控制方式下,自我损耗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这种消极影响是否会有所不同。为此,本研究设计了叁个实验进行探究,进一步揭示自我损耗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机制。本研究让被试一次完成损耗程度不同的Stroop任务和基于时间前瞻记忆任务。其中,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探究采用Einstein和McDaniel(1996)的“双任务”研究范式,以名词判断任务作为进行中任务,基于时间前瞻记忆任务是每隔两分钟(也就是在实验开始的第二分钟和第四分钟)按“A”键。通过叁个实验探究自我损耗对个体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实验一探究在内部控制方式下,自我损耗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实验二探究在时钟监控的外部控制下,自我损耗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实验叁探究在提示的外部控制下,自我损耗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Stroop任务可以损耗自我控制资源,使个体处于自我损耗状态;(2)个体利用内部控制完成TBPM任务时,自我损耗会对TBPM造成负面影响,并且自我损耗主要对TBPM的前瞻成分造成较大的干扰,使个体不能在恰当的时间启动并执行前瞻意向。(3)当个体使用时钟监控这种外部控制方式时,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成绩均较好,自我损耗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没有影响。自我损耗会使个体呈现出不同的时钟监控模式,高损耗组呈现“先减少后加速增加”的变化趋势,而低损耗组则呈现“加速增加”的变化趋势。TBPM成绩与时钟监控具有密切的关系。只有邻近目标时间(时间段4)内的时钟监控次数与TBPM成绩的正相关程度最高,并且TBPM成绩与时钟监控总次数也具有显着的正相关。(4)当个体使用提示这种外部控制时,自我损耗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会因提示的不同而不同。在时间和按键的提示下,自我损耗对TBPM会产生消极影响;而在单纯的按键提示下,TBPM成绩均较差,自我损耗对TBPM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20)
张捷[3](2015)在《目标显着性和时间间隔对前瞻记忆意向后效应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瞻记忆一直以来都是记忆,甚至是心理学研究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且已有较长的发展史。自从Einstein和McDaniel(1990)提出双任务实验范式以来,其研究得到快速的发展。前瞻记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认知机制的考查,以及由于最近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研究者开始关注其发生的神经基础。但先前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前瞻记忆未完成意向的过程,而较少涉及意向完成后的发生过程。前瞻记忆意向在完成后是会立即消失,或是还是仍保持活动状态?什么因素能够显着地影响这一现象的发生?而意向完成后的发生机制是什么?因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前瞻记忆认知机制的理论进行验证,但重点考查前瞻记忆已经完成意向的后效应问题。实验一通过设置不同时间延迟间隔的进行中阶段任务,考查时间间隔在目标显着的条件下,对前瞻记忆意向后效应的影响;实验二变化目标线索的显着性,并增加新的前瞻记忆任务,考查在相同时间间隔条件下,目标显着性是否显着影响意向后效应的发生;实验叁在此基础上,改变新的前瞻记忆任务使其与已经完成的前瞻任务具有明显的差别,重点探讨意向后效应发生的认知机制。通过叁个实验的研究,我们得到以下的结论:(1)不同于意向优势的理论,前瞻记忆意向在完成后不会立即消失,而是仍然保持一定的活动或激活水平;(2)在目标显着的条件下,不同时间的延时间隔并没有对前瞻记忆意向后效应产生显着的影响;(3)目标线索的显着性和保持和执行新的记忆任务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共同对前瞻记忆意向的后效应大小产生显着的影响;(4)实验结果支持自动加工的观点,即在没有从事监控的条件下,前瞻记忆完成后的意向可以被自动提取,从而引起意向后效应的发生;(5)成功的完成前瞻记忆任务需要个体根据不同的条件采用不同加工方式,即结果支持多重加工的观点。(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5-06-30)
蔡晨,张奇[4](2014)在《任务难度、时程转换与时间人格对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间性前瞻记忆指个体记得在将来的某一特定时间或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执行先前形成的意向活动。之前的研究内容大多基于一种需要被试不断监控时间与时间预期不变的基础上,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经常需要在不同的任务条件下形成或是改变预期,而与时间有关的人格因素可能也对其任务表现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本研究以大学本科生为被试,采用双任务研究范式,即以中文双字词判断为背景任务、以在不同的时间间隔执行目标反应为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考察任务难度、时程转换及时间人格对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相较于高难度条件,低难度条件下的被试的背景任务成绩要更差,但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的完成情况要更好;(2)在背景任务反应时上,高低难度条件下均为时程一致组最大,时程扩大组次之,时程减小组最小;在背景任务正确率上,低难度条件下时,时程一致组最高,时程扩大组次之,时程减小组最低,而在高难度条件下时,时程一致组最低,时程扩大组次之,时程减小组最高。此外,时程一致组的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完成情况要明显差于时程减小组;(3)低时间人格被试的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完成情况要明显差于高时间人格被试,并且前者在查看时钟的总次数上要明显少于后者,但二者在查看时钟的准确性上差别不显着;(4)所有被试对时钟的监控呈现出"J"型曲线,即在实验刚开始时被试的时钟监控行为较少,而随着目标时间的临近,时钟监控的频率越来越高。(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10)
薛明伦[5](2014)在《任务重要性、任务负载、时间管理倾向对大学生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事件性前瞻记忆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发生的同时执行某项预先计划好的任务,是一种重要的记忆形式。个体能否成功的执行自己的计划或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否成功的执行并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这些活动都会受到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影响。通过对事件性前瞻记忆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和调节个体的记忆过程,从而为个体前瞻记忆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大一、大二的学生,共180名,以不同类别的词对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实验法对大学生的事件性前瞻记忆进行研究。研究包括两个部分,研究一考察了任务重要性和时间管理倾向对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影响,采用2(任务重要性:重要前瞻记忆任务,非重要前瞻记忆任务)×2(时间管理倾向:高,低)的被试间设计;研究二考察了任务负载和时间管理倾向对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影响,采用2(进行中任务负载:高,低)×2(前瞻记忆任务负载:高,低)×2(时间管理倾向:高,低)的被试间设计。通过对上述研究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重要前瞻记忆任务的正确率高于非重要前瞻记忆任务的正确率,大学生重要与非重要前瞻记忆任务的反应时差异不显着;(2)低负载进行中任务条件下大学生前瞻记忆任务的正确率高于高负载进行中任务条件下前瞻记忆任务的正确率,低负载进行中任务条件下大学生前瞻记忆任务的反应时低于高负载进行中任务条件下前瞻记忆任务的反应时;(3)大学生低负载前瞻记忆任务的正确率高于高负载前瞻记忆任务的正确率,大学生低负载前瞻记忆任务的反应时低于高负载前瞻记忆任务的反应时;(4)在不同任务重要性、任务负载条件下,高时间管理倾向大学生前瞻记忆任务的正确率高于低时间管理倾向大学生前瞻记忆任务的正确率,高、低时间管理倾向大学生前瞻记忆任务的反应时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4-05-01)
肖明明[6](2014)在《焦虑情绪和时间人格对前瞻记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开始对记忆课题的研究进行反思,似乎觉得长时间对记忆的研究,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问题。我们认知过程中的记忆与生活息息相关,但研究结果好像没有直接的指导我们的生活。于是开始有人将注意力从回溯记忆转为前瞻记忆,因为他们认为,前瞻记忆及其遗忘现象更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的在近年对其的研究成为记忆心理学的热点问题。前瞻记忆是一种在未来某一时间点或者在某一线索出现时需要执行的记忆任务,前瞻记忆任务的遗忘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遗忘现象。Einstein&MeDaniel(1990)依据人们需要在何种情况下启动前瞻记忆任务,将其分为事件性前瞻记忆(event-based prospective memory,ebPM)和时间性前瞻记忆(time-basedprospective memory,tbPM),这是人们现在最常见的并且普遍认可的前瞻记忆类型。研究采用双任务范式,考察了由实验本身所引起的焦虑情绪对时间性前瞻记忆和背景任务的影响,并探索了时间管理倾向和时间性前瞻记忆之间的关系。实验一所采用的设计是2(焦虑启动:是vs否)×2(背景任务难度:难vs易)完全随机实验。将被试随机分成四组,每组的每个被试完成其中的一种处理。启动组中,焦虑情绪在实验的过程中启动,并通过前测和后测的对比来确认焦虑情绪的启动是否成功。实验的结果表明:焦虑情绪的出现会损害背景任务的完成,但背景任务较难时,焦虑情绪促进前瞻记忆任务的完成,体现了焦虑情绪的动机功能。背景任务难度的降低会促进背景任务和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的完成。由此可推断,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加工模型并非前人所提出的自动激活模型,而支持了策略加工的观点,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完成需要依靠人们策略的、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和调节,人们从原有的背景任务转移到前瞻记忆任务的过程是需要占用认知资源的。根据黄希庭等人对时间人格的定义,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在时间管理上的人格特征。前人的研究认为,时间管理倾向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可以有效的提高时间性前瞻记忆的成绩,但这种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如时间估计能力,环境等因素。本研究中的实验二探究了时间管理倾向量表中的各个维度和时间性前瞻记忆成绩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显示,时间效能感、时间监控观以及时间价值感叁个维度均与时间性前瞻记忆成绩呈正相关。运用回归统计表明,通过时间管理倾向可以预测前瞻记忆行为。(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4-03-01)
张茗,许亚兵[7](2014)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前瞻记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前瞻记忆是指对意向或计划的记忆。研究采用双任务范式,以n-back任务为进行中任务,考察不同认知负荷水平下时间管理倾向对前瞻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中、高认知负荷条件下,积极时间管理倾向者在前瞻记忆中的表现好于消极时间管理倾向者,说明随着认知负荷的增加,需要有效时间管理策略的调控;前瞻记忆在背景任务为1-back、2-back中的加工需要认知资源参与,但在3-back中对认知资源需求不敏感,说明前瞻记忆采用何种加工方式,取决于特定因素,如背景任务的难度等。(本文来源于《皖西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程优,陈彩琦,曲琛,梁颖欣,唐梓轩[8](2013)在《时间-事件混合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前瞻记忆主要集中在对单纯的时间性前瞻记忆(TBPM,time-based prospectivememory)、事件性前瞻记忆(EBPM,event-based prospective memory)及其影响因素上面的研究,而对于两种前瞻记忆混合起来的混合前瞻记忆的问题尚不清楚,混合前瞻记忆实则是比TBPM及EBPM更为普遍的记忆形式。本研究通过叁个实验,分别比较了具有时间提示的事件性前瞻记忆(TRPM,time-reminded event-based prospective memory)、具有事件提示的时间性前瞻记忆(ERPM,event-reminded time-based prospective memory)及既具有时间提示又具有事件提示的混合前瞻记忆(ETRPM,event-reminded and time-reminded prospective memory)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一将TRPM与EBPM以及基线条件进行对比,将TRPM任务过程分为叁个时间段,即第一个前瞻记忆(PM,prospective memory)目标出现前时间段(非目标时间段)、指定时间到第一个目标出现时间段、第一个目标出现之后时间段;发现TRPM在非目标时间段的反应时显着长于基线条件,在目标时间段与基线条件无显着差异,这表明在进入目标时间段后,被试已经知道指定时间到达,就不再分配注意资源监测时间是否到达。实验二将ERPM与TBPM以及基线条件进行比较,发现ERPM的反应时显着短于基线条件,存在前瞻干扰效应,说明被试在整个ERPM执行过程中,都在对可能出现的PM目标进行监测。实验叁将单纯的混合型前瞻记忆与ETRPM以及基线条件进行对比,结果发现ETRPM的反应时显着慢于基线条件,且正确率大于单纯的混合型前瞻记忆,表明被试在整个ETRPM的执行过程中,都在对可能出现的PM目标进行监测,且被试在完成单纯的混合型的前瞻记忆条件时投入的注意资源会多于ETRPM条件。叁种混合型的前瞻记忆可以通过被试在执行过程中,根据时间信息,有选择地、动态地将注意资源投入于不同任务阶段来表现,但现有理论不能完全解释这些现象。对多重加工理论进行补充,使之能够更大程度地解释这些混合型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本文来源于《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3-11-01)
豆欢[9](2013)在《任务重要性对不同时间管理倾向大学生前瞻记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前瞻记忆是指个体对于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即对将来的某种意向和计划的记忆。时间管理倾向是指个体在对待时间的功能和价值上,在运用时间的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前瞻记忆和时间管理倾向都涉及到对未来(意向或时间)的一种计划和执行,本研究将两者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自身在记忆上的认知特点,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提高计划事情的能力和水平。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前瞻记忆经典实验室研究范式——双任务实验范式,探讨了前瞻任务重要性、任务类型和时间管理倾向对前瞻记忆成绩的影响。本研究包含两个实验:实验一探讨了在单一背景任务情况下,任务重要性对不同时间管理倾向大学生的前瞻记忆的影响;实验二探讨了在多背景任务情况下,任务重要性对不同时间管理倾向大学生前瞻记忆的影响。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前瞻记忆任务类型对前瞻记忆成绩产生了极其显着的影响,事件性前瞻记忆成绩显着高于时间性前瞻记忆成绩,且事件性前瞻记忆反应时显着长于时间性前瞻记忆反应时。(2)前瞻记忆任务重要性对前瞻记忆成绩有非常显着的影响作用,重要任务组完成前瞻记忆任务的正确率高,反应时短;非重要任务组完成前瞻记忆任务的正确率低,反应时长。二者差异显着。(3)时间管理倾向对前瞻记忆成绩有显着影响,被试的时间管理倾向越高,其完成前瞻记忆任务的成绩越好,但时间管理倾向的高低对前瞻任务反应时无显着影响。(4)复杂背景任务情况下,前瞻记忆任务类型的重要性效应存在差异,事件性前瞻记忆任务的重要性效应显着,而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的重要性效应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3-06-30)
蔡晨[10](2013)在《任务难度、时程转换与时间人格对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间性前瞻记忆(time-based prospective memory,TBPM)指个体记得在将来的某一特定时间或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执行先前形成的意向活动。之前的研究大多建立在一种需要被试不断监控时间的实验内容基础上,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经常需要在不同的任务条件下形成或是改变预期,而与时间有关的人格因素可能也对其任务表现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从任务难度、时程转换及时间人格的角度考察其对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个体的资源分配情况及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内部加工过程。本研究均采用大学本科生为被试,以双字词判断为背景任务、以在不同的时间间隔执行目标反应为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运用双任务研究范式,要求被试在尽可能高效完成背景任务的同时完成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共包括叁个实验:实验一考察任务难度和前瞻时距对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影响。时间性前瞻记忆按任务难度分为高难度和低难度,即能查看时钟组为低难度,不能查看时钟组为高难度;按前瞻时距分为短时距(1min)和长时距(3min)。实验结果显示:低难度或长时距条件下的背景任务成绩要明显差于高难度或短时距条件下的背景任务成绩,其前瞻干扰量也更大;此外,低难度或短时距条件下的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完成情况要明显好于高难度或长时距条件。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短时距条件下,低难度任务的背景任务成绩要显着差于高难度任务,而在长时距条件下,此种情况出现逆转。另外,在低难度条件下,短时距任务的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完成情况与长时距任务无显着差异,而在当高难度条件下,短时距任务的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完成情况要显着好于长时距任务。实验二探讨时程转换和任务难度对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影响。时程转换分为时程减小(2min-1min)、时程一致(2min-2min)和时程扩大(2min-3min),即让被试事先记住最多两种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在背景任务进行的不同阶段加以完成;任务难度的划分同实验一。实验结果显示:时程一致组的背景任务反应时最大,时程扩大组次之,时程减小组最小,低难度条件下各时程转换组的背景任务正确率要高于高难度条件下,而各时程转换组在转换前的背景任务反应时均要大于转换后;此外,时程一致组、高难度条件下或时程转换前的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完成情况要明显差于时程减小组、低难度条件下或时程转换后。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低难度条件下时,时程一致组的背景任务正确率最高,时程扩大组次之,时程减小组最低;而在高难度条件下时,此种情况发生逆转。在高难度条件下,时程减小组的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完成情况要明显好于时程一致组和时程扩大组,且低难度条件下被试的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完成情况在时程转换前后要好于高难度条件下。实验叁首次引入时间人格变量,将被试按时间人格问卷(Francis&Robertson,1999)分为高时间人格者和低时间人格者,观察其在完成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时的行为表现差异。实验结果发现:低时间人格者对短时距条件下背景任务的反应时要明显大于长时距条件,而高时间人格者在长短时距条件下的背景任务反应时差别不大。其次,低时间人格被试的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完成情况要明显差于高时间人格被试,并且低时间人格被试在查看时钟的总次数上要明显少于高时间人格被试,但在查看时钟的准确性上两者差别不明显。另外,叁个实验中均发现在实验刚开始时被试对时钟的监控行为较少,但是随着目标时间的临近,对时钟监控的频率越来越高,即被试对时钟的监控呈现出近似“J”型的曲线。最后,在实验一(即前瞻时程固定不变)中发现,背景任务反应时表现出了“V”型曲线变化,即在前瞻意向保持的早期阶段被试的背景任务反应时较大,中期阶段较小,晚期阶段又有所增加;而背景任务正确率与之相反,表现出了“∧”型曲线变化,即在前瞻意向保持的早期阶段被试的背景任务正确率较低,中期阶段升高,晚期阶段又有所下降。可在实验二(即前瞻时程发生改变)中发现,两种曲线变化的单一性模式被打破,转换后的背景任务反应时和正确率上均出现了“V”型和“∧”型曲线变化,即不同时程转换组的被试在行为反应上逐渐趋于不同。(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即PM)是与回溯记忆相对应的一种记忆,是指人们在完成一个任务的同时,记住在将来执行某个延迟的意向行为,而基于时间前瞻记忆(Time-based Prospective Memory,即TBPM)是指个体记得在未来的某一时间或者间隔一段时间后做某事。人们通常会利用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两种方式来完成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由于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执行需要足够的资源,因此当个体处于自我损耗状态下时,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表现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然而,不同的控制方式下,自我损耗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这种消极影响是否会有所不同。为此,本研究设计了叁个实验进行探究,进一步揭示自我损耗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机制。本研究让被试一次完成损耗程度不同的Stroop任务和基于时间前瞻记忆任务。其中,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探究采用Einstein和McDaniel(1996)的“双任务”研究范式,以名词判断任务作为进行中任务,基于时间前瞻记忆任务是每隔两分钟(也就是在实验开始的第二分钟和第四分钟)按“A”键。通过叁个实验探究自我损耗对个体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实验一探究在内部控制方式下,自我损耗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实验二探究在时钟监控的外部控制下,自我损耗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实验叁探究在提示的外部控制下,自我损耗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Stroop任务可以损耗自我控制资源,使个体处于自我损耗状态;(2)个体利用内部控制完成TBPM任务时,自我损耗会对TBPM造成负面影响,并且自我损耗主要对TBPM的前瞻成分造成较大的干扰,使个体不能在恰当的时间启动并执行前瞻意向。(3)当个体使用时钟监控这种外部控制方式时,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成绩均较好,自我损耗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没有影响。自我损耗会使个体呈现出不同的时钟监控模式,高损耗组呈现“先减少后加速增加”的变化趋势,而低损耗组则呈现“加速增加”的变化趋势。TBPM成绩与时钟监控具有密切的关系。只有邻近目标时间(时间段4)内的时钟监控次数与TBPM成绩的正相关程度最高,并且TBPM成绩与时钟监控总次数也具有显着的正相关。(4)当个体使用提示这种外部控制时,自我损耗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会因提示的不同而不同。在时间和按键的提示下,自我损耗对TBPM会产生消极影响;而在单纯的按键提示下,TBPM成绩均较差,自我损耗对TBPM没有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论文参考文献
[1].何欣辰.初中生前瞻记忆与未来时间洞察力、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2].李缓缓.自我损耗对基于时间前瞻记忆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6
[3].张捷.目标显着性和时间间隔对前瞻记忆意向后效应影响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4].蔡晨,张奇.任务难度、时程转换与时间人格对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影响[C].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5].薛明伦.任务重要性、任务负载、时间管理倾向对大学生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4
[6].肖明明.焦虑情绪和时间人格对前瞻记忆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4
[7].张茗,许亚兵.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对前瞻记忆的影响[J].皖西学院学报.2014
[8].程优,陈彩琦,曲琛,梁颖欣,唐梓轩.时间-事件混合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C].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
[9].豆欢.任务重要性对不同时间管理倾向大学生前瞻记忆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13
[10].蔡晨.任务难度、时程转换与时间人格对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