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体外益生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乳酸菌,生物被膜,益生特性
体外益生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靳胜男,舒慧萍,张冬星,赵泽林,康元环[1](2019)在《猪源生物被膜乳酸菌的筛选与体外益生特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制优良的猪用微生态制剂,从健康猪的新鲜粪便中成功分离获得1株抑菌效果较好、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较强的L-11乳酸菌,经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分离株为约氏乳杆菌。并进一步对其体外益生特性包括产酸能力,耐酸碱、耐胰蛋白酶、耐高温、生长曲线、抑菌性能、黏附性以及对小鼠的致病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一定的产酸能力,对pH4.0~10.0、10 g/L胰蛋白酶、50和60℃高温环境具有耐受能力;并在MRS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大约4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12 h后达到稳定期;此外,该乳酸菌分离株具有广泛的抑菌谱和一定的黏附性,安全、无毒性。这说明乳酸菌L-11分离株可作为猪用益生菌研制的菌株。(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张学燕,聂召龙,王通,潘浩,孙璐[2](2019)在《牦犊牛源乳酸菌的筛选鉴定与体外益生特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月龄健康牦犊牛胃肠道内容物作为菌源,筛选得到4株能够同时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乳酸菌,分别编号为XC3、DC1、DC8和A5。经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XC3为乳酸片球菌,DC8为罗伊乳杆菌,DC1为戊糖片球菌,A5为植物乳杆菌。经体外试验评价其益生特性,pH=3时,4株乳酸菌的活菌数均较高;在3 g/L的牛胆盐培养液中,菌株XC3的存活率为93.85%,菌株DC8和A5的存活率分别为51.59%和51.18%,但菌株DC1的存活率仅为6.77%;在人工胃液中培育0.5 h和3 h后,4株菌存活率均高于80%,在人工肠液中培育0.5 h和3 h后,存活率均高于70%。结果表明,乳酸菌XC3、DC8和A5具有潜在的益生作用,可作为牦犊牛专用益生菌制剂的添加对象。(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琼,甘祥武,黄魁英,赵乐怡,李学优[3](2019)在《植物乳杆菌LPL10的体外益生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筛选到一株食品源植物乳杆菌LPL10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耐酸性、耐胆盐、抑菌能力和产酸能力进行研究,确定其益生特性。[方法]采用平板活菌计数法测定LPL10的耐酸、耐胆盐性能,通过抑菌圈法评价菌株的抑菌能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LPL10发酵产有机酸能力。[结果]植物乳杆菌LPL10具有良好的低酸耐受能力,在pH 3.5条件下培养24 h活菌数为1.2×108 cfu/mL,存活率为148%;LPL10受0.1%胆盐抑制影响较小,培养24 h后活菌数为3.60×108 cfu/mL,存活率为356%;植物乳杆菌LPL10对指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和绿脓杆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LPL10发酵上清液中产的主要有机酸为乳酸和乙酸,相对含量分别为20.33、25.26 mg/L。[结论]体外益生特性研究表明,植物乳杆菌LPL10可以作为潜在的益生性菌株。(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赵彤,王永霞,荀一萍,艾连中,赵林森[4](2019)在《开菲尔乳杆菌(Lactobacillus kefiri)KL22体外益生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分离自波兰开菲尔粒的开菲尔乳杆菌(Lactobacillus kefiri,L.kefiri)KL22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生长和产酸曲线,并通过分析其疏水性、自凝聚力、降胆固醇能力和对人源肠细胞Caco-2的免疫影响,来评价其益生特性。结果表明,KL22对二甲苯、叁氯甲烷和乙酸乙酯的疏水性均大于80%,放置5 h的自凝聚力为21.17%;具有降胆固醇能力,培养48 h后,活性KL22的胆固醇降解率为52.94%;对Caco-2细胞中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β防御素2(β-Defensin 2,BD-2)的表达水平具有调控作用,当菌液浓度为10~8 CFU/mL时, IL-8和TNF-α的表达量上调,而BD-2的表达量下调;当菌液浓度为10~6 CFU/mL时,IL-8、TNF-α和BD-2的表达量均下调。在抗生素敏感性方面,菌株对四环素表现为中度敏感,对环丙沙星、万古霉素、复方新诺明和苯唑西林表现为抗性,对其它25种抗生素表现为敏感(S)。综上所述,该菌株可作为潜在的益生性菌株。(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王浩[5](2018)在《戊糖片球菌NCU301体外益生特性的研究及其在豆粕发酵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乳酸菌因其能够抑制动物胃肠道中病原菌的黏附及生长,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和生长性能而成为重要的益生菌。本课题对戊糖片球菌NCU301的体外益生特性、强化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和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有机酸、糖类等参数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NCU301的体外耐受性。NCU301在pH2.0的MRS液体培养基中作用4h后存活率为84.19%;在含0.3%胆盐的MRS液体培养基中作用24 h后存活率为84.97%;在人工模拟胃肠液中作用10 h后,活菌数仍达到10~8 CFU/mL以上。结果表明NCU301对胃肠道具有很好的耐受性。(2)NCU301的抑菌性能。通过对6种常见致病菌的抑制实验,发现NCU301的发酵液和上清液对G~-菌的沙门氏菌和G~+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优于其它致病菌,但是菌体本身没有抑菌性。NCU301分泌的抑菌物质包括乳酸、蛋白质、过氧化氢等,这些物质不受温度影响,但受pH影响,在pH为4环境下抑制效果最佳。(3)NCU301强化发酵豆粕的工艺优化。以乳酸菌活菌数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强化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结合后续的干燥工艺,确定最佳条件为:发酵时间50.0 h、发酵温度30.0℃、料水比1︰0.82、接种量8%,干燥温度35℃、干燥时间6 h。最终优化后乳酸菌活菌量达到9.97×10~9 CFU/g。(4)豆粕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有机酸、糖类变化。研究发现,豆粕经自然发酵后乳酸含量增加了18.03 mg/g,乙酸含量下降了19.33 mg/g,p H由6.23降至4.70,蔗糖、葡萄糖分别下降了26.4 mg/g、1.41 mg/g,果糖含量增加了1.66mg/g,豆粕中乳酸菌、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酵母菌含量分别为8.91 log(CFU/g)、8.87 log(CFU/g)、8.84 log(CFU/g)、7.85 log(CFU/g);豆粕经NCU301强化发酵后,pH由最初6.07下降至4.36,乳酸含量增加了30.19 mg/g,乙酸含量下降了9.99 mg/g,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分别下降了18.59 mg/g、3.12 mg/g、0.18 mg/g,乳酸菌活菌数由7.15 log(CFU/g)增长至10.06 log(CFU/g),芽孢杆菌下降至3.68 log(CFU/g),而大肠杆菌、酵母菌均低于10~2 CFU/g。两种发酵方式的过程中均没有检测到霉菌的存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两个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7.731%,载荷得分图反映了豆粕中的成分在不同的发酵时间段发生明显变化。通过对两种方式发酵的豆粕中微生物进行高通量测序研究,结果表明强化发酵的豆粕中乳酸菌之间存在促进生长繁殖的作用,而其它杂菌均得到了显着抑制。(5)豆粕发酵前后的营养成分及抗营养因子变化。研究发现,豆粕经自然发酵后粗蛋白、酸溶性蛋白、小肽、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4.13%、42.67%、57.49%、6.17%,游离氨基酸、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脲酶、植酸含量分别下降12.36%、61.62%、79.31%、17.88%;豆粕经强化发酵后粗蛋白、酸溶性蛋白、小肽、游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4.78%、36.04%、57.49%、19.10%、92.66%,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脲酶、植酸含量分别下降89.56%、91.72%、28.32%。结果表明,豆粕经发酵后不仅能够改善营养成分,还能降低抗营养因子的含量。(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5-31)
韩庆功,崔艳红,王元元,朱亚茹,何云[6](2018)在《植物乳杆菌的生理特性及体外益生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价分离获得的植物乳杆菌作为益生菌和发酵饲料菌种的潜力,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以培养液OD值、活菌数和抑菌圈直径大小作为评价指标,对植物乳杆菌进行最适接种量、生长期、最适温度、最适pH值等培养条件的优化;对菌株的耐热性、耐酸性、耐胆盐和抑菌能力等体外益生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菌株的最适接种量为2%;菌株在培养4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培养至20h时菌液浓度达到最高值,培养液的pH值也降至最低4.74;菌株最适培养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值为5。菌株在温度70℃条件下处理2min,存活率可以达到88.9%,但当温度升高到80℃时处理2 min,存活率则下降至34.95%;菌株可以耐受pH值为4的酸性环境和0.3%的胆盐浓度;植物乳杆菌对有害菌的抑菌直径平均在12mm以上,表明该菌株对猪源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体外益生效果表明,该菌株具有益生菌的基本特点,可以用于益生菌制剂研发或作为发酵饲料菌种的选择。(本文来源于《粮食与饲料工业》期刊2018年03期)
胡红伟,段明房,闫凌鹏,麻啸涛,陈茹茹[7](2017)在《产细菌素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体外益生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通过筛选产细菌素的粪肠球菌,研究其体外益生特性,为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利用肠球菌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分离,孔穴琼脂扩散法进行抑菌活性筛选,并通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试验对菌种进行鉴定,然后测定其体外益生性能。研究发现,从猪粪中筛选出9株菌,经鉴定3株为粪肠球菌,通过抑菌试验,菌株DY-F03对大肠杆菌K88、大肠杆菌K99、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0.63mm、22.08mm、18.58mm和18.82mm,抑菌性能在各菌株中最强,选取菌株DY-F03进行益生性能评价。通过致病菌共培养、耐酸、耐胆盐及温度耐受试验,发现菌株DY-F03具有较强的益生及抗逆性能,作为潜在的抗生素替代品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饲料广角》期刊2017年11期)
张娟[8](2017)在《青藏高原传统发酵牦牛酸奶中乳酸菌的降胆固醇及体外益生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有着上千年制作历史的传统发酵牦牛酸奶中蕴藏着丰富而具有特殊生物学功能的乳酸菌,是全球极端环境条件下宝贵而特有的乳酸菌种质资源。胆固醇是人体中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在体内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但是过量的摄入,胆固醇的氧化会导致动脉斑块的形成,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因此研究具有高降胆固醇作用的乳酸菌越来越受到关注。本课题从青藏高原6个地区(那曲、天祝、玛曲、玉树、红原和若尔盖)采集202份牦牛酸奶样品,经过特殊培养基分离纯化,筛选出720株乳酸菌。采用邻苯二甲醛法测定这720株乳酸菌降解卵磷脂-胆固醇胶束中的胆固醇能力,从中挑选72株乳酸菌测定其降解水溶性胆固醇的能力并对其降胆固醇的机理做初步探究。之后对72株乳酸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研究所筛选菌株的体外益生特性。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720株乳酸菌讲解测定降解卵磷脂-胆固醇胶束中的胆固醇能力进行初筛,结果表明,胆固醇降解率在50%以上的菌株共177株,占总菌数的24.54%;降解率在80%以上的乳酸菌共有12株,约占1.7%;其中,乳酸菌BX39对胆固醇的降解率高达90.05%。2.从初筛的结果中挑选72株乳酸菌进一步测定了其降解水溶性胆固醇的能力,发现所有菌株都有较高的降解水溶性胆固醇的能力,降解率在90-95%之间的乳酸菌株达到了27株,约占72株乳酸菌的37.5%,其中一株BT18对胆固醇的降解率高达96.26%;胆固醇降解率在80-90%的菌株达到了30株,约占所有菌株的41.6%。对比以上两种降解胆固醇的筛选结果,降解水溶性胆固醇的试验中所有重复之间的稳定性更好,所以乳酸菌菌株对水溶性胆固醇的降解结果更可靠。3.定性测定了72株乳酸菌分泌胆盐水解酶的活性,初步探究了降解胆固醇的机理,结果显示乳酸菌降胆固醇的能力与胆盐水解酶活性有关,但不呈正比。一个比较突出的结果是乳酸菌菌株BX56的胆固醇降解率高达93.85%,但该菌株不产生钙圈,即这株菌不分泌胆盐水解酶,说明这株BX56的高降胆固醇的原因并不是胆盐水解酶。4.对72株乳酸菌的16S rRNA序列测序比对,有64株罗伊氏乳杆菌、4株乳酸片球菌、3株瑞士乳杆菌和1株植物乳杆菌。5.72株乳酸菌的体外益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耐酸性试验中,有11株乳酸菌能在pH 2.0的酸性培养基中存活,耐酸能力最强的是一株瑞士乳杆菌BX95,在3 h后的存活率达到了87.75%,活菌数达到了8.59 lg cfu/mL。在疏水性试验、模拟胃肠道、耐胆盐、抑菌能力的试验中,瑞士乳杆菌BX95的疏水力在20%以上;pH 3.0的模拟胃液试验中,该菌株的存活率高达110.46%;pH 2.5的模拟胃液时,该菌株的存活率也达到了90.77%;在模拟肠液中,相比其他菌株,也表现良好;耐0.3%的胆盐试验中,迟滞期最短,为6.63 h;在抑菌试验中,对四种致病菌都表现出了抑制能力。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与现有研究结果相比传统发酵牦牛酸奶中的乳酸菌在降胆固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高降胆固醇活性乳酸菌菌株对水溶性胆固醇降解率高达96%。因此,青藏高原传统发酵牦牛酸奶是一种理想的筛选降胆固醇乳酸菌菌种的基质,这可能与青藏高原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及牦牛酸奶高脂特性有关。同时,本研究结果也为传统发酵牦牛酸奶中乳酸菌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5-01)
张琳[9](2016)在《微囊化益生菌的体外特性及动物应用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乳化法发酵前包被布拉迪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利用500 L发酵罐中试生产微囊化益生菌,评价微囊化益生菌对体外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以及在动物体内的应用效果,为微囊化益生菌应用于畜牧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及应用参数。本研究共分为以下4个部分,具体如下:试验一、微囊化益生菌的制备及体外特性评价采用乳化法制备S.boulardii和E.faecalis微胶囊,通过生物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胶囊形态结构,激光粒度仪检测微胶囊的粒径分布;以菌粉为对照,在常温贮存(5个月)、体外模拟胃肠液及高温(110℃和130℃)的条件下,评价微囊化益生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试验结果显示,益生菌微胶囊大小均匀,成球性良好,菌体密度较大。S.boulardii和E.faecalis微胶囊的平均粒径分别是549μm和590μm。与菌粉组相比,110℃和130℃高温下,微囊化过程显着提高益生菌的存活率,尤其是E.faecalis的耐受性,差异显着(P<0.05);p H 3.0,胃蛋白酶处理180 min后,S.boulardii和E.faecalis微胶囊存活率分别提高57.76%和46.73%(P<0.05);pH 6.8,胆盐0.3%,胰蛋白酶处理180 min后,S.boulardii和E.faecalis微胶囊的存活率分别提高26.89%和19.27%(P<0.05);常温储存第5个月,S.boulardii和E.faecalis微胶囊的存活率分别提高34.63%和19.46%(P<0.05)。说明益生菌经过微囊化后,可显着提高其在高温、胃肠液和常温贮存条件下的存活率。试验二、微囊化S.boulardii对肉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及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试验选取1日龄健康爱拔益加(AA)肉仔鸡公雏700只,随机分为7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5个重复,每重复20只。各处理组分别为:基础饲粮组(CON),抗生素组(ANT),低剂量菌粉组(P1),高剂量菌粉组(P2),空胶囊组(CAP),低剂量微胶囊组(CAPP1),高剂量微胶囊组(CAPP2)。试验肉鸡在第21 d和42 d宰杀,取样并进行相关指标分析。数据显示:(1)微囊化S.boulardii组相对于菌粉组平均日增重有所提高,料重比有所降低,其中在试验前期CAPP1组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P2组(P<0.05)(2)与菌粉组相比,CAPP2组21 d的过氧化氢酶(CAT)含量显着提高(P<0.05)。(3)与P1组相比,21 d时,CAPP1组血清抗原决定簇(CD4)含量显着升高(P<0.05),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显着降低(P<0.05);42 d时,CAPP1组和CAPP2组肉鸡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着升高(P<0.05)。(4)21 d时,与P1组相比,CAPP1组空肠绒毛高度显着升高(P<0.05),CAPP2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H/CD)和空肠绒毛高度显着升高(P<0.05),42 d时,CAPP1组十二指肠VH/CD显着高于P2组(P<0.05)。CAPP1组和CAPP2组空肠与回肠的绒毛高度显着高于菌粉组(P<0.05)。(5)42 d时,CAPP1组和CAPP2组香浓指数(shannon)显着高于CON组(P<0.05)。21 d时,ANT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比例显着高于P1组、CAP组以及CAPP2组,42 d时CAPP1组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比例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叁、微囊化E.faecalis对肉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及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试验选取1日龄健康爱拔益加(AA)肉仔鸡公雏600只,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5个重复,每重复20只。各处理组分别为:基础饲粮组(CON),抗生素组(ANT),低剂量菌粉组(P1),高剂量菌粉组(P2),低剂量微囊化E.faecalis组(CAPP1),高剂量微囊化E.faecalis组(CAPP2)。试验肉鸡在第21 d和42 d宰杀,取样并进行相关指标分析。数据显示:(1)试验前期,微囊化E.faecalis组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P1组(P<0.05),CAPP2组的料重比显着低于P1组(P<0.05)。(2)与菌粉组相比,CAPP2组21 d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着升高(P<0.05),21 d与42 d的丙二醛(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3)21 d时,CAPP1组和CAPP2组TNF-?含量显着低于P2组(P<0.05)。42 d时,CAPP1组和CAPP2组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显着高于P1组和P2组(P<0.05),CAPP1组IL-6含量显着高于P1组(P<0.05)。(4)21 d时,CAPP2组十二指肠VH/CD显着高于P1和P2组(P<0.05),CAPP1组和CAPP2组空肠VH/CD显着高于P1组(P<0.05)。42 d,CAPP1组和CAPP2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CAPP1组和CAPP2组空肠绒毛高度显着高于P1组(P<0.05),CAPP1组和CAPP2组回肠VH/CD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5)42 d时,CAPP1组和CAPP2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Lactobacillus的相对比例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合试验二和试验叁的结果,微囊化S.boulardii和E.faecalis可显着改善肉鸡生产性能、抗氧化性能、免疫功能、肠道黏膜形态以及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提示乳化法发酵前包被制备的S.boulardii和E.faecalis微胶囊相比未包被的菌粉具有更好的益生作用。试验四、微囊化S.boulardii与E.faecalis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试验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结肠炎模型,72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12只小鼠,各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DSS组、E.faecalis菌粉组、微囊化E.faecalis组、S.boulardii菌粉组、微囊化S.boulardii组。预试期7 d,正式试验期7 d。试验期间每日观察小鼠进食、饮水、活动等一般情况,试验第7天,取血清、结肠肠段和结肠黏膜样品进行相关指标的分析检测。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SS组小鼠毛色干枯,精神萎靡,活动量明显减少,体重下降趋势较明显;结肠明显缩短,组织病理学评分和MPO活性显着升高(P<0.05)。经过E.faecalis和S.boulardii灌胃后,小鼠的一般情况和结肠组织病理状态均有所改善;小鼠血清IL-6与TNF-α含量显著低于DSS组(P<0.05);S.boulardii菌粉组和微囊化S.boulardii组结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与Claudin-1)的表达量显着高于DSS组(P<0.05)。综上,E.faecalis和S.boulardii可以缓解UC模型小鼠结肠炎症病变,其机制与E.faecalis和S.boulardii可以降低血清中细胞因子IL-6与TNF-α含量,升高肠道黏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与Claudin-1)的蛋白表达量密切相关,经过微囊化后的E.faecalis和S.boulardii表现出更好的缓解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症效果。(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王宏磊,崔红玉,卢彤岩,徐黎明,刘淼[10](2016)在《一株虹鳟嗜冷益生菌Aeromonas popoffii的分离鉴定及体外抗病毒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离鉴定冷水鱼类的益生菌,本研究从健康的冷水鱼虹鳟幼鱼的肠道、胆囊等部位分离得到75株嗜冷耐低温生长菌株,经过耐低温温度梯度筛选及体外抗菌试验初步筛选出一株虹鳟嗜冷益生菌株,经革兰氏染色及API 50 CH生化鉴定、16S r DNA测序比对,鉴定为Aeromonas popoffii,将其命名为HL60分离株。通过耐胆酸游离酸试验、耐酸试验、体外抑菌试验和体外对鲤鱼上皮细胞(EPC)增殖影响试验及体外抗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试验,结果表明A.popoffii HL60分离株具有良好的益生特性及体外抗病毒活性。本研究分离获得的A.popoffii HL60分离株为冷水鱼益生菌株活载体疫苗开发及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体外益生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3月龄健康牦犊牛胃肠道内容物作为菌源,筛选得到4株能够同时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乳酸菌,分别编号为XC3、DC1、DC8和A5。经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XC3为乳酸片球菌,DC8为罗伊乳杆菌,DC1为戊糖片球菌,A5为植物乳杆菌。经体外试验评价其益生特性,pH=3时,4株乳酸菌的活菌数均较高;在3 g/L的牛胆盐培养液中,菌株XC3的存活率为93.85%,菌株DC8和A5的存活率分别为51.59%和51.18%,但菌株DC1的存活率仅为6.77%;在人工胃液中培育0.5 h和3 h后,4株菌存活率均高于80%,在人工肠液中培育0.5 h和3 h后,存活率均高于70%。结果表明,乳酸菌XC3、DC8和A5具有潜在的益生作用,可作为牦犊牛专用益生菌制剂的添加对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外益生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靳胜男,舒慧萍,张冬星,赵泽林,康元环.猪源生物被膜乳酸菌的筛选与体外益生特性评价[J].中国兽医科学.2019
[2].张学燕,聂召龙,王通,潘浩,孙璐.牦犊牛源乳酸菌的筛选鉴定与体外益生特性评价[J].西北农业学报.2019
[3].陈琼,甘祥武,黄魁英,赵乐怡,李学优.植物乳杆菌LPL10的体外益生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
[4].赵彤,王永霞,荀一萍,艾连中,赵林森.开菲尔乳杆菌(Lactobacilluskefiri)KL22体外益生特性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19
[5].王浩.戊糖片球菌NCU301体外益生特性的研究及其在豆粕发酵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8
[6].韩庆功,崔艳红,王元元,朱亚茹,何云.植物乳杆菌的生理特性及体外益生效果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8
[7].胡红伟,段明房,闫凌鹏,麻啸涛,陈茹茹.产细菌素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体外益生特性研究[J].饲料广角.2017
[8].张娟.青藏高原传统发酵牦牛酸奶中乳酸菌的降胆固醇及体外益生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7
[9].张琳.微囊化益生菌的体外特性及动物应用效果评价[D].东北农业大学.2016
[10].王宏磊,崔红玉,卢彤岩,徐黎明,刘淼.一株虹鳟嗜冷益生菌Aeromonaspopoffii的分离鉴定及体外抗病毒特性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