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生物蛋白(MCP),碳源,氮源,能氮平衡
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量论文文献综述
于锦皓,郎朝丽,于维,张芳毓,闫晓刚[1](2018)在《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蛋白(microbial protein,MCP)是反刍动物小肠可消化蛋白的重要来源,研究如何提高MCP的合成量与合成效率对于动物的生长尤为重要。文章综述了影响MCP合成的因素,包括碳源、氮源、能氮平衡、瘤胃内环境与其他影响因素,希望能为反刍动物营养调控及日粮配方的优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09期)
刘晶[2](2014)在《饲料果胶对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微生物蛋白合成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果胶为一类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苜蓿、羊草、玉米秸以及稻秸等粗饲料中均含有果胶,但以苗蓿中最为丰富。果胶与淀粉虽然同属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但发酵特性差异较大。迄今为止有关果胶影响瘤胃发酵、微生物蛋白合成的报道不多,而对果胶影响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果胶降解菌这类功能微生物的研究与认知更加有限。本研究首先探索的苜蓿日粮与玉米秸日粮下奶牛瘤胃中的差异微生物菌种或菌群,并建立果胶分解菌检测的分子技术,从而获取更多的果胶降解菌信息;然后以湖羊为模式动物,系统研究了以玉米秸为粗饲料的日粮中补充添加果胶对瘤胃发酵、微生物蛋白合成以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一、果胶对瘤胃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及果胶菌检测1.饲喂不同果胶含量日粮对奶牛徽生物菌群的影响。本试验检测了苜蓿、玉米秸以及羊草叁种粗饲料中的果胶含量,依次为9.3%,2.8%和3.7%(干物质基础)。通过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分析苜蓿日粮与玉米秸日粮下奶牛瘤胃液中的微生物16S rRNA基因,发现Selenomonas和Treponema菌属包括菌株T.saccharophilum是苜蓿日粮下的特有菌群,Selenomonas ruminantium的比例在苜蓿日粮中也有高于玉米秸日粮的趋势,分析发现T. saccharophilum与S.ruminantium都是降解果胶、淀粉的微生物。2.不同果胶含量粗饲料组合对瘤胃微生物分布的影响。为了验证测序发现的微生物差异是由日粮中果胶或/和淀粉含量差异引起的,本试验分别对苜蓿、玉米秸、果胶、淀粉以及秸秆与果胶、淀粉的组合为底物的体外发酵液中微生物菌群进行PCR-DGGE分析,发现玉米秸与果胶组合的DGGE条带分布与苜蓿组相似度由67.5%增加至72%,而玉米秸与淀粉组合后与苜蓿条带相似度从67.5%降至65%,从微生物学角度证实了果胶是秸秆与苜蓿的重要差异养分之一。对差异条带克隆测序发现了与T. saccharophilum相似度为99%的克隆,进一步证实该菌对果胶降解的特异性。Real-time分析还发现整个Treponema菌属(密螺旋菌菌属)在以淀粉为底物的条件下数量大大降低,而果胶的添加显着促进该菌属的生长(P<0.05),提示了以T. saccharophilum为代表的Treponema菌属都与果胶降解密切相关。而S. ruminantium在果胶或淀粉为底物的发酵液中丰度差异不显着。3.果胶分解菌T. saccharophilum实时定量方法构建与体内外丰度检测。由于迄今缺乏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T. saccharophilum在瘤胃中的数量未知。因此,本研究设计了能够特异性扩增T. saccharophilum16S rRNA基因的引物,验证结果表明引物灵敏、可靠,可以应用于未来瘤胃生态研究。利用设计的引物进一步从体外、体内角度检测了T. saccharophilum与不同果胶含量粗饲料的关系。体外结果表明T. saccharophilum在苜蓿以及添加果胶的底物中丰度显着高于玉米秸、羊草以及淀粉为底物(P<0.05)时,而淀粉不支持该菌的生长;体内结果表明T. saccharophilum在苜蓿日粮饲喂的奶牛瘤胃中显着高于羊草、玉米秸以及稻草秸日粮(P<0.05)。通过对比瘤胃其他细菌的丰度发现,T. saccharophilum在瘤胃中的相对丰度较高,提示了这个菌在瘤胃中重要性,并可能扩展今后与瘤胃中的果胶代谢相关的研究。二、果胶对湖羊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和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1.果胶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与微生物蛋白合成的影响。为了评估果胶与淀粉对瘤胃发酵的影响,首先进行了体外发酵,以700mg的玉米秸与150mg豆粕为底物的基础上设置4个处理:(1)淀粉150mg+果胶Omg(Pe0),(2)淀粉100mg+果胶50mg (Pe50),(3)淀粉50mg+果胶100mg (Pe100),(4)淀粉Omg+果胶150mg (Pe150)。结果表明,果胶体外发酵速率显着高于淀粉(P<0.05),尤其是6h前的早期发酵,此外24h总产气量果胶也显着高于淀粉(P<0.05)。果胶为底物的发酵属于乙酸型,而淀粉发酵属于丙酸型,本试验中乙丙比随着果胶的增加而线性增加。Pe0与Pe50的pH值低于Pe100和Pe150(P<0.05),P150的MCP产量显着高于Pe0(P<0.05),提示果胶可优化发酵速率、pH等瘤胃发酵参数,并促进微生物蛋白合成。2.果胶对湖羊生长性能和瘤胃发酵的影响。为了深入研究果胶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本试验选取45只健康无病的7月龄公湖羊,按照随机区组设计和同栏大小相近原则,根据体重分为5个处理:基础日粮(精粗比50:50的全混合日粮)为对照组(Ctrl),在基础日粮上分别添加2.5%和5%果胶的低果胶日粮(PeL)和高果胶日粮(PeH),分别添加2.5%和5%淀粉的低淀粉日粮(StL)和高淀粉日粮(StH)。结果发现,添加果胶可以增加采食量,而添加淀粉则线性降低采食量(P<0.05)。日粮PeH的MCP产量在各组中最高(P<0.05),且果胶的添加对MCP的生成有线性增加效应(P<0.01),而淀粉的添加则对MCP产量具有曲线降低效应,即高淀粉日粮反而抑制了MCP的合成。果胶添加线性增加日增重(P<0.05), PeH在各组中日增重最高(P<0.05),与其MCP合成量一致。此外,饲喂Pe日粮可显着降低血清中甘油叁脂(TG)水平(P<0.05)。这些结果表明,与淀粉相比,添加果胶有助于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改善湖羊的生产性能。3.果胶对湖羊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为了深入研究与果胶降解相关的瘤胃细菌,采用Real-time以及Miseq高通量测序,深度分析上述试验中各组日粮下湖羊瘤胃微生物菌群分布情况。经过菌门、菌科、菌属以及OTU水平的多重比较分析,证实日粮中添加果胶形成的微生物分布与对照或淀粉处理组有显着差异。实时定量结果表明,瘤胃已知的典型微生物中除了Treponema以及Tsaccharophilum被果胶富集,多数菌偏好淀粉利用。然而,通过高通量测序发现,果胶的添加主要富集了厚壁菌门的微生物成员,这些相关微生物多数为未培养或者尚未有特异引物能够准确定量的微生物,包括该门类下梭菌纲下的Mogibacteriaceae科和Lachnospiraceae (毛螺菌科)以及Erysipelotrichi(产芽胞菌纲)下产芽胞菌科的成员。其中毛螺菌科下Butyrivibrio(丁酸弧菌属)、Coprococcus(粪球菌属)、Moryella以及一未分类属,产芽胞菌科下Holdemania(霍尔德曼氏菌属)、L7A_E11以及Bulleidia属都表现出显着的果胶特异性。综上所述,作为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日粮果胶,其营养效果优于淀粉,能促进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进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日粮果胶还可促进瘤胃中Treponema菌属、厚壁菌门微生物的生长,提示这些菌群可能是高果胶含量日粮下参与微生物蛋白生成的关键菌群。(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4-01)
Zhu,W,赵圣国[3](2013)在《日粮粗饲料类型对泌乳早期奶牛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和乳成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评价不同日粮粗饲料来源对泌乳早期奶牛产奶性能,瘤胃微生物合成及N利用率的影响。试验选用12头初产的荷斯坦奶牛(45±6泌乳日龄)进行3×3拉丁方设计,日粮采用相同精饲料来源,在等能等氮基础上精粗比调配为55∶45,然后添加不同的粗饲料:21%玉米青贮,19%玉米秸秆,5%苜蓿干草(CS组);19%玉米青贮,21%中国野生黑麦草,5%苜蓿干草(CWR组);19%玉米青贮,9%中国野生黑麦草,17%苜蓿干草(AH组)。每个阶段21d,前14d为预饲期。结果表明,不同粗饲料来源对干物质采食量没有影响。AH组乳产量高于CS组,CWR组介于二者之间,乳蛋白率方面,AH组高于CWR(3.02%和2.92%,CS组居中(2.95%)。3组之间的乳脂率和乳糖率没有差别,同时,产奶效率(乳产量/干物质采食量)AH组最高,CWR组次之,CS组最低。AH组微生物蛋白产量和可代谢蛋白均高于CS组和CWR组。而AH组尿液、血液和乳中尿素氮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这表明氮转化率的提高。结果表明,奶牛日粮中玉米秸秆可以替代中国野生黑麦草,日粮中添加一定比例的苜蓿干草可以通过提高微生物蛋白产量从而增加乳蛋白产量,这可能与提高了瘤胃有效利用的能量供应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3年07期)
韦鸿战,莫彦[4](2012)在《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的机理及影响因素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瘤胃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底物及其机理,影响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及其效率的因素。(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期刊2012年21期)
高占锋[5](2010)在《~(15)N示踪方法改进及其用于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测定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3个研究内容,对~(15)N同位素分析技术与计算方法进行改进,在此研究基础上,应用于反刍动物蛋白质代谢研究,通过人工瘤胃短期发酵,利用~(15)N标记技术研究尿素合成瘤胃微生物蛋白的效率以及尿素在瘤胃食糜各组分中的分布,为~(15)N标记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研究内容一ZHT-03质谱计扫描控制与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在ZHT-03质谱计原有电路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改进,通过计算机、软件和数据采集卡等组成的数据采集与扫描控制系统对其进行数字化改造,并实现自动控制,模数转换采用16位A/D。对~(15)N丰度在0.366%-5.264%的4个标准样品系列在不同时间进行了6次测定。结果表明:改造后测定准确度和精确度均较改造前有了显着提高,标准样品系列的准确度均在99.80%-99.95%之间,特别是低丰度样品(~(15)N%<1%)测定的准确度得到了明显改善;分析效率提高1倍以上;实现了分析过程动态显示,数据自动处理与存储,便于对分析结果进行整理。为~(15)N同位素在农业研究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研究内容二~(15)N同位素示踪计算方法的改进根据~(15)N丰度对氮元素原子量的影响,针对目前~(15)N同位素示踪研究中试验设计,结果计算与分析等方面存在的误差问题,结合化学和同位素理论,在标记物用量、全氮以及Ndff的计算方法与氮素采用的量纲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原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氮素的代谢规律,提出了氮素以mol为量纲的标记物用量、全氮结果以及Ndff的计算方法,消除了原有计算方法本身引起的误差,从而提高~(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的精确性,为更科学地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研究内容叁利用~(15)N标记测定尿素在瘤胃中转化为MCP的效率通过人工瘤胃短期发酵,采用4×2两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4个尿素水平:~(15)N标记尿素代替日粮粗蛋白的0%、10%、20%、40%;2个发酵时间点:24h、48h。研究尿素替代不同比例日粮蛋白对合成瘤胃微生物蛋白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尿素替代日粮蛋白比例对瘤胃液pH、氨态氮浓度和未消化饲料干物质均无显着影响;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瘤胃液pH和氨态氮浓度本显着提高,未消化饲料干物质显着减少;2尿素在瘤胃食糜各组分的分布数量及其占该组分总氮的比例随尿素替代日粮蛋白比例的提高而显着增加;3尿素合成微生物的效率以尿素代替日粮CP的10%,发酵24h,尿素合成微生物蛋白的效率最高,为53.6%;4日粮中尿素在瘤胃食糜各组分中的分布数量依次为上清液>未消化饲料>液相微生物>颗粒相微生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0-06-01)
王梦芝,喻礼怀,王洪荣,李国祥,曹恒春[6](2010)在《不同分子形式氮源对瘤胃微生物发酵及蛋白合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只瘘管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研究氮源的分子形式对瘤胃微生物发酵及其蛋白合成的影响。使用人工模拟瘤胃体外培养氯化铵、寡肽(<3000u)、小肽(<500u)、游离氨基酸等4种形式的氮源底物。结果表明:培养液pH在6.4~6.9之间变化,氨基酸组平均pH最低为6.61,氯化铵组最高为6.79;培养液氨氮浓度变化范围为11.60~29.45mg/100mL,均值以寡肽组最低,为15.70mg/100mL,氨基酸组最高,为19.15mg/100mL。微生物蛋白产量以氯化铵组的最低,为(0.2701mg/mL),且与其他3组差异极显着(P<0.01),较氨基酸组下降了54.50%,两肽组数值上都高于氨基酸组。氯化铵组微生物区系原虫∶细菌(P∶B)最低为77.49%,对原虫的抑制较大,小肽组P/B最高为104.50%,利于原虫的生长,组间差异极显着(P<0.01)。综上可见,氮源的分子形式对瘤胃微生物的发酵、不同区系(原虫和细菌)的蛋白质合成都有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0年05期)
宋志刚,王梦芝,李大智,董书红,王洪荣[7](2010)在《不同油脂对瘤胃微生物发酵及蛋白合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油脂对体外培养瘤胃微生物发酵及其蛋白合成的影响。试验以3头瘘管山羊为试验动物,分不加油脂的对照组和分别添加4%菜籽油(A)、豆油(B)、玉米油(C)、花生油(D)的试验组等5组进行体外培养。结果表明:培养液pH值组间差异不显着,但各组的动态变化模式有所不同。NH3-N浓度组间差异显着,以A组最低并显着低于对照组,其他各组都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对照组,其动态变化模式也有所差异。细菌蛋白以B组最高,显着高于对照组,C、D组也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原虫蛋白组间无明显差异,但4个试验组都低于对照组;而总的微生物蛋白以B组最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原虫与细菌区系的比值在组间差异显着,以对照组最高,显着高于4个试验组。A组纤维素降解率最低并显着低于对照组,而其他各组间差异都不显着(P>0.05)。总之,4%的各油脂对微生物发酵影响不大,除豆油外,均可在不同程度上提高细菌蛋白量。(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0年03期)
马百顺[8](2008)在《瘤胃微生物可利用能氮同步化释放对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瘤胃微生物蛋白质(MCP)是代谢蛋白质(MP)的主要来源。瘤胃微生物可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形式、数量以及能氮释放速度的匹配程度对MCP产量有影响。瘤胃能氮平衡是描述瘤胃微生物可利用能量和氮数量关系的静态指标。瘤胃能氮释放的同步化(synchronization)是指日粮瘤胃降解过程中,每一时刻点瘤胃微生物可利用能量和氮源释放速度的匹配程度,是对MCP合成的动态分析。本研究通过2个体外试验系统研究瘤胃微生物可利用能量与氮源数量关系及能氮释放速度匹配程度对MCP产量和合成效率的影响。试验一:瘤胃最佳微生物可利用能氮研究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重复设计。以AFRC(1993)中莎能奶山羊1.2倍维持需要为标准设计一种不含蛋白类饲料的基础日粮(蛋白需要除外),根据酪蛋白灌注量不同共设计6个处理(RDN/DOM比值分别为19、21、23、25、27、29),每个处理4个重复,分两期进行。通过双外流连续培养体外发酵,基础日粮连续投喂,酪蛋白根据每天需要数量配制成溶液,24h连续灌注。所有处理的稀释率相同,12%/h(固相和液相分别为4和8%/h)。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发酵罐内容物氨态氮(NH_3-N)浓度影响显着(p<0.05),NH_3-N随灌注量的增加升高;对pH值影响不显着(p=0.93);不同处理对降解氮的利用效率影响显着(p<0.05),其中处理5的微生物氮(MN)产量最高,处理4的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最高。最后结论为①RDN/DOM比值为21时,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最高,其值为28.36g/kgDOM。②MN/RDN与RDN/DOM的回归方程为MN/RDN=5.0735—1.2407Ln(RDN/DOM),(n=24,R~2=0.892)。试验二:瘤胃能氮同步化释放对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影响研究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重复设计。首先以莎能奶山羊为试验动物测定饲料的瘤胃降解参数。根据降解特性不同设计4种能氮比相同,同步化程度不同的日粮(日粮Ⅰ:玉米豆粕型;日粮Ⅱ:玉米花生饼型;日粮Ⅲ:高粱豆粕型:日粮Ⅳ:高粱花生饼型),改变4种日粮的投喂数量保证发酵罐内DOM和RDN数量保持一致。日粮均分后分两次投喂。所有处理的稀释率相同,12%/h(固相和液相分别为4和8%/h)。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发酵罐内容物NH_3-N和pH值影响显着(p<0.05)。对OM、NDF和ADF降解率影响不显着(p=0.167、p=0.537、p=0.373)。对MN和MN/DOM影响显着(p<0.05)。不同处理的RDN/DOM差异不显着,MN/DOM差异显着。最后结论为①日粮能量和蛋白降解速度同步时能提高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②MCP产量预测模型应考虑能氮降解同步化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8-12-25)
陈小连,贾亚红,赵国琦[9](2003)在《影响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因素的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刍动物最大的特点就是借助瘤胃内栖居的厌氧微生物利用日粮蛋白降解产生的氨、肽和氨基酸作为氮源、利用日粮有机物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VFA)和ATP分别作为碳架和能量合成微生物蛋白(MCP)。MCP是反刍动物最主要的(本文来源于《饲料广角》期刊2003年19期)
孙维斌,王加启,毛玉胜,陈宏[10](2002)在《不同饲养水平下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6头装有瘤胃、十二指肠、回肠瘘管的西门塔尔杂交阉牛,以Cr2O3为指示剂测定食糜流量,用嘌呤氧化法测定RNA当量,研究不同饲养水平下,西门塔尔杂交阉牛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合成效率。结果表明,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合成效率随饲养水平的变化呈规律性变化趋势。其中低饲养水平、中饲养水平较高,高饲养水平较低。在低、中、高3种饲养水平下,瘤胃微生物对瘤胃降解氮(RDN)的转化效率(MN/RDN,g/g)分别为0.64±0.08,0.52±0.16,0.23±0.03,对瘤胃可利用能(RDOM,瘤胃可消化有机物)的利用效率(MN/RDOM,g/kg)分别为24.66±4.96,27.17±15.18,11.92±1.86。(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6期)
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果胶为一类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苜蓿、羊草、玉米秸以及稻秸等粗饲料中均含有果胶,但以苗蓿中最为丰富。果胶与淀粉虽然同属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但发酵特性差异较大。迄今为止有关果胶影响瘤胃发酵、微生物蛋白合成的报道不多,而对果胶影响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果胶降解菌这类功能微生物的研究与认知更加有限。本研究首先探索的苜蓿日粮与玉米秸日粮下奶牛瘤胃中的差异微生物菌种或菌群,并建立果胶分解菌检测的分子技术,从而获取更多的果胶降解菌信息;然后以湖羊为模式动物,系统研究了以玉米秸为粗饲料的日粮中补充添加果胶对瘤胃发酵、微生物蛋白合成以及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一、果胶对瘤胃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及果胶菌检测1.饲喂不同果胶含量日粮对奶牛徽生物菌群的影响。本试验检测了苜蓿、玉米秸以及羊草叁种粗饲料中的果胶含量,依次为9.3%,2.8%和3.7%(干物质基础)。通过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分析苜蓿日粮与玉米秸日粮下奶牛瘤胃液中的微生物16S rRNA基因,发现Selenomonas和Treponema菌属包括菌株T.saccharophilum是苜蓿日粮下的特有菌群,Selenomonas ruminantium的比例在苜蓿日粮中也有高于玉米秸日粮的趋势,分析发现T. saccharophilum与S.ruminantium都是降解果胶、淀粉的微生物。2.不同果胶含量粗饲料组合对瘤胃微生物分布的影响。为了验证测序发现的微生物差异是由日粮中果胶或/和淀粉含量差异引起的,本试验分别对苜蓿、玉米秸、果胶、淀粉以及秸秆与果胶、淀粉的组合为底物的体外发酵液中微生物菌群进行PCR-DGGE分析,发现玉米秸与果胶组合的DGGE条带分布与苜蓿组相似度由67.5%增加至72%,而玉米秸与淀粉组合后与苜蓿条带相似度从67.5%降至65%,从微生物学角度证实了果胶是秸秆与苜蓿的重要差异养分之一。对差异条带克隆测序发现了与T. saccharophilum相似度为99%的克隆,进一步证实该菌对果胶降解的特异性。Real-time分析还发现整个Treponema菌属(密螺旋菌菌属)在以淀粉为底物的条件下数量大大降低,而果胶的添加显着促进该菌属的生长(P<0.05),提示了以T. saccharophilum为代表的Treponema菌属都与果胶降解密切相关。而S. ruminantium在果胶或淀粉为底物的发酵液中丰度差异不显着。3.果胶分解菌T. saccharophilum实时定量方法构建与体内外丰度检测。由于迄今缺乏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T. saccharophilum在瘤胃中的数量未知。因此,本研究设计了能够特异性扩增T. saccharophilum16S rRNA基因的引物,验证结果表明引物灵敏、可靠,可以应用于未来瘤胃生态研究。利用设计的引物进一步从体外、体内角度检测了T. saccharophilum与不同果胶含量粗饲料的关系。体外结果表明T. saccharophilum在苜蓿以及添加果胶的底物中丰度显着高于玉米秸、羊草以及淀粉为底物(P<0.05)时,而淀粉不支持该菌的生长;体内结果表明T. saccharophilum在苜蓿日粮饲喂的奶牛瘤胃中显着高于羊草、玉米秸以及稻草秸日粮(P<0.05)。通过对比瘤胃其他细菌的丰度发现,T. saccharophilum在瘤胃中的相对丰度较高,提示了这个菌在瘤胃中重要性,并可能扩展今后与瘤胃中的果胶代谢相关的研究。二、果胶对湖羊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和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1.果胶对体外瘤胃发酵参数与微生物蛋白合成的影响。为了评估果胶与淀粉对瘤胃发酵的影响,首先进行了体外发酵,以700mg的玉米秸与150mg豆粕为底物的基础上设置4个处理:(1)淀粉150mg+果胶Omg(Pe0),(2)淀粉100mg+果胶50mg (Pe50),(3)淀粉50mg+果胶100mg (Pe100),(4)淀粉Omg+果胶150mg (Pe150)。结果表明,果胶体外发酵速率显着高于淀粉(P<0.05),尤其是6h前的早期发酵,此外24h总产气量果胶也显着高于淀粉(P<0.05)。果胶为底物的发酵属于乙酸型,而淀粉发酵属于丙酸型,本试验中乙丙比随着果胶的增加而线性增加。Pe0与Pe50的pH值低于Pe100和Pe150(P<0.05),P150的MCP产量显着高于Pe0(P<0.05),提示果胶可优化发酵速率、pH等瘤胃发酵参数,并促进微生物蛋白合成。2.果胶对湖羊生长性能和瘤胃发酵的影响。为了深入研究果胶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本试验选取45只健康无病的7月龄公湖羊,按照随机区组设计和同栏大小相近原则,根据体重分为5个处理:基础日粮(精粗比50:50的全混合日粮)为对照组(Ctrl),在基础日粮上分别添加2.5%和5%果胶的低果胶日粮(PeL)和高果胶日粮(PeH),分别添加2.5%和5%淀粉的低淀粉日粮(StL)和高淀粉日粮(StH)。结果发现,添加果胶可以增加采食量,而添加淀粉则线性降低采食量(P<0.05)。日粮PeH的MCP产量在各组中最高(P<0.05),且果胶的添加对MCP的生成有线性增加效应(P<0.01),而淀粉的添加则对MCP产量具有曲线降低效应,即高淀粉日粮反而抑制了MCP的合成。果胶添加线性增加日增重(P<0.05), PeH在各组中日增重最高(P<0.05),与其MCP合成量一致。此外,饲喂Pe日粮可显着降低血清中甘油叁脂(TG)水平(P<0.05)。这些结果表明,与淀粉相比,添加果胶有助于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改善湖羊的生产性能。3.果胶对湖羊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为了深入研究与果胶降解相关的瘤胃细菌,采用Real-time以及Miseq高通量测序,深度分析上述试验中各组日粮下湖羊瘤胃微生物菌群分布情况。经过菌门、菌科、菌属以及OTU水平的多重比较分析,证实日粮中添加果胶形成的微生物分布与对照或淀粉处理组有显着差异。实时定量结果表明,瘤胃已知的典型微生物中除了Treponema以及Tsaccharophilum被果胶富集,多数菌偏好淀粉利用。然而,通过高通量测序发现,果胶的添加主要富集了厚壁菌门的微生物成员,这些相关微生物多数为未培养或者尚未有特异引物能够准确定量的微生物,包括该门类下梭菌纲下的Mogibacteriaceae科和Lachnospiraceae (毛螺菌科)以及Erysipelotrichi(产芽胞菌纲)下产芽胞菌科的成员。其中毛螺菌科下Butyrivibrio(丁酸弧菌属)、Coprococcus(粪球菌属)、Moryella以及一未分类属,产芽胞菌科下Holdemania(霍尔德曼氏菌属)、L7A_E11以及Bulleidia属都表现出显着的果胶特异性。综上所述,作为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日粮果胶,其营养效果优于淀粉,能促进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进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日粮果胶还可促进瘤胃中Treponema菌属、厚壁菌门微生物的生长,提示这些菌群可能是高果胶含量日粮下参与微生物蛋白生成的关键菌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量论文参考文献
[1].于锦皓,郎朝丽,于维,张芳毓,闫晓刚.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的影响因素[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
[2].刘晶.饲料果胶对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微生物蛋白合成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
[3].Zhu,W,赵圣国.日粮粗饲料类型对泌乳早期奶牛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和乳成分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13
[4].韦鸿战,莫彦.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的机理及影响因素进展[J].北京农业.2012
[5].高占锋.~(15)N示踪方法改进及其用于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测定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6].王梦芝,喻礼怀,王洪荣,李国祥,曹恒春.不同分子形式氮源对瘤胃微生物发酵及蛋白合成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10
[7].宋志刚,王梦芝,李大智,董书红,王洪荣.不同油脂对瘤胃微生物发酵及蛋白合成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0
[8].马百顺.瘤胃微生物可利用能氮同步化释放对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
[9].陈小连,贾亚红,赵国琦.影响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因素的研究综述[J].饲料广角.2003
[10].孙维斌,王加启,毛玉胜,陈宏.不同饲养水平下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标签:微生物蛋白(MCP); 碳源; 氮源; 能氮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