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潜在环境风险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工岛,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多元统计分析
潜在环境风险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王赵明,刘健,吴玲正[1](2019)在《深中通道人工岛沉积物重金属多元统计分析及潜在生态环境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深圳通道西人工岛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环境风险,对沉积物Cu、Pb、Zn、Cd、Cr、Hg和As的含量进行测定,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研究监测点沉积物重金属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平均值而言,最大值Zn的重金属浓度108. 61 mg/kg,其次Cr,重金属浓度为61. 73 mg/kg,平均值最小的Cd为0. 22 mg/kg,除Cd外,其余六种重金属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12%~36%,属于中度变异程度,Cd的变异系数为55.73%。2)所调查表层沉积物中,利用地累积指数进行重金属评价,所有重金属不存在污染。3)根据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区海域沉积物生态环境优良,各监测点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低。(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8-30)
陈欣[2](2018)在《关于长期污灌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环境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呈现出加剧态势,长期经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会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甚至对生命构成威胁。参照我国有关环境部门所颁布的测试报告,我国有大面积的农田土壤遭受重金属污染,而且有一些地区的态势还很严重,尤其是工厂、矿产等产业地区尤为明显。要知道,这种重金属污染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促成的,它需要一个"发酵"式的长期积累过程,并且它对人体和农田的危害也是一步步慢慢积压,到一个阶段就会爆发,就好比潜伏的危险因子。本文将综合分析常用指数评价法在实际污染评价中的优点与不足,为科学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环境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8年18期)
王棋赟[3](2016)在《试论将意外火灾潜在危害纳入环境风险评价体系的必要性——以渝黔铁路扩能改造工程长江沿岸标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 2.1—2011)中对风险事故的定义未包含因建设项目的不安全施工状态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且对于是否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也没有进行强制要求。以某建设项目周边曾发生的一起意外火灾事故为例,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解读,探讨了对建设项目进行意外火灾潜在风险评价的必要性,并建议在现有环境风险评价体种增加建设项目对外非设备和物质类潜在危险的评价。(本文来源于《环境影响评价》期刊2016年04期)
程嘉熠,张晓霞,陶平,邵秘华[4](2016)在《大连葫芦山湾潜在生态环境风险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13年秋季两个航次的葫芦山湾海洋生态环境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水质、沉积物介质(水化要素12种、沉积物要素6种、生态要素4种)的分析数据,运用主成分层次分析法(AHP-PCA)进行初选。经生态环境质量主驱动力分析,确定了生态潜在风险指数权重,底质污染物中的重金属及石油烃要素为生态风险潜评价因子。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系统采用Hakanson指数法模型,并结合ArcG IS的空间矢量迭加分析,对筛选出的2类污染物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得出了生态风险等级新结论。从环境地球化学保护角度考虑,提出在该海湾长兴岛和西中岛两侧水域,应进一步严格石油、重金属排海的总量控制。(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6年01期)
曹宝,王秀波,薛婕,罗宏[5](2016)在《叁峡库区潜在水环境风险源识别与分级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区域潜在重大水环境风险源的识别方法,依据污染源所属行业性质、企业规模、污染危害程度、距离长江干流(或支流)的远近等判别因子,建立了区域潜在水环境风险源分级评价方法及其判别矩阵,对叁峡库区的潜在水环境风险源进行了分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Ⅰ级、Ⅱ级、Ⅲ级重大潜在风险源分别有30家、60家和98家,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支流城区江段,空间分布不均衡,其中I级重大潜在水环境污染风险源主要分布于重庆的渝北区、长寿区和涪陵区。(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6年02期)
卢宝荣[6](2015)在《适合度分析对转基因逃逸潜在环境风险评价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基因作物的全球大规模种植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甚至争议。经过遗传改良并具有自然选择优势的转基因作物进入商品化种植,可能将带来环境生物安全的顾虑。在这些生物安全的顾虑中,转基因通过花粉介导的基因漂移向栽培作物的野生近缘种逃逸及其导致的潜在环境风险,就是世人最为关注的环境生物安全问题之一。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转基因作物进行商品化生产之前都必须对转基因逃逸及其带来的潜在环境风险进行严格评价。按照风险评价的框架,转基因向野生近缘种逃逸及其带来潜在环境风险的评价包括3个连续的步骤:1)检测转基因漂移到作物野生近缘种的频率;2)分析转基因在野生近缘种中的表达;3)确定转基因对野生近缘种群体适合度和进化潜力的影响。大量基因漂移的研究结果已表明,转基因通过基因漂移向栽培作物邻近的野生近缘种群体逃逸难以避免,而转基因也会在作物的野生近缘种群体中正常表达。因此分析和评价转基因为野生近缘种带来的适合度效应,对于转基因逃逸及其环境风险的评价至关重要。对适合度的概念及其进化意义进行介绍,并对如何利用转基因的适合度效应分析转基因逃逸的环境风险,以及对此类环境风险进行研究和评价的具体方法予以介绍。上述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将有助于人们对转基因作物环境生物安全及其评价的全面理解。(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5年04期)
刘钦普,林振山,周亮[7](2015)在《山东省化肥使用时空分异及潜在环境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为系统地认识农田化肥过量使用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机理,加强化肥使用风险管控,该研究以山东省为实证对象,对其化肥使用的时空分异和环境风险进行评价。通过综合考虑化肥使用的强度、效率、环境安全阈值、环境效应权数及作物复种指数等因素,构建了化肥使用面源污染环境风险评价指数模型。结果表明:山东省的化肥使用明显过量。634.1 kg/hm~2的化肥使用强度是中国生态县建设标准250kg/hm~2的2.5倍。化肥使用强度最高的枣庄市878.7 kg/hm~2,是最低的滨州市473.7 kg/hm~2的1.85倍,区域差异不太悬殊。2012年山东省化肥污染的环境风险指数是0.75,总体处于中度风险程度。但是,烟台市处于严重风险,潍坊、济宁和枣庄处于重度风险。同时山东省存在磷肥污染严重环境风险,氮月巴污染重度环境风险,钾肥污染中度环境风险。山东省过量的化肥使用不仅存在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风险,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国家和地方应该尽快实行地区化肥使用总量控制和分区管控指导,确保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陈涛,常庆瑞,刘京,刘钊,刘海飞[8](2012)在《长期污灌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环境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安市某典型污灌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长期污水灌溉对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富集状况的影响,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现状及潜在环境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期污灌已导致农田土壤Cd、Cr、Cu、Hg、Ni、Pb和Zn7种重金属相对自然背景有不同程度累积,其富集比例依次为100%、82.69%、100%、100%、80.77%、98.08%和100%,仅有土壤As平均含量低于其背景水平;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限量值作为污染评价阈值,其中Cd和Hg污染表现突出,按其污染指数平均值排序为Cd>Hg>Ni>Cu>Zn>As>Cr>Pb;土壤重金属综合潜在环境风险为"强"等级,Hg、Cd的环境影响占据主导;随污灌年限增长,离灌渠越近,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和环境风险越高。鉴于该区土壤重金属已呈现较强生态危害性,应及时采取必要防治措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确保农田环境及农产品安全生产。(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2年11期)
张笑归,宁国辉,刘树庆,张铁铮,王艳群[9](2011)在《张家口葡萄产区土壤抗生素含量及其潜在生态环境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生素是畜禽养殖业常用的一类化学药品,用量大、代谢低,通过畜禽粪便的农业施用而造成土壤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危害。在了解常量元素(N、P、K2O)、有机质、土壤微量元素、土壤污染性重金属含量的基础上;测定了土壤中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两类常用抗生素的含量;分析了pH值、土壤类型对抗生素的影响;并对土壤环境质量、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区五种土壤重金属含量总体上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土壤中抗生素含量除个别点位外均不高,在草甸土中以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最大,分别以诺氟沙星和土霉素为主;土壤生态风险性评价属低度危害水平,但在涿鹿、怀来Cd是主要潜在风险性元素,而在宣化县则是Hg元素。这为预防产区土壤环境污染和名特优果品规划及环境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我国葡萄产区持续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1年S2期)
丁园圆[10](2009)在《县域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氮素平衡模拟及其潜在环境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江苏省仪征市(北亚热带)与江西省余江县(中亚热带)作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测试,定点研究和区域分析数据,利用地统计学分析和GIS空间建模技术,分析了不同县域内土壤性质的时空变异特征、分布状况及成因;研究了县域农田生态系统表观氮素平衡状况;建立了县域农田潜在可溶出氮模型,并开展了县域尺度上的土壤潜在可溶出氮模拟和验证研究;最后开展了农田生态系统氮素潜在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为我国农田养分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主要的论文结论如下:1)在不同时期的区域研究结果中,仪征市与余江县土壤有机质、全氮、pH值的空间分布大都表现为强烈的或中等空间自相关性,说明受区域性因素影响较大,在2001年余江县全氮和pH值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弱空间相关性,空间渐变性规律较差,说明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在仪征市,叁个时期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及两个时期的土壤pH值(1984、2000年)在空间分布上的总体趋势是由西北向东南递增,2004年的pH值呈现为中间的小块斑状值低于周边地区;在余江县,1985年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空间分布比较单一;1998和2001年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空间分布呈中间低南北高的趋势;叁个时期的土壤pH值的空间分布规律性较差。总的来说,1984-2004年仪征市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变化率在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pH值的变化率在研究区域的北部以增加为主,南部沿江地区呈降低趋势。余江县1985-2001年土壤有机质、全氮变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与降低,增加的区域都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的南部和北部的丘陵,pH值的变化率在大部分地区以降低为主。2)农田表观氮素单位面积耕地年平均收入、支出与盈余量的最大值分别位于仪征市东南角沿江区域的朴席镇和余江县河谷平原的邓埠镇;仪征市与余江县在2000-2005年的表观氮素平衡都处于增长趋势,且增长比较平缓。仪征市6年的表观氮素盈余量大于余江县的盈余量。余江县的农田表观氮素盈余量小于余江县的氮素支出量,而仪征市的氮素盈余量大于仪征市的氮素支出量,说明仪征市农田生态系统中积累了过多的氮素,对环境有更大的潜在风险。3)综合利用气象要素模型与NLEAP矿化模型,与表观氮素模型相耦合,建立了土壤潜在可溶出氮模型,选择适用于我国自然条件下的参数方案,以旱地与水田的氮素循环为研究对象,模拟了县域尺度上的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潜在可溶出氮量,并进行了相关验证。结果表明:以水田为主的余江县有机质年平均矿化率低于主要以水田旱地轮作的仪征市,仪征市的水田有机质矿化量小于仪征市旱地有机质矿化量。潜在可溶出氮的结果中,仪征市土壤潜在可溶出氮含量的高值区集中在东南部沿江平原的朴席镇;余江县可溶出氮含量的高值区集中在西南部丘陵岗地的杨溪乡和位于河谷平原的邓埠镇。两个区域的潜在可溶出氮高值区都主要聚集在经济发达的中心城镇及周边城镇。4)从农田氮素损失的叁个主要途径(径流损失、淋溶损失、气态损失)入手,筛选出影响氮素盈余的主要因素,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因素权重,构建氮素潜在环境风险评价模型,并且提出了在表观氮素盈余量控制下的潜在风险评价法。从风险等级来看,仪征农田氮素潜在环境风险以潜在风险为主,低风险区主要位于仪征西南部,潜在风险区主要位于仪征西部、中部、南部镇及东部的部分地区,高风险区主要位于仪征北部以及东南部。余江农田氮素潜在环境风险以低风险为主,风险的分布趋势是东北、西南高,中部低。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水田的氮素损失潜在风险大于旱地。(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09-05-01)
潜在环境风险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呈现出加剧态势,长期经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会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甚至对生命构成威胁。参照我国有关环境部门所颁布的测试报告,我国有大面积的农田土壤遭受重金属污染,而且有一些地区的态势还很严重,尤其是工厂、矿产等产业地区尤为明显。要知道,这种重金属污染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促成的,它需要一个"发酵"式的长期积累过程,并且它对人体和农田的危害也是一步步慢慢积压,到一个阶段就会爆发,就好比潜伏的危险因子。本文将综合分析常用指数评价法在实际污染评价中的优点与不足,为科学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环境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潜在环境风险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王赵明,刘健,吴玲正.深中通道人工岛沉积物重金属多元统计分析及潜在生态环境风险评价[C].《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陈欣.关于长期污灌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环境风险评价[J].科技创新导报.2018
[3].王棋赟.试论将意外火灾潜在危害纳入环境风险评价体系的必要性——以渝黔铁路扩能改造工程长江沿岸标段为例[J].环境影响评价.2016
[4].程嘉熠,张晓霞,陶平,邵秘华.大连葫芦山湾潜在生态环境风险评价研究[J].环境工程.2016
[5].曹宝,王秀波,薛婕,罗宏.叁峡库区潜在水环境风险源识别与分级评价方法研究[J].环境工程.2016
[6].卢宝荣.适合度分析对转基因逃逸潜在环境风险评价的意义[J].生物技术通报.2015
[7].刘钦普,林振山,周亮.山东省化肥使用时空分异及潜在环境风险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5
[8].陈涛,常庆瑞,刘京,刘钊,刘海飞.长期污灌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环境风险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
[9].张笑归,宁国辉,刘树庆,张铁铮,王艳群.张家口葡萄产区土壤抗生素含量及其潜在生态环境风险评价[J].华北农学报.2011
[10].丁园圆.县域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氮素平衡模拟及其潜在环境风险评价[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