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课余锻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运动类APP,西安市,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
课余锻炼论文文献综述
文艺,姚正超[1](2019)在《运动类APP对大学生课余锻炼行为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量统计法等,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使用运动类APP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得出:1.大学生使用步道乐跑、悦动圈、keep、咕咚的人数较多;2.功能齐全的运动APP,能够促进大学生锻炼行为,使用运动类APP能够激发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和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锻炼身体"和"考试达标"的动机对大学生选择使用运动类APP影响最明显。4.调查发现,在使用运动类APP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与时长有明显增加,大部分的学生锻炼时间在半小时左右。(本文来源于《体育世界(学术版)》期刊2019年10期)
郭晓丹[2](2019)在《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及行为关系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从自我决定理论(self-Decide Theory简称SDT)出发,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女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与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提供理论依据,为体育教学实践的拓展延伸打基础。研究对象:研究以西安体育学院在校的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大一到大四)为研究对象,选取方法为分层简单随机抽样.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以获取与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及锻炼行为相关的资料,其中包括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行为、自我决定理论等关键词。2)测量工具研究中采用《运动动机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以及《运动情景动机量表》等测量工具,对西安体育学院235名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分析。3)数据统计本研究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测试结果数据表现为平均数±标准差(X±SD)。研究结果:运用SPSS17.0对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及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相关分析,根据《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的评分标准,研究对象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及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关系的相关性为16.068,在评分范畴内,增值≤19,这就说明了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运动量较小。SDT的自主需要程度的高低来界定不同的行为调节,顺序为无动机,外在调节,认同调节,内部动机。自主的行为程度越高是,就会使个体更容易产生较为持久的体育锻炼。在本研究中,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得分情况又高到低的顺序是认同调节、外在调节、内部动机、无动机。这与国内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研究中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体育锻炼强度,体育锻炼频率与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认同调节以及内部动机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此外课余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强度,体育锻炼频率都与外在调节和无动机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本研究对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对体育锻炼行为进行预测,首先是对锻炼强度的预测,具体操作是:将内部动机、认同调节、外在调节、无动机作为自变量,体育锻炼强度作为因变量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得出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可以有效地反应体育锻炼强度总变异的41%,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可以有效的预测锻炼强度。并且在此模型中,课余体育锻炼动机的回归系数都是显着的,对预测体育锻炼强度起到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的是认同调节和内部动机,然而对预测体育锻炼起负向预测作用的是无动机和外在调节。课余体育锻炼动机也可以有效预测体育锻炼时间,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可以反应体育锻炼时间的30.1%,从这一模型也可以得出对预测体育锻炼时间起到正向预测作用的是认同调节、内部动机,外在调节、无动机对体育锻炼时间预测不明显。同样的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也可以有效的预测体育锻炼频率,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可以解释体育锻炼频率总变异的40%。在这一模型中对体育锻炼频率起到了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的是内部动机、认同调节。起到了显着的负向作用的是无动机,而对体育锻炼强度的预测作用不明显的是外在调节。内部动机和认同调节对预测体育锻炼行为起到了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表明SDT可以合理的解释体育锻炼行为,即自我决定的体育锻炼动机能够有效的预测各种积极的体育锻炼行为,这其中就包括个体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频率,体育锻炼强度。外在调节在体育锻炼时间和频率上的预测不明显,对体育锻炼强度预测作用是负向的。无动机对体育锻炼强度,频率的预测是负向的,但对体育锻炼时间的预测不显着。从研究结果得出提示,来自越是内部的体育锻炼动机,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的锻炼强度越大,体育锻炼时间越长,锻炼的次数越多,体育锻炼行为越积极。也告诉我们在日常体育锻炼中,要有一个端正的体育锻炼动机,才能提高体育锻炼行为,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可能性就会提高。研究结论: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中,认同调节分数位列第一,然后是外在调节、内部动机、无动机。与体育锻炼时间、强度、频率呈现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的是认同调节和内部动机,而呈现负向相关关系是无动机。(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郑生孟,张讯豪[3](2019)在《皖北普通高校课余体育锻炼开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皖北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所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皖北普通高校课余体育锻炼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皖北普通高校大学生主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强;周锻炼的次数和时间略少;锻炼内容比较广泛,项目选择上受学校设施影响较大;参与形式较为分散,体育社团组织的活动及课余锻炼指导有待加强等。(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20期)
孙栎简[4](2019)在《基于PDCA分析的大学生课余锻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密切关注当代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大学生参加课余锻炼现状的阐述,引入PDCA理论,从计划、执行、检查、调整四个方面客观分析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本文来源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期刊2019年09期)
洪凯旋[5](2019)在《杭州市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阶段的课余体育锻炼是一个人学生生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学生的健康有着积极的正面影响,通过分析大学生的课余锻炼特征和影响因素,帮助大学生了解运动各个阶段的变化趋势,并运用阶段性行为改变模式理论将这种变化进行表达,用科学的理论帮助大学生明确了解自己的运动状况,帮助学者和政策决策者更好地根据现状制定政策。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行为阶段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变化量表》来对行为阶段的分布进行大体上的划分,并以《自我效能量表》作为辅助的方式对其进行校正。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本文根据数据分析后发现阶段趋势总体分布呈“山峰”状,大部分的学生都处在准备阶段,前意识、意识和行动阶段的比重较低,并且能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在总数中所占的比重少之又少。2.研究表明:男生与女生在不同阶段分布情况基本一致,都符合山峰型分布形态,在前意识、意识阶段,女生占比要高于男生,在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保持阶段,男生占比要高于女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阶段分布性情况基本一致;同时研究还揭示,不同院校的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意识的准备阶段都有较高的比重,而对体育锻炼的意识都相对薄弱;自我效能会随着阶段由低到高的发展也会逐渐地变强。3.学校因素对于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社会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较弱,其中家庭因素对于处在准备和维持阶段的大学生有较大的影响。社会因素对于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在前意识阶段具有相对比较大的影响力。个体因素对于处在行动和维持阶段的大学生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靳浩然[6](2019)在《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高等师范院校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影响日益加深。高等师范院校体育领域已经初步建立起相应的体育管理和教学系统,但是由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内容的多样性、场地的广阔性、方式的灵活性,致使高等师范院校课余体育锻炼的信息化管理处于落后阶段。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以“系统管理理论”为理论研究基础,从人力资源要素、物力资源要素、环境资源要素叁个维度对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现状及问题如下:1.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开展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的学校有5所,开展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后,学校多数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氛围有很大的改善,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和锻炼的频率有很大的提升;2.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于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少数教师和学生对平台操作不了解;3.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平台主要存在检测项目单一、监控系统不完善、反馈系统利用率低等问题;4.所调查的学校中都已经实现了学校无线网路的覆盖,为平台数据的传输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并对学生锻炼的场地做出了相应的规划,学生锻炼的场地以学校的操场为主;5.公司对于数据的处理和保存设立专门的部门,但是在后期技术服务中,没有对学校使用老师和学生进行定期的培训;6.学校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有待改善,学校没有制定严格管理制度,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开展进行保障;学校在制定学生的锻炼量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身体存在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在进行课余体育锻炼时,出现运动量过大和运动不足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学校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的实施效果。本研究提出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的建议如下:1.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学院领导和老师对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认识宣传力度,利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平台和体育社团等手段普及学生体育知识;2.学校要健全锻炼场地设施管理,加大锻炼场地设施安全问题的排查;3.学校应不断完善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加强课余体育段信息化平台管理制度,提升管理能力,制定科学的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量;4.公司要加大技术革新,广泛收集意见,不断丰富平台监控项目、健全平台监控系统、优化平台反馈路径,完善后期服务。(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杨菊[7](2019)在《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形式及需求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体育锻炼关乎到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学生自身以及整个社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此,本研究对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及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并在全面了解现阶段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状况,发现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研究,为组织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形式和标准的制定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专家访谈、个案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设计问卷调查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及需求的研究;结合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分析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中出现的问题倾向;为实现高校开展全校性课余体育锻炼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科类型背景的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需求,为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认为本科高校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发展存在较多问题,从学校组织形式的发展目标为实现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的培养角度看来,学校组织形式较少,大学生主要是以兴趣相同的伙伴一起锻炼、参与社团活动、参与宿舍以及班级的伙伴一起锻炼为主。不同学科类型背景的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形式具有差异性;在参与锻炼项目需求中,男生主要以同场对抗性项目占据主要地位,而女生通常以休闲性及隔网的运动项目为主;对此,本文提出,各高校设置运动校园App,增加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指导培训,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率,发挥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吸引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合理满足大学生的运动需求,不断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张佳佳[8](2019)在《高校生课余时间体育活动锻炼兴趣培养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实际,详细论述高校生课余时间体育活动锻炼兴趣培养措施,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本文来源于《体育风尚》期刊2019年05期)
李玉君[9](2019)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淮北市初中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健康中国”计划的实施源自2008年卫生部颁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国家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健康是群众最基本的需求,要着力打造健康中国”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健康中国上升至国家战略。中学生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主力军,也是我国科教兴国的基石,拥有强健的体魄是提升个人素质、推动国家发展的充分条件,但单纯依赖体育课很难提升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这就需要通过借助课余体育锻炼来补充延续体育锻炼。通过在淮北市初中的教学实践发现:淮北市初中生体育锻炼情况不乐观,体质健康状况甚至在某些指标方面出现下滑现象。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旨在了解“健康中国”背景下淮北市初中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探讨影响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分析其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与建议。通过调查得出:(1)在淮北市初中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总体较强。89.2%初中生能够认识到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性,61.2%初中生认识到养成课余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主要动机是增进健康(66.8%)及满足个人兴趣(17.5%),整体上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较为合理。(2)淮北市初中生参加体育锻炼频率较低,时间较少,达不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课余体育活动中等强度3次及以上,每次活动不少于1小时的要求。(3)淮北市初中生课余体育锻炼项目呈现多元化的特征,男生比较喜欢具有强对抗性、强竞争性和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女生喜欢能塑形、趣味性强的有氧运动项目。(4)淮北市初中生课余体育锻炼方式,以与朋友和同学一起锻炼最多(49.8%),以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方式锻炼的仅占7.5%;锻炼的场所主要是在学校。(5)不同年级对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有明显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高对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增高,习惯养成也增高;不同年级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以八年级最高。淮北市不同性别初中生在时间、次数、项目选择上,差异显着。(6)在影响淮北市初中生课余体育锻炼内部因素方面,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情况良好、能够正确的认识课余体育锻炼的价值,但体育锻炼态度整体表现不太理想。外部因素方面,整体来看学校及朋友比较支持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但家长对子女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支持上整体不够理想,存在32.5%的家长对子女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不能给予积极支持分析淮北市初中生课余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组织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宣传工作,为中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营造浓厚的氛围。(2)打造多样化的课余体育锻炼活动,通过丰富的课余体育锻炼形式激发初中生参与兴趣和提高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积极养成中学生良好的课余体育锻炼习惯。(3)积极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对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给予明确的指导,使学生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督促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4)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资力度,为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5)学校要发挥主导优势,通过系列工作转变家长传统观念,推动学生学习与体育锻炼齐发展。(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周明[10](2019)在《滨州学院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和访谈法等方法对滨州学院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课余的时间会积极的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每次锻炼时间的长度还不能达到锻炼的要求;很多的同学都会去选择跑步这种大众性的运动项目;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动机和兴趣。(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17期)
课余锻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从自我决定理论(self-Decide Theory简称SDT)出发,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女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与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提供理论依据,为体育教学实践的拓展延伸打基础。研究对象:研究以西安体育学院在校的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大一到大四)为研究对象,选取方法为分层简单随机抽样.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以获取与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及锻炼行为相关的资料,其中包括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行为、自我决定理论等关键词。2)测量工具研究中采用《运动动机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以及《运动情景动机量表》等测量工具,对西安体育学院235名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分析。3)数据统计本研究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测试结果数据表现为平均数±标准差(X±SD)。研究结果:运用SPSS17.0对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及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相关分析,根据《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的评分标准,研究对象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及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关系的相关性为16.068,在评分范畴内,增值≤19,这就说明了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运动量较小。SDT的自主需要程度的高低来界定不同的行为调节,顺序为无动机,外在调节,认同调节,内部动机。自主的行为程度越高是,就会使个体更容易产生较为持久的体育锻炼。在本研究中,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得分情况又高到低的顺序是认同调节、外在调节、内部动机、无动机。这与国内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研究中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体育锻炼强度,体育锻炼频率与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认同调节以及内部动机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此外课余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强度,体育锻炼频率都与外在调节和无动机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本研究对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对体育锻炼行为进行预测,首先是对锻炼强度的预测,具体操作是:将内部动机、认同调节、外在调节、无动机作为自变量,体育锻炼强度作为因变量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得出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可以有效地反应体育锻炼强度总变异的41%,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可以有效的预测锻炼强度。并且在此模型中,课余体育锻炼动机的回归系数都是显着的,对预测体育锻炼强度起到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的是认同调节和内部动机,然而对预测体育锻炼起负向预测作用的是无动机和外在调节。课余体育锻炼动机也可以有效预测体育锻炼时间,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可以反应体育锻炼时间的30.1%,从这一模型也可以得出对预测体育锻炼时间起到正向预测作用的是认同调节、内部动机,外在调节、无动机对体育锻炼时间预测不明显。同样的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也可以有效的预测体育锻炼频率,课余体育锻炼动机可以解释体育锻炼频率总变异的40%。在这一模型中对体育锻炼频率起到了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的是内部动机、认同调节。起到了显着的负向作用的是无动机,而对体育锻炼强度的预测作用不明显的是外在调节。内部动机和认同调节对预测体育锻炼行为起到了明显的正向预测作用,表明SDT可以合理的解释体育锻炼行为,即自我决定的体育锻炼动机能够有效的预测各种积极的体育锻炼行为,这其中就包括个体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频率,体育锻炼强度。外在调节在体育锻炼时间和频率上的预测不明显,对体育锻炼强度预测作用是负向的。无动机对体育锻炼强度,频率的预测是负向的,但对体育锻炼时间的预测不显着。从研究结果得出提示,来自越是内部的体育锻炼动机,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的锻炼强度越大,体育锻炼时间越长,锻炼的次数越多,体育锻炼行为越积极。也告诉我们在日常体育锻炼中,要有一个端正的体育锻炼动机,才能提高体育锻炼行为,非体育专业的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可能性就会提高。研究结论: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中,认同调节分数位列第一,然后是外在调节、内部动机、无动机。与体育锻炼时间、强度、频率呈现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的是认同调节和内部动机,而呈现负向相关关系是无动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课余锻炼论文参考文献
[1].文艺,姚正超.运动类APP对大学生课余锻炼行为影响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2].郭晓丹.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及行为关系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郑生孟,张讯豪.皖北普通高校课余体育锻炼开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
[4].孙栎简.基于PDCA分析的大学生课余锻炼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
[5].洪凯旋.杭州市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6].靳浩然.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课余体育锻炼信息化管理研究[D].河南大学.2019
[7].杨菊.昆明市呈贡区本科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形式及需求的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8].张佳佳.高校生课余时间体育活动锻炼兴趣培养的探讨[J].体育风尚.2019
[9].李玉君.健康中国背景下淮北市初中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对策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9
[10].周明.滨州学院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智库时代.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