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香港合拍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合拍片,美学分析,《西游降魔篇》,内地电影
香港合拍片论文文献综述
詹荔[1](2019)在《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形式美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1]放到具体的美的事物中则表现为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即美的形式不能脱离内容。十五年来随着内地与香港两地合拍片的发展,其不论是在外在形式的呈现上或是思想内容的表达上都随着环境、内容、审美旨趣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和调整。"进入市场经济后,中国电影逐渐挣脱原有的主题先行式的政治规训,成为大众文化的支流"[2],大众文化的商业属性必然要求合拍电影在形式美学上有不断的创新和提高。这种变化从宏观而言具体表现在视听语言的改变和叙事结构的突破上。一、视听语言的改变(本文来源于《剧影月报》期刊2019年05期)
詹荔[2](2019)在《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美学探论(2003-2018)》一文中研究指出2003年香港与内地签订的CEPA协议给两地电影发展提供了新的转折点。CEPA之后,香港电影人怀揣着成熟的电影制作经验纷纷开始“北上”,准备在广阔的内地市场一展身手。同样“北上”的还有香港电影产业链的各个方面。政策的下达使得两地的合拍正式被纳入国家体制。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发展一直以来都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牵引角力,也给合拍片的美学呈现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旨在从美学角度,结合15年来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若干创作个案与现象,试图初步探询合拍片在美学流变与美学价值方面为当前华语电影产业所带来的某些创作启示与文化意义。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对“CEPA后”合拍片的背景、现状及整体的美学风貌做了概括性的阐释。第二部分到第四部分,则分别以形式美学、商业美学和接受美学为切入点具体分析合拍片的美学变化与核心价值,利用叁种美学内涵中彼此交叉又彼此独立的特点,以期管窥15年以来内地与香港电影在产业融合、文化共融、继承创新的背景下,合拍片美学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传统“港产片”的类型经验与电影修辞在内地市场更加开阔的文化需求与多样化的审美期待面前,试图追问昔日“港味”的美学踪迹,以此更进一步分析与蠡测这种电影美学经验的历史走向与现实趋势,以及对整个华语电影工业的美学积累与创新、产业整合与传播有着怎样的可供持续借鉴的创作生长点与产业增长点。(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6-01)
章晓杰[3](2019)在《内地香港合拍片 构建“华语电影”大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飞速发展,中国电影市场日趋繁荣。当前我国电影市场中,合拍片趋势日益增强。其中,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为主力军,在合拍片中数量最多、票房份额最多。如《流浪地球》《美人鱼》《建军大业》《西游伏妖篇》等影片,都是由内地与香港两地的电影人共同完成,并且进行了新探索,成绩显着。(本文来源于《传媒》期刊2019年09期)
张燕[4](2018)在《后CEPA时代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现实观照与文化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CEPA实施14年以来,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已发展成为两地电影的创作主力和市场中坚,并已转向内容创作与文化表达的交汇融合,尤其是逐渐对接现实主义电影美学传统,在日常题材、类型创作中凸显现实观照美学,并分别为两地电影生成了"新主流电影"与"新香港性"的文化新景观。(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8年06期)
郑中砥[5](2018)在《改革开放40年内地香港合拍片不断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郑中砥)2018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也正值CEPA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正式签署的15周年。近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和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联合主办第七届香港主题电影展“合拍·交响——内地香港合拍片主题论坛(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影报》期刊2018-08-08)
汪标[6](2018)在《内地香港合拍片的文化身份建构研究(2006-2016)》一文中研究指出内地香港合拍片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成为一种中国商业电影的成功典范,它集合了内地电影与商业电影双方的资源优势,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从2006年的《霍元甲》、《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到2016年的《美人鱼》、《西游记之孙悟空叁打白骨精》、《湄公河行动》,内地香港合拍片无疑是中国商业电影的主流。同时,作为现在香港电影存在的主要形式,内地香港合拍片又具有浓厚的香港性,亦或称之为具有香港特征的文化身份表征。内地香港合拍片的文化身份建构机制是电影文本的文化身份塑形的模具,这一套内地与香港双方参与协商的机制开拓了内地香港合拍片这一多种力量拉扯的场域,也决定了内地香港合拍片所建构的文化身份的香港性特征以及这种香港性隐喻的中国性归属。简言之,内地香港合拍片是一种建构中国向心力的媒介,它受到制度与群体、组织等社会现实的掣肘,其表征的文化身份始终朝着中国这“想象的共同体”出发。内地香港合拍片的文化身份建构可以从时间、空间、群体叁个维度找到的叁种身份惯例,在时间、空间、群体的维度交汇点上可以找到移民、边缘者、市民叁种香港性的身份,身份中带有失根性、边缘性、排他性的香港症候,这些症候是香港电影对于内地香港合拍片的文化基因遗传。毋庸置疑,内地香港合拍片继承了香港电影的香港性,并在电影文本中将这些香港性不断表征。内地香港合拍片不但建构了具有失根性、边缘性、排他性的文化身份,同时内地香港合拍片作为媒介也实现了文化身份寻根、回归中心、开放包容的媒介功能。内地香港合拍片从2006年到2016年这11年期间潜移默化的已然将香港性向内地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也就是在文化身份上向中国文化的同一性作出了皈依。一方面,这有利于内地香港合拍片在实现商业目的时传播一种文化身份认同,迎合受众的文化归属,实现文化传承的传播功能,另一方面,在娱乐的同时,将两岸出现的社会矛盾加以仪式化处理,诸如:新移民、大陆游客、被拐儿童等两岸存在的社会矛盾体都能在电影文本编码的过程中得到协商建构,内地香港合拍片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不忘对民族情绪的迎合,《战狼》、《红海行动》的出现也在意料之中,这种中国电影的主旋律电影变革已经在内地香港合拍片中酝酿多时。(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期刊2018-06-04)
李超,李冰[7](2018)在《精神碎片与镜像狂欢——新世纪以来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都市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以来,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大抵完成了叁种对都市空间的想象性读解:第一类是通过对单一都市碎片的描摹,聚焦其内部精神虚焦的都市个体;第二类通过双城空间的交互演绎与拼贴叙事,对都市肌理实现了一种跨地域/语境的探索;第叁类则是延续了香港电影的后现代狂欢基调,通过魔幻空间的建构传递出现代人关于精神与情感的伪狂欢洞察。(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期刊2018年02期)
徐巍[8](2017)在《2016年香港合拍片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的香港电影在产业格局和市场上继续呈现出与内地电影业和市场的融合态势。面对美国电影产业的激烈竞争,2016年香港合拍片占有了相当大的市场比重,尤其是《美人鱼》创造了一个新的票房神话。香港合拍片继续在类型的突破与融合中保持一定的发展力度。立足现实题材,警匪片和青春片等都有一定的突破和创新。众多的续集作品构成2016年香港合拍片的热点现象,也暴露出香港合拍片创作趋于守成,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相对欠缺。(本文来源于《电影新作》期刊2017年04期)
张凯滨[9](2017)在《内地与香港合拍片:中国文化新生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亲爱的》《湄公河行动》等在电影市场上缔造了票房与口碑不俗战绩的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们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身份。内地与香港的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彼时两地电影人通过各种交流学习,使两种不同的美学观念与制作理念相互渗透交融,对彼此的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两地电影之间的融合加速。随着香港电影市场陷入萎靡以及内地电影市场不断壮大,香港电影人大举"北上"和内地共同制作电影,成为香港(本文来源于《人民周刊》期刊2017年14期)
徐巍[10](2015)在《融合与突破:2014年香港合拍片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的香港电影在产业格局和市场上继续呈现出与内地电影业和市场的融合态势。由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多国电影产业日益加大进入中国市场的力度,香港合拍片的市场比重在下降。但那种与内地影人更加面对现实的紧密合作,对中国当下社会现实的积极关注和思考,对电影艺术的大胆探索,新技术运用的不断纯熟,都为华语电影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来源于《电影新作》期刊2015年05期)
香港合拍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03年香港与内地签订的CEPA协议给两地电影发展提供了新的转折点。CEPA之后,香港电影人怀揣着成熟的电影制作经验纷纷开始“北上”,准备在广阔的内地市场一展身手。同样“北上”的还有香港电影产业链的各个方面。政策的下达使得两地的合拍正式被纳入国家体制。香港与内地的合拍片发展一直以来都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牵引角力,也给合拍片的美学呈现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旨在从美学角度,结合15年来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若干创作个案与现象,试图初步探询合拍片在美学流变与美学价值方面为当前华语电影产业所带来的某些创作启示与文化意义。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对“CEPA后”合拍片的背景、现状及整体的美学风貌做了概括性的阐释。第二部分到第四部分,则分别以形式美学、商业美学和接受美学为切入点具体分析合拍片的美学变化与核心价值,利用叁种美学内涵中彼此交叉又彼此独立的特点,以期管窥15年以来内地与香港电影在产业融合、文化共融、继承创新的背景下,合拍片美学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传统“港产片”的类型经验与电影修辞在内地市场更加开阔的文化需求与多样化的审美期待面前,试图追问昔日“港味”的美学踪迹,以此更进一步分析与蠡测这种电影美学经验的历史走向与现实趋势,以及对整个华语电影工业的美学积累与创新、产业整合与传播有着怎样的可供持续借鉴的创作生长点与产业增长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香港合拍片论文参考文献
[1].詹荔.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形式美学分析[J].剧影月报.2019
[2].詹荔.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美学探论(2003-2018)[D].南昌大学.2019
[3].章晓杰.内地香港合拍片构建“华语电影”大格局[J].传媒.2019
[4].张燕.后CEPA时代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现实观照与文化表达[J].当代文坛.2018
[5].郑中砥.改革开放40年内地香港合拍片不断融合[N].中国电影报.2018
[6].汪标.内地香港合拍片的文化身份建构研究(2006-2016)[D].重庆工商大学.2018
[7].李超,李冰.精神碎片与镜像狂欢——新世纪以来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都市想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
[8].徐巍.2016年香港合拍片创作[J].电影新作.2017
[9].张凯滨.内地与香港合拍片:中国文化新生态[J].人民周刊.2017
[10].徐巍.融合与突破:2014年香港合拍片创作[J].电影新作.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