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在水产苗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中草药在水产苗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一、中草药在水产育苗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陶莎[1](2020)在《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病原鉴定及中草药筛选》文中研究说明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and)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经济鱼类之一,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斑点叉尾鮰的疾病不断出现,而细菌病则是其中分布范围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病害,常能引起斑点叉尾鮰体表、内脏出血或充血,肠道、泄殖腔等出血溃烂。已发现的能引起斑点叉尾鮰死亡的细菌有: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中间气单胞菌(Aeromonas media)、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等。2018年10月,贵州省遵义绥阳的斑点叉尾鮰爆发一种体表及内脏均具有出血特征的疾病,本研究对该病鱼进行病原分离,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人工回归感染实验、10种毒力基因检测及45种抗生素敏感性检测实验;然后检测了 41种单方中草药及复方中草药对病原菌的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综合评价单方中草药及复方中草药对病原菌的体外抑杀效果。实验结果显示:此次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的主要症状为斑点叉尾鮰病鱼泄殖孔红肿外凸,肠道充血,有肠套叠现象,从肝、肾等器官分离菌株,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检测、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引起此次斑点叉尾鮰出血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对此次分离的菌株进行人工回归感染实验,攻毒试验显示此菌株对体长为15~20 cm的斑点叉尾鮰96 h半致死浓度为4.75×106 cfu/mL,人工致病斑点叉尾鮰表现出与自然发病斑点叉尾鮰相似的症状。在检测的10种毒力基因中,菌株共携带aerA、hly、aha、ahp、ast、laf、OMPs 7种毒力基因,未携带act、alt、epa 3种毒力基因;药敏试验显示对阿奇霉素、呋喃妥因、多西环素等13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多粘菌素B、头孢他啶、头孢噻肟3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阿莫西林、四环素、替考拉宁等29种抗生素耐药。41种中草药中14种存在抑菌圈,27种不存在抑菌圈;MIC最低为黄连的7.81mg/mL,综合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单方中草药有6种:石榴皮、诃子、紫花地丁、苏木、黄连、乌梅;药物联用显示6种单方之间没有出现拮抗的比例为93.3%,联用效果较好的比例为80%;根据正交表设计的25组复方结果显示比例为:石榴皮:诃子:紫花地丁:苏木:黄连:乌梅=2:5:1:2:3:4的M-10复方组的综合抑杀效果最好,其MIC值为15.63 mg/mL,最小杀菌浓度为31.25 mg/mL。本研究结果基本明确贵州遵义地区此次斑点叉尾鮰出血疾病的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初步筛选出对嗜水气单胞菌体外抑杀效果较好的单方及复方中草药,以上结果对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同时为进一步研制复方中草药抑杀细菌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冯淇元[2](2020)在《虹鳟抗耶尔森菌应激损伤药物添加剂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养殖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面临多种应激因素,其中病原菌入侵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对其摄食、代谢、繁殖等有很大影响,甚至引起大规模的病害或死亡。导致虹鳟患肠炎红嘴病(Enteric Redmouth Diseases,ERM)的致病菌为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尤其在虹鳟苗种阶段感染所造成的细菌感染应激损伤更为严重。为探讨虹鳟细菌感染应激反应下各药物添加剂的作用,本研究以虹鳟苗种为实验对象,向各实验组投喂添加0.3 g/kg甘草次酸、0.3 g/kg黄芩苷、0.75 g/kg百优酸、60 g/kg茵陈三黄汤的添加剂,对照组投喂基础饵料。统计28d后各组肥满度(CF)、摄食率、特定生长率(SGR)、虹鳟增重率(WG)和饲料系数(FCR)。饲养结束后感染鲁氏耶尔森菌,统计感染前、24 h、48 h、72 h各组存活率(SR)。检测各组血清应激相关生化、激素指标,对肝组织进行结构观察。测定不同感染时间下肝脏组织中TNF-α、IL-1β、Nrf2、HSP90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如下:(1)生长指标测定表明:实验组增重率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其中百优酸组增重率最高,甘草次酸和黄芩苷组次之。黄芩苷和百优酸组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药物添加剂降低了FCR,甘草次酸、百优酸和茵陈三黄汤组的摄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药物添加剂组肥满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药物添加剂组有利于虹鳟生长,甘草次酸、黄芩苷和百优酸组的生长效果更佳。(2)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机体感染鲁氏耶尔森菌24 h时,甘草次酸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O)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药物添加剂组转氨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甘草次酸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药物添加剂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药物添加剂组总胆红素(TBIL)和尿酸(UA)含量低于对照组,黄芩苷和百优酸组甘油三酯(TG)含量低于对照组,甘草次酸组血糖(GLU)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感染48 h时,药物添加剂组与对照组蛋白含量无显着差异,甘草次酸组转氨酶活性最低,黄芩苷和百优酸组ALP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甘草次酸组LDH活性低于对照组。甘草次酸组TBIL、UA和百优酸组UA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感染72 h时,药物添加剂组蛋白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转氨酶活性各组间无差异,其中百优酸、茵陈三黄汤组转氨酶活性较低,各组ALP和LDH活性差异不显着,药物添加剂组TBIL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各组BUN、TG、TCH、GLU含量无明显差异。添加剂组有利于改善由细菌感染应激引起的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3)激素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感染鲁氏耶尔森菌24 h时,黄芩苷和百优酸组皮质醇(CO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百优酸组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感染48h时,各试验组COR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百优酸组COR含量最高。黄芩苷、百优酸和茵陈三黄汤组ACTH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百优酸组T3和T4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感染72h时,对照组COR含量显着低于黄芩苷和百优酸组。黄芩苷、百优酸和茵陈三黄汤组ACTH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百优酸和茵陈三黄汤组T4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黄芩苷和百优酸组的抗细菌感染应激效果较好,提高了激素水平以降低机体应激损伤。(4)基因表达结果显示:感染24 h时,甘草次酸、黄芩苷和茵陈三黄汤组IL-1β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甘草次酸组Nrf2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48 h时,百优酸和茵陈三黄汤组TNF-α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甘草次酸组IL-1β和Nrf2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百优酸组HSP90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感染72 h时,甘草次酸和茵陈三黄汤组TNF-α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甘草次酸、黄芩苷和百优酸组IL-1β和Nrf2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黄芩苷和茵陈三黄汤组HSP90基因表达量高于对照组。综合分析得出,四种药物添加剂均可不同程度提高虹鳟细菌感染应激的能力,其产生作用的方式各不相同,比较之下,甘草次酸、黄芩苷抗细菌感染应激损伤的综合效果较好。

张永刚[3](2019)在《中药新制剂HD-1的研制及其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药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新兽药研制管理办法》及中兽药、天然药物分类及注册资料要求中第三类药物的研制规定,本研究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将复方中草药HD-1原料制为粉剂。通过对HD-1粉剂开展原料定性鉴别、制剂工艺、质量标准及其对盾纤毛虫(蟹栖异阿脑虫Mesanophrys carcini)的抑制效果分析、大菱鲆血清相关免疫酶的影响、组织病理研究、靶动物的安全性试验,为HD-1粉剂申报新渔药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HD-1君药的定性鉴别及制作工艺以现行2015年版《中国兽药典》及《中药材显微鉴别彩色图谱》为标准,对HD-1中的君药—青蒿、槟榔、川楝子进行性状鉴别及显微鉴别。结果表明:青蒿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直径27mm,叶暗绿色,具有特异气香,味微苦;显微鉴别特征为木薄壁细胞呈淡绿色,类正方形,叶色素块细胞呈棕黄色,类长方形,大小不一,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形状。槟榔扁圆形,直径2030mm,表面淡红棕色,质坚硬,气微,味涩;显微鉴别特征为外胚乳与内胚乳形成大理石样花纹,内胚乳细胞为白色,多角形。川楝子类球形,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直径1730mm,外果皮为革质,果肉呈淡黄色,果核卵圆形,质坚硬,气特异,味酸、苦;显微鉴别特征为果皮石细胞呈不规则的长多角形,种皮细胞呈橙黄色,近方形,种皮色素层细胞腔内充满红棕色物。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对三个批次的HD-1原料粉碎效果研究表明:HD-1原料经过200目的超微粉碎后产品收率较高,三个批次的产品收率为98.2%、98.0%、97.6%;外观为粉末状,黄褐色或青褐色,气味清香,味甘苦、微涩,平均水分含量为2.44%、2.58%、2.00%,均符合《中国兽药典》规定。显微鉴别结果显示,超微粉碎后药材的细胞破壁率高,粉碎粒度均匀。2.HD-1产品的质量标准研究参考《中国兽药典》对上述三个批次原料制作的HD-1产品进行质量标准研究。结果显示:三批次原料制作的HD-1均为粉末状、灰黄色,气味清香,味甘苦;水分含量分别为2.48%、2.55%、2.12%,均未超过规定的5%;粒度百分比分别为99.54%、98.23%、98.37%,药物粉碎均匀,大于规定的95%;产品的溶解度较好,有部分沉淀产生;产品休止角分别为26.6°、29.2°、28.4°,与普通粉的休止角相比显着减小;平均装量差异分别为0.70%、0.68%、0.67%,均未超过规定的±5%;细菌含量和酵母菌含量分别≤103CFU/g、≤102CFU/g,均达到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标准,霉菌较少,大肠埃希菌未检出;薄层色谱法检查中,三批样品色谱斑点清晰,重现性好,阴性对照无干扰。各项指标检查结果均符合药典中规定。3.HD-1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治疗药效研究利用复方中草药HD-1拌饵投喂的方法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进行治疗效果研究,拌饵剂量分别为0(对照)、10g/kg、15g/kg、20g/kg,治疗时间为35d。结果表明:(1)不同组别0(对照)、10g/kg、15g/kg、20g/kg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46.47%、45.29%、38.12%和25.41%,说明复方中草药HD-1能够降低患盾纤毛虫病大菱鲆的死亡率,其中20g/kg组累计死亡率显着低于其他各组。(2)复方中草药HD-1对病灶处虫体的抑制效果分析,第35d时,对照组和10g/kg组虫体活力强,内质清晰可见;15g/kg组虫体活力变弱,开始萎缩,呈球形,内储颗粒聚集;20g/kg组虫体变小,内质透明,核着色消失,两端组织松弛,呈开放状。(3)拌饵投喂复方中草药HD-1后大菱鲆血清免疫指标结果表明,治疗期间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活性、免疫球蛋白M(IgM)、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血清补体C3/C4、过氧化氢酶(CAT)、一氧化氮合酶(NOS)出现升高的趋势,分别在21d或28d时达到最高值后趋于稳定,15g/kg和20g/kg组显着高于10g/kg组。综上说明20g/kg拌饵治疗剂量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治疗效果较好。4.HD-1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病理研究对比分析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和20g/kg剂量组大菱鲆鳃、皮下肌肉、脑等病灶处组织病理和超微病理,结果可显示:第014d时20g/kg组与对照组的每个病灶处的病理相似,有大量虫体寄生在组织中;21d时20g/kg组病灶处的组织开始逐渐开始恢复,肌束溶解情况减轻,脑实质损伤程度降低,鳃小片、肝脏、肾脏等组织结构逐渐恢复,组织中的虫体数量降低,开始萎缩;28d时各组织基本恢复正常,肌纤维束和心肌纤维排列较整齐,鳃丝和鳃小片排列整齐,小脑颗粒层细胞形态清晰,肝细胞结构趋于正常,肠道内环肌结构完整,脾脏红髓和白髓界限清晰,炎症消失,肾小球、肾小管等排列整齐,质地较均匀,组织中有少量虫体,虫体萎缩成球形,内储颗粒聚集。35d时各组织恢复正常,组织中偶见虫体,虫体内质逐渐透明,核着色消失。通过跟踪20g/kg组到45d时,各组织器官与健康大菱鲆组织相同。5.HD-1对大菱鲆的安全性评价为了评价复方中草药HD-1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本文对靶动物大菱鲆拌饵投喂推荐治疗剂量的0倍、1倍(20g/kg)、3倍(60g/kg)、5倍(100g/kg)、10倍(200g/kg)的HD-1,通过大菱鲆的成活率、生长性能、脏器系数、组织学等指标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各组大菱鲆健康、活力强,成活率均为100%;投喂剂量为1倍组的增重率显着高于对照组,3倍组增重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高于5倍时增重率显着低于对照组;脏器系数和组织学观察,各组别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因此,以推荐治疗剂量10倍拌饵给药对靶动物大菱鲆是安全的,且1倍剂量组对大菱鲆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叶峭[4](2019)在《中草药钩吻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及其在团头鲂养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钩吻作为传统的中草药,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同时在养殖生产中也有一定的应用,钩吻对畜禽具有促生长、减少料肉比和增强免疫力等功效,但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未见报,因此对钩吻在水产养殖中进行应用研究显得尤为必要。钩吻具有一定的毒性,其毒性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对钩吻在水产动物中的毒性研究有助于推动钩吻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本研究利用模式生物嗜热四膜虫和斑马鱼研究钩吻对水产动物的毒性影响,并将钩吻总碱作为饲料添加剂,同时研究总碱对团头鲂的生长和免疫性能的影响。本研究首先以嗜热四膜虫为模型,研究钩吻单体钩吻素子和钩吻素甲对真核微生物的毒性作用。我们发现钩吻素子和钩吻素甲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嗜热四膜虫的生长及其细胞活性。此外,钩吻素子和钩吻素甲在嗜热四膜虫细胞中引起了氧化应激反应,导致了ROS产生的增加,从而导致SOD、POD、CAT和GSH-PX在内的抗氧化酶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在高浓度下,钩吻素子还引起了嗜热四膜虫细胞的凋亡(P<0.05)。钩吻素子和钩吻素甲可以诱导嗜热四膜虫细胞的DNA损伤,而且这种损伤是存在剂量依赖性的。同时,钩吻素子和钩吻素甲还能够使嗜热四膜虫的线粒体空泡化的现象。钩吻素子和钩吻素甲能够显着影响氧化应激相关基因ATG7、MTT2/4、CYP1和HSP70以及MAP激酶途径基因MPK1和MPK3的表达。为了进一步了解钩吻素子和钩吻素甲对四膜虫的作用机理,我们进行了转录组分析。从转录组的结果发现钩吻素子组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了一些氨基酸的代谢通路中,而钩吻素甲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中。因此,钩吻素子可能影响了嗜热四膜虫相关氨基酸的代谢,而氨基酸代谢的异常导致了氧化应激反应,氧化应激导致了嗜热四膜虫细胞的凋亡和DNA损伤等一系列毒性反应,而钩吻素甲引起的氧化应激可能和谷胱甘肽代谢异常有关。虽然用嗜热四膜虫对钩吻素子和钩吻甲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但作为单细胞生物的嗜热四膜虫和鱼类无论是生理还是结构上都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利用斑马鱼作为研究对象对钩吻的毒性机理进行研究十分必要。我们利用转录组和代谢组结合的方法研究钩吻素子对斑马鱼的毒性机理。在转录组分析中,通过KEGG富集分析发现三组差异基因均主要富集在了嘧啶代谢等核苷酸代谢通路上,同时氨基酸和脂类代谢相关的通路在KEGG中也得到了富集。而在代谢组的分析中也发现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一些氨基酸代谢相关的通路中,脂类代谢和嘧啶代谢相关通路也得到富集。从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钩吻素子可能首先影响了斑马鱼氨基酸的代谢,同时影响了糖酵解/糖异生途径,进而对嘧啶等相关核苷酸代谢产生影响,另外氨基酸代谢的异常也影响了谷胱甘肽的代谢,进而激活了斑马鱼的抗氧化系统。在团头鲂的养殖实验中,我们发现饲料中添加钩吻总碱能显着提高最终体重(F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等生长指标(P<0.05),同时也可以改善饲料转化率(FCR)和蛋白质效率比(PER)等饲料利用率指标(P<0.05)。另外,20 mg/kg和40 mg/kg处理组的全鱼和肌肉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同时钩吻总碱的添加也可以增加肌肉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P<0.05)。钩吻总碱对团头鲂血浆中的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蛋白含量均有显着影响(P<0.05)。在20 mg/kg和40 mg/kg处理组中,血浆补体3、补体4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着增加(P<0.05),同时肝脏和血浆的抗氧化酶(SOD、CAT和T-AOC)和丙二醛含量显着升高(P<0.05)。另外,钩吻总碱能够引起肝脏、脾脏和头肾中IL-1β、IL8、TNF-α和IFN-α的m RNA水平显着上调和TGF-β和IL10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钩吻总碱还能显着提高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团头鲂的存活率(P<0.05)。这些结果表明,钩吻总碱可以提高团头鲂生长性能、脂质和氨基酸沉积、免疫能力和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性。因此钩吻总碱可以作为优良的免疫增强剂和生长促进剂在水产养殖中应用。此外,我们还研究了钩吻总碱对鱼类肠道状态及其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研究发现钩吻总碱在40 mg/kg浓度可以通过增加前肠和中肠的绒毛长度、肌层厚度和绒毛数来改善肠道形态,促进营养的吸收(P<0.05)。钩吻总碱还通过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总抗氧化能力和丙二醛水平以及上调肠道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的表达(P<0.05)来提高肠道抗氧化能力。此外钩吻总碱还可以通过上调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8、TNF-α和IFN-α以及下调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和TGF-β的表达提高肠道免疫功能(P<0.05)。团头鲂肠道的Toll样受体基因Toll1、3、4和7的表达也得到显着上调(P<0.05),表明钩吻总碱可能通过TLR激活肠免疫应答。此外,本研究还表明饲喂钩吻总碱后团头鲂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发生了改变。在门水平下,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增加,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下降(P<0.05)。在属水平下,钩吻生物碱还增加了益生菌Rhodobacter的相对丰度,降低了病原菌Staphylococcus的相对丰度(P<0.05),同时增强其抵御外源病菌的入侵能力。我们还发现钩吻总碱影响肠道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并且与氨基酸、脂肪酸和糖代谢相关。另外,Bug Base表型预测进一步表明钩吻总碱提高了肠道微生物群的抗氧化能力。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更进一步揭示了钩吻总碱对团头鲂的作用机理,有助于推动钩吻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应用。

刘绍春,王二龙,汪开毓,秦振阳,杨倩,刘韬,赵武义,谢恒[5](2019)在《饲料中添加玛卡对草鱼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玛卡对草鱼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体重为(9.0±0.4) g的健康草鱼,驯化暂养2周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5组草鱼分别饲喂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0.2、1.0、5.0和10.0 g/kg玛卡粉末的试验饲料,连续投喂8周后对草鱼的生长性能、免疫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测定。饲养试验结束后,对各组草鱼进行胁迫试验和攻毒试验,对胁迫环境和疾病感染应激情况下草鱼的存活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玛卡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草鱼的饲料系数,提高草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摄食量及内脏器官指数。其中,5.0 g/kg组的作用效果最佳,其终末体重、增重率、饲料系数以及脾脏指数、头肾指数和性腺指数与对照组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5.0 g/kg玛卡显着提高了整个试验期内草鱼血清中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白蛋白、总蛋白、补体3和免疫球蛋白M的含量(P<0.05),显着提高了草鱼在亚硝态氮胁迫和假单胞菌感染应激情况下的存活率(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玛卡可提高草鱼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增强草鱼在胁迫环境和疾病感染应激情况下的抵抗力。综合分析,草鱼饲料中玛卡的添加量以5.0 g/kg为宜。

张超,王印庚,张正,孙金生,韦信贤,马来[6](2019)在《养殖对虾白斑综合征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一般结构、危害及典型发病特征等研究进展;综述了消毒剂的使用(包含消毒剂的类型、优缺点、杀菌机理及其发展趋势等),中草药的分类及特点,并从药物作用和免疫效果2个方面阐述其在水产养殖业上的应用价值;益生菌的特点与优势,及其在水产养殖方面的应用;RNAi和疫苗在WSSV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健康养殖措施等白斑综合征病毒的防治技术。

杨娟[7](2018)在《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中草药作为绿色药物,具有天然、高效、毒副作用小、抗药性不显着、资源丰富及性能多样化等优点,在防治鱼病中,除了兼有药性和营养性外,还具有提高水产动物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等功效,逐渐成为鱼病防治药物研究的重点内容。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程度的提高,水产养殖病害问题日益严重。化学药品、抗生素等抗菌药物对鱼病防治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同时也带来病原体的抗药性和水产品的药残、药害等

孟彬,孙敬锋,吕爱军[8](2018)在《发酵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中草药作为我国传统瑰宝,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其药用价值在每个社会时期都曾得到广泛认可[1-2]。古代没有化学药物和抗生素,中草药是唯一可选择的药物,对于当时的疾病防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时过境迁,即使在医学水平相对发达的当代,某些疾病的治疗也会选择中草药作为辅助治疗药物,且有事半功倍的效果。19世纪中叶,国外许多科学家开始对鱼类的寄

陈为培[9](2018)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视角下中国与东盟的水产科研合作》文中认为随着新时期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成为国际合作的焦点。科学研究是促进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积极地推进不同领域的科研合作。中国与东盟的水产养殖业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点行业。中国和东盟凭借地理区位邻近和市场互补的优势,依靠双方长期的历史合作和人文基础,在水产养殖这一行业中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近年来,双方的水产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与环境冲突、国内外市场安全健康水产品竞争、相关病害防治技术缺乏、养殖户间技术交流困难等。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双方的科研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的缺乏。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的科技创新政策为双方水产科研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水产科研的发展有助于解决问题,促进水产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水产科研的研究范围广泛。现阶段,双方技术方面的研究集中在水产的病害防治、饲料改良和遗传育种等领域,非技术方面包括水产科研的教育、管理和技术推广等。本文先总体概括了中国与东盟水产科研的发展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总结发展科研合作内在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构想双方的水产科研合作前景,给出促进合作的建议。中国与东盟近年来加强了对水产科技的开发。在病害防治方面,水产科研主要针对破坏力强的水产传染病害的防治展开研究,如虾类的白斑综合征和病原体检测技术等。在饲料改良方面,由于原料成本的增加和水产病害种类的增多,双方加大了对鱼粉、蛋白质替代和营养的全面性的研究。在遗传育种方面,双方的研究集中在苗种抗逆性、基因改良和苗种杂交培育等领域。中国和东盟在水产科研的合作上有相互需求的内容,也有共同需求的内容,由双方的市场和研究情况决定。在病害防治方面,共同需要的技术是对流行疾病的进一步的防治和鱼药生产,互补的技术是病害检测和信息管理。在饲料改良方面,共同需要的技术是营养物替代和饲料的可追溯性管理机制构建,互补的技术是东盟国家地区的市场安全性管理和我国的较为全面的营养研究。在遗传育种方面,共同需要的技术是亲鱼的驯化、改良与管理技术、分子标记遗传育种体系构建、良种审定规范等,互补的技术如东盟国家的虾类种质增强技术和我国对遗传信息绘制技术等。文章结合上述的关于东盟地区在水产科研方面各自的发展情况和发展需求,展望了双方的科研合作,在合作内容方面给出了技术和非技术的相关建议。在科研合作的执行方面,文章探讨了双方的合作形式,提出了在政策制定、人才培养、项目合作、平台构建、文化交流上的合作等环节的具体举措,旨在促进构建适合科研发展的大环境。由此多位一体地促进双方的科研合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双方合作的现实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合作进行最重要的因素。“一带一路”的水产科研创新合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中国与东盟水产人员共同的计划与努力。

李武,夏明凤[10](2017)在《中草药在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年来绿色农业的快速发展,水产养殖的病虫害也更加严重。抗生素、促生长激素、打虫药等的过度使用,造成了养殖水产品品质的严重降低。所以为了贯彻落实"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进行健康绿色天然无伤害的水产养殖,开展中草药治疗鱼病具有很大的益处。

二、中草药在水产育苗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草药在水产育苗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病原鉴定及中草药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养殖斑点叉尾鮰养殖情况
        1.1.1 国外养殖斑点叉尾鮰养殖情况
        1.1.2 国内养殖斑点叉尾鮰养殖情况
    1.2 养殖斑点叉尾鮰疾病情况
        1.2.1 寄生虫疾病
        1.2.2 病毒性疾病
        1.2.3 细菌性疾病
    1.3 中草药在渔业中的研究情况
        1.3.1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3.2 中草药在病害防控中的应用
第二章 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病原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病鱼病理性观察
        2.1.3 病原菌纯化
        2.1.4 回归感染试验
        2.1.5 生理生化鉴定
        2.1.6 16S rDNA及gyrB分子鉴定
        2.1.7 病原菌毒力基因检测
        2.1.8 PCR产物分析
        2.1.9 药物敏感试验
    2.2 结果
        2.2.1 临床症状及病原菌形态
        2.2.2 回归感染试验结果
        2.2.3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2.2.4 分子鉴定结果
        2.2.5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2.6 药物敏感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单方中草药对致病菌体外抑菌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及致病菌制备
        3.1.2 单方中草药种类及制备
        3.1.3 抑菌圈直径(d)测定
        3.1.4 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3.2 结果
        3.2.1 单方中草药对致病菌的体外抑杀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复方中草药对致病菌体外抑菌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致病菌来源及制备
        4.1.2 药物联用药敏试验
        4.1.3 棋盘交叉综合抑菌指数(FIC)测定
        4.1.4 复方中草药对致病菌的体外抑杀圈测定
    4.2 结果
        4.2.1 联合药敏及综合抑菌指数(FIC)结果
        4.2.2 复方中草药对致病菌的体外抑杀结果
    4.3 讨论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2)虹鳟抗耶尔森菌应激损伤药物添加剂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药物添加剂在水生动物抗应激中的研究现状
        1.1 中草药在水产动物抗应激中的研究
        1.2 酸类在水产动物抗应激中的研究
        1.3 其他添加剂在水产动物抗应激中的研究
    2 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
        2.1 有效成分
        2.2 中草药的作用机理
    3 中草药在冷水鱼细菌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3.1 冷水鱼类细菌性疾病
        3.2 中草药防治冷水鱼类细菌性疾病中的应用
        3.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药物添加剂对耶尔森菌感染下虹鳟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鱼
        1.2 药物添加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药物饲料的制备
        2.2 养殖实验及生长指标测定
        2.3 攻毒实验及存活率统计
        2.4 样品采集
        2.5 生化指标测定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饲喂不同药物添加剂对虹鳟生长指标的变化
        3.2 人工感染虹鳟存活率的变化
        3.3 饲喂不同药物添加剂对虹鳟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 讨论
        4.1 饲喂不同药物添加剂对虹鳟生长指标的影响
        4.2 饲喂不同药物添加剂对虹鳟抗鲁氏耶尔森氏菌感染的影响
        4.3 饲喂不同药物添加剂对虹鳟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5 小结
第三章 药物添加剂对耶尔森菌感染下虹鳟激素水平和组织结构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鱼
        1.2 药物添加剂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药物饲料的制备
        2.2 养殖实验
        2.3 攻毒实验
        2.4 样品采集
        2.5 血清激素水平的测定
        2.6 组织切片的制作与镜检观察
        2.7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药物添加剂对虹鳟皮质醇(CO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变化
        3.2 药物添加剂对虹鳟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的变化
        3.3 药物添加剂对鲁氏耶尔森菌感染下虹鳟组织结构的变化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药物添加剂对耶尔森菌感染下虹鳟肝脏组织TNF-α、IL-1β、Nrf2和HSP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鱼
        1.2 药物添加剂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2.1 药物饲料的制备
        2.2 养殖实验
        2.3 攻毒实验
        2.4 样品采集
        2.5 RNA的提取
        2.6 RNA浓度检测
        2.7 cDNA的制备
        2.8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独立样本基因的表达
        2.9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药物添加剂对细菌感染下虹鳟肝脏TNF-α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2 药物添加剂对细菌感染下虹鳟肝脏IL-1β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3 药物添加剂对细菌感染下虹鳟肝脏Nrf2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 药物添加剂对细菌感染下虹鳟肝脏HSP90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阶段研究成果
致谢

(3)中药新制剂HD-1的研制及其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药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鱼类寄生虫病研究概况
        1.1.1 鱼类寄生虫病的种类
        1.1.2 寄生虫对鱼类的危害
        1.1.3 鱼类寄生虫的诊断技术
    1.2 大菱鲆寄生虫疾病的研究进展
    1.3 盾纤毛虫病的研究概况
        1.3.1 盾纤毛虫病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1.3.2 盾纤毛虫病的病原学研究
        1.3.3 盾纤毛虫病的防治研究
    1.4 中草药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的应用研究
        1.4.1 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1.4.2 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1.4.3 真菌性疾病的防治
        1.4.4 寄生虫性疾病的防治
    1.5 单味中草药防治寄生性鱼病的作用机理
        1.5.1 生物碱类物质
        1.5.2 四环三萜类物质
        1.5.3 氨酸类物质
        1.5.4 过氧化物倍半萜内酯类物质
        1.5.5 联用混合杀虫的应用
    1.6 中草药加工工艺的研究概况
        1.6.1 超微粉碎技术
        1.6.2 超临界萃取技术
        1.6.3 膜分离技术
        1.6.4 微波萃取技术
        1.6.5 双水相萃取技术
    1.7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中药新制剂HD-1定性鉴别与制作工艺研究
    2.1 实验药材
    2.2 实验方法
        2.2.1 性状鉴别
        2.2.2 显微鉴别
        2.2.3 加工制作方法
        2.2.4 制剂工艺的确定
    2.3 结果分析
        2.3.1 性状鉴别结果
        2.3.2 显微鉴定结果
        2.3.3 中试生产结果
        2.3.4 中试产品性状检查
        2.3.5 中试产品显微检查
    2.4 小结与讨论
        2.4.1 复方中草药HD-1 原料的定性鉴别
        2.4.2 复方中草药HD-1 的制作工艺
第三章 中药新制剂HD-1质量标准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药物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性状检查结果
        3.2.2 水分检查结果
        3.2.3 粒度检查结果
        3.2.4 溶化性检查结果
        3.2.5 休止角检查结果
        3.2.6 装量差异检查结果
        3.2.7 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
        3.2.8 TLC检查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复方中草药HD-1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治疗药效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病鱼检查方法
        4.1.3 试验设计
        4.1.4 复方中草药HD-1 对患病大菱鲆累计死亡率的影响
        4.1.5 复方中草药HD-1 对病灶处虫体的抑制效果分析
        4.1.6 复方中草药HD-1 对大菱鲆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4.1.7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患病大菱鲆的临床症状观察
        4.2.2 复方中草药HD-1 对患病大菱鲆临床症状和累计死亡率的影响
        4.2.3 复方中草药HD-1 对病灶处虫体的抑制效果分析
        4.2.4 复方中草药HD-1 对大菱鲆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4.3.1 中草药对自然患病鱼体中虫体的抑制作用及其治疗效果分析
        4.3.2 复方中草药HD-1 对大菱鲆血清9 种免疫酶的影响
第五章 复方中草药HD-1对患盾纤毛虫病大菱鲆组织的修复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设计
        5.1.2 组织病理切片的制备及观察
        5.1.3 电镜病理切片的制备及观察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
        5.2.2 超微病理学研究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复方中草药HD-1对靶动物大菱鲆的安全性试验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用鱼
        6.1.2 试验分组
        6.1.3 样品采集与效果评价指标
        6.1.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大菱鲆表征观察
        6.2.2 复方中草药HD-1 对大菱鲆成活率及生长性能的影响
        6.2.3 复方中草药HD-1 对大菱鲆脏器系数的影响
        6.2.4 组织病理学检查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4)中草药钩吻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及其在团头鲂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钩吻的研究进展
        1.1.1.1 钩吻概述
        1.1.1.2 钩吻的药理研究
        1.1.1.3 钩吻在生产上的研究
        1.1.2 四膜虫概述
        1.1.3 斑马鱼药物评价模型
        1.1.4 鱼类疾病概述
        1.1.5 鱼类免疫简介
        1.1.6 鱼药使用的现状
        1.1.7 中草药类免疫刺激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钩吻素子和钩吻素甲在四膜虫中毒理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钩吻素子和钩吻素甲
        2.2.2 四膜虫的培养
        2.2.3 钩吻素子和钩吻素甲暴露
        2.2.4 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检测
        2.2.5 流式检测
        2.2.6 彗星实验
        2.2.7 电镜检测
        2.2.8 氧化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2.2.9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钩吻素子和钩吻素甲对细胞增殖和细胞细胞活性的影响
        2.3.2 钩吻素子和钩吻素甲对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2.3.3 钩吻素子和钩吻素甲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2.3.4 钩吻素子和钩吻素甲对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2.3.5 钩吻素子和钩吻素甲对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2.3.6 钩吻素子和钩吻素甲对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转录组分析钩吻素子和钩吻素甲对四膜虫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1.1 钩吻素子和钩吻素甲
        3.2.1.2 菌株
        3.2.1.3 主要试剂
        3.2.1.4 主要仪器
        3.2.2 mRNA测序
        3.2.2.1 细胞样品的收集
        3.2.2.2 细胞RNA的抽提
        3.2.2.3 RNA样品的质检
        3.2.2.4 mRNA测序文库的构建
        3.2.2.5 上机测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m RNA-seq测序数据统计
        3.3.2 差异表达分析
        3.3.3 GO分析
        3.3.4 KEGG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钩吻素子对斑马鱼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1.1 钩吻素子和斑马鱼
        4.2.1.2 主要试剂
        4.2.1.3 主要仪器
        4.2.2 样品的收集
        4.2.3 抗氧化指标的检测
        4.2.4 转录组和代谢组样品编号
        4.2.5 RNA的抽提
        4.2.6 转录组测序
        4.2.7 代谢组学研究
        4.2.7.1 样品提取
        4.2.7.2 色谱采集
        4.2.7.3 代谢物定量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钩吻素子对斑马鱼抗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
        4.3.2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4.3.2.1 转录组测序数据统计
        4.3.2.2 差异表达分析
        4.3.2.3 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
        4.3.2.4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层次分析
        4.3.2.4 差异表达基因COG分类
        4.3.2.5 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
        4.3.2.6 KEGG通路类型分类
        4.3.3 代谢组结果分析
        4.3.3.1 各组主成分分析
        4.3.3.2 差异倍数分析
        4.3.3.3 差异分组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4.3.3.4 差异代谢物筛选
        4.3.3.5 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分析
        4.3.4 转录组和代谢组KEGG通路联合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钩吻总碱作为饲料添加剂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免疫应答及抗病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饲料的制作及钩吻总碱的提取
        5.2.2 养殖试验
        5.2.3 样品的采集
        5.2.4 体成分和氨基酸组成检测
        5.2.5 肝脏组织学检测
        5.2.6 血浆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的检测
        5.2.7 血浆和肝脏抗氧化相关指标的检测
        5.2.8 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
        5.2.9 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实验
        5.2.10 钩吻总碱残留检测
        5.2.11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日粮中添加钩吻总碱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5.3.2 日粮中添加钩吻总碱对体组分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5.3.3 日粮中添加钩吻总碱对肝脏组织的影响
        5.3.4 日粮中添加钩吻总碱对血浆生化指标和免疫参数的影响
        5.3.5 日粮中添加钩吻总碱对血浆和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5.3.6 日粮中添加钩吻总碱对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
        5.3.7 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的存活率
        5.3.8 钩吻总碱在血液和肌肉的残留检测
    5.4 小结
第六章 钩吻总碱对团头鲂肠道形态、抗氧化状态、免疫反应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饲料的制作
        6.2.2 养殖试验
        6.2.3 样品的采集
        6.2.4 形态学分析
        6.2.5 抗氧化活性测定
        6.2.6 免疫基因表达分析
        6.2.7 DNA提取、扩增子文库制备和Miseq测序
        6.2.8 生物信息学分析
        6.2.9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日粮中添加钩吻总碱对肠道形态的影响
        6.3.2 日粮中添加钩吻总碱对肠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6.3.3 日粮中添加钩吻总碱对肠道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6.3.4 Miseq测序的数据特征
        6.3.5 肠道微生物中的优势菌群
        6.3.6 肠道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
        6.3.7 微生物群的功能预测
    6.4 小结
第七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7.1 全文讨论
        7.1.1 钩吻素子和钩吻素甲对四膜虫氧化应激、凋亡及DNA损伤的影响
        7.1.2 钩吻单体影响四膜虫氨基酸及谷胱甘肽代谢
        7.1.3 钩吻素子影响斑马鱼细胞周期及氨基酸代谢相关功能
        7.1.4 饲料中添加钩吻总碱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及免疫力的影响
        7.1.5 饲料中添加钩吻总碱对团头鲂肠道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7.2 全文总结
    7.3 论文创新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饲料中添加玛卡对草鱼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饲料制备
    1.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1.3 指标测定
        1.3.1 生长性能指标
        1.3.2 内脏器官指数
        1.3.3 血清免疫功能相关指标
    1.4 胁迫试验
    1.5 攻毒试验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饲料中添加玛卡对草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饲料中添加玛卡对草鱼内脏器官指数的影响
    2.3 饲料中添加玛卡对草鱼血清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
        2.3.1 饲料中添加玛卡对草鱼血清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2.3.2 饲料中添加玛卡对草鱼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含量的影响
        2.3.3 饲料中添加玛卡对草鱼血清补体3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的影响
    2.4 胁迫试验结果
    2.5 攻毒试验结果
3 讨论
    3.1 玛卡对草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饲料中添加玛卡对草鱼免疫功能的影响
    3.3 玛卡对草鱼应激情况下存活率的影响
    3.4 玛卡的作用时间和给药剂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4 结论

(6)养殖对虾白斑综合征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消毒剂
    1.1 卤素类消毒剂
    1.2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1.3 醛类消毒剂
    1.4 醇类消毒剂
    1.5 酚类消毒剂
    1.6 酸、碱类消毒剂
    1.7 表面活性剂类消毒剂
2 中草药
    2.1 药物作用
    2.2 免疫效果
3 益生菌
    3.1 益生菌特征和益生菌制剂分类
    3.2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
        3.2.1 水质调节剂。
        3.2.2 抑制有害微生物。
        3.2.3 提高水产动物机体免疫力。
4 RNA干扰技术 (RNAi)
5 疫苗的应用
    5.1 DNA疫苗
    5.2 蛋白亚单位疫苗
6 健康养殖措施
    6.1 投放SPF苗种
    6.2 投放优质饵料
    6.3 水质调控
    6.4 混养模式
7 小结

(7)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应用
    1.1 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1.1.1 白头白嘴病
        1.1.2 细菌性烂鳃病
        1.1.3 赤皮病
        1.1.4 细菌性肠炎病
    1.2 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1.2.1 草鱼出血病
    1.3 真菌性疾病的防治
        1.3.1 水霉病
    1.4 寄生虫性疾病的防治
        1.4.1 小瓜虫病
        1.4.2 车轮虫病
        1.4.3 九江头槽绦虫
2 中草药防治鱼病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系统的中医理论指导
    2.2 不明“君臣佐使”, 盲目组方
    2.3 处方针对性不强, 疗效不确切
    2.4 传统剂型限制了中草药的使用
3 展望

(8)发酵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技术在发酵中草药中的应用
2 发酵中草药的优势
    2.1 减毒增效
    2.2 产生新的物质
    2.3 协同发挥作用
3 发酵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效果
    3.1 提高诱食率, 促进生长
    3.2 增强机体抗病力
    3.3 净化水质, 改善水产品品质
4 展望

(9)“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视角下中国与东盟的水产科研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一带一路”与科技创新文献综述
        1.2.2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水产科研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政策背景和合作基础
    2.1 政策背景
        2.1.1 “一带一路”倡议
        2.1.2 科技创新理念
    2.2 合作基础
        2.2.1 “一带一路”科研合作理论基础
        2.2.2 中国东盟水产合作的现实基础
第3章 中国与东盟水产科研合作的原因与意义
    3.1 水产科研合作的原因
        3.1.1 传统水产业资源和环境的冲突加剧
        3.1.2 国内外水产市场竞争对水产质量的需求
        3.1.3 水产养殖业发展存在技术隐患
        3.1.4 水产科技的创新和推广能力有待增强
    3.2 “一带一路”战略下水产科研合作的意义
        3.2.1 推动水产产业发展
        3.2.2 促进水产行业的人文交流
        3.2.3 加强水产科研合作的技术支撑
第4章 中国与东盟水产科研发展现状
    4.1 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状况
        4.1.1 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和种类
        4.1.2 我国的水产技术
        4.1.3 我国水产的人力资源和教育
    4.2 东盟国家水产科研发展现状
        4.2.1 东盟国家水产养殖产量
        4.2.2 水产相关技术
        4.2.3 东盟国家水产人力资源
第5章 中国与东盟在水产科研中的需求
    5.1 中国在水产科研中的需求
        5.1.1 病害防治
        5.1.2 饲料改良
        5.1.3 遗传育种
    5.2 东盟国家对于水产科研的问题或需求
        5.2.1 病害防治
        5.2.2 遗传育种
        5.2.3 饲料改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6章 中国与东盟水产科研合作展望
    6.1 水产科研技术方面的合作
        6.1.1 疾病防治
        6.1.2 遗传育种
        6.1.3 饲料改良
        6.1.4 科研信息化
    6.2 非技术方面的水产科研合作
        6.2.1 教育
        6.2.2 技术推广
        6.2.3 管理
    6.3 中国与东盟水产科研合作的形式
        6.3.1 政策制定
        6.3.2 人才培养
        6.3.3 项目合作
        6.3.4 平台构建
        6.3.5 文化交流
第7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
    7.1 研究总结
        7.1.1 解释科研合作的外部动力与内在原因
        7.1.2 分析双方科研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需求
        7.1.3 在双方的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上给出建议
    7.2 论文的创新
        7.2.1 “一带一路”创新驱动战略与水产行业相结合
        7.2.2 水产科研的中国-东盟合作
        7.2.3 促进科研创新的非技术方面的建议
    7.3 研究展望
        7.3.1 水产科研合作在执行方面的建议
        7.3.2 完善水产科研技术方面的其他领域的研究
        7.3.3 及时完善和更新数据
        7.3.4 对我国地方和东盟国家间进行水产科研合作的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草药在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草药的作用机理
    1.1 营养作用
    1.2 增强免疫作用
    1.3 抗微生物作用
    1.4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作用
    1.5 促生长作用
2 中草药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2.1 病毒性病
    2.2 细菌性病
    2.3 真菌和藻类引起的病
    2.4 寄生虫性病
3 展望

四、中草药在水产育苗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病原鉴定及中草药筛选[D]. 陶莎. 贵州大学, 2020(03)
  • [2]虹鳟抗耶尔森菌应激损伤药物添加剂的初步研究[D]. 冯淇元.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3]中药新制剂HD-1的研制及其对大菱鲆盾纤毛虫病的药效分析[D]. 张永刚.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4]中草药钩吻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及其在团头鲂养殖中的应用研究[D]. 叶峭.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5]饲料中添加玛卡对草鱼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 刘绍春,王二龙,汪开毓,秦振阳,杨倩,刘韬,赵武义,谢恒. 动物营养学报, 2019(07)
  • [6]养殖对虾白斑综合征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J]. 张超,王印庚,张正,孙金生,韦信贤,马来. 安徽农业科学, 2019(07)
  • [7]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应用[J]. 杨娟. 甘肃畜牧兽医, 2018(08)
  • [8]发酵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 孟彬,孙敬锋,吕爱军. 水产科学, 2018(03)
  • [9]“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视角下中国与东盟的水产科研合作[D]. 陈为培. 厦门大学, 2018(07)
  • [10]中草药在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的研究进展[J]. 李武,夏明凤. 农技服务, 2017(05)

标签:;  ;  ;  ;  ;  

中草药在水产苗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