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广义质量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柔顺精密产品,熵权,广义线性模型,满意度函数
广义质量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吴佳伟,宋华明,万良琪,黄甫,杨慧[1](2019)在《基于熵权—广义线性模型与满意度的柔顺精密产品非正态质量特性稳健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柔顺精密产品质量特性非正态情形下,质量模型预测不准确、均值和方差权重分配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熵权—广义线性模型与满意度的柔顺精密产品稳健设计方法。采用全因子设计和有限元分析方法获得初始样本数据,利用广义线性模型构建柔顺精密产品非正态质量特性模型。运用熵权法建立均值和方差的加权函数,在此基础上结合满意度函数将柔顺精密产品非正态质量特性稳健设计问题归结为满意度最大的目标优化问题,来解决优化结果受方差波动影响的难题。通过算例验证分析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在考虑稳健性的同时解决权重分配问题,并降低优化函数方差波动对结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期刊2019年11期)
万海波,朱石坚,楼京俊,闫政涛[2](2015)在《广义质量弹簧减振器动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舰船设备传递到基础的振动,提出广义质量弹簧减振器。介绍该减振器的结构组成,采用结构导纳综合法对其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为验证广义质量弹簧减振器的减振效果,以某船用滑油泵为对象,采用Adams及Ansys软件构建系统刚柔动力学混合模型,对安装减振器前后机脚加速度频、时域响应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广义质量弹簧减振器不仅能降低设备机脚特定频率的振动,亦能抑制该处中高频振动。(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5年10期)
胡洁[3](2014)在《基于广义区间的汽车产品质量特性稳健设计方法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政策的鼓励和市场的支持下,我国汽车行业蓬勃发展,2014年的产销量继续世界排名第一。在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更应特别关注质量的改进与提升。众所周知,设计阶段是质量形成的源头,而工程实际中广泛存在的不确定性却是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设计阶段即考虑不确定因素,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其稳健性,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因此,面向不确定性的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对于提高汽车产品质量特性的稳健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概率和模糊理论的不确定性设计方法需要大量样本信息来建立描述不确定因素的概率分布函数和模糊隶属度函数,而实际往往不能满足这种数据要求。区间理论虽然对数据量的要求不大,但它具有的计算不可逆性和语义描述的局限性,使其在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作为一种新的不确定性量化方法,广义区间利用上下界的序关系区分不同的语义描述,通过相应运算符使得具有计算可逆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区间的不足。但是针对质量特性稳健设计的广义区间型设计方法还没有开展研究,尤其是在语义表述、设计建模及求解、可行性分析以及动态系统不确定型变量的估计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还存在尚待解决的问题。稳健设计是一种用来进行不确定性设计的常用方法,它在不消除不确定源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可控因素来减少由于不可控因素的变化导致的质量特性的改变。目前的稳健设计通常定义为优化模型的求解最优解形式,但是设计是一个信息不断完善的过程,重复式的建立优化模型并求最优解无疑是不可取的。所以在进行优化设计之前,应先探讨满足设计约束的可行解问题,寻找满足约束的所有可行解为工程师提供稳健性的辅助决策。本文对基于广义区间的汽车产品质量特性的不确定性设计方法展开研究,在满意约束问题的理论框架下探索方法的稳健性。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基于量词满意约束问题的设计可行域探索模型。该方法利用广义区间来量化不确定因素,通过与逻辑量词相结合来表达变量在区间范围内“可控”或“不可控”的设计语义,从而将设计问题以广义区间量词满意约束问题的形式进行建模。然后提出了叁种基于语义分析的分支剪枝算法求得模型的设计可行域。最后提出了基于区间分析法的混合分层蒙特卡洛验证法用于解的验证。本方法在量词满意约束问题的理论框架下建立了质量特性设计模型,在全称和存在变量及其设计约束的作用下求得模型的稳健可行解。(2)提出针对广义区间型变量的全局灵敏度分析法。该方法以量词满意约束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变量为研究对象,通过基于广义Hartley熵的灵敏度指标来定量分析变量中的不明确性,使用非可行性指标来定性评估变量不确定性对质量特性的影响,并构建了不确定性变量的灵敏度域概念,在不进行穷计算条件下增加了灵敏度分析结果的稳健性。本方法只需估计变量变化的上下界限,无需假设概率分布,可同时分析变量的数值不确定性和设计语义对质量特性的影响。(3)提出基于广义区间概率理论的扩展Kalman滤波机制。考虑系统误差和系统扰动共同存在时,该方法运用广义区间概率对车辆动态系统中的随机和认知不确定性进行量化,以对随机广义区间型数据的统特性定义为基础,推导了动态系统变量的预测和更新过程。该方法将系统和随机误差区别开来,将经典Kalman滤波方法扩展至区间概率范围,可用于通过观测值估计隐状态的一般设计问题。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方法为传统设计理论提供了处理区间变量的可选技术和方法。最后汽车传动参数的设计实例演示了方法的应用过程并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4-12-11)
付娟娟[4](2008)在《组织级软件广义质量特性体系及其信息化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软件系统应用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关注的软件质量不再仅仅局限于狭义质量特性,而是考虑影响软件质量的各种广义因素。针对目前软件企业对提高软件质量的迫切需求,研究面向中小企业的组织级软件质量保障信息化平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论文着重研究了组织级软件广义质量特性体系及其在质量保障信息化平台中的应用。论文论述了广义质量特性体系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要点及系统目标,提出了与以业务目标为导向的组织级软件过程模型相一致的广义质量特性体系,建立了由过程管理、广义质量特性管理、外部质量保障系统叁大核心构成的信息化平台,并给出了论文工作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广义质量特性的量化、度量、信息化建设等。在组织级软件广义质量特性体系量化和度量方面,论文首先分析了包括基本质量特性、顾客价值特性、组织管理特性、综合平衡特性的广义质量特性体系原理和模型框架;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自顶向下分层次的方法对其实现量化,从客观、可分解、可测量的度量角度研究了部分质量特性(如可靠性、易用性、组织管理特性、顾客满意、时间与进度等);最后从广义质量特性的评价思想、评价过程和评价方法、指标裁剪、度量模型和数据收集以及度量和平衡等方面对广义质量特性体系应用进行了详细描述。针对组织级软件广义质量特性体系信息化支撑的意义和目标,提出了广义质量特性体系内部和外部信息模型,并详细描述了内部和外部信息模型的输入、输出、信息流。通过外部信息模型将组织级软件广义质量特性体系与过程模型连接起来,实现企业以目标为导向,明确了软件度量过程,加强了跨项目、组织级的处理。论文协助协作单位建立了面向中小软件企业质量保障信息化平台,验证了提出的广义质量特性体系及相关技术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8-05-01)
朱朝晖[5](2002)在《广义质量成本及其特性曲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质量成本认为 ,企业存在最佳的质量水平 ,此时的质量总成本最低。因此 ,质量成本分析必须考虑由于生产不良产品所导致的间接损失 ,包含了间接质量损失的广义质量成本总体上存在着不断下降的趋势 ,高质量必然是低质量成本的 ,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来源于《商业研究》期刊2002年06期)
广义质量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降低舰船设备传递到基础的振动,提出广义质量弹簧减振器。介绍该减振器的结构组成,采用结构导纳综合法对其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为验证广义质量弹簧减振器的减振效果,以某船用滑油泵为对象,采用Adams及Ansys软件构建系统刚柔动力学混合模型,对安装减振器前后机脚加速度频、时域响应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广义质量弹簧减振器不仅能降低设备机脚特定频率的振动,亦能抑制该处中高频振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广义质量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吴佳伟,宋华明,万良琪,黄甫,杨慧.基于熵权—广义线性模型与满意度的柔顺精密产品非正态质量特性稳健设计[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9
[2].万海波,朱石坚,楼京俊,闫政涛.广义质量弹簧减振器动力学特性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5
[3].胡洁.基于广义区间的汽车产品质量特性稳健设计方法与应用[D].湖南大学.2014
[4].付娟娟.组织级软件广义质量特性体系及其信息化建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5].朱朝晖.广义质量成本及其特性曲线分析[J].商业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