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慈竹论文-林树燕,陶兆雪,丁雨龙

金丝慈竹论文-林树燕,陶兆雪,丁雨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金丝慈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丝慈竹,纤维形态,年龄,部位

金丝慈竹论文文献综述

林树燕,陶兆雪,丁雨龙[1](2013)在《金丝慈竹纤维形态的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金丝慈竹不同年龄、不同节段的竹材纤维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丝慈竹属于长纤维竹种,纤维长平均2.43 mm,纤维宽平均15.18μm,长宽比平均164.12,壁厚平均6.22μm,腔径平均3.83μm,壁腔比平均3.24。金丝慈竹纤维长度表现的纵向变异规律是3年生的为中部>基部>上部,1年生和2年生表现为基部>中部>上部;纤维的平均宽度表现为基部>中部>上部;慈竹纤维的平均壁厚与腔径也表现以下变化规律:基部>中部>上部。因此年龄和部位对金丝慈竹纤维特征影响显着。(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开发》期刊2013年01期)

张春霞,郭起荣,刘国华,丁雨龙[2](2011)在《金丝慈竹在南京生长表现及其应用潜力》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引种在南京的南方丛生竹种金丝慈竹长达10 a的野外生长、繁殖等特性观测发现,目前金丝慈竹生长良好,胸径最大达到4 cm,高超过10 m,成为南京及周边地区所见最为高大的丛生观赏竹种,其在园林绿化方面的应用很具潜力。(本文来源于《竹子研究汇刊》期刊2011年01期)

曹慧敏[3](2009)在《金丝慈竹AtCRN1同源基因BeCRN1的分离及遗传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AtCRN1同源基因BeCRN1的功能并建立金丝慈竹遗传转化体系,本实验选用金丝慈竹作为原材料,进行以下各项研究: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在金丝慈竹叶片中分离得到BeCRN1;对BeCRN1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CHF3-BeCRN1构建与导入;采用组织化学法对金丝慈竹愈伤组织进行GUS基因瞬时表达检测金丝慈竹;愈伤组织的抗生素敏感性测试。结果表明:(1)所获得的cDNA全长为1646bp,带一短poly(A)尾巴。该cDNA包含1473bp长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一个含有491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含有长度45bp的5′UTR和128bp 3′UTR。(2)NCBI BLAST序列分析表明,BeCRN1与水稻中的相关蛋白(EEC80574.1)一致性和相似性最高,分别为414/487 (85%)和446/487 (91%)。与拟南芥中的CRN1蛋白(NP_196884.1)一致性为59%,相似性为75%。(3)构建了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CHF3-BeCRN1,并采用冻融法导入农杆菌GV3101工程菌中,为以后验证BeCRN1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4)采用组织化学法进行GUS基因瞬时表达检测表明,金丝慈竹愈伤组织可能有β-葡萄糖苷酸酶的本底活性,所以不适合利用本法进行筛选。(5)金丝慈竹愈伤组织的抗生素敏感性测试表明,卡那霉素、PPT和潮霉素都不适用于金丝慈竹抗性愈伤组织筛选。(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9-06-01)

吴涛[4](2008)在《金丝慈竹(Bambusa emeiensis ‘viridiflavus’)愈伤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丝慈竹是一种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绿化竹种。本文重点对其愈伤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的各阶段进行研究,并针对愈伤组织发生、发育及分化的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主要研究成果如下:①适合愈伤组织培养的基本条件为:MS培养基,蔗糖浓度30g·L~(-1),无菌丛生芽体系繁育出的无菌幼芽作为外植体,100mg·L~(-1)抗坏血酸作为抗褐化剂。②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配方为MS+2,4-D5mg·L~(-1)+BA1mg·L~(-1)。根据结果分析,以无菌幼嫩芽体作为原材料进行愈伤组织诱导时,愈伤组织由顶端分生组织衍生出的位于原形成层外围的初生分生组织在活跃的分裂过程中产生。诱导阶段结束后可以得到以下叁种类型的愈伤组织:I型愈伤组织,浅黄色或浅黄绿色,表面粗糙,质地坚硬,密集的颗粒状,含水率低。显微观察显示,其细胞排列紧密,多数为圆形或近圆形,细胞壁薄,通常有很大的细胞核,细胞质浓厚,含有丰富的胞间质。II型愈伤组织,灰白色或者浅褐色,质地柔软,粘性,易褐化,含水率高。显微观察显示,其细胞排列松散,多为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细胞核不明显,基本偏于细胞的一侧,细胞质较稀薄,有大液泡,少量的胞间质。III型愈伤组织,白色或者半透明,含水率极高,柔软分散。体视镜下观测,此类愈伤组织多数由发亮的葡萄状的细胞团组成。③对健康的I型愈伤组织进行增殖培养,筛选出其最优的增殖培养激素配比:MS+2,4-D3mg·L~(-1)+BA0.2mg·L~(-1)+NAA0.5mg·L~(-1)。增殖后的I型愈伤组织,细胞壁非常薄,细胞质浓厚,细胞器含量丰富,细胞内无大液泡,只有分散的小液泡。④诱导I型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优配方为:MS+6-BA5mg·L~(-1)+NAA0.2mg·L~(-1)。⑤再生植株生根的最优配方为:MS+6-BA0.5mg·L~(-1)+NAA1mg·L~(-1)+IBA0.1mg·L~(-1)。(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8-06-01)

吴涛,卢娟娟,丁雨龙[5](2008)在《金丝慈竹愈伤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金丝慈竹愈伤诱导的最佳配方MS+2,4-D 5 mg/L+6-BA(0.2~0.5)mg/L;记录了愈伤发生过程中不同类型愈伤的发生时间及生长状态,并通过对健康的I型愈伤组织进行增殖培养筛选出最佳增殖配方MS+2,4-D(2~3 mg/L)+6-BA 0.2 mg/L+NAA 0.5 mg/L。通过对增殖后健康的I型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实现了器官再生,并获得最佳芽体分化配方MS+6-BA5 mg/L+NAA0.2 mg/L及不定根系发生诱导配方MS+6-BA1 mg/L+NAA(0.5~2 mg/L)。(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开发》期刊2008年02期)

金丝慈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引种在南京的南方丛生竹种金丝慈竹长达10 a的野外生长、繁殖等特性观测发现,目前金丝慈竹生长良好,胸径最大达到4 cm,高超过10 m,成为南京及周边地区所见最为高大的丛生观赏竹种,其在园林绿化方面的应用很具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丝慈竹论文参考文献

[1].林树燕,陶兆雪,丁雨龙.金丝慈竹纤维形态的变化规律[J].林业科技开发.2013

[2].张春霞,郭起荣,刘国华,丁雨龙.金丝慈竹在南京生长表现及其应用潜力[J].竹子研究汇刊.2011

[3].曹慧敏.金丝慈竹AtCRN1同源基因BeCRN1的分离及遗传转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

[4].吴涛.金丝慈竹(Bambusaemeiensis‘viridiflavus’)愈伤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

[5].吴涛,卢娟娟,丁雨龙.金丝慈竹愈伤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8

标签:;  ;  ;  ;  

金丝慈竹论文-林树燕,陶兆雪,丁雨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