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以自然为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课程与教学变革,法自然,自然法,文化
以自然为法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玲[1](2009)在《课程与教学变革:离家与返家的文化之旅——基于对“以自然为法”观念的文化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自然为法"是人类文明源头最质朴的生存观念,由于中西文明的差异,这个观念演绎成中国古代潜隐的"法自然"文化与西方文化中显扬的"自然法"传统。其中"法自然"思想源之于带有"性情形而上学"文化底色的"连续性"文明,而"自然法"思想源之于具有"知性形而上学"传统的"断裂性"文明。本文立足于此文化对比框架来说明我们课程与教学变革所赖以进行的文化土壤,判断变革中我们应该自觉继承怎样的优良传统和借鉴怎样的西方文化精粹,才能在国际化视阈中理清继承与借鉴的关系,生成更多的教育智慧,坚定、稳妥地走好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文化离家与返家之旅。(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与实验》期刊2009年05期)
吴晓玲[2](2008)在《走近教学想象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十分注重转变教育实践者的观念,以期待达到改革的彻底性。但是观念“如何演变而成”与观念“是什么”是极为不同的两个问题。前者关涉“行”,而后者注重“知”。如何从“知”向“行”转化,则涉及到“信念”的问题。当下许多教育教学新观念、新思想以及变革行为抉择的是“或明或暗的自然主义”教育思路,然而树立“以自然为法”的教学信念需要一种深沉而又明澈的教学想象力。因此这篇论文尝试通过对历史上演变着的“自然”观念以及延异着的“自然”教育教学思想进行溯源的文化研究,来理解中西以自然为法之教学观赖以形成的不同文化语境,并希望能够从中寻觅到或生发出指向“自然”教学信念的教学想象力。在论文第一部分对以自然为法的教学想象力之源的回溯思考中,笔者理解到“以自然为法”是人类文明源头的一个最为朴质的认识世界、人类与自我、以及安身立命的生存意向,但是由于中西文明的差异,使得“以自然为法”的古朴意向在中西方分别演绎成了中国古代潜隐的“法自然”文化与西方文化中显扬的“自然法”传统。“法自然”思想源之于带有“性情形而上学”文化底色的“连续性”文明,而“自然法”思想源之于具有“知性形而上学”传统的“断裂性”文明。经过梳理与比较,笔者认识到中西方“以自然为法”教学观念背后的生存需求与文化样态方面的区别,逐渐廓清了自己的文化身份。西方当代自然法思想中所体现的生态理性追求,意味着其与中国古代法自然思想在大自然生存观上有了思想上的交汇与共识。在第二部分对以自然为法的教学想象力之张力的思考中,笔者理解到“非此即彼”、“有此无彼”是成全教学之“自然”的一个重大的观念误区,因而“观念间性”与“复杂性思维”成为帮助笔者理解人之复杂性、教学不确定性的两个关键的方法性概念,它们使笔者对西方18世纪之后教育教学思想中延异着的“自然”教学观有了一个较为深入和自如的理解。无论“以自然为法”之教学观是以“形”亦或是以“质”的方式,是以“科学”或是“反科学”的话语被思想者们反复斟酌与论述,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他们立足于自己文化的“预先理解”来追求“自然”、体现“自然”卓而不凡的努力。他们不懈的求真精神所体现的正是对教学自然之法的执着与守护。“自然理性”和“自然德性”作为人类文明创建过程中积淀和凝炼出来的极为珍贵的两种精神与智慧,是中西方教育思想者们在创生“自然”教学思想、开拓“自然”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所凭介并张扬着的文化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这两种精神能够概括当前教育改革的价值趋向,并能够帮助我们以一种整合的视野来理解当下众多教学新观念的共通精神。因此在第叁部分关于教学想象力之行动力的“自主性”思考中,笔者运用“自然理性”与“自然德性”这两种文化想象力来分析和解释一些西方教育知识文本与本土实践场域中的教学现象,尝试表明“自然理性”与“自然德性”精神与我们欲构建的新教学文化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互生共建关系,新教学文化呼唤并依赖着这两种“自然”精神,而后者本身就是构建新教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8-06-30)
以自然为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十分注重转变教育实践者的观念,以期待达到改革的彻底性。但是观念“如何演变而成”与观念“是什么”是极为不同的两个问题。前者关涉“行”,而后者注重“知”。如何从“知”向“行”转化,则涉及到“信念”的问题。当下许多教育教学新观念、新思想以及变革行为抉择的是“或明或暗的自然主义”教育思路,然而树立“以自然为法”的教学信念需要一种深沉而又明澈的教学想象力。因此这篇论文尝试通过对历史上演变着的“自然”观念以及延异着的“自然”教育教学思想进行溯源的文化研究,来理解中西以自然为法之教学观赖以形成的不同文化语境,并希望能够从中寻觅到或生发出指向“自然”教学信念的教学想象力。在论文第一部分对以自然为法的教学想象力之源的回溯思考中,笔者理解到“以自然为法”是人类文明源头的一个最为朴质的认识世界、人类与自我、以及安身立命的生存意向,但是由于中西文明的差异,使得“以自然为法”的古朴意向在中西方分别演绎成了中国古代潜隐的“法自然”文化与西方文化中显扬的“自然法”传统。“法自然”思想源之于带有“性情形而上学”文化底色的“连续性”文明,而“自然法”思想源之于具有“知性形而上学”传统的“断裂性”文明。经过梳理与比较,笔者认识到中西方“以自然为法”教学观念背后的生存需求与文化样态方面的区别,逐渐廓清了自己的文化身份。西方当代自然法思想中所体现的生态理性追求,意味着其与中国古代法自然思想在大自然生存观上有了思想上的交汇与共识。在第二部分对以自然为法的教学想象力之张力的思考中,笔者理解到“非此即彼”、“有此无彼”是成全教学之“自然”的一个重大的观念误区,因而“观念间性”与“复杂性思维”成为帮助笔者理解人之复杂性、教学不确定性的两个关键的方法性概念,它们使笔者对西方18世纪之后教育教学思想中延异着的“自然”教学观有了一个较为深入和自如的理解。无论“以自然为法”之教学观是以“形”亦或是以“质”的方式,是以“科学”或是“反科学”的话语被思想者们反复斟酌与论述,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他们立足于自己文化的“预先理解”来追求“自然”、体现“自然”卓而不凡的努力。他们不懈的求真精神所体现的正是对教学自然之法的执着与守护。“自然理性”和“自然德性”作为人类文明创建过程中积淀和凝炼出来的极为珍贵的两种精神与智慧,是中西方教育思想者们在创生“自然”教学思想、开拓“自然”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所凭介并张扬着的文化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这两种精神能够概括当前教育改革的价值趋向,并能够帮助我们以一种整合的视野来理解当下众多教学新观念的共通精神。因此在第叁部分关于教学想象力之行动力的“自主性”思考中,笔者运用“自然理性”与“自然德性”这两种文化想象力来分析和解释一些西方教育知识文本与本土实践场域中的教学现象,尝试表明“自然理性”与“自然德性”精神与我们欲构建的新教学文化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互生共建关系,新教学文化呼唤并依赖着这两种“自然”精神,而后者本身就是构建新教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以自然为法论文参考文献
[1].吴晓玲.课程与教学变革:离家与返家的文化之旅——基于对“以自然为法”观念的文化理解[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
[2].吴晓玲.走近教学想象力[D].南京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