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高架交通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街道空间,可步行性,轻轨,北京市
城市高架交通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马程,王欣宜,卢源,张纯[1](2018)在《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沿线街道空间的可步行性研究——以北京市四道口路和交大东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地上轨道在提升出行便利性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架下方街道空间的利用问题。街道空间的步行品质,不仅取决于周边的用地性质和商业设施,也与街道本身的设计有着重要关联。尤其对于城市中的老年人和儿童来说,街道空间作为城市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规划者和设计者关注。本文选取北京市13号地铁高架沿线的四道口路和交大东路作为调研对象,采取实地踏勘和调查问卷等方法,考察街道空间对于不同市民群体的可步行性。研究考察街道沿线的土地利用性质、绿化和市政设施等,并对交通断面的人流量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8年30期)
陈翔[2](2018)在《城市高架轨道交通下部空间整合利用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轨道交通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城市高架轨道交通相较于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城市地面轨道交通而言具有建设周期短、投资少等优点,是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城市高架轨道交通具有大尺度、大体量、穿越城市等特征,会在城市内部产生大量的下部空间,合理对下部空间进行整合利用是提高城市高架轨道交通建设水平,适应未来城市高架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论文通过对城市高架轨道交通下部空间特征,整合利用的城市要素,整合利用的限制因素,高架线主体结构,高架轨道交通对城市的相关影响等进行分析,探讨城市高架轨道交通下部空间整合利用策略,以期能够对今后的城市高架轨道交通高水平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城市高架轨道交通与城市景观、城市人文、城市空间、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梳理了城市轨道交通的类型与发展趋势,对城市轨道交通、整合等概念进行论述,确定论文研究对象、论述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提出研究意义。第二部分(第2章):对国内外城市高架轨道交通建设历程、城市高架轨道交通下部空间整合利用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案例进行论述,对比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总结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第叁部分(第3章):对城市高架轨道交通的下部空间特征、空间整合利用的要素、空间整合利用的限制性因素,城市高架轨道交通主体结构要素,高架轨道交通对城市的相关影响等进行分析。第四部分(第4章):从宏观制度整合、中观整合利用原则、空间整合利用的理论借鉴,提出下部空间分类整合利用的策略与主体结构优化的策略。第五部分(第5章):对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郑州轨道交通2号线延长线进行实地案例调研与现状问题总结,并有针对性提出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郑州轨道交通2号线延长线与沿线环境整合规划设计的相关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施文荣[3](2017)在《城市高架桥接入区空间布局与交通组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我国许多城市在市政干道上建设高架桥,以此实现交通流的路权空间分离,提高交通效率。目前国内对此类高架桥及其所处路段的相关规范和研究较少,实际运行过程中该类高架桥也暴露出一系列交通问题。本文定义城市高架桥引道落地点所处路段为城市高架桥接入区,对城市高架桥接入区的空间布局方法与交通组织策略进行研究。首先,论文针对城市高架桥接入区的交通运行特性,定义城市高架桥接入区,然后分析接入区道路功能和接入区内车流运行特性。其后,论文分析城市高架桥接入区内车辆不同换道行为,得到接入区内出入口间距影响因素。通过车辆换道条件与换道过程分析,基于概率论相关公式,建立车辆换道成功概率与车辆行驶距离的关系模型,给出城市高架桥接入区出入口间距推荐值,从而得到城市高架桥接入区不同类型出入口最小间距。然后基于相关规划路网设计方案,提出城市高架桥接入区空间布局原则,并列举接入区空间布局方案影响因素。论文提出叁阶段城市高架桥接入区空间布局选址方法,其中第一阶段基于本文的城市高架桥接入区出入口最小间距推荐值设计接入区空间布局备选方案,第二阶段通过vissim交通仿真软件对各空间布局备选方案进行模拟仿真,第叁阶段采用复合物元方法对方案进行统一评价,从而确定最优布局方案。随后,从路段的层面对城市高架桥接入区存在的交通组织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通过合理利用桥下空隙设置车辆掉头等待区以提高车辆掉头效率,对公交站进行组织以减少公交停靠时间,设置立体过街设施服务慢行交通,分别对接入区内不同交通使用者的出行效率进行改善,并对接入区内的出入口交通组织提出可行的方案。最后,论文选取福州市二环路龙腰一思儿亭高架桥接入区进行实例分析,验证本文提出城市高架桥接入区空间布局方案相较现状方案更优,有助于提高城市高架桥接入区的交通安全与运行效率,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的价值。本文基于接入区内车流运行特性和概率论基本原理,建立接入区安全换道概率与车辆行驶距离的关系模型,从而得到接入区出入口最小间距推荐值,基于该值提出城市高架桥接入区空间布局方法,然后对接入区交通组织策略进行优化,从而改善接入区内的交通运行。最后通过仿真分析,验证本文研究成果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7-06-01)
李如箭,李京校,逯曦,钱慕晖,宋平健[4](2016)在《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站雷击时磁场空间分布模拟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雷击建筑物引起的电磁干扰问题是建筑物雷电防护的重要研究课题。为此,利用有限元法(FEM)模拟得到轨道交通高架站遭雷击时磁场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其特征。首先给出了在IES电磁仿真软件中利用有限元法进行磁场数值模拟的方法,接着以北京市房山地铁线长阳高架站为例,通过建立模型、设定材料、施加激励源、网格剖分、后期处理等步骤,定量得到雷击时该高架站内的磁场分布数值,作出了磁场空间分布图,分析了所得磁场特征,确定了雷击磁场干扰的强度和范围,提出了对应的防护方法和措施。最后,计算了采取屏蔽措施后的高架站磁场衰减及设备到引下线的安全距离。(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9 雷电物理和防雷新技术——第十四届防雷减灾论坛》期刊2016-11-01)
李如箭,李京校,逯曦,钱慕晖,宋平健[5](2015)在《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站雷击时磁场空间分布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雷击建筑物引起的电磁干扰问题是建筑物雷电防护的重要研究课题。利用有限元法(FEM)模拟得到轨道交通高架站遭雷击时磁场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其特征。给出了在IES电磁仿真软件中利用有限元法进行磁场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北京市房山地铁线长阳高架站为例,通过建立模型、设定材料、施加激励源、网格剖分、后期处理等步骤,定量得到雷击时该高架站内的磁场分布数值,作出了磁场空间分布图,分析了所得磁场特征,确定了雷击磁场干扰的强度和范围,提出了对应的防护方法和措施。计算了采取屏蔽措施后的高架站磁场衰减及设备到引下线的安全距离。(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5年06期)
王丝申,刘馨怡,武宇斌,王思如,柴薪[6](2014)在《城市高架交通设施下的空间特性研究——基于生活视角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以哈贝马斯所定义的"生活世界"为基础理论,提出空间"生活特性"概念。然后以城市高架交通设施下空间为例,对其"生活特性"作进一步的评价与阐述,最后给予城市高架交通设施下空间具有普适性的改进建议。(本文来源于《重庆建筑》期刊2014年08期)
杜引光,朱勇骏,陈自辉[7](2011)在《城市高架快速路与BRT集成空间交通的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架快速路和公交快速系统已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方式,均具有交通流向单一,车辆运行相对独立的特点。若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则在优化交通功能、节约工程造价、增加土地利用率、节省能源消耗等方面发挥很大的综合效益。通过对两者集成空间交通的可行性、设计方案及综合效益进行研究分析后,提出了在城市新建的高架桥中增设快速公交系统的设想,这是一种新型且极具发展前途的道路形式,如能实施将大大提升城市综合交通能力。(本文来源于《市政技术》期刊2011年05期)
陈忱[8](2009)在《城市高架交通负空间再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动性构筑了现代城市。中国城市仍在大规模扩张,规模庞大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存在对城市空间所造成的影响,已经超出了仅从满足交通流量出发承担交通功能这一技术性范畴。城市高架交通设施不仅占用着越来越多的城市空间,也持续创造和影响着城市空间,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大量被高架结构覆盖的难以利用的消极空间(高架交通负空间)。对待这些空间,人们是如何自发对其进行利用、政府又是如何引导再利用行为的?在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认同价值观的语境下,城市该如何对待既已存在的负空间?低舒适性顽固的高架负空间是否值得被改造利用?利用的优势和问题又是什么,如何使用策略转化空间缺陷?本文试图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有效进行城市高架交通负空间的再利用问题展开研究。本文在第一章中提出问题,界定研究范畴,阐明研究意义;第二章从建筑与城市理论的角度,阐述高架交通设施在城市中缘起的前提和经过及其所能代表的时代精神;第叁章着重阐述高架交通负空间的内涵、成因和基本特征;第四章则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分析和归纳高架负空间的利用现状、政策引导,总结这一类城市消极空间在再利用中的机会与挑战;第五章则在反思现状和借鉴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对高架负空间再利用的策略及其意义与局限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一章提出对基础设施空间、城市负空间的再思考,并展望未来。(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9-06-01)
城市高架交通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轨道交通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城市高架轨道交通相较于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城市地面轨道交通而言具有建设周期短、投资少等优点,是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城市高架轨道交通具有大尺度、大体量、穿越城市等特征,会在城市内部产生大量的下部空间,合理对下部空间进行整合利用是提高城市高架轨道交通建设水平,适应未来城市高架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论文通过对城市高架轨道交通下部空间特征,整合利用的城市要素,整合利用的限制因素,高架线主体结构,高架轨道交通对城市的相关影响等进行分析,探讨城市高架轨道交通下部空间整合利用策略,以期能够对今后的城市高架轨道交通高水平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城市高架轨道交通与城市景观、城市人文、城市空间、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梳理了城市轨道交通的类型与发展趋势,对城市轨道交通、整合等概念进行论述,确定论文研究对象、论述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提出研究意义。第二部分(第2章):对国内外城市高架轨道交通建设历程、城市高架轨道交通下部空间整合利用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案例进行论述,对比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总结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第叁部分(第3章):对城市高架轨道交通的下部空间特征、空间整合利用的要素、空间整合利用的限制性因素,城市高架轨道交通主体结构要素,高架轨道交通对城市的相关影响等进行分析。第四部分(第4章):从宏观制度整合、中观整合利用原则、空间整合利用的理论借鉴,提出下部空间分类整合利用的策略与主体结构优化的策略。第五部分(第5章):对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郑州轨道交通2号线延长线进行实地案例调研与现状问题总结,并有针对性提出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郑州轨道交通2号线延长线与沿线环境整合规划设计的相关优化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高架交通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马程,王欣宜,卢源,张纯.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沿线街道空间的可步行性研究——以北京市四道口路和交大东路为例[J].城市建筑.2018
[2].陈翔.城市高架轨道交通下部空间整合利用策略研究[D].郑州大学.2018
[3].施文荣.城市高架桥接入区空间布局与交通组织研究[D].福州大学.2017
[4].李如箭,李京校,逯曦,钱慕晖,宋平健.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站雷击时磁场空间分布模拟与分析[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9雷电物理和防雷新技术——第十四届防雷减灾论坛.2016
[5].李如箭,李京校,逯曦,钱慕晖,宋平健.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站雷击时磁场空间分布模拟[J].气象科技.2015
[6].王丝申,刘馨怡,武宇斌,王思如,柴薪.城市高架交通设施下的空间特性研究——基于生活视角的分析[J].重庆建筑.2014
[7].杜引光,朱勇骏,陈自辉.城市高架快速路与BRT集成空间交通的方案研究[J].市政技术.2011
[8].陈忱.城市高架交通负空间再利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