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风火山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地表温度,多年冻土
风火山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蔡汉成,金兰,李勇,李奋,韩龙武[1](2018)在《降水对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多年冻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收集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腹部地区风火山冻土定位观测站观测的1976—2014年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地表温度、年降水量及天然冻土测温孔地温资料,对比分析了年平均气温、年平均地表温度、年降水量及多年冻土地温的变化规律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结果表明:(1)对于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寒季降水对多年冻土的保温作用相对较弱,而暖季降水对多年冻土的降温作用相对较强,总体上降水对多年冻土起到了保护作用。(2)在气温和地表温度总体处于升高状态的影响下,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多年冻土地温也在升高,处于退化状态,但降水量的增大降低地表温度,使得传入下部多年冻土的热量减小,从而降低多年冻土地温的升温速率,起到了减缓多年冻土退化的效果。(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阮明贤,孙莹,阮菊华[2](2012)在《青海省风火山地区铜银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潜力》一文中研究指出风火山盆地位于格尔木市西南86km处,即柴达木盆地东端南侧,地处叁江成矿带北西段,其基底被金沙江缝合带分为松潘—甘孜地块和羌塘地块两个构造单元。盆地中赋存有砂岩型铜矿矿床,沉积—热液迭加型铜银矿床和岩浆期后热液铜银矿床。其中砂岩型铜矿床产于二道沟—托托敦宰铜矿化带集中区;沉积—热液迭加型铜银矿床产于藏麻西孔矿化带集中区,二者皆受晚白垩世风火山群陆相控制,地表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本文通过对风火山地区铜银矿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特征的分析,着重阐述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并对找矿潜力进行评价,为今后在该区寻找同类型矿床提供有用的资料信息。(本文来源于《青海国土经略》期刊2012年01期)
杨祖龙,张德全,佘宏全,丰成友[3](2008)在《青海省风火山地区砂岩铜矿成矿时代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风火山盆地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包括下部连续沉积的早始新世—早渐新世风火山群和早渐新世雅西措群,以及不整合其上的早中新世五道梁群。风火山地区的砂岩铜矿全部产于风火山群1岩组的灰(绿)色砂岩层中。采自风火山群1岩组含矿层和非含矿层中的3个磷灰石样品,分别获得了(22.5±2.3)Ma、(33.1±6.0)Ma和(28.0±3.6)Ma的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其中33.1~28.0 Ma代表了该地区砂岩铜矿的成矿年龄.22.5 Ma则代表了成矿后构造热事件的年龄。风火山砂岩铜矿的成矿年龄处在其上覆的雅西措群沉积年龄范围内.显示砂岩铜矿是盆地早期沉积物压实脱水流体的产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08年02期)
陈健,李建放,安勇胜,任晋祁,史连昌[4](2007)在《风火山地区西金乌兰湖-金沙江蛇绿构造混杂带的物质组成及发展演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以构造地质调查为主线,以蛇绿构造混杂带建造为基础,通过路线地质调查,剖而测制工作,在全面收集岩石学、岩石化学、年代学、地球化学、运动学等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对西金乌兰湖-金沙江蛇绿构造混杂带的物质组成、规模、边界断裂特征等的研究,进而恢复和再造缝合带的发展演化历史。对缝合带的物质组成进行全方位解剖。在综合缝合带组成,结构、构造等方面的基础上对其形成、发展演化进行探讨和研究。为青藏高原及东特提斯超级造山系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地质》期刊2007年03期)
谌地[5](2007)在《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铁路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铁路建设可能对多年冻土区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影响,结合青藏铁路在烽火山地区施工现场实用的环保工作对策,介绍了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施工时对生态环境保护应采取的一些主要措施。(本文来源于《铁道勘察》期刊2007年02期)
刘志勇,张开诚,宋忠宝,刘淑英[6](2006)在《风火山地区铜矿床特征及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火山地区铜矿床位于我国着名的“叁江”有色和贵金属成矿带的西段,以往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从而影响了人们对该矿床成矿环境及成因的认识。近年来,随着地勘工作特别是地质大调查资源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初步查明了区内风火山群沉积环境、沉积序列及含矿层位,建立了构造格架及构造变形序列。笔者根据野外实践,对该矿床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风火山铜矿床属于砂岩型铜矿床,构成砂岩型铜矿的各铜矿化带,均呈夹层产于风火山群砂泥岩中,含矿层岩性均为浅灰—灰绿色厚—中厚层状细粒(含砾)岩屑石英砂岩夹深灰色薄层碳质泥岩。整个风火山成矿带上各矿化带的形态、矿化体特征基本一致,均呈层状产出。(本文来源于《西北地质》期刊2006年04期)
马明涛,杨桂华,周仲华[7](2006)在《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冻土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多年来风火山地区的多年冻土资料,研究了天然地区和路基下的冻土上限变化情况以及多年冻土的融化状态,并定量分析了进入多年冻土内的热状况。结果表明:风火山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冻土上限下降,冻土出现退化现象,从90年代至今冻土趋于稳定;路基近地表地温明显高于对应天然地表下的地温,路基近地表经历的融化期长于对应天然地表,进入多年冻土区的热收支也呈现出吸热明显大于放热的周期性变化,进入多年冻土的热积累暂时以增高地温耗热为主,但随着冻土吸热量的逐年积累、冻土温度的不断升高,本区冻土可能发生强烈融化。(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06年03期)
李永强,韩龙武,崔珑,贾海锋[8](2003)在《热棒在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的实测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热棒作为一种主动保护多年冻土的有效措施,在青藏铁路及其他一些有多年冻土的现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介绍了青藏高原风火山试验路基中使用热棒的一些基本情况,详细地分析了热棒的工作状态及热棒周围土体地温场的变化,现有观测数据表明热棒的传热影响范围将随热棒工作时间的延长而扩大,试验热棒对降低基底地温、保护多年冻土具有较明显的效果,可以在多年冻土区应用。(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3年S2期)
刘顺,王成善,伊海生,刘志飞[9](2001)在《青藏高原中部风火山地区第叁纪地壳南北缩短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新的资料对青藏高原中部风火山地区下第叁系风火山群的变形进行了地壳南北向缩短率估算 ,其值为 >4 1%。缩短时期主要为渐新世末 ,其次为中新世末。(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01年01期)
赫贵生,张鲁新,李东庆,李永强[10](2000)在《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气温变化和铁路试验路基热稳定性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paper is gotten from analysis on the data of the changes of air temperature and ground temperature of experimental railway embankment during 20 years in Fenghuoshan regio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It is revealed that the gradually increasing air temperature during the 20 years in the region has done much to the temperature of shallow soil of the experimental railway embankment,and such change has also affected the embankment's thermal stability.Same conclusion has been gotten from corresponding numerical study.Based on the study,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it is essential to pay much attention to and predict such change,and remedial treatment should be taken in constructing and serving time of railway in the plateau.(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mafrost Engineering》期刊2000-09-21)
风火山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风火山盆地位于格尔木市西南86km处,即柴达木盆地东端南侧,地处叁江成矿带北西段,其基底被金沙江缝合带分为松潘—甘孜地块和羌塘地块两个构造单元。盆地中赋存有砂岩型铜矿矿床,沉积—热液迭加型铜银矿床和岩浆期后热液铜银矿床。其中砂岩型铜矿床产于二道沟—托托敦宰铜矿化带集中区;沉积—热液迭加型铜银矿床产于藏麻西孔矿化带集中区,二者皆受晚白垩世风火山群陆相控制,地表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本文通过对风火山地区铜银矿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特征的分析,着重阐述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并对找矿潜力进行评价,为今后在该区寻找同类型矿床提供有用的资料信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风火山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蔡汉成,金兰,李勇,李奋,韩龙武.降水对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多年冻土的影响[J].铁道学报.2018
[2].阮明贤,孙莹,阮菊华.青海省风火山地区铜银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潜力[J].青海国土经略.2012
[3].杨祖龙,张德全,佘宏全,丰成友.青海省风火山地区砂岩铜矿成矿时代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J].中国地质.2008
[4].陈健,李建放,安勇胜,任晋祁,史连昌.风火山地区西金乌兰湖-金沙江蛇绿构造混杂带的物质组成及发展演化特征[J].西北地质.2007
[5].谌地.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铁路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J].铁道勘察.2007
[6].刘志勇,张开诚,宋忠宝,刘淑英.风火山地区铜矿床特征及成因研究[J].西北地质.2006
[7].马明涛,杨桂华,周仲华.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冻土变化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6
[8].李永强,韩龙武,崔珑,贾海锋.热棒在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的实测效果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
[9].刘顺,王成善,伊海生,刘志飞.青藏高原中部风火山地区第叁纪地壳南北缩短量研究[J].地震地质.2001
[10].赫贵生,张鲁新,李东庆,李永强.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气温变化和铁路试验路基热稳定性分析(英文)[C].ProceedingsoftheFour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PermafrostEngineering.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