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花鼓舞论文-黄龙光

彝族花鼓舞论文-黄龙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彝族花鼓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遗视野,彝族花鼓舞保护,多主体协作

彝族花鼓舞论文文献综述

黄龙光[1](2019)在《非遗视野下彝族花鼓舞保护的多主体协作》一文中研究指出10余年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彝族花鼓舞的保护工作,地方政府、学术界与民间社会等相关主体均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但目前彝族花鼓舞的整体保护,仍然停留在一种缺乏整体规划而呈零散的碎片化保护。随着当前殡葬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彝族花鼓舞传统内源性传承式主体保护模式已消失,加上长期以来彝族花鼓舞仪式、套路与动作等本体出现不同程度变迁,新形势下亟须建立一个多主体协作的保护机制。作为主导主体的地方政府,可能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全面系统规划彝族花鼓舞的整体保护,主动加强与处于两头的关键主体——学术界和民间社会的沟通交流,有效整合叁方资源,共同协作,从而有序推进彝族花鼓舞的整体保护。(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黄龙光[2](2018)在《彝族花鼓舞民间自组织“花鼓会”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典型的丧礼仪式灵舞,彝族花鼓舞主要的传承力量来自花鼓舞背后的民间花鼓会。在滇中峨山彝族自治县,几乎每一个村组均有自己的花鼓会。彝族民间花鼓会在共同地缘的基础上,由一定家庭自愿组建并拜师传习花鼓舞展演的套路、动作与技巧。彝族民间花鼓会通过组织各种彝族花鼓舞展演,在彝族社会发挥着"送灵归祖"、文化传承、生产互助与角色协调等多重功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花鼓舞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应考虑重点资助和支持彝族花鼓会这样的民间自组织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文化传承实践活动。(本文来源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陈包[3](2018)在《旅游开发视野下彝族花鼓舞保护与传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彝族花鼓舞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元化与差异化的显着特征,具有"驱鬼""安魂""送灵"的显性功能,通过构建、凝固、传承,强化了彝族社会关系网络的超时空的民族认同。花鼓舞作为一种极具仪式性的艺术元素成为峨山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驱动,逐步被人们所认同、宣扬和传承。(本文来源于《云南开放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黄龙光,杨晖[4](2018)在《彝族花鼓舞的历史源流、主要特征与多重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彝族花鼓舞作为一个仪式灵舞,源于彝族丧礼五言诗体古籍《笃慕拢细则兜》"娱尸慰灵"的仪式演述,其目的是通过后人模拟象征踩踏归祖途中的尖刀草而"送灵归祖",实现彝人灵魂在现世和祖界之间的有效过渡与平稳转换。彝族花鼓舞具有历史性、神圣性、艺术性与社会性等主要特征,相应地,形成历史记忆、文化认同与地域和谐等多重价值,具有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多学科研究价值。随着2017年3月1日起峨山彝族自治县全面推行殡葬制度改革,作为彝族花鼓舞展演、传习源生时空的传统丧礼已消失,其原生功能也随之丧失,彝族民间花鼓会组织及其功能也将转变,作为纯粹艺术审美的各类现代展演可能是彝族花鼓舞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文来源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尚竑,李修建[5](2016)在《多元语境下的民族艺术——评黄龙光《彝族花鼓舞田野民俗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民间艺术常常与仪式、节庆以及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审美虽为其功能之一,却基本退居次席,它们更多具有敬祖娱神、禳灾祈福、丰产增收、绵延子嗣等功利目的。在民族艺术的背后,常常传达出当地民众的宇宙观、价值论、审美意识等文化观念,是族群认同与社会整合的有力的精神纽带。在全球化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民众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变迁,相应地,民族艺术受到了极大冲击,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的外力,迫使其内涵与形式(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期刊2016年01期)

施吉芸[6](2014)在《峨山彝族民间花鼓舞的艺术表达与创新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花鼓舞作为峨山彝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在一百余年的历史里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本文从彝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交融、花鼓舞的仪式功能及花鼓舞的创新等多个角度,对峨山彝族花鼓舞进行了研究,同时对传统的彝族花鼓舞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要理性、负责任地保护、开发和传承峨山彝族花鼓舞。(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4年08期)

李金发[7](2012)在《艺术人类学视野下彝族花鼓舞的现代性复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30年里,峨山彝族花鼓舞在形式和内涵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一种传统的丧舞变为一种地方大众娱乐文化和文化资源,在这过程中,其宗教性、封闭性被打破,开放性和社交性得到增强,从而将地方与国家、边缘与主流、大传统与小传统、传统与现代等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其复兴过程就是社会整合和文化创新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毕节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黄龙光[8](2012)在《神圣与世俗——彝族花鼓舞展演及其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花鼓舞的传承单位及其形式,主要以群体展演的方式进行。各类花鼓舞展演,神圣的仪式化展演为根本,其源于彝族民间丧礼上的娱尸、送灵为表征的祖灵崇拜。随着花鼓舞自身艺术化发展,加上外部社会语境的变迁,花鼓舞已大大超越了传统展演,从咪嘎哈①娱神、开新街、火把节巡街展演,扩展到花鼓舞大赛、学校花鼓操、现代舞台展演等,由此彝族花鼓舞的传承、传播空间大大得到了延伸,它从彝族自身文化社区,穿越到更广阔的跨文化社区,这反过来激起彝族民众对花鼓舞文化价值的再评估,从而提升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本文来源于《201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四部分)》期刊2012-07-20)

李金发,施建光[9](2011)在《峨山彝族花鼓舞的变迁与内涵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省峨山县的彝族传统丧葬舞蹈——花鼓舞,在最近的叁十多年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花鼓舞的内涵、外延以及社会意义都发生了变化和重构。彝族花鼓舞从一种传统的葬礼舞蹈变为了一种地方大众娱乐文化和社会资源,在这过程中,其局限性、封闭性被打破,宗教性减弱,开放性、文化性和社会性得到增强。多重力量推动下发展的花鼓舞,调节和整合了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关系,具有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本文来源于《201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会议——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论文集》期刊2011-11-10)

申波[10](2011)在《从峨山彝族花鼓舞的族属之争看文化的融合与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峨山彝族群众性花鼓舞的蓬勃兴起,花鼓舞姓"彝"还是姓"汉"的学术讨论也悄然见诸各学术刊物,表现出在现实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关注。本文以相关史料为线索,从发生学的立场,对峨山花鼓舞的源流提出了自己的认识。通过文本的梳理与表达,目的在于证实:一种文化现象的形成,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集数个条件为一体后构成的结果。因此,从峨山彝族花鼓舞由传入到植入,由神圣而世俗,由民间到主流这一从融合到变迁的过程,充分说明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峨山彝族民众兼收并蓄文化胸襟的具体体现。(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研究》期刊2011年05期)

彝族花鼓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一种典型的丧礼仪式灵舞,彝族花鼓舞主要的传承力量来自花鼓舞背后的民间花鼓会。在滇中峨山彝族自治县,几乎每一个村组均有自己的花鼓会。彝族民间花鼓会在共同地缘的基础上,由一定家庭自愿组建并拜师传习花鼓舞展演的套路、动作与技巧。彝族民间花鼓会通过组织各种彝族花鼓舞展演,在彝族社会发挥着"送灵归祖"、文化传承、生产互助与角色协调等多重功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花鼓舞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应考虑重点资助和支持彝族花鼓会这样的民间自组织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文化传承实践活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彝族花鼓舞论文参考文献

[1].黄龙光.非遗视野下彝族花鼓舞保护的多主体协作[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9

[2].黄龙光.彝族花鼓舞民间自组织“花鼓会”的结构与功能[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

[3].陈包.旅游开发视野下彝族花鼓舞保护与传承研究[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8

[4].黄龙光,杨晖.彝族花鼓舞的历史源流、主要特征与多重价值[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8

[5].尚竑,李修建.多元语境下的民族艺术——评黄龙光《彝族花鼓舞田野民俗志研究》[J].民族艺术.2016

[6].施吉芸.峨山彝族民间花鼓舞的艺术表达与创新发展[J].大众文艺.2014

[7].李金发.艺术人类学视野下彝族花鼓舞的现代性复兴[J].毕节学院学报.2012

[8].黄龙光.神圣与世俗——彝族花鼓舞展演及其传承[C].201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四部分).2012

[9].李金发,施建光.峨山彝族花鼓舞的变迁与内涵重构[C].201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会议——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论文集.2011

[10].申波.从峨山彝族花鼓舞的族属之争看文化的融合与传承[J].民族艺术研究.2011

标签:;  ;  ;  

彝族花鼓舞论文-黄龙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