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种优势群和模式论文-张艳辉

杂种优势群和模式论文-张艳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杂种优势群和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杂种优势,杂种优势群,杂种优势模式

杂种优势群和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辉[1](2016)在《玉米杂种优势群与杂种优势模式应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杂种优势利用最早且最有成效的农作物,也是杂种优势类群与杂种优势模式划分最早的农作物。在不同优势类群选育优良自交系,组配优良杂交种,是提高玉米育种效率的有效技术手段。本研究将供试材料划分为Reid、Non-Reid和DOM叁个优势群,两两优势群构成叁种优势模式。设叁种杂种优势模式试验。第一种模式试验,以DOM×Non-Reid为基础材料选系,Reid群作测验种,组配双列杂交组合;第二种模式试验,以Reid×Non-Reid为基础材料选系,DOM群作测验种,组配双列杂交组合;第叁种模式试验,以Reid×DOM为基础材料选系,Non-Reid群作测验种,组配双列杂交组合。通过叁种模式试验的杂种优势、配合力等遗传分析,提出简便实用、适于本地区的杂种优势模式。试验结果如下。1.叁种杂种优势模式试验中,单株产量均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明显。模式1中,单株产量总平均优势值144.36%,30个组合均为正向优势,有7个组合优势超过总平均优势值的20%,为强优势组合。模式2中,单株产量总平均优势值为142.35%,30个组合均为正向优势,有5个组合为强优势组合。模式3中,单株产量总平均优势值为130.29%,30个组合为正向优势,有4个组合为强优势组合。叁种杂种优势模式,模式1中强优势组合最多,因此认为DOM×Non-Reid为基础材料选育的自交系,与Reid群的自交系组配杂交种,更容易组配出强优势组合。2.叁种杂种优势模式中所选育的15个自交系一般配合力分析结果显示,第一种杂种优势模式中J1240和J1511的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较高,并且影响产量的穗部性状一般配合力也较高;模式2中,J1545的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较高,且影响产量的穗部性状一般配合力也较高;模式3中,J1736的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且影响产量的穗部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均为正值。3.叁种杂种优势模式中所组配的90个杂交组合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显示,模式1中有20个组合的单株产量SCA效应值为正值;模式2中有17个组合的单株产量SCA效应值为正值;模式3中有18个组合的单株产量SCA效应值为正值。说明第一种杂种优势模式更容易组配出优良的杂交组合,具有高产的潜力。4.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遗传参数分析。结果显示,叁种杂种优势模式中一般配合力方差(Vg)和特殊配合力方差(Vs)均极显着存在。一般配合力方差要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说明亲本对杂种后代有较大的作用。模式1中,四种性状的广义遗传率(hB2)与狭义遗传率(hN2)由大到小依次是,穂行数>行粒数>单株产量>百粒重。模式2和模式3中四种性状与模式1相似,广义遗传率与狭义遗传率最大的依然是穂行数。穂行数的广义遗传率与狭义遗传率均最高,说明该性状加性效应大于非加性效应,很难受环境影响,它的变异主要由遗传引起的,可以在低世代对其进行选择。5.对叁种杂种优势模式所组配的90个杂交组合做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出籽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而株高和秃尖长对产量的负向影响较大。所以,在选育过程中一定要协调好出籽率、株高和秃尖长这几个性状,才可以选择出优质、高产、高抗的优良品种。综合叁种杂种优势模式的杂种优势分析及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认为DOM×Non-Reid为基础材料选育的自交系,与Reid群自交系组配杂交种,是本地区最佳优势模式组合。(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吴玥[2](2014)在《中国北方玉米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杂种优势利用最早、并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推广取得最有成效的作物,也是杂种优势群划分及其利用研究最早、最深入的作物。根据国内外杂种优势群及优势模式的划分及其特点,结合北方玉米育种及生产实践,按照简便、适用、有效的原则,将北方玉米杂种优势群划分为Reid群、No Reid群和Dom群3个优势群,构成叁角型杂种优势模式,简称“叁·叁”理论。其特点是:第一,3个类群相互间构成独立优势类群;第二,类群内选系,其他两个群作测验种;第叁,两个类群间选系,第3群作测验种。本实验根据叁角型杂种优势模式:Reid×No Reid、Reid×Dom、No Reid×Dom进行了实验设计,对“叁·叁”理论进行验证与研讨,为北方玉米育种提供理论支撑。试验共分为3个模式组。模式1,以Reid×No Reid为基础所选育的自交系为被测系,以DOM群自交系为测验种,组配杂交种。模式2,以Reid×DOM群为基础所选育的自交系为被测系;以No Reid群的自交系为测验种,组配杂交种。模式3,以No Reid×DOM群为基础所选育的自交系为被测系;以Reid群的自交系为测验种,组配杂交种。在每公顷6.0万株/公顷、7.5万株/公顷、9.0万株/公顷不同密度条件下,以单株产量杂种优势作为指标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配合力等研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叁种模式下单株产量杂种优势分析叁种模式下单株产量杂种优势在6.0万株/hm2、7.5万株/hm2和9.0万株/hm2不同密度条件下,均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模式2总平均优势值最高为135.36%;其次是模式1,总平均优势值为127.4%。模式3的总平均优势值亦存在正的优势,为110.56%。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新选自交系与测验种之间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具有增产的潜力。实验结果还表明,在6.0万株/公顷密度下,叁个模式中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最高的组合为5AD×JD441,优势值为41%;模式3的强优势组合数最多为4个,模式1最低,不存在。在7.5万株/公顷密度下,叁个模式中单株产量杂种优势最高的组合为PH09B×JD636,杂种优势值为38%;模式1的强优势组合数最多为6个,模式2最低仅1个。在9.0万株/公顷密度下,叁个模式中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最高的组合是6WC×JD636,杂种优势值为52%;模式2的强优势组合数最多为4个,模式3最低为2个。2.在叁种不同密度条件下,通过对叁种模式下所选育的15个自交系进行GCA效应值的分析,结果表明,模式1中自交系JD207、JD448产量性状的GCA效应值较高,且产量构成因素的GCA效应表现较好。模式2中,自交系JD441、JD450的GCA效应值均较高,6WC改良了旅系米质不好的缺点。模式3中,自交系JD636的产量GCA较高,J1658有效地降低了株高,增加了穗行数;自交系JD604、JD607的一些农艺性状还需要进一步改良。3.在叁种密度条件下,通过对叁种模式所组配的杂交组合进行SCA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6.0万株/公顷密度下,杂交组合单株产量SCA效应值为正的组合有37个,模式1中组合SCA效应值均较低,模式2中等,模式3最高;在7.5万株/公顷密度下,组合单株产量SCA为正的组合有40个,其中模式2所占的比例较大,模式1、3中组合SCA效应值中等,而模式2中组合的SCA最高;在9.0万株/公顷密度下,组合单株产量SCA效应值为正的组合数为38个,模式2、3中组合的SCA效应值中等,而模式1中组合的SCA最高。通过对组合的杂种优势、SCA效应值的分析发现,二者结论基本一致。4.在叁种密度条件、叁种杂优模式下,通过对10个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出籽率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秃尖长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负向,而且随着密度的增大,秃尖长对产量的负向作用就越大。因此,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出籽率,秃尖长两个性状是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应该予以重视。5.结合中国北方玉米育种生产实践,认为“叁·叁”理论更具有实用性—简便、有效、易掌握;既综合了国内外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的优点,又克服了缺点。具有一定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4-03-01)

何连顺[3](2012)在《加工番茄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和杂优模式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番茄12个常用自交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组合66个,对亲本种质杂种优势群和杂交优势利用模式、配合力和性状遗传方式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根据血缘关系及聚类结果综合考虑,研究了亲本种质改良对育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中亲优势值将亲本分成直立群、里格尔群、88-10群、K604群和W17群5个群,根据平均杂种优势值提出了88-10群×里格尔群、K604群×直立群、88-10群×W17群3种杂优主要利用模式。(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2年18期)

张胜恒,杨华,雷开荣,蔡治荣,鲜红[4](2011)在《重庆糯玉米育种杂种优势群及杂优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重庆市自育22个糯玉米杂交种的血缘关系、配合力及SSR标记分类,结果表明:①S181类群、衡白类群为重庆糯玉米育种主要杂优类群,其中S181类群是具有重庆特色的西南优秀杂优类群,②杂优模式主要为S181类群×衡白类群,其次为S181类群×其它类群。重庆糯玉米育种要在坚持应用、扩大S181、衡白两个杂种优势群遗传差异的同时,并以S181为主发展其它杂优模式,要进一步加大对西南地方种质的改良利用力度,解决遗传基础狭窄问题,育成突破性新品种。(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谢孝颐,薛林,陆虎华,陈国清,谢莉敏[5](2009)在《高支链淀粉玉米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支链淀粉玉米是受突变型基因wx控制的特异淀粉类型,表现型为蜡质,支链淀粉含量高。在利用高支链淀粉玉米自由授粉品种进行群体改良而获得的高配合力群体的基础上,构建了当代高支链淀粉玉米单交种第1个杂种优势模式T5×H2。通过对热带地区高支链淀粉玉米地方品种Ratchetal的早熟性改良而获得T2高配合力群体,证实T5杂种优势群与T2品种改良群体具有较高的群体间杂种优势,T5×T2可应用于杂种优势育种。361×T2和354×T2可独立应用于杂种优势育种;361和354可作为T5杂种优势群的亚群应用于杂种优势育种。(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09年06期)

沈锦根,胡加如,薛林,印志同[6](2008)在《江苏鲜食糯玉米育种杂种优势群及杂优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迄今江苏省自育的14个糯玉米杂交种的血缘关系及杂交种选系的配合力,结果表明:①江苏省鲜食糯玉米育种的杂种优势群为通系5类群、衡白522类群和其它类群,其中通系5类群和衡白522类群为主要杂种优势群;②杂优模式为通系5类群×衡白522类群、通系5类群×其它类群、衡白522类群×其它类群、其它类群×其它类群,其中通系5类群×衡白522类群是主要杂优模式。江苏需要不断挖掘新的优良种质,加强种质的收集、整理、改良和创新,创造新的杂种优势群,以拓宽杂优模式,育成突破性新品种,提高糯玉米生产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鲜食玉米暨速冻果蔬大会专集》期刊2008-07-01)

叁森·健葩彤,查芭·健葩彤[7](2008)在《泰国玉米杂种优势群和杂交利用模式构建及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泰国的玉米研究,农业合作部农业厅开始于1950年,大学部肯色萨大学开始于1958年。国家玉米和高粱研究中心,通称苏湾农场和农业厅大田作物研究所下属从事玉米研究的Nakhon Sawan大田作物研究中心,通称沙湾中心,分别成立于1965,1963年。着名的SW1于1969-1972年间选育成功,与SW1种源有高度配合力的广基综合种KS23于1987-1988合成,作为与KS23相配对的、相互轮回选择的广基综合种KS24,于1992-1993年合成。截至目前,已合成和改良了下列群体,硬粒型群体有SW2,SW3,SW5,Sawan-complex,NSDR;马齿型群体有KS6,KS27,CaripenoDMR,KS28,Pop.24,Pop.28。Ki21,Ki45,Kei0102等自交系则分别来源于Pacific 9,Pioneer 3013等。接着,在1982-2006年间发展和(或)应用了6个杂交利用模式,即SW1C4×SW1C4;SW1C4×Caripeno DMRC1;(SW1C4、C8,SW3C2、C3,KS6C2的选育系)×Mo17热带种质衍生系Ki21,Ki45;SW1×Pop.28;(SW1,non-SW1选育系)×优良杂交种Pioneer 3013二环系-Kei0102和KS24×KS23(即SW1×non-SW1)。(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08年S1期)

曾孟潜,吉海莲,李九云,叁森·健葩彤[8](2007)在《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杂交利用模式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总结了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杂交利用模式概念的形成历史,分析了导致它们在几十年中能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并讨论了相关的问题和今后应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沈锦根,胡加如,薛林,印志同[9](2007)在《江苏鲜食糯玉米育种杂种优势群及杂优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迄今江苏省自育的14个糯玉米杂交种的血缘关系及杂交种选系的配合力,结果表明:①江苏省鲜食糯玉米育种的杂种优势群为通系5类群、衡白522类群和其它类群,其中通系5类群和衡白522类群为主要杂种优势群;②杂优模式为通系5类群×衡白522类群、通系5类群×其它类群、衡白522类群×其它类群、其它类群×其它类群,其中通系5类群×衡白522类群是主要杂优模式。江苏需要不断挖掘新的优良种质,加强种质的收集、整理、改良和创新,创造新的杂种优势群,以拓宽杂优模式,育成突破性新品种,提高糯玉米生产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张仁和,薛吉全,赵静,张兴华,李凤艳[10](2007)在《陕西省玉米品种杂种优势群和杂优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1991~2005年陕西省审定和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玉米品种的杂种优势群和杂优模式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陕西省玉米主要杂种优势群由塘四平头、Reid、Lancaster演变为塘四平头、Reid、外杂选;主要杂优模式相应由旅大红骨×Lancaster演变为Reid×塘四平头、塘四平头×外杂选、综合种×外杂选杂优模式,但Reid×塘四平头杂优模式仍占绝对主导地位。通过剖析以Reid×塘四平头杂优模式选育的主栽玉米品种户单4号、陕单902、陕单911、郑单958的系谱,认为陕西玉米育种应以塘四平头和Reid两个杂种优势群为基础培育本土化的种质,强化逆境人工选择,采用密植育种策略,增强品种的适应性,提高玉米产量。(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07年S1期)

杂种优势群和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玉米是杂种优势利用最早、并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推广取得最有成效的作物,也是杂种优势群划分及其利用研究最早、最深入的作物。根据国内外杂种优势群及优势模式的划分及其特点,结合北方玉米育种及生产实践,按照简便、适用、有效的原则,将北方玉米杂种优势群划分为Reid群、No Reid群和Dom群3个优势群,构成叁角型杂种优势模式,简称“叁·叁”理论。其特点是:第一,3个类群相互间构成独立优势类群;第二,类群内选系,其他两个群作测验种;第叁,两个类群间选系,第3群作测验种。本实验根据叁角型杂种优势模式:Reid×No Reid、Reid×Dom、No Reid×Dom进行了实验设计,对“叁·叁”理论进行验证与研讨,为北方玉米育种提供理论支撑。试验共分为3个模式组。模式1,以Reid×No Reid为基础所选育的自交系为被测系,以DOM群自交系为测验种,组配杂交种。模式2,以Reid×DOM群为基础所选育的自交系为被测系;以No Reid群的自交系为测验种,组配杂交种。模式3,以No Reid×DOM群为基础所选育的自交系为被测系;以Reid群的自交系为测验种,组配杂交种。在每公顷6.0万株/公顷、7.5万株/公顷、9.0万株/公顷不同密度条件下,以单株产量杂种优势作为指标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配合力等研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叁种模式下单株产量杂种优势分析叁种模式下单株产量杂种优势在6.0万株/hm2、7.5万株/hm2和9.0万株/hm2不同密度条件下,均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模式2总平均优势值最高为135.36%;其次是模式1,总平均优势值为127.4%。模式3的总平均优势值亦存在正的优势,为110.56%。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新选自交系与测验种之间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具有增产的潜力。实验结果还表明,在6.0万株/公顷密度下,叁个模式中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最高的组合为5AD×JD441,优势值为41%;模式3的强优势组合数最多为4个,模式1最低,不存在。在7.5万株/公顷密度下,叁个模式中单株产量杂种优势最高的组合为PH09B×JD636,杂种优势值为38%;模式1的强优势组合数最多为6个,模式2最低仅1个。在9.0万株/公顷密度下,叁个模式中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最高的组合是6WC×JD636,杂种优势值为52%;模式2的强优势组合数最多为4个,模式3最低为2个。2.在叁种不同密度条件下,通过对叁种模式下所选育的15个自交系进行GCA效应值的分析,结果表明,模式1中自交系JD207、JD448产量性状的GCA效应值较高,且产量构成因素的GCA效应表现较好。模式2中,自交系JD441、JD450的GCA效应值均较高,6WC改良了旅系米质不好的缺点。模式3中,自交系JD636的产量GCA较高,J1658有效地降低了株高,增加了穗行数;自交系JD604、JD607的一些农艺性状还需要进一步改良。3.在叁种密度条件下,通过对叁种模式所组配的杂交组合进行SCA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6.0万株/公顷密度下,杂交组合单株产量SCA效应值为正的组合有37个,模式1中组合SCA效应值均较低,模式2中等,模式3最高;在7.5万株/公顷密度下,组合单株产量SCA为正的组合有40个,其中模式2所占的比例较大,模式1、3中组合SCA效应值中等,而模式2中组合的SCA最高;在9.0万株/公顷密度下,组合单株产量SCA效应值为正的组合数为38个,模式2、3中组合的SCA效应值中等,而模式1中组合的SCA最高。通过对组合的杂种优势、SCA效应值的分析发现,二者结论基本一致。4.在叁种密度条件、叁种杂优模式下,通过对10个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出籽率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秃尖长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负向,而且随着密度的增大,秃尖长对产量的负向作用就越大。因此,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出籽率,秃尖长两个性状是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应该予以重视。5.结合中国北方玉米育种生产实践,认为“叁·叁”理论更具有实用性—简便、有效、易掌握;既综合了国内外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的优点,又克服了缺点。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杂种优势群和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张艳辉.玉米杂种优势群与杂种优势模式应用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

[2].吴玥.中国北方玉米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4

[3].何连顺.加工番茄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和杂优模式利用研究[J].北方园艺.2012

[4].张胜恒,杨华,雷开荣,蔡治荣,鲜红.重庆糯玉米育种杂种优势群及杂优模式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1

[5].谢孝颐,薛林,陆虎华,陈国清,谢莉敏.高支链淀粉玉米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研究[J].玉米科学.2009

[6].沈锦根,胡加如,薛林,印志同.江苏鲜食糯玉米育种杂种优势群及杂优模式分析[C].第四届全国鲜食玉米暨速冻果蔬大会专集.2008

[7].叁森·健葩彤,查芭·健葩彤.泰国玉米杂种优势群和杂交利用模式构建及研究进展[J].华北农学报.2008

[8].曾孟潜,吉海莲,李九云,叁森·健葩彤.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杂交利用模式概念的形成与发展[J].华北农学报.2007

[9].沈锦根,胡加如,薛林,印志同.江苏鲜食糯玉米育种杂种优势群及杂优模式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07

[10].张仁和,薛吉全,赵静,张兴华,李凤艳.陕西省玉米品种杂种优势群和杂优模式分析[J].玉米科学.2007

标签:;  ;  ;  ;  

杂种优势群和模式论文-张艳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