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滤池论文-陈佼,陆一新,汪锐,唐丽,张建强

渗滤池论文-陈佼,陆一新,汪锐,唐丽,张建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渗滤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质含量,厌氧氨氧化,人工快渗滤池,抑制

渗滤池论文文献综述

陈佼,陆一新,汪锐,唐丽,张建强[1](2019)在《基质含量对人工快渗滤池厌氧氨氧化脱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人工快渗滤池处理低基质含量污水,考察了进水NO_2~--N、NH_4~+-N含量对厌氧氨氧化(ANAMMOX)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快渗滤池在进水ρ(NO_2~--N)/ρ(NH_4~+-N)为1.3时ANAMMOX脱氮效果最佳,NH_4~+-N、NO_2~--N、TN平均去除率分别高于98%、98%、91%。对ANAMMOX活性开始产生抑制作用的NH_4~+-N、NO_2~--N质量浓度分别约为65、40 mg/L。提高进水NH_4~+-N、NO_2~--N的质量浓度分别至100、50 mg/L时,ANAMMOX性能受到严重抑制,TN平均去除率分别降至62.2%、45.7%。受NO_2~--N严重抑制时,降低进水NO_2~--N的质量浓度至26 mg/L运行21 d后,TN去除率可恢复至受抑前的84.9%;受NH_4~+-N严重抑制时,降低进水NH_4~+-N的质量浓度至20 mg/L运行16 d后,TN去除率可恢复至受抑前的96.3%。NO_2~--N对ANAMMOX的抑制效应比NH_4~+-N更强,所需的恢复时间更长。(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陈佼,陆一新,王瑞,杨哲涵,赵鑫[2](2018)在《进水pH对人工快渗滤池厌氧氨氧化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人工快渗滤池处理污水,考察了进水pH变化对人工快渗滤池厌氧氨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pH为7.0~8.2时滤池能保持稳定的厌氧氨氧化性能。(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8年12期)

索联锋[3](2016)在《渗滤池—滞留塘系统在山地城市径流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透水地面面积增加,城市降雨径流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城市水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对缓解城市水环境质量问题,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针对山地城市径流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还较少,重庆市是典型的山地城市,重庆园博园内龙景湖是典型的山地湖库,龙景湖流域径流污染的控制对龙景湖水质的保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通过5种不同混合比基质的渗透试验、静态吸附试验和吸附动力学试验,分析了不同混合比基质的渗透系数和吸附能力,通过动态吸附试验考察了不同污染物在模拟土柱中的吸附去除规律;对重庆园博园江南园地区降雨量及降雨径流的流量、水质进行了监测分析;对园博园江南园面源污染控制工程中的渗滤池-滞留塘系统中各个单元的进出水水质水量进行了监测,分析了各处理单元对雨水的滞留、下渗能力及在高、低浓度进水负荷下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基质材料对城市降雨径流中污染物去除小试试验表明,紫色土:河砂的混合质量比为0:1、3:7、5:5、7:3、1:0时的渗透系数分别为:1.422×10-4m/s、1.117×10-4m/s、0.306×10-4m/s、0.201×10-4m/s、0.113×10-4m/s。五种基质材料对氮磷的静态吸附规律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河砂对氮磷的吸附不够稳定,在河砂中掺入紫色土能够明显降低基质对氮磷的释放。降雨量资料调查和现场监测表明,重庆市年降水量分布在815-1439mm,年际变化较大,渝北区雨季为5-8月。降雨径流特征监测表明,江南园地区降雨径流流量峰值来临较快,降雨前期干旱天数越多,径流污染的浓度就越高。不同场次降雨的初期冲刷效果差异较大。渗滤池-滞留塘系统水量监测表明,缓冲池、第一、第二级渗滤池的平均下渗速率分别为:0.158 m/h、0.132 m/h、0.112 m/h。对于重现期为0.1年的暴雨强度,系统可以将雨水全部滞留下渗,而对于重现期为5年的大暴雨系统虽然只能滞留、下渗33.66%的雨水径流,但雨水在系统内总停留时间为115.82min,达到了对雨水径流延时错峰的目的。渗滤池-滞留塘系统水质监测表明,系统总体对SS的平均去除率为29.93%,平均去除负荷58.05×10-4mg/(L·m2)。系统总体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25.80%,平均去除负荷72.29×10-4mg/(L·m2),出水COD维持在30mg/L以下。在高负荷进水(TN>1.5mg/L、TP>0.1mg/L)条件下系统各单元对TN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系统总体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69.62%,平均去除负荷为28.87×10-4mg/(L·m2)。系统总体对TP、D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9.65%和18.83%,平均去除负荷分别为2.59×10-4mg/(L·m2)和1.76×10-4mg/(L·m2)。在低负荷进水(TN<1.5mg/L、TP<0.1mg/L)条件下,系统总体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4.40%,平均去除负荷为0.68×10-4mg/(L·m2),系统总体对TP的平均去除率为25.22%,平均去除负荷为0.11×10-4mg/(L·m2)。(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5-01)

陈云芬[4](2015)在《小滤池里有“大乾坤”》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嵩明基地,圆拱型钢结构的全自动防雨棚下,36个长2米、宽1.5米、高1.5米的渗滤池分成四排,整齐地排列在地面上,池子里分别装着暗红色的红壤和暗褐色的水稻土,中间是两条1米宽的观察道。“这是渗滤池的地上部分。”省农科院(本文来源于《云南日报》期刊2015-12-22)

崔峻岭,黄修东,张聿洵,刘本宝[5](2014)在《基于HYDRUS-2D的渗滤池回灌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回灌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的重要工程措施。深入研究渗滤池回灌过程机理,基于Hydrus-2D,结合具体渗滤池回灌算例,建立渗滤池回灌的二维饱和-非饱和渗流数值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回灌水入渗形成的"湿润峰"逐渐向饱和带移动,同时饱和带的浸润线逐渐上升,形成不断扩大的饱和区,直到形成一个连续的饱和带。回灌水出流速率经过了迅速增大到一峰值后快速减小,然后又缓慢变小的过程,回灌水入渗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这一特征与Green-Ampt入渗模型的结论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4年05期)

吕凤兰,李义连,周旋,陈华清,宁宇[6](2009)在《生物渗滤池运行参数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针对间歇投配污水的生物渗滤池处理生活废水的一些基本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通过对生物渗滤池的出水量、不同填料性质、不同填料粒径以及不同进水水质与污染物(COD)去除率影响的研究,证实该系统的水力负荷与污染物去除率成反向关系,即当水力负荷减少时,污染物去除率会相对增加;研究还表明选用粒径为0.9~2mm自然河沙作为系统填料时,系统COD去除率较高,这时填料不易被堵塞且即使堵塞也较易恢复;运用生物渗滤池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能使处理后污水COD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提高污水中营养物质的配比以及采用多级生物渗滤池联用,能高效处理高浓度污水,甚至使出水达标排放。(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09年07期)

黄修东,束龙仓,刘佩贵,王恩[7](2009)在《渗滤池砂样对回灌水中污染物去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砂柱实验研究了渗滤池回灌过程中的渗滤层堵塞特征和水质变化规律,通过测定渗透系数定量分析了砂柱的堵塞程度并在回灌过程中测定砂柱不同位置水样的悬浮物浓度、TOC、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无机阴离子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回灌水中的悬浮物颗粒充填含水介质空隙引起的机械堵塞为砂柱堵塞的主要原因,砂柱对回灌水具有明显的去除作用,但对回灌水中的有机物、还原性污染物去除作用有限,当回灌水的污染物浓度较高时,地下水将被持续污染。(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09年01期)

王冬[8](2008)在《介质渗滤池控制降雨径流磷污染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日益凸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证实,面源污染是导致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由于该类污染来源分散、种类多、浓度变化大、随机性强和影响因素多,防治十分困难。污染物由城市或农业区的暴雨径流进入水体,成为面源污染的主要源头,因此有效控制和截流暴雨径流对面源污染的控制至关重要。川中紫色土丘陵区处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前沿,人口密度大,村镇发展快速,村镇生产、生活废水因缺乏排污管道和处理系统而无序排放、随机堆积,并通过降雨径流输移至下游水体。村镇的污、废水在流域内具有较高的污染负荷,对附近或流域水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国内外大多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介质过滤系统控制降雨径流污染,鲜有现场控制效果数据的报道。与其它生态处理工艺相比,采用渗透性能较好的介质构建渗滤池处理污水,具有水力负荷较高、占地面积较小等特点。山地城镇降雨径流污染具有其独特特征,能否采用介质过滤系统控制污染,控制系统的影响因素、构建方式及其运行管理措施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试验分析了膨润土、沸石和细砂3种介质在单一和混合使用条件下对磷的吸附性能,并对现场构建复合介质渗滤池去除降雨径流磷的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获得如下的研究成果:1.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膨润土对磷的吸附性能最好,混合介质对磷的吸附要优于单一的沸石和细砂,并且降低了解吸率,减少了二次污染的风险。膨润土、沸石和细砂的最大理论吸附量分别为250.00 mg·kg~(-1)、76.34 mg·kg~(-1)和71.43 mg·kg~(-1);两种和叁种介质混合的最大理论吸附量分别为210.12 mg·kg~(-1)和200.15 mg·kg~(-1)。2.动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渗透系数是影响污水停留时间进而影响磷素去除效果的重要因子。几种复合介质填充的滤柱对TP的去除效果较好,平均去除率均在82%以上,尤以含膨润土的两种方式最高,均达到96%以上;除细砂对磷酸盐的去除率较低外(64.06%),其它介质方式对磷酸盐的去除率均在94%以上。综合考虑介质去除率与系统渗透系数,复合介质是一种双赢的滤料选择方案。复合介质对磷的去除主要为化学机制。3.小试实验结果表明,以复合介质构建的渗滤池对磷的去除效果受降雨条件(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间隔等)影响,高冲击负荷引起系统对磷去除率的明显下降,降雨间隔与去除率存在着极显着的相关关系。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去除率有降低的趋势,系统的优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8-05-25)

喻治平,赵智杰,杨小毛[9](2005)在《人工快速渗滤池微生物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微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研究了人工快速渗滤池中各层中微生物数量、酶活性、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好氧细菌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各种微生物大都呈现出从表层到底层数量逐渐减少的规律;0~20cm砂层的脲酶、脱氢酶和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层;在快渗池内,氮转化以硝化作用为主,反硝化作用比较弱;渗滤池上部呼吸作用明显强于中下部,与微生物的分布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05年05期)

渗滤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采用人工快渗滤池处理污水,考察了进水pH变化对人工快渗滤池厌氧氨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pH为7.0~8.2时滤池能保持稳定的厌氧氨氧化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渗滤池论文参考文献

[1].陈佼,陆一新,汪锐,唐丽,张建强.基质含量对人工快渗滤池厌氧氨氧化脱氮的影响[J].水处理技术.2019

[2].陈佼,陆一新,王瑞,杨哲涵,赵鑫.进水pH对人工快渗滤池厌氧氨氧化性能的影响[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8

[3].索联锋.渗滤池—滞留塘系统在山地城市径流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6

[4].陈云芬.小滤池里有“大乾坤”[N].云南日报.2015

[5].崔峻岭,黄修东,张聿洵,刘本宝.基于HYDRUS-2D的渗滤池回灌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J].地下水.2014

[6].吕凤兰,李义连,周旋,陈华清,宁宇.生物渗滤池运行参数优化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

[7].黄修东,束龙仓,刘佩贵,王恩.渗滤池砂样对回灌水中污染物去除的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09

[8].王冬.介质渗滤池控制降雨径流磷污染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8

[9].喻治平,赵智杰,杨小毛.人工快速渗滤池微生物活性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5

标签:;  ;  ;  ;  

渗滤池论文-陈佼,陆一新,汪锐,唐丽,张建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