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记忆论文-罗娜

影像记忆论文-罗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影像记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影像世界,中国电影资料馆,绿色文化,北京电影学院,全产业链,流浪地球,后天,制片公司,造梦,综艺节目

影像记忆论文文献综述

罗娜[1](2019)在《北京国际绿色电影周:探讨绿色文化与影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北京12月28日专电(驻京见习罗娜)《后天》《一条狗的使命》《地球:神奇的一天》《流浪地球》《攀登者》……聚焦环保题材,探讨人、动物、自然的共处之道,正是上述电影的共同点。致力于绿色生态主题电影的推广,专注于电影全产业链的绿色低碳,这成为北京国际(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12-29)

张勇[2](2019)在《影像中的记忆与思念》一文中研究指出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郭沫若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在天安门广场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时刻。“艰难缔造庆成功,五星红旗遍地红”“江南湖海流新颂,昆仑长颂最高峰”的新华颂歌,显示出郭沫若对新中国的颂扬之情。郭沫若为新中国的成立付出过艰辛(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19-12-09)

鲍士将[3](2019)在《文化记忆、凝聚性结构与影像的互文性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记忆通过不同的媒介载体和符号系统,将社会或集体中共有的历史经验在社会文化的价值框架内进行选择、储存和传递,在历史维度中形塑出社会或集体共有的文化心理。电影在视觉性、运动性、物质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文化特性,使得它能够通过视觉性的符号表征出文化记忆中的"凝聚性结构",能够成为记录文化记忆的重要媒介。在电影保存文化记忆的过程中,电影对文化记忆的表征并非单一向度的封闭性文化实践,而是呈现互文性的动态结构和对话体系,影像在表征文化记忆的同时也在建构文化记忆。(本文来源于《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钟芳[4](2019)在《叙写新中国成立70年的家国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记忆:新中国70年影像志》,以图文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呈现了70年来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呈现了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不平凡历程;呈现了新时代中国人的(本文来源于《贵州政协报》期刊2019-11-29)

陈迪,郭锐,刘士彬,马勇,姚武韬[5](2019)在《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的中分辨率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遥感数据量的增加,传统变化检测方法难以满足大数据背景下众多应用的需求。为此,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模型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利用循环神经网络权重共享的优势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同时加入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的细胞状态"记忆"影像变化,以解决遥感影像变化检测中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分别利用高光谱影像和多光谱影像进行二分类和多分类实验,从检测地物是否变化到确认变化类型两个层次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相较于传统变化检测方法,该方法的自动化程度和精度有较大程度的提升,为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肖平,李冉[6](2019)在《重返九十年代:一种不再返回的影像表达与记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独立纪录片影像表达至今仍然具有研究价值。对九十年代中国独立纪录片创作研究的基本综述,不是采用广泛收集各种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而是以吕新雨、张同道、谢晓晶和吴文光等在国内外纪录片理论与创作领域具有代表性观点和着述为基础,对九十年代中国独立纪录片影像表达所建立的研究层面做出了一个基本的梳理,据此考察中国九十年代独立纪录片运动的基本面貌。《现场》:关注现场的吴文光关于独立纪录片的创作研究;多元共生的纪录时空:九十年代中国纪录片的文化形态;不约而同:当代中国的新纪录片运动;展示与验证:九十年代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创作;开放与多义的直接电影:国外相关的纪录片导演创作研究等展开。(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黄晓菲[7](2019)在《城市记忆与文化认同——纪录片《城市24小时》的影像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纪录片利用影像叙事重塑城市记忆构建文化认同,《城市24小时》选取五座城市作为拍摄对象,将底层人物与城市发展联系在一起,讲述了在新时代下"人城关系"的现实变化和深层内涵。以一天的时间为基本逻辑单元,从不同的时间节点观看一座城市特殊时间的平凡故事。纪录片综合了视觉效果和听觉艺术,有着非常丰富的画面表现力和艺术张力,所以纪录片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打破一座城市的既有"刻板影响",为城市带来新的叙事符号与文化记忆。(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31期)

叁秋树[8](2019)在《光阴流转中的影像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让我们通过细数小家里的那些事,感受时代的变迁与祖国的成就。新中国成立70年,时光的记忆在照片里最为明显,也最令人感慨万千。从黑盒子到国产海鸥牌,从胶卷到数码相机再到手机,技术的革新让回忆有章可循,让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记忆档案。海鸥、长城、凤凰,你还记得这些国货吗?1956年6月28日,新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相机在天津制造厂成功生产,命名为"七一牌"。两年后,(本文来源于《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期刊2019年11期)

庞博[9](2019)在《影像档案编研产品的社会记忆功能浅析——以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后现代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下,以人为本的"全球历史观"与"社会史观"兴起,促使了"档案记忆观"的诞生。作为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的重要再现形式之一,影像档案的编研也必然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社会价值取向和利益关系等因素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记忆建构行为。本文选取了中国电影资料馆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利用馆藏历史影像档案资料拍摄制作的首部以真实影像全景式记录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历史的优秀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试图探讨文献纪录片这一影像档案编研产品的社会记忆属性及其功能。(本文来源于《档案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何迪[10](2019)在《《南充记忆:嘉陵江影像轶事》正式出版》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南充市档案馆编辑的《南充记忆:嘉陵江影像轶事》正式出版。该书是继2018年编辑出版《乡村记忆——南充四合院故事》后,南充市各级档案馆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档案编研作品之一。主要收集了杨麾先生的215幅摄影作品,这些作品记录下一个个发生在(本文来源于《四川档案》期刊2019年05期)

影像记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郭沫若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在天安门广场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时刻。“艰难缔造庆成功,五星红旗遍地红”“江南湖海流新颂,昆仑长颂最高峰”的新华颂歌,显示出郭沫若对新中国的颂扬之情。郭沫若为新中国的成立付出过艰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影像记忆论文参考文献

[1].罗娜.北京国际绿色电影周:探讨绿色文化与影像的关系[N].文汇报.2019

[2].张勇.影像中的记忆与思念[N].人民政协报.2019

[3].鲍士将.文化记忆、凝聚性结构与影像的互文性建构[J].文化研究.2019

[4].钟芳.叙写新中国成立70年的家国记忆[N].贵州政协报.2019

[5].陈迪,郭锐,刘士彬,马勇,姚武韬.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的中分辨率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9

[6].肖平,李冉.重返九十年代:一种不再返回的影像表达与记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综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黄晓菲.城市记忆与文化认同——纪录片《城市24小时》的影像叙事[J].传播力研究.2019

[8].叁秋树.光阴流转中的影像记忆[J].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2019

[9].庞博.影像档案编研产品的社会记忆功能浅析——以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为例[J].档案学研究.2019

[10].何迪.《南充记忆:嘉陵江影像轶事》正式出版[J].四川档案.2019

标签:;  ;  ;  ;  ;  ;  ;  ;  ;  ;  

影像记忆论文-罗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