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及龙门山论文-邵崇建,刘韶,李勇,周荣军

青藏高原东缘及龙门山论文-邵崇建,刘韶,李勇,周荣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青藏高原东缘及龙门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震空区,龙门山,青藏高原东缘

青藏高原东缘及龙门山论文文献综述

邵崇建,刘韶,李勇,周荣军[1](2018)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震空区双石-大川断裂古地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龙门山相继发生了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在两者之间形成了"地震空区"。本文,通过探槽开挖和测年分析评价了双石-大川断裂的破裂行为,分析了其地质意义,同时讨论了地震空区的发震潜力。本文识别出了一次古地震事件(5382-385 yr B.C.)和另外一次可能的事件(1013–1560 yr A.D.)。基于地质地貌特征(断层几何和古地震事件等)、地球物理(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九)——专题18: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期刊2018-10-21)

鲁人齐,徐锡伟,谭锡斌,刘一多[2](2018)在《青藏高原东缘及龙门山地区叁维岩石圈结构定量研究与特征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details of lithospheric structures in three dimensions ar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crustal blocks and earthquakes in active orogenic systems.In this study,we develop a three-dimensional(3-D)lithosphere structure model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TP)using the Skua-Gocad software based on the latest Rayleigh wave tomography.(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专题19: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专题20:活动断层、深部结构与地震复发习性》期刊2018-10-21)

邵崇建[3](2016)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南段山前流域构造地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4月20日,龙门山南段发生了芦山地震,说明龙门山南段活动性较强。本文以DEM数据为基础,在ArcGIS10.2软件平台上,提取龙门山南段山前流域的微观地貌参数(坡度、坡向)和宏观地貌参数(地形起伏度),结合面积-高程积分(叁维)、集水盆地非对称性(二维)、河流的纵剖面数学拟合函数分析(一维)、水系平面展布形态的方法,对该区域进行定量研究,结合活动构造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获得龙门山南段山前流域的构造活动差异性:(1)研究区域的地貌差异性,总体上受构造活动的控制,表现为地貌参数值的分布规律跟断层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研究区域构造活动性大体上从NW往SE向减弱,具体表现为:坡度值、地形起伏度值和面积高程积分值从NW往SE向大体上变小;坡向定向性、集水盆非对称性定向性从NW往SE向大体上减弱;山地比例较高的流域积分曲线呈现S形,山地比例较低的流域积分曲线呈现凹形;山地区域多呈现格子状水系,而往SE侧丘陵、平原处转化为树枝状水系;河流纵剖面断层经过的位置存在陡坎,大体从上有游往下游方向越来越缓。(2)研究区域中双石-大川断裂大致以烂泥坝为界分为SW和NE两段,断层活动性从SW段往NE段可能有所减弱,表现为以下几点:双石-大川断裂SW段较NE段坡向定向性好,SW段的面积高程积分值(HI)明显比NE段高;SW段的集水盆地非对称性定向性较NE段好;穿过双石-大川断裂的河流纵剖面的陡坎从SW往NE方向逐渐变缓;出江河、文井河、叁郎河、泰安河流域在双石-大川断裂经过处的右行位错量有减少趋势。(3)本文选取构造活动性最强的山地区域的应力状态来反映本研究区域的应力状态,来尽可能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通过山地型流域的坡向和集水盆地的倾向的优势朝向,得出本区域的主应力方向可能为NW向。双石-大川断裂NE段坡向和集水盆地倾向变得混乱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该区域靠近龙门山南段和中段的分界处,应力方向不断变化所造成的。(4)龙门山南段山前流域总体上侵蚀作用强烈,处于老年期,表现为:在面积高程积分曲线形态研究中,2条河流流域的积分曲线形态为S形(壮年期),4条河流流域为凹型(老年期)。河流纵剖面最佳数学拟合形态有4条河流为对数函数拟合,1条为指数函数,1条为幂函数。(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郭晓玉,高锐,Randy,Keller,徐啸[4](2015)在《青藏高原东缘地壳结构及对龙门山断裂带隆起造山过程的构造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龙门山断裂带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界。为四川盆地与松潘-甘孜地块的接触构造边界。龙门山地区海拔从东侧100km以外的四川盆地的500米突升至3000米高度。这一特殊地形变化明显的标注了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界,其隆升机制也引起了海内外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并且提出了多种隆升机制模型。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将利用Sino Probe-02深反射地震剖面数据对龙门山地区的隆升机制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探讨龙门山地区隆起造山的独特性,并讨论其与传统意义中的造山带(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一)——专题31青藏高原周缘的构造变形与深部动力学过程、专题32青藏高原及周边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专题33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及其响应》期刊2015-10-10)

李喆明[5](2015)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龙门山北段中生代迭瓦逆冲推覆构造结构与运动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龙门山北段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带位于扬子板块、松潘-甘孜地块和华北板块碰撞结合部位,为新生代龙门山逆冲构造强烈迭加改造,长期被认为是NE向龙门山逆冲构造带的组成部分。虽然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早就被认识到,但由于缺少构造样式和构造运动学的精细构造解析,在实际构造分析中并没有能够将中生代逆冲构造从新生代的前陆逆冲构造中区别出来。本文通过详细构造解析,将龙门山北段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从北向南可划分为五个带:夏河-礼县逆冲推覆构造带、南坪-文县多层次逆冲推覆构造带、青川-平武褶皱冲断带、唐王寨逆冲推覆带、龙王庙逆冲推覆构造带。对各个推覆构造带进行了详细的变形组构、构造运动学和变形序列的地质调查和综合分析,通过分期配套,理清了先后迭加关系,共识别出了叁期构造变形:夏河-礼县逆冲带D1期发育大量倾向N的逆冲推覆构造,沿EW延伸的不对称褶皱和指向S的拉伸线理;南坪-文县多层次逆冲推覆构造系D1期发育向S逆冲的低角度逆冲断层,韧性剪切变形和轴面向N倾伏的紧闭同斜倒转褶皱,伴生大量向N缓倾的透入性构造面理S1,石香肠构造和无根钩状褶皱;青川-平武褶皱冲断带D1期沿着NEE-SWW方向展布,倾角为50°-70°,上盘为近EW走向的中等紧闭褶皱,发育间隔劈理、轴面劈理及EW展布的宽缓褶皱;唐王寨逆冲推覆带D1期发育倾向近N的逆冲推覆构造,伴生NWW-SEE走向的宽缓褶皱和指向S的线理构造;龙王庙逆冲推覆构造带D1期发育向S逆冲的逆冲推覆构造和NWW走向的宽缓褶皱,唐王寨与龙王庙逆冲推覆构造均为下侏罗统白田坝组不整合覆盖,推测在晚叁迭世末期经历向S前展变形过程。综上所述,D1期为中晚叁迭世向S的前展式迭瓦状逆冲构造,其形成可能与印支期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碰撞缝合有关。D2期前缘带多形成韧性剪切带、拆离断层、平卧褶皱等构造,后缘带中剪切作用使得其形成一系列的裂陷盆地,为正向韧性剪切构造,主要是受到了206Ma~154Ma造山后期垮塌形成的区域伸展作用的影响。D3期为指向SE的逆冲推覆构造,倾角较小,迭加改造了早期的构造,发育有迭加褶皱、轴面劈理等构造。有数据显示,该期变形为20~16Ma青藏高原隆起,松潘-甘孜地块向扬子板块挤压逆冲造成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5-05-01)

李奋生,赵国华,李勇,颜照坤,梁明剑[6](2015)在《龙门山地区水系发育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隆升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既是青藏高原周缘山脉中陡度最大的山脉,也是构造活动和地貌景观塑造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因此,该区域成为研究构造-地貌-水系之间相互关系的实验场。本文基于ASTER GDEM数据,提取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15条基岩河道的纵剖面,采用简单数学函数拟合河流纵剖面形态,并结合基岩水力侵蚀模型,分析龙门山不同位置的地形特征。本次研究获得以下几点认识:①通过对龙门山地区河流纵剖面的分析,龙门山整体上具有较高的隆升速率,导致这一地区强烈的河流侵蚀作用;②龙门山中段和南段的河流双对数图以上凸型为主,说明该区域尚未达到均衡状态,处于前均衡期;③龙门山北段的河流双对数图呈直线形态,说明该区域达到均衡状态,处于均衡期;④龙门山不同地区的水系发育特征,表明龙门山中段和南段具有更强的构造活动性、更高的隆升速率,龙门山北段则具有较弱的构造活动性、较低的隆升速率,并反映了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作用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5年02期)

徐锡伟,刘保金,John,Shaw,于贵华[7](2014)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地壳鳄鱼嘴状地壳缩短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连续发生表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下部上地壳存在着脆性缩短。但由于缺乏详细的、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勘探,我们对深部什么样的构造连接、吸收、调节、转换深部过程与地表地质构造一无所知。长110km的跨2008年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结合500-km长的地震测深剖面展示出了青藏高原持续南东向与华南克拉通汇聚这一纯剪切条件下鳄鱼嘴状的地壳缩短样式:上地壳出现多重推覆构造体系中的有震错动的脆性缩短和下地壳华南克拉通构造楔插入使高原物质受阻增厚的变形局面,是四川盆地整体较龙门山抬升速率低地隆升从而缺失发育完好前陆盆地的原因。(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0:青藏高原周缘的构造变形与深部动力学过程论文集》期刊2014-10-20)

孟文,秦向辉,张重远,陈群策,吴满路[8](2014)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现今应力状态与活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实测地应力数据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地壳浅层的现今应力状态,并结合库伦准则及Byerlee定律,讨论了龙门山断裂带地应力作用强度及断层摩擦滑动的可能。龙门山断裂带地壳浅层主应力值随深度变化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整体处于逆断层活动背景下,水平最大、最小主应力随深度增加的梯度系数分别为0.0448和0.0264,体现了龙门山断裂带的高水平应力环境,同时也说明了地应力分布特征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性等因素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区域性。龙门山断裂带整体应力状态表现为vh H>>σσσ,有利于逆断层活动,显示龙门山断裂带整体处于水平应力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这也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挤压推覆作用的反映。测压系数Kav及KHv采用双曲线方式进行拟合的收敛值分别为1.6和2.0(图2),进一步揭示了水平向应力作用的主导作用,反应了青藏高原向东挤压运动的构造背景,龙门山断裂带承受并吸收了高原物质向东运动产生的挤压应力。主应力方向显示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分段性特征,北段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向为NE-NEE向,而南段为NW-NWW向,位于分界区段内的LG-1和YA-1测点应力方向范围为NWW-NE向,体现了由南段NW-NWW向到北段NE-NEE向转换的特征(图3)。分析认为,龙门山断裂带主应力方向分布特征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岷江断裂、擂东断裂以及龙门山断裂带所形成的构造格局。青藏高原下地壳物质塑性较强,很多学者提出了青藏高原内部存在下地壳通道流的观点。当下地壳物质流向东运动受到岷山隆起的阻挡,即向NE向分流。松潘-甘孜地体可能俯冲到四川盆地之下,因而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与青藏高原东部具有较好的连接性,是青藏高原东缘的活动边界。因此,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与区域应力场方向一致,为NW-NWW向,而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E-NEE向。北段GY及端部HZ测点应力方向由NE向NW又发生了偏转,这是因为在断裂端部受岷山隆起等的影响较小,应力方向表现为与背景应力场方向一致。南段端部康定测点的应力方向也具特殊性,笔者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该测点处于川滇Y字型构造格局内,应力方向受其影响发生变化;二是由于青藏高原下地壳物质流发生顺时针偏流。结合摩尔-库伦破裂准则及拜耳利定律,利用最大剪应力与平均有效主应力的比值mμ及最大有效主应力与最小有效主应力的比值K与断层摩擦系数之间的函数关系,评价了龙门山断裂带断层稳定性。利用实测应力数据,得到mμ及K的平均值分别为0.42和2.94,最大值分别为0.81和9.78,表明龙门山断裂带应力作用强度和应力积累能力较高,区域地壳应处于摩擦极限平衡状态。进一步对龙门山断裂带的稳定性进行分段讨论,显示南、北两段应力强度较高,中间段相对较低(图4)。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仍处于构造应力场的调整阶段,在北川附近以北和宝兴附近以南区段,仍承受较强的地应力作用,说明汶川地震和多次余震释放的能量向龙门山断裂带南、北两端迁移、积累。伴随着断裂带的摩擦滑动,不排除发生较强地震的可能。芦山地震震源机制解反应的应力状态与分析结果一致。而北段完成测量试验后至今,还未有较强地震发生(图5)。特别是平武等地位于岷山断裂、虎牙断裂与龙门山断裂的交汇区,更易造成应力集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64: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地应力测量与动力学模拟论文集》期刊2014-10-20)

谭锡斌[9](2013)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新生代热演化历史研究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制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龙门山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是一个从青藏高原到四川盆地的陡直的过渡地带,其新生代的造山运动受到约50Ma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2008汶川地震及其后续的研究证明了其晚更新世以来的活跃性,但是对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及其邻近地区的新生代的演化过程的认识还较缺乏。另外前人对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起始时间以及隆升机制等(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3年10期)

张会平,张培震,Eric,Kirby,尹金辉,刘春茹[10](2012)在《沿龙门山构造带走向上地形发育差异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地貌演化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5月12日,沿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构造带内部的中央及前山断裂发生了MS8.0级强烈地震,两条同震地表破裂带分别达240 km和72 km。野外调查及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得到同震破裂样式表现为沿走向上的差异特征,其中同震破裂的南段(映秀-北川)以逆冲运动为主,走滑运动为辅,然而北段(北(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2年06期)

青藏高原东缘及龙门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The details of lithospheric structures in three dimensions ar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crustal blocks and earthquakes in active orogenic systems.In this study,we develop a three-dimensional(3-D)lithosphere structure model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TP)using the Skua-Gocad software based on the latest Rayleigh wave tomography.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青藏高原东缘及龙门山论文参考文献

[1].邵崇建,刘韶,李勇,周荣军.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震空区双石-大川断裂古地震研究[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九)——专题18: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2018

[2].鲁人齐,徐锡伟,谭锡斌,刘一多.青藏高原东缘及龙门山地区叁维岩石圈结构定量研究与特征分析(英文)[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专题19: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专题20:活动断层、深部结构与地震复发习性.2018

[3].邵崇建.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南段山前流域构造地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

[4].郭晓玉,高锐,Randy,Keller,徐啸.青藏高原东缘地壳结构及对龙门山断裂带隆起造山过程的构造指示意义[C].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一)——专题31青藏高原周缘的构造变形与深部动力学过程、专题32青藏高原及周边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专题33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及其响应.2015

[5].李喆明.青藏高原东北缘龙门山北段中生代迭瓦逆冲推覆构造结构与运动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6].李奋生,赵国华,李勇,颜照坤,梁明剑.龙门山地区水系发育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隆升的指示[J].地质论评.2015

[7].徐锡伟,刘保金,John,Shaw,于贵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地壳鳄鱼嘴状地壳缩短模型[C].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0:青藏高原周缘的构造变形与深部动力学过程论文集.2014

[8].孟文,秦向辉,张重远,陈群策,吴满路.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现今应力状态与活动性研究[C].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64: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地应力测量与动力学模拟论文集.2014

[9].谭锡斌.龙门山推覆构造带新生代热演化历史研究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制的约束[J].国际地震动态.2013

[10].张会平,张培震,Eric,Kirby,尹金辉,刘春茹.沿龙门山构造带走向上地形发育差异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地貌演化的启示[J].国际地震动态.2012

标签:;  ;  ;  

青藏高原东缘及龙门山论文-邵崇建,刘韶,李勇,周荣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