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业支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财政农业支出,历史演变,特征
农业支出论文文献综述
王捷[1](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农业支出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历史视角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演变过程,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经历了"多取少予""改革调整"和"多予少取,全面减负"叁个时期。财政农业支出市场化趋势明显、公共财政性增强;持续增长机制形成;普惠制倾向显着。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财政农业支出需要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优化生产要素供给结构,加快财政农业法制化建设,完善资金整合机制。(本文来源于《福建商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洋[2](2019)在《我国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经济发展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可以说,农业经济的有序发展是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农民作为基层的消费人员,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水平才能推动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这就体现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国在近几年加大了对农业经济产业的扶持力度,无论是在(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9年16期)
熊丁[3](2019)在《江西省财政农业支出绩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尽管经济发展动力日益转变,但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处于关键位置和突出领域。江西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突出作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江西省在充分利用好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及科学合理有效的政策指引下,农业的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突出的成就。然而,在看到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如人才资源短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这些突出问题,要加快建立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充分运用好财政支出政策对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一背景之下,研究财政支农支出的绩效,为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现代化农业,具有显着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同时也对江西省同全国其他省市一道,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突出的意义。在对财政支出政策推动江西省农业发展这一研究中,绩效评价方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采用的就是截至目前为止相对而言较为成熟的DEA分析方法,即数据包络方法,这是绝大多数研究绩效评价的学者们热衷于使用的一种经典研究方法,事实证明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因此,本文在对江西省农业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过程中,将人力资源投入和财力资源投入等作为投入指标;将粮食总产出、高技术农产品产值等作为产出指标,并把相关指标放在全国的空间领域下同其他省市区进行横向对比,发现以2014年为分界点,在此之前农业财政投入存在效率偏低,作用不明显的突出问题。在这之后,财政投入的结构发生改变,效率偏低、作用不明显的局面在一定称得上得到了改善和扭转。然而从数据分析中也能够清晰地看到,农业支出无论是绝对数还是占农林水支出中所占比例的相对数在2017年产生了较大的起伏和波动,如果长期处于类似的波动状态,将会对江西省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综合发展实力的提升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要全方位地提升江西省农业的发展质量,提升农产品在科技方面的附加值,增加科技方面的投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之举。但是从近年来财政支出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支持来看,农业科技转化与推广服务支出同样也经历了一个先上升而后急速下降的过程,2017年的科技支出仅为前面几个年份的叁分之一,这一现象对江西省农业的发展也会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针对上述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中发现的江西省农业财政支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了在今后一个时期更好地使得农业发展提质增效,本文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首先,要在制度上建立起农业支出的稳定增长机制;其次,在支出的结构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增加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化水平,全面增强农业的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现实中,财政农业支出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流失和浪费的现象,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要在农业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加强监督和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更好地推动江西省农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最后,要进一步完善财政农业支出的绩效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提质增效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期刊2019-06-01)
马淑婷[4](2019)在《财政农业支出的规模和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农业的基础性和弱质性决定了财政支农的必要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阶段,农业的稳定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研究财政支农规模和结构,分析直接影响和决定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从而提出政策建议,提高财政支农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9年14期)
司翼[5](2018)在《中国财政农业支出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认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求必须始终把解决好“叁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这为财政农业支出指明了方向,也为优化财政农业支出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中央不断出台支持农业发展的强农惠农政策,特别是财政农业支出政策。合理的财政农业支出能够促进农业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起到促进的作用。然而,从当前财政农业支出运行的实践情况来看,在预算安排、审批拨付、使用效率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地方财政农业支出未完全落实到位、部分地方政府未按规定对财政农业支出进行统计考核,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依然存在着不够规范等问题。再如,在资金管理过程中长期存在着中间环节多、资金在途时间长、运行缓慢、资金到位率低和监督手段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对财政农业支出政策的制定和运行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为了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些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要对财政农业支出进行绩效评价。通过定量评价该项政策,对农业支出的投入产出情况及使用效益进行准确评估,以此找出财政农业支出存在的问题,进而比较财政农业支出使用的优劣,为优化财政农业支出提供依据。而且,以绩效评价为基础,可以对不同地区财政支出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找出有效路径,为本地区改进和提高财政农业支出效率提供范例。从体制机制层面来看,财政农业支出出现问题,必然离不开监管,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监管财政农业支出运行方面不断博弈。本文正是立足于现阶段地方政府财政农业支出与实际监管情况,建立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动态博弈分析得到财政农业支出的稳定策略与不稳定策略。据此,监管机构应当选取更具针对性的监管策略,并依靠合理奖惩机制,形成对地方政府的有效激励。除了完善监管机制,还应在财政农业支出运行机制方面不断优化。目前,财政农业支出往往通过农业项目来实施。在财政农业支出项目中,从各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和受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看,主要选择和采取以下两类模式:政府直接投资管理模式和村集体及其相关组织管理模式。而后者是问题最多、监管困难、运行低效的模式,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研究村集体及其相关组织管理模式的财政农业支出,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构建群众参与的共享管理机制,加强后期项目评价,确保各项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切实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所投非所需”项目错位问题,从而达到财政农业支出不断优化的目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对我国多年来财政农业支出进行梳理,以理论分析、政策研究及现实考察为手段,分析财政农业支出存在问题及原因。在财政农业支出影响效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包络模型(DEA)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当前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确定我国当前存在影响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监管策略和运行机制两方面进行剖析,对财政农业支出监管采用动态博弈方法进行理论研究,对财政农业支出运行机制进行系统优化。最后,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的改进措施。全文的逻辑结构是:全文共分七章,第1、2、3章介绍研究目的、方法及前人研究的成果和财政农业支出的政策演变。第4、5、6章为核心章节,主要讨论财政农业支出政策的理论解释、实证数据支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优化财政农业支出机制;第7章讨论完善财政农业支出的政策建议。论文具体结构如下:第1章为导言。首先,提出问题并介绍问题产生的背景,指出本文研究意义;其次,简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再次,通过介绍有关财政农业支出的国内外文献,为下文研究提供借鉴;在本章的最后,说明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主要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第2章是财政农业支出相关理论。首先,介绍财政农业支出的概念及分类,并从农业特性角度说明财政农业支出的意义;其次,重点介绍财政农业支出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下文行文提供分析工具。第3章是政策梳理和总结。该部分既是上一章研究的继续,又是下文研究的现实背景。首先,介绍财政农业支出政策的历史变迁,将其分为改革启动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及深化改革阶段;其次,对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和结构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对财政农业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并探究其内在原因。第4章是财政农业支出绩效评价部分。运用数据包络(DEA)的实证分析方法对现行财政农业支出效率进行评价,以实证分析当前该政策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效率。第5章是重点研究部分。采用动态博弈分析模型,在理论上确定财政农业支出效率低下的原因和绩效不佳结果。从监管的视角进行不完全信息情况下动态博弈分析,给出构建优化机制和财政农业支出完善研究的理论支持。第6章是机制构建部分。依据第4章的实证数据和第5章的理论结论,借鉴农业综合开发与利用项目(GIADP)模式,从提升财政农业支出效率的目标入手,以财政农业项目投资为视角,针对农业基础设施、新型经营主体及农村环境等重点领域,提出构建省-县-村叁级为框架的实施主体,特别强调基层群众参与财政农业支出项目的重要性;通过介绍财政农业支出优化机制的实施程序,指出应及时做好项目参与主体及实施内容的可持续评价。第7章是优化政策部分。根据第6章构建的优化机制,提出对目前财政农业支出的完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更具针对性的财政农业支出监管机制,提高财政农业支出绩效,改进财政农业支出政策等建议,以财政农业支出的完善为依归,逐步揭示我国财政农业支出政策调整的方向及政策完善思路。本文采取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比较分析法,力图运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为全文提供支持。本文在以下两方面有所尝试和创新:(1)财政农业支出的监管一直是财政农业支出的难点,本文运用动态博弈论方法对财政农业支出监管策略进行讨论,依靠进化博弈得到不同的监管策略,可以得到四个稳定策略与一个不稳定策略。以此为理论根据,针对财政农业支出不同的运行情况,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监管策略。(2)针对财政农业支出存在的问题,从机制设计和优化角度,构建省-县-村叁级为框架的实施主体,特别强调基层群众参与财政农业支出项目的重要性;通过介绍财政农业支出优化机制的实施程序,指出应及时做好项目参与主体及实施内容的可持续评价。.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两点:第一,本文因为样本取得困难,属于小样本和小数据研究,因此,普适性相对不足。第二,机制优化的实践部分操作性是否可行,还需要实践检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8-12-01)
李文军[6](2018)在《我国农业支出区域差异分解及其收敛性研究:1998—2017》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1998-2017年我国四大区域财政农业支出数据,发现:从支出总量来看呈现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的趋势;从支出力度来看呈现出西部>东北>中部>东部的趋势;从人均农业支出来看呈现西部>东北>东部>中部的趋势;从区域差距的分解来看,泰尔指数不断下降,区域农业支出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区域差距主要由区域内差距造成;区域农业支出并未表现出δ收敛与β收敛。因此,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高农业支出水平;优化农业支出事权划分,加大中央政府农业支出的财政责任;优化农业支出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种粮大省的投入;通过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财政农业的投入。(本文来源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兴波[7](2018)在《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我国农业都承担着国民经济的基础作用,关乎到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财政政策的干预与支持,二者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具体类型我国用于支持农业经济建设的财政支出主要分为以下叁种类型:第一是直接财政农业投资,从经济角度入手,由政府将资金直接投入到农业项目建设中,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是财政农业补贴,分为直接补贴与间接补贴两种,主要依靠政府借助行政手段向农民或农业生产环节进(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8年21期)
刘堃宁[8](2018)在《东北叁省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农”问题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财政农业支出是引导资源向农村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东北叁省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和农业生产基地,因此本文以黑龙江、吉林、辽宁为研究对象,考察1987-2016年东北叁省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中,东北叁省的财政农业支出都能够对农民收入产生正的影响,随着资金陆续落实到位,这一效应逐年增强。其中,吉林省财政农业支出的增产增收效果是最强的,辽宁省次之,黑龙江省相对最弱。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比归纳法、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对东北叁省财政农业支出的增收效应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述评;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部分: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首先介绍财政农业支出和农民收入两个重要概念;然后阐述从国民经济管理的角度出发,阐述二元结构理论和宏观调控理论。第叁部分:东北叁省财政农业支出及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介绍东北叁省农业财政支持的现行政策措施;对1987-2016年叁省财政农业支出的规模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对1987-2016年叁省农民收入的规模特征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从规模和结构两个维度阐明叁省的整体趋势及内部差异。第四部分:东北叁省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分析。首先从理论层面说明财政农业支出增收效应的具体机理,分析补贴性支出和生产性支出影响农民收入的不同路径。然后选择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综合运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差分解分析等计量方法,分别估计黑龙江、吉林和辽宁财政农业支出的增收效应。第五部分: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全文的研究结果,为东北叁省增强财政农业支出的增收效应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政府部门不仅要注重增加财政农业支出的规模,优化财政农业支出结构,更要加强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管理,完善财政支农预算和分配制度。(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8-11-01)
欧阳强斌[9](2018)在《财政农业支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滞后会影响国民经济中其它部门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农业的基础性和弱质性等特征决定了财政对农业支持、保护的必要性,但这种支持保护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我国财政农业支出体系、机制和政策必须要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环境及阶段的变化而变化。过去,农产品短缺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因此,改革开放40年来,除少数几个年份因农产品卖难而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财政农业支出的主要目标外,大多数年份的财政农业支出政策都是围绕促进增产和保障供给制定的。特别是2004年以来,我国更多财政农业支出政策聚焦于增加粮食产量,如种粮直补、粮食价格补贴等一系列增产激励政策。增产作用导向的财政农业支出政策促进了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但也面临新的问题和矛盾。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过去的总量不足逐步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行业内结构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已表现在供给侧。部分农产品的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叁量齐增”,而高品质的农产品却缺乏有效供给。基于这种情形,当今环境下的增产导向财政农业支出政策作用有限,甚至会对农业进一步发展产生扭曲和负面效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农业工作的主线。因此,财政农业支出体系、机制和政策也必须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调整和改革。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财政农业支出体系、机制和政策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本文采用历史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的方法及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对该主题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并得出结论:一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其背后深层次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进行分析,明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根本途径;分析财政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财政农业支出的总体性需求。二是对传统增产导向的财政农业支出政策导致农产品“叁量齐增”的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并以简化的农产品市场供需模型、社会剩余理论和生产可能性边界理论作为工具分析了财政农业支出作用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理;分析并提出了财政作用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叁是回顾梳理了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历史演变历程;总结归纳了我国财政农业支出体制、规模和结构现状;指出了围绕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的财政农业支出改革的最新进展。四是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构建了财政农业支出效应模型,分别分析了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出、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发展的效应。结果表明:财政农业支出政策,如粮食直补政策和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显着的效应,但长期增产导向的财政农业支出政策也逐渐促成了部分农产品“叁量齐增”等结构性矛盾;财政农业支出的增加显着的促进了农业产出的增长,但综合技术(A)值偏低,表明技术进步对农业产出奉献不高,财政农业科技支出偏少;财政农业支出显着的促进了我国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加,但弹性系数小于1,财政农业支出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财政农业支出和农业面源污染成正相关关系。五是基于农业发展现状和效应分析结果,指出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存在的不足之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财政农业支出管理体制不完善、结构不合理、规模偏低、方式不当等。六是梳理国外财政农业支出的演变过程、主要内容和特点,归纳国外成功经验,提出可供我国借鉴之处在于建立较为健全的财政农业支出相关法律;支持农业经济组织的建立;遵守市场规律,注重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农业保险发展;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供需平衡。七是提出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财政农业支出建议。建议主要包括:转变财政农业支出原则和思路;完善财政农业支出管理体制和机制;优化农业投入规模与渠道;保障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解决的重点支出;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建立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期刊2018-06-01)
李文军[10](2018)在《我国区域财政农业支出非均衡性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1996—2015年我国四大区域财政农业支出数据发现,在支出总量上前12年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后8年表现为西部>东部>中部>东北;从人均支出来看,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于均值,处于有利地位;除2009年外,支出力度表现为西部最高,东部最低,东北和中部居中的态势,2015年西部地区的支出力度最大,达13.35%,东部地区支出力度最小,为8.97%,区域间支出力度差距非常明显;从区域差距的分解来看,泰尔指数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2015年的数据小于1996年,说明区域差距呈缩小趋势;区域差距主要由区域内差距造成;财政农业支出未表现出δ收敛与β收敛。因此,须强化农业投入的政府责任,不断提高财政农业支出水平;优化事权划分,不断提高中央政府财政农业规模;优化财政农业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种粮大省的投入;通过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财政农业的投入。(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农业支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业经济发展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可以说,农业经济的有序发展是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农民作为基层的消费人员,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水平才能推动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这就体现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国在近几年加大了对农业经济产业的扶持力度,无论是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业支出论文参考文献
[1].王捷.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农业支出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J].福建商学院学报.2019
[2].刘洋.我国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J].河南农业.2019
[3].熊丁.江西省财政农业支出绩效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
[4].马淑婷.财政农业支出的规模和结构研究[J].时代金融.2019
[5].司翼.中国财政农业支出优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8
[6].李文军.我国农业支出区域差异分解及其收敛性研究:1998—2017[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
[7].刘兴波.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8
[8].刘堃宁.东北叁省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8
[9].欧阳强斌.财政农业支出研究[D].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8
[10].李文军.我国区域财政农业支出非均衡性与优化[J].江苏农业科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