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头针论文-李苗苗,倪金霞,黄珍珍,徐元波,高胤桐

于氏头针论文-李苗苗,倪金霞,黄珍珍,徐元波,高胤桐

导读:本文包含了于氏头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阳,中风,于氏头针,头穴丛刺

于氏头针论文文献综述

李苗苗,倪金霞,黄珍珍,徐元波,高胤桐[1](2019)在《基于阳在中风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于氏头针”的治病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风发生后易出现肢体偏瘫、脑髓失养、阴阳失衡等,其发病机理可责之于阳,阳气阻遏、气血上逆,阳气耗伤、筋失温养都是导致中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通过调节阳气来和血柔筋、健脑填髓、平衡阴阳,以此达到防治中风的目的。"于氏头针"是治疗中风的特色疗法,它是将头部腧穴划分为七区,根据症状和表现在头部相应穴区进行丛刺、透刺,并且采用间断行针、长留针的一种针法。基于对阳在中风防治中重要作用的认识,笔者拟从阳论治"于氏头针"防治中风的思路。头部是人体诸阳汇集之处,取头部腧穴进行针刺,此可以激发人体阳气、扶正抗邪、调整阴阳,利于中风的恢复。(本文来源于《环球中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祝鹏宇,刘彦麟,陈东,井天依,范程欣[2](2019)在《于氏头针结合颈项部针刺法治疗脑出血恢复期吞咽障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于氏头针结合颈项部针刺法治疗脑出血恢复期吞咽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50例脑出血恢复期吞咽困难的患者,随机分为于氏项针、头针+颈项部针刺+偏瘫侧肢体针刺(治疗组)75例和除项区外的于氏头针+颈项部针刺+偏瘫侧肢体针刺(对照组)75例。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肺炎发生率、拔除胃管时间及EAT-10量表测评。根据以上量表及评分,给出相应结论。结果:洼田饮水量表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有好转,治疗组平均恢复等级小于对照组。对比拔除胃管平均时间,两组相差6.347天,可见疗效显着。且肺炎发生率两组相差20.6%。同时EAT-10量表也显示治疗组分数每周均小于对照组,可见起效快,效果稳定。结论:于氏头针结合颈项部针刺法治疗脑出血恢复期吞咽障碍疗效确切,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01期)

张云云,姜迎萍,周益凡,唐述婷[3](2018)在《于氏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于氏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试验组,采用于氏双侧头针联合常规康复训练;B组为单纯康复训练。两组在经过30 d的干预后,比较治疗前后Fugl-Meyer(FMA)评分之间的差异性。结果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方面,于氏双侧头针结合常规康复训练组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于氏头针结合康复训练能更好地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本文来源于《新疆中医药》期刊2018年05期)

刘琳[4](2017)在《于氏头针丛刺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刺于氏头针额区和项区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为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提供临床和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均在50-70岁内,病程均在4-10个月内。治疗组采取针刺于氏头针额区和项区配合口服安理申,额区和项区各针刺5针,留针6小时,期间每隔两小时捻转一次,每次捻针3-5min,直至出针。对照组单纯口服安理申。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0天,十天为一个疗程,每经过一个疗程后休息一天,共叁个疗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用MMSE、MOCA指数对患者认知情况进行评估并且治疗前后用Barthel量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MMSE和MOCA总评分均有提高并且组内比较差异显着(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MSE和MO CA总评分组间差异显着(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 6.6 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 3.3 3%,组间比较差异显着。结论:1、丛刺于氏头针结合药物组与单纯药物组治疗前后相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th el量表)无明显改善。2、丛刺于氏头针额区和项区结合药物治疗MCI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组。3、丛刺于氏头针额区和项区可明显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6-01)

朱传安[5](2017)在《于氏头针联合电针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功能代偿学说,通过于氏头针联合电针与长留针所选头区的不同对VCIND的疗效探讨,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临床依据及理论基础。方法:将14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VCIND的患者随机分为叁组:A组、B组、C组,每组48例患者。叁组患者中,A组选取于氏头针额区、顶前区、颞区(双),电针;B组选取于氏头针额区、顶前区、颞区(双),长留针,间断行针;C组选取于氏头针额区、顶前区、颡区(患侧),长留针,间断行针。额区针刺六针,顶前区针刺八针,两侧颞区各针刺叁针。A组采用KWD-808-I型脉冲电针仪,使用疏密波,每次通电30min,额区(+)与顶前区(-)、顶前区(+)与颞区(-);B、C两组长留针8h,每2h捻转行针一次,每针行针10s,转速200r/min。体针均为针刺30min后出针。A组每日两次,B、C两组每日一次,六天为一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休息一日,共治疗四周。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日常生活量表(ADL)量表、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评定认知功能损伤程度和疗效。利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1.治疗后叁组患者的MoCA量表评分较疗前有明显提高,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1),且A组与B、C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A、B 组)<0.01,p(A、C 组)<0.01),B 组、C 组两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后叁组患者的ADL量表评分较疗前有明显提高,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1),且A组与B、C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A、B 组)<0.01,p(A、C 组)<0.01),B 组、C 组两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后叁组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Q潜伏期较疗前明显缩短,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1),且A组与B、C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A、B 组)<0.01,p(A、C 组)<0.01),B 组、C 组两者间有明显差异(p<0.01)。波幅较疗前明显增高,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1),且A组与B、C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A、B组)<0.01,(A、C组)<0.01),B组、C组两者间有明显差异(p<0.01)。4.治疗后叁组患者的Hcy较疗前有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1),且A组与B、C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A、B组)<0.01,p(A、C组)<0.01),B组、C组两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于氏头针能够有效地提高VCIND患者的MoCA、ADL的量表评分,可以有效缩短其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且增加其波幅,并能够明显降低VCIND患者的危险因素Hcy水平,说明于氏头针可以有效地改善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2.于氏头针双侧颞区和单侧颞区长留针的临床疗效基本一致,均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认知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等。3.于氏头针(双侧颞区)联合电针较双侧颞区和单侧颞区长留针对VCIND患者的疗效更好。(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6-01)

陈瑜[6](2017)在《于氏头针与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于氏头针与醒脑开窍针法在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t dementia,VCIND)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及两种针法的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根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6例病例分为于氏头针组和醒脑开窍组,每组48例。于氏头针组按于氏头穴分区法取额区、患侧颞区,每区5针,头针长留针8小时,每2小时捻针一次,针刺每日1次,每周6次,休息一天,一周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随访3个月;醒脑开窍组取水沟、内关、叁阴交、百会、四神聪、四白、风池、完骨、天柱、神门、太冲、丰隆等穴,各穴行针30秒,留针30分钟,配合常规基础治疗,针刺上午、下午各一次,每周6次,休息一天,一周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随访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MoCA和ADL的评分情况。利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1)ADL评分的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MoCA量表总分方面,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MoCA量表分项比较:①视空间执行力方面,组内比较:于氏头针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醒脑开窍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醒脑开窍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命名力方面,组内比较:于氏头针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统计学意义(p<0.05);醒脑开窍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于氏头针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注意力方面,组内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语言力方面,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抽象力方面,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延迟记忆力方面,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定向力方面,组内比较:于氏头针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统计学意义(p<0.05);醒脑开窍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于氏头针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种针法有效率比较:于氏头针组总有效率89.13%,醒脑开窍组总有效率86.95%,组间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两种针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且疗效相当。(2)两种针法对患者不同的认知障碍症状改善不同,于氏头针法在改善命名力、语言力、定向力方面优于醒脑开窍法;醒脑开窍针法在改善视空间执行力方面优于于氏头针法,两者在改善注意力方面作用相当。(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6-01)

陈世龙,孙小斐[7](2013)在《于氏头针治疗脑梗塞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头针是指在头部特定部位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是在针灸头部腧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针刺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逐渐成为脑部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1头穴的重要性张介宾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指出头部与人体内(本文来源于《承德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马力颖,宫树丰,霍金[8](2012)在《于氏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于氏头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治疗组采用于氏头针的额区结合中医辨证组成相应的穴位配方,对照组口服西药百忧解。所有患者均进行中风的基础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分别进行HAMD(24项)评分以判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HAMD评分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HAMD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于氏头针能明显改善中风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2年05期)

杨沈秋,郑丽红,张禹,王楠楠,刘定[9](2012)在《美沙拉嗪联合“于氏头针”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于氏头针"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口服美沙拉嗪片1.0g,4次/天,同时针刺"于氏头针"额区;对照组30例给予口服美沙拉嗪片1.0g,4次/天。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症状改善情况及SDS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3.3%,对照组76.7%。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于氏头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本文来源于《中医药信息》期刊2012年03期)

张禹,孙忠人,杨沈秋[10](2011)在《“于氏头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1临床资料60例患者均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2008-10~2010-09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阻Ⅰ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8~70岁;病程6个月~6年。对照Ⅱ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19~65岁;病程6个月~8年。(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科技》期刊2011年03期)

于氏头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于氏头针结合颈项部针刺法治疗脑出血恢复期吞咽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50例脑出血恢复期吞咽困难的患者,随机分为于氏项针、头针+颈项部针刺+偏瘫侧肢体针刺(治疗组)75例和除项区外的于氏头针+颈项部针刺+偏瘫侧肢体针刺(对照组)75例。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肺炎发生率、拔除胃管时间及EAT-10量表测评。根据以上量表及评分,给出相应结论。结果:洼田饮水量表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有好转,治疗组平均恢复等级小于对照组。对比拔除胃管平均时间,两组相差6.347天,可见疗效显着。且肺炎发生率两组相差20.6%。同时EAT-10量表也显示治疗组分数每周均小于对照组,可见起效快,效果稳定。结论:于氏头针结合颈项部针刺法治疗脑出血恢复期吞咽障碍疗效确切,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于氏头针论文参考文献

[1].李苗苗,倪金霞,黄珍珍,徐元波,高胤桐.基于阳在中风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于氏头针”的治病思路[J].环球中医药.2019

[2].祝鹏宇,刘彦麟,陈东,井天依,范程欣.于氏头针结合颈项部针刺法治疗脑出血恢复期吞咽障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

[3].张云云,姜迎萍,周益凡,唐述婷.于氏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J].新疆中医药.2018

[4].刘琳.于氏头针丛刺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7

[5].朱传安.于氏头针联合电针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7

[6].陈瑜.于氏头针与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7

[7].陈世龙,孙小斐.于氏头针治疗脑梗塞的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3

[8].马力颖,宫树丰,霍金.于氏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2

[9].杨沈秋,郑丽红,张禹,王楠楠,刘定.美沙拉嗪联合“于氏头针”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2

[10].张禹,孙忠人,杨沈秋.“于氏头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

标签:;  ;  ;  ;  

于氏头针论文-李苗苗,倪金霞,黄珍珍,徐元波,高胤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