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市东阁街道杭州路中学266700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当前各年级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各学科知识内容并有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生活。本文主要就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应用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望对数形结合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相应借鉴。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形结合有效应用
初中是数学学习的关键阶段,是巩固基础、加深难度的时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过渡期、缓冲期。有效利用数形结合优化数学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审视数学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导入数形结合,简化概念内涵
有些学生在数学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偏颇,为了降低数学概念的理解难度,教师可以利用图形将其呈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含义。数形结合的导入要合理、适度,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教学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因而教师要以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数形结合的应用计划。
例如,在数轴教学中,“数轴”的概念为“规定了原点、正方向、长度单位的直线叫作数轴”,这种文字叙述会让学生产生疑问,不清楚什么是原点,如何界定正方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改变教学顺序,先用图,后用文字总结。教师先用几何画板画好数轴,标注出原点、正方向、长度单位,用不同的标识将其表示清楚,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继而让学生总结数轴的要素,试着为数轴下定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便于其记忆,更让学生了解数形结合的有效性。
二、使用数形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是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直接有效的渗透方法。数学教学中,解题是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有效利用数形结合进行例题的讲解,在课堂上使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将求解的过程简化,让学生认识到数形结合的价值,增强学习的信心。
比如,利用白板的几何画板演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演示海上日出太阳的情景,动态演示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利用白板的批注和书写功能及时观察并总结三种位置关系对应的d和r的三种数量关系,从而很好地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利用白板的绘画功能,画出一个点,然后从这个点出发画出一条水平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理解“射线”是怎样形成的;接着通过这一端的伸缩让学生认识射线的特性。然后,再画出一个点,连接这两个点自由地伸缩,以此来让学生理解直线的生成和“无限延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的特点。接下来,在白板上画出两个点,再由一条水平线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可利用电子白板的回放页面功能,来进行有效的知识回顾。这种方法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应用数形结合思想以图形辅助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应用各种方式教学,其中包括以图形辅助教学。这样的教学是用图形形象地展示抽象的习题条件和题干,使学生通过图形深入了解题目含义,也能有序梳理信息,形成特有的思路,进行有效解题。用图形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开展数学教学;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数学知识。特别是在教授方程、函数时,用图形辅助教学能打破学生的思维局限,使学生能快速找到解题思路,有效解决习题。
四、应用数形结合讲解分析难题
对于数学高难度的知识点的教授,老师如果只讲解内容含义,让学生自己消化和吸收,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数学含义,那么老师的讲解就没有效果,是在做无用功。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考方式和习惯,以此分析和理解数学习题,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
如习题“平行四边形相邻两条边长是15cm和20cm,夹角是60°,那么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多少?”这道习题,如果学生只听老师讲解不会有很好的思路,如果老师画出平行四边形并标注出边长和夹角,学生就可以直观地了解平行四边形的边长和高,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其面积。学生要养成画图分析习题的习惯,使难题得到顺利有效的解决。几何平面知识是重点和难点,其本身就是抽象的,学生难以仅凭自己的思维就在脑中形成形象,也就阻碍了解题思路的理顺。在开展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地灌输理论知识,就会降低学生的兴趣。而运用数形结合,教师利用多媒体的白板功能,将几何平面的相关数量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建立图形信息与抽象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理清解题思路。此外,方程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数形结合方法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形结合进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形象的理解过程,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思维的拓展,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田清江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方法探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8,(12):55-56。
[2]刘彩云例谈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07):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