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魏强(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环境和城市文化最为敏感的区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介绍了城市滨水区的概念、特点及构成要素;国内的研究现状与国内对于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出城市滨水区规划设应遵循的原则、采用的方法;分析了城市滨水区构成要素的特色设计途径;展示了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的具体形态。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生态

中图分类号:S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032-02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即城市中陆域与水域接踵的区域。在这里水体和陆地交相辉映,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成为特殊的城市用地。由于水陆交界的优势,而使其具有多样发展的可能性。滨水区不但可以满足居民的日常活动需求,而且对于平衡城市生态系统,调节城市小气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而且也是体现城市精神,展示城市文明的窗口。现代城市与河流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我国的4个直辖市,23个省会城市,5个自治区首府城市中,93.8﹪的城市都与河流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居民环境意识的加强和业余生活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回归和城市问题的不断凸现,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开始认识到城市滨水地区是一种活着的、可以利用的资源,人们对滨水区看法的转变直接转化为具体的开发建设行动。这种开发建设活动也带来了不少问题: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膨胀、盲目开发和滥用自然资源,导致自然环境严重被破坏污染、能源匮乏、历史文化丧失等严重问题。

一、国内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设,由于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时段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国外主要由于水运交通业、工业等传统产业的衰退造成港口码头区的闲置衰落,其开发的主要意图是利用原有滨水区的良好区位而将其进行适应性在开发,如将其改造成为休闲娱乐场所,增加滨水空间的公共性等,并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滨水区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目前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滨水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区划调整、城市快速发展或地区空间的迅速拓展,而使得原有滨水地带成为开发建设的热点地区;另一方面出于“政绩工程”和“景观整治”的目的,一些城市也开展了城市滨水区的形象重塑和改造。

我国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大多数城市的滨水区开发建设集中在物质建设层面上,主要是对水体本身的整治、滨水绿地和开放空间的建设、土地功能的转变与升值、景点的布设等,造成一些城市景观规划的问题,例如,忽视城市空间的形态问题,有些项目甚至破坏城市形态;文化传统延续遭到破坏;滨水区开发模式雷同等。国内滨水景观规划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在:与城市整体结构的联接;用地结构调整;亲水空间的设计;自然生态规划;滨水区景观的组织;交通组织。

二、我国城市滨水景观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滨江沿海地段的规划治理,大大改善了那些城市的水滨户外活动环境。但是,由于我们的起步比较晚和认识上的局限性,滨水地区的开发尚处于基础性阶段,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作指导。水滨环境的生态、宜人性有待改善,规划设计中存在不少缺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滨水空间与城市空间之间缺少整体性;

2.土地使用形态单一化、片断化;

3.整治形式极端化;

4.表面化地照搬照抄;

5.缺乏地方特色;

6.对生态概念含混模糊;

7.设计缺少场所精神;

8.交通组织比较混乱;

9.管理不善。

通过分析国内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会比较准确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找到国内滨水景观的发展方向。要想更加深入的研究下去,顺应全球滨水景观开发设计的趋势,那就需要多学科的相互合作,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从生态的角度、从自然河流的角度、从管理的角度等综合的去分析、去规划设计。

三、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一)规划设计原则

滨水景观的设计应该是在原有水边聚落的模式语言基础之上的在设计过程,也就是一种共生设计的过程,即设计应满足传统与现在的共生、自然与城市的共生、异质文化的共生等等,这样才能体现出多样性的、可持续性的时代特点。所以,现代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自然性原则

(1)我们要尊重自然,尽量保持山水的原貌。应该维护自然山水的格局,保护多样化的乡土环境,保留自然湿地与绿地。

(2)我们应当尊重人文历史,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将滨水区的历史、文化作为遗产加以保护,形成与滨水区一体的线性文化遗产廊道。

2.整体性原则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时,设计师不仅要直接研究水体、滨水两岸地区,而且应该把它与整个城市结合起来,从大局入手,以整个城市结构、城市空间形态为背景,从城市的角度出发,使之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完善和延伸,形成完整的滨水城市形态。

3.连续性原则

城市滨水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空间环境,它应该具备连续性,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必须为人们提供一个连续的生活空间;另一方面,人们感知的整体首先是连续的整体,即连续感知中的整体而非静态的和局部的。

4.共享性原则

城市滨水区往往是一个城市中景色最优美、最能反映城市特色的地区,因此在规划设计时确保滨水区的共享性是很重要的。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滨水区应力求开放化、公共化,实现滨水岸线的共享性。

5.多样化原则

多样化原则,指滨水区功能的多样性,使用对象的广泛性。滨水区应提供多样性的空间形态,保证滨水区的活力;另一方面,多样化的空间安排也保证了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多样化出自于人自身的需求:寻求一种可以引导空间环境发展的基本秩序,使人们在滨水空间有多样化的发展,设计体现在:

(1)适用人群的多样化

(2)活动方式的多样化

除此之外,营造滨水空间,不能只对目的性较强的活动配置单一的目的空间,而是应该根据使用者的多样化,来设计适合各种活动的高质量空间。

6.亲水性原则

亲水空间,宏观上指城市布局顺应岸线地势的节奏、韵律与走向,顺应地貌环境的尺度,使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滨水场所易于把握、定位、且富于个性;在微观领域,亲水空间创造了人对水环境全方位、多样化的接触(可视、可感、可触、可闻),形成了亲切的水岸生活氛围。

7.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主要是指设计是应在原有历史信息读取的基础上,加入时间的因素,融入人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及时代的变迁,使设计成为延续传统内涵的新事物,体现出新旧的共生发展。毕竟水边聚落模式语言所负载的只是人们传统的水边生活方式的历史信息,现代滨水景观的艺术内涵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再是简单的“凿井而饮,挖穴而居”了,所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保证了设计过程中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它使设计作品体现与时代同步的形态特征,呈现发展与前进的趋势,能够有效的避免文化的“抄袭”与“倒退”现象。

(二)规划设计方法

人文设计

城市滨水区的人文设计的核心内容是水文化的延续和人文景观的塑造。滨水区沥经风雨剥蚀更具沧桑感,绝非任何其他景观所能代替的,它作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胜地,使游人在观赏美景的同时,也更能体会它深厚独特、原始形态迥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可见,滨水区人文设计要求创造出一种与原有环境所蕴涵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相协调、具有普遍的艺术性、可以让人们直接感知的人文景观。

1.人文设计的体现是:

(1)设计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及纪念性的雕刻、绘画等雕塑。

(2)新建具有城市特征的建筑艺术、园林、纪念物。

(3)恢复、重建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历史景点。

(4)引导市民参与性设计,畅所欲言、表达对人文环境设计的看法与态度,塑造人与自然融合的作品。

2.生态设计

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应充分尊重地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生态足迹”。城市滨水区生态设计的目标,实质上是滨水区与文化、设计环境与生命环境、美学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的融合,使城市滨水区不再是城市中孤立的特殊用地,而使其边界消融,融入社会生活;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滨水区伴随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滨水区的自然过程和设计过程。

3.景观序列

景观序列的规划方法是在总体功能结构完整的前提下,对自然环境空间和人工环境空间的形体环境和空间秩序的综合规划设计。这种设计方法分析的重点是空间艺术和构成方式。景观序列一般包括景观界面和空间序列两种方法。

(1)景观界面是空间限定的重要手段,一般包括开敞界面、连续界面和韵律界面三种界面。

(1)开敞界面是指地块中的广场或建筑前庭临水(或道路)一侧开敞的界面。开敞界面一般是空间景观环境的核心,广场或建筑前庭空间,它如同框架和节点,是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最基本元素。

(2)连续界面是由封闭感较强的临水(或道路)建筑形成的界面,连续性包括形态构成连续和时间维度连续。形态构成连续指共时性要素间的形态连续,如形体轮廓、比例尺度、材料色彩等方面的连续;时间连续指新旧界面的协调共生,包括再线式连续、重构式连续、抽象式连续等。

(3)韵律界面是指临水(或道路)地块中建筑布局和形态上做韵律处理的界面,它能创造出有节奏感的外部空间。为了形成丰富的城市景观,建筑与空间之间,空间与空间之间必须有多层次的过渡性连接,而连接界面和韵律界面在景观空间中一般就能起到衔接和过渡的作用。

(2)空间序列由有明确导向性的界面构成。它通过起承转合,采用艺术创作中篇章、布局、韵律及和声的手法,确定序列中各空间景观的位置,形成“起景——发展——高潮——结景”的空间序列,为人们营造一系列具有整体联系的空间感受。这样就会形成人们向往的城市滨水区的美丽画卷:前景——映射着阳光的起伏跌宕的水面上行驶着小船,中景——簇簇浓绿烘托出建筑群的宏伟,远景——无云的晴空、弯曲的山峰、远处建筑的轮廓或天水一色的海平面,使滨水景观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强调生态保护和生态设计,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塑造以人为本的滨水空间,加强有关城市滨水区的法律、法规的建设,使城市滨水区能够真正体现滨水特色与城市风貌。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徐小东,周小棣,等.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宜兴团桑滨水地段改造[J]建筑创作,2003,(7):8488.

[2]韩光熙.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4.

[3]李麟学.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的整合.时代建筑2000/3

[4]张庭伟.冯晖.彭治权编著.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5]黄翼.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要素.城市规划,2002,26(10):68-72.

作者简介:魏强,男,郑州市人,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

标签:;  ;  ;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