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一中256600
问题设计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精心的提炼和展示。好的问题应该不是从课本直接可以找到答案的,学生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后才能回答。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可以组织学生活动,或自主学习,或讨论。好的问题还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教学重点,是学生最有话可说的,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避免疲劳,形成课堂高潮,更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能力就是在这样的课堂活动或互动中形成的。低思维品质的问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效用不大。
那么我们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设计问题呢?应该设计一些什么样的地理问题才好呢?
一、深挖教材的基本知识设计问题,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对教材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尽管我们一直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目前来看我们的教育很难达到这种理想的水平。因为如果我们要选择一个区域来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需要这个区域海量的资料才能对这一区域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单单这个资料我们就很难提供给学生。所以我们只能深挖教材,毕竟教材上的例子才是经过了锤炼的,只有扎实地研究教材后才能保证在教学中不出现或少出现科学性的错误。例如在讲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1.通过读图,你感觉地球上的气压带与理想状况的气压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海陆分布对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影响大?为什么?图上如何显示?
3.你还能在图上找到理想状况下的高低气压带吗?如果有,在哪里?
4.澳大利亚为什么夏季成为低压中心,冬季成为高压中心?这和亚欧大陆高低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是否一样?
5.这种随季节变化的高低气压中心对风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样的设计,没有照本宣科,而且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读图的习惯,特别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接受学习变成了发现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要设计出有深度的问题,首先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并要认真分析教材;其次要求教师要有问题意识;第三,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问题;第四,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问题。
二、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设计问题,体现对地理概念、原理的运用
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教师有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由于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感兴趣。根据生活和生产实际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地理学习的价值,这样也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
例如,在学习“城市功能分区”时,学生对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和意义不易理解,可以提问让学生思考学校的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和办公楼为什么集中成片分布?操场、体艺馆、宿舍、食堂等为什么集中分布?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然后再思考比学校复杂的城市的某一种活动需要占有或利用一定的土地,在空间上集聚,从而形成了功能区。
在设计这样的问题时,教师要注意,不要以为你有的经验学生就一定有、一定懂,也不要以为你没有的学生就一定没有。还要注意学生个体经验的差异性,并发挥其互补的作用。你也可以运用教师的经验,使学生产生替代学习。
而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就会设计出一些具有启发价值的地理问题。
三、关注地理热点设计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所谓地理热点,是指同地理学科密切相关的、人们普遍关心的时政热点和生活热点,即关系到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环保等各方面的社会问题,如国内重大工程建设、台湾问题、自然灾害(如台风、地震、旱灾)、重大科学考察、国际上的地区冲突、资源与能源(如石油危机与煤矿安全生产)、国家方针政策(如三农问题与科学发展观)、区域经济发展(如西部大开发)、国际关系(如中美关系等)。
根据5·12汶川大地震,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简要分析汶川大地震产生及破坏严重的自然原因。
2.在抗震救灾时,灾区多次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加大了救灾的困难,请分析其自然原因。
3.本次地震后,产生了许多堰塞湖。简要说明堰塞湖的成因;试分析堰塞湖对所在地区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设计这类问题时要注意角度,同一个热点问题可以多角度出题,但每一个角度都必须体现地理知识的应用。热点问题往往十分复杂,像专家分析的那样。但我们设计的问题不能太复杂、太深,以免使学生无从回答、无从下手。我们可以避重就轻地设计问题,切入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设计这样的问题首先要求我们要关心国家大事和国际时事。最好不能让热点仅作为一个引子,即引出问题就算完成任务了,要体现地理知识对热点的作用。用社会热点设计问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要求师生的双边互动,所以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而学生的这种活跃状态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和筛选,抓住关键和重点,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进行深入的设问。问题设计犹如“沙里淘金,花中采蜜”一样,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