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更新世论文-郑绍华,张颖奇,崔宁

早更新世论文-郑绍华,张颖奇,崔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早更新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河北泥河湾,晚上新世-早更新世,?亚科,鼢鼠亚科

早更新世论文文献综述

郑绍华,张颖奇,崔宁[1](2019)在《记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早更新世?亚科(Arvicolinae)和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五新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泥河湾盆地因产出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及众多的旧石器地点而久负盛名。为弄清盆地地层的年代范围,近年开展了包括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孢粉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目前主要分歧在于对泥河湾层的年代学认识,表现在生物地层学与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不一致。新种化石材料即是从甄选的典型剖面中采集的。?亚科和鼢鼠亚科由于演化趋势明显并且容易量化、演化速率快,对晚新生代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鉴于此,对产自泥河湾盆地的?亚科叁个新种(泥河湾模鼠Mimomys nihewanensis sp. nov.、简齿松田鼠Pitymys simplicidens sp. nov.、前中华波尔索地鼠Borsodia prechinensis sp. nov.)及鼢鼠亚科两个新种(稻地上新鼢鼠Pliosiphneus daodiensis sp. nov.、铺路上新鼢鼠P. puluensis sp. nov.)进行了简要记述,以期对泥河湾盆地生物地层学框架的建立有所帮助,并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为泥河湾层的年代学认识提供新证据。(本文来源于《古脊椎动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赵一霖[2](2019)在《新疆帕米尔东北缘晚上新世—早更新世西域砾岩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域砾岩对于塔里木盆地及其周缘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沉积响应了青藏高原隆升、塔里木盆地及周缘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事件,同时也为帕米尔东北缘地区构造活动期次划分提供重要参考。在前人研究、野外地质考察和详细的剖面测量基础上,对阿克陶地区的西域组连同阿图什组的砾石成分、砾径、磨圆度、分选性等沉积特征进行数据统计,同时对乌恰群、阿图什组和西域组进行古水流方向统计和沉积相分析,研究表明自中新世以来,帕米尔东北缘受构造活动的影响,古地势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乌恰群沉积时期,MPT活动较稳定,阿图什组沉积时期,MPT活动有所增强,西域组沉积时期,MPT活动加剧。对研究区主要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和主要断裂构造特征的研究表明,中更新世以来MPT已不再活动,西域砾岩沉积结束,帕米尔构造结的持续向北推进过程在帕米尔东北缘主要受近S—N走向的右行走滑断裂协调控制。而西域砾岩的变形则主要受乌泊尔断裂(WPF)、库尔干断裂(KGF)以及喀什—叶城转换系(KYTS)的分支断裂的活动控制。在阿克恰勒马村附近获得全新统洪积物的~(14)C年龄为330~350 a BP,在塔什米里克乡西北侧获得全新统残坡积物的OSL年龄为500~400 a BP,二者均被WPF切割,表明WPF在330 a BP之后仍在活动,使西域砾岩及之后沉积的地层进一步发生变形。(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19-05-31)

丁国强[3](2019)在《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2.2-1.8 Ma)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泥河湾层被认为是中国北方早第四纪的标准地层,是研究早更新世环境变化的理想区域,其中2.2-1.8 Ma是早更新世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两次古地磁倒转事件。本文在较为准确的古地磁年代框架下,通过对泥河湾盆地郝家台地区NHA钻孔约24 m(12980-10600 cm)岩芯共120个样品进行了孢粉、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重建了该地区早更新世2.2-1.8 Ma期间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孢粉组合中主要以乔木花粉为主,其中松属花粉占绝对优势,百分比含量多高于60%,指示植被以松林为主,气候总体温暖湿润,但在不同阶段也存在变化:2.22-2.14 Ma期间,孢粉组合中除了以偏暖的松属花粉为主以外,喜冷的云杉属花粉在大部分样品中均达到10%以上(最高达80%),反映时段内植被主要以松林为主之外,山地云杉林在个别时段(2.19-2.18 Ma和2.15-2.14 Ma)也发生明显扩张,出现短暂冷期。2.14-1.97 Ma为研究段最温暖湿润期,孢粉组合中松属花粉为主,其含量多高于50%,云杉属花粉含量多低于10%,阔叶乔木花粉显着增加,平均含量达10%左右,其中主要以栎属、桦木属和榆属为主;但2.05 Ma之后阔叶树花粉含量减少,蒿属、藜科等旱生草本花粉增加,表明研究区2.05 Ma之后温度及湿度有所下降。1.97-1.83 Ma为研究段最寒冷干燥期,大体对应奥杜威古地磁倒转时期,该时段孢粉组合中云杉属花粉含量明显上升,松属(多低于50%)和阔叶乔木(多低于5%)花粉含量明显下降,耐旱草本花粉明显升高,其含量多高于15%,以蒿属和藜科为主;沉积物粒度明显变粗;地球化学元素中CIA和Ti含量降低,干旱指数、CaCO_3含量和SiO_2/Al_2O_3比值增加,研究区松林和阔叶林面积减少,云杉林向低海拔扩张,且研究区森林开放度增多,草本植物含量增多,气候总体偏干,温度逐步下降。此外泥河湾盆地NHA钻孔揭示的早更新世气候变化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也有较好的对比性:其中MIS 84和MIS 82阶段,以云杉属花粉含量升高,气候冷湿为特点;MIS 74、MIS 72以及MIS 70阶段,以云杉属和蒿属、藜科花粉含量升高,气候冷干为特点。通过研究区植被和气候研究发现,泥河湾盆地奥杜威时期寒冷干燥气候,可能与全球变冷、东亚冬季风增强和青藏高原隆升有关。(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1)

刘庚寅,赵伟,魏方辉,罗来,赵睿成[4](2019)在《湖南常德南斗姆湖地区早更新世砾石层砾组分析与沉积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查明洞庭盆地西缘早更新世砾石层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在1∶5万地质调查基础上,对常德南斗姆湖地区几处第四系砾石层剖面进行了较系统的测量与统计。结果表明:砾石成分主要来源于寒武纪或前寒武纪地层。砾石分选系数S_a为1.16~1.64,部分测点S_a>1.40,反映砾石形成时水动力很强,部分砾石层为快速堆积。砾石扁度F为2.06~2.32,大于2.0,砾石以扁平状为主。砾石普遍弱—中等风化,部分砾石强风化,反映砾石在沉积搬运过程中存在风化暴露。砾向分析显示古水流主要来源于SWW—NW向,表明砾石层形成时期古地貌与现有地貌有较大差异。剖面对比得出,区内砾石层是在冲洪积扇基础上发育的以辫状河相为主的沉积体。对研究区砾石层沉积相及古地貌的新认识,为区内金刚石原生矿床的找矿工作提供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调查》期刊2019年02期)

程瑜,李向前,张平,赵增玉,张祥云[5](2019)在《长江叁角洲北翼泰州地区早更新世地层序列的厘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泰州地区TZK10孔沉积物的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学为基础,重新厘定了该地区第四纪以来的年代地层框架。研究结果显示,下更新统和中更新统的界线位于84.45 m,第四系与新近系的界线位于205.23 m,根据沉积速率外推获得该钻孔的底界年龄约为3.4 Ma。通过钻孔间的岩石地层及磁性地层对比,将启东组上段修订为启东组,启东组下段修订为海门组的上段,海门组的上段和中段合并为海门组的中段。结合已有的钻孔资料,总结了长江叁角洲北翼早更新世地层的特征,沉积物以细颗粒的黏土为主,局部段为砂砾层,早更新世研究区经历了河流冲积平原—冲洪积平原—泛滥平原的演化过程;埋藏深度为160~200 m的砂砾层可作为区域上海门组中段的标志层,沉积时代为1.77~1.9 Ma。(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董为[6](2018)在《广西崇左与巨猿伴生的早更新世水牛补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崇左生态公园的缺缺洞堆积中含巨猿化石,并在2007年出土了水牛化石,经研究被订立为周氏短角水牛亚种(Bubalus brevicornis chowi),堆积的古地磁年龄为1 Ma。根据后续研究,发现其所具备的特征应在种一级,所以现在将这个亚种提升为独立的种Bubalus chowi。周氏水牛的角心较粗短;角心中部及近端的横切面近似于等边叁角形,其中背侧的角较发育,而内侧和外侧的角则较圆钝;两角心之间的夹角在60°~70°;在额骨和角心之间有一个很短的角柄(角颈)。周氏水牛是我国境内目前年代最早的水牛。周氏水牛的形态特征指示水牛可能起源于半牛(Hemibos)。(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1-10)

李月丛,丁国强,王永,迟振卿,阳小兰[7](2018)在《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泥河湾盆地被认为中国北方早更新世标准地层,但一直较为缺乏高分辨率的早更新世环境变化研究。本文通过泥河湾盆地郝家台NHA钻孔共242个样品的高分辨率孢粉分析,并结合古地磁定年和PCA分析结果,重建了该地区上新世-早更新世2.9~2.1Ma时段的植被和气候环境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2.92~2.82Ma,松属花粉含量多高于30%,云杉多低于20%;阔叶乔木约13%,为研究段最高;草本植物以蒿属、藜科为主,含量均在10~20%之间,指示采样点周边应以阔叶林为主,山地有云杉林及松林存在,气候较温暖湿润。2.82~2.71Ma,云杉属花粉含量明显上升,最高达90%,松属花粉含量明显降低,多低于10%;阔叶树木的花粉减少至5%以下;蒿属和藜科花粉比例增高,最高可达80%,表明在此期间气候趋于变冷变干,且干湿变化剧烈,林线下降,周边植被以云杉林或草原为主。2.71~2.60Ma,松属花粉含量明显上升,达40%以上,云杉属含量总体下降,多低于30%;阔叶乔木少见;蒿属、藜科含量低于10%;蕨类孢子约11%,达到整段最高值,指示气候转暖湿,周边植被以松林为主,云杉林退至山地。2.60~2.47Ma,孢粉组合以偏暖的松属(多高于40%)和喜冷湿的云杉属(多高于60%)交替占优为特点,PCA axis 1和axis 2得分值均较低,但变化剧烈,植被应为松林和云杉林交替占优,气候冷暖交替明显。2.47~2.33Ma的时段,总体云杉花粉(多高于40%)、蒿属、藜科等喜旱草本(多高于20%)花粉含量较高,PCA axis 1得分值较高,表明研究区当时植被类型主要为森林草原或云杉林,气候寒冷。2.33~2.14Ma时段孢粉组合中松属花粉多高于50%,阔叶乔木花粉含量多高于5%,PCA axis 1和axis 2得分值均为研究段最低时期,显示植被为松与阔叶树的混交林,或两者呈斑块状分布,气候最为暖湿。(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田晏嫣,魏明建,李新玲,黄文静,周助[8](2018)在《银川盆地PL02钻孔孢粉记录的晚上新世——早更新世的环境演化及早更新世的冷湿阶段》一文中研究指出银川盆地又被称为"银川地堑",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为一新生代断陷盆地;自新生代以来,银川盆地持续下陷,不断接受来自周围山体和高原的剥蚀物,形成了巨厚的沉积,其厚度可达7000余米,该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构造和气候变化信息,是研究晚新生代环境演化的理想地区之一。本研究在银川盆地钻取了720.7m深的PL02钻孔并进行取样,通过古地磁测年为研究区建立了连续高精度的时间跨度为3.4 Ma B.P.的磁性地层年代标尺。本文通过对PL02钻孔岩芯中部深度为567.3m-247.9m,磁性地层年龄为2.87Ma-1.52Ma的180个样品进行孢粉分析,重建了银川盆地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的古植被演化序列,并推断该时期的古气候演化规律。孢粉组合结果表明:银川盆地在2.6Ma之前,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植被类型以荒漠草原为主。进入早更新世以来,草本植物花粉迅速增加,其中耐旱的藜科、麻黄、白刺等花粉百分含量明显增多;与晚上新世相比,气候变得更加干旱,环境明显恶化。1.99Ma-1.73Ma期间,旱生植物的花粉百分含量急剧减少,气候变得湿润;特别是在1.87Ma附近达到一个峰值,指示了在早更新世时期存在着一个短期湿润的气候变化阶段,并且位于Olduvai极性亚时附近,通过对该阶段的进一步详细研究,发现在该短期气候湿润阶段,气候经历了寒冷-温暖-寒冷的变化过程,这对于研究亚洲内陆Olduvai极性亚时时期的环境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1.73Ma之后,研究区草本植物的花粉百分含量不断增加,植被类型由之前的荒漠草原转变为荒漠,表明气候变得寒冷干旱。银川盆地环境演化的特征表明自晚上新世以来,亚洲内陆具有明显干旱化的趋势,这可能与全球变冷及青藏高原隆升有一定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同号文,张贝,陈曦,孙吉嘉[9](2018)在《中国北方泥河湾发现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早更新世先驱》一文中研究指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曾经是地球历史上分布最广的陆地哺乳动物群,在晚更新世期间曾经覆盖欧亚大陆的整个中高纬度地区;其中有些成员(猛犸象、驼鹿及野牛等)还曾越过白令海峡扩散到北美洲;该动物群最繁盛时期是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该动物群的骨干成员有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和野牛(Bison priscus)。最近在华北地区的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的山神庙咀遗址发现了上述3类动物的祖先类型,其当时的组合是草原猛犸象(Mammuthus trogontherii)-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古中华野牛(Bison palaeosinensis);新发现的化石不仅数量丰富,而且从形态特征方面,都与晚期的相应属种十分接近。从而表明,泥河湾盆地是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直接发源地或重要演化地。(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王婷[10](2018)在《渭河盆地早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与河湖相沉积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渭河盆地堆积了风成黄土-古土壤和河湖相沉积序列,为研究第四纪季风与环境变化提供了丰富素材。早更新世渭河高阶地(T5)堆积了典型的午城黄土,在低阶地(T4)和盆地中心则发育了河湖相沉积,这种不同沉积序列揭示的气候与环境变化有何异同仍不清楚。本文以渭河盆地的阎峪黄土-古土壤序列和武家堡河湖相沉积为研究对象,利用磁性地层学、地层学对比和指标旋回特征建立年代标尺,通过磁化率和粒度探讨了该区同期异相沉积记录的环境指示意义,初步剖析了沉积相对季风-水文气候变化敏感性差异及可能原因。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阎峪剖面厚154 m,其平均粒径和磁化率记录了从L_(33)/S_(32)到L_1/S_0共33个黄土-古土壤沉积旋回单元,两个指标呈负相关关系。武家堡剖面上部132米表现为26个黄土-古土壤旋回(L_(26)/S_(25)-L_1/S_0),下部40米出现了早更新世河湖相沉积,年龄2.6-1.95 Ma,包含6个明显的砂-粉砂-粉砂质粘土沉积旋回;河湖相沉积的平均粒径和磁化率变化存在明显的2个阶段:深湖-浅湖旋回阶段(2.6-2.17Ma)和浅湖-滨湖旋回阶段(2.17-1.95 Ma);磁化率在河湖相沉积阶段和平均粒径及粗粒组分大体上呈正相关、和细粒组分呈负相关关系。早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和河湖相沉积指标对比。磁化率比较发现:风尘沉积磁化率是成壤作用强度变化的体现;而河湖相沉积磁化率变化主要受湖水波动影响,气候相对干冷时,受外源碎屑输入影响强烈,磁化率敏感地记录了湖平面高度变化;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足时,磁化率不再单纯记录碎屑输入强度,或许还和温度影响的湖水还原作用有关。平均粒径、分布频率曲线和C-M图对比结果表明:黄土-古土壤沉积粒度波动相对稳定,呈单峰形态,主要记录风动力作用;河湖相沉积粒度波动剧烈,有单峰和双峰两种形态,除风动力外还存在水作用的悬浮和搬运动力;粒度端元拟合对比表明,黄土-古土壤的主要端元EM2(10~20 um)记录了东亚冬季风主导近地面气流控制的近源粉尘,河湖相沉积粗颗粒组分端元EM2(20~30 um)、EM3(50~100 um)和EM4(300~500 um)含量变化是湖水动力作用影响的结果。2.6-1.95 Ma阶段的黄土-古土壤和河湖相沉积序列,记录了不同的古环境演化信息。黄土-古土壤沉积中的磁化率和粒度是良好的夏、冬季风代用指标;河湖相沉积磁化率(尤其是干冷期时)和粒度记录了降水影响的湖平面高度变化,沉积经历了深湖-浅湖-滨湖的相态演变。两个沉积相粒度和磁化率的周期变化大体上类似,河湖相沉积磁化率似乎记录了微弱的41 ka地轴倾角周期和23 ka岁差周期,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降水的高频信号。~1.95 Ma以后湖相沉积消失,渭南地区均堆积风成黄土-古土壤。(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期刊2018-06-01)

早更新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域砾岩对于塔里木盆地及其周缘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沉积响应了青藏高原隆升、塔里木盆地及周缘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事件,同时也为帕米尔东北缘地区构造活动期次划分提供重要参考。在前人研究、野外地质考察和详细的剖面测量基础上,对阿克陶地区的西域组连同阿图什组的砾石成分、砾径、磨圆度、分选性等沉积特征进行数据统计,同时对乌恰群、阿图什组和西域组进行古水流方向统计和沉积相分析,研究表明自中新世以来,帕米尔东北缘受构造活动的影响,古地势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乌恰群沉积时期,MPT活动较稳定,阿图什组沉积时期,MPT活动有所增强,西域组沉积时期,MPT活动加剧。对研究区主要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和主要断裂构造特征的研究表明,中更新世以来MPT已不再活动,西域砾岩沉积结束,帕米尔构造结的持续向北推进过程在帕米尔东北缘主要受近S—N走向的右行走滑断裂协调控制。而西域砾岩的变形则主要受乌泊尔断裂(WPF)、库尔干断裂(KGF)以及喀什—叶城转换系(KYTS)的分支断裂的活动控制。在阿克恰勒马村附近获得全新统洪积物的~(14)C年龄为330~350 a BP,在塔什米里克乡西北侧获得全新统残坡积物的OSL年龄为500~400 a BP,二者均被WPF切割,表明WPF在330 a BP之后仍在活动,使西域砾岩及之后沉积的地层进一步发生变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早更新世论文参考文献

[1].郑绍华,张颖奇,崔宁.记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早更新世?亚科(Arvicolinae)和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五新种(英文)[J].古脊椎动物学报.2019

[2].赵一霖.新疆帕米尔东北缘晚上新世—早更新世西域砾岩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9

[3].丁国强.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2.2-1.8Ma)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特征[D].河北师范大学.2019

[4].刘庚寅,赵伟,魏方辉,罗来,赵睿成.湖南常德南斗姆湖地区早更新世砾石层砾组分析与沉积特征研究[J].中国地质调查.2019

[5].程瑜,李向前,张平,赵增玉,张祥云.长江叁角洲北翼泰州地区早更新世地层序列的厘定[J].地层学杂志.2019

[6].董为.广西崇左与巨猿伴生的早更新世水牛补记[C].第十六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7].李月丛,丁国强,王永,迟振卿,阳小兰.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特征[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8].田晏嫣,魏明建,李新玲,黄文静,周助.银川盆地PL02钻孔孢粉记录的晚上新世——早更新世的环境演化及早更新世的冷湿阶段[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9].同号文,张贝,陈曦,孙吉嘉.中国北方泥河湾发现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早更新世先驱[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10].王婷.渭河盆地早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与河湖相沉积对比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18

标签:;  ;  ;  ;  

早更新世论文-郑绍华,张颖奇,崔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