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军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组织严密的集体,具有明确的集体目标,完善的组织体系,严格而自觉的纪律,和谐的集体人际关系,健康的集体舆论,共同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军人集体的特殊性,加速了军人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促进了群体凝聚力的形成。研究和探讨军人集体心理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加强军人集体建设和各级组织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军人心理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状况:
(一)以集体活动为中心的凝结性
所有人一旦参军加入部队行列,就都打下军人“集体”的烙印。军人生活在这个集体里,从起床、早操、操课、训练,到熄灯就寝,无时无刻不处在集体之中。因此,以集体活动为中心,成为军人集体的最重要特点。人与人之间地理位置越接近,越容易自然发生人际交往关系:人们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多、频率越高。越容易形成共同的经验、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感受,越容易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军人的活动以集体为中心,在连队集体内部,军人交往的距离之近、交往的频率之高,是军队之外的其他任何人群都不能比拟的。这种因集体活动导致在时空上非常接近的因素,成为军人之间能够形成亲密无间战友关系的十分有利的客观外在条件。
(二)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服从性
所有人都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在部队内部,下级必须服从上级,这是军队的铁的纪律,也是军队夺取胜利、完成各项任务的保证。严密的组织系统和铁的纪律,正是军人集体区别于其他群众的一个显著特征。军人相互之间的交往和共同活动,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军人之间大量的交往活动是上下级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既体现民主和平等,也体现集中和服从,因而军人集体的行动无不打下服从的烙印,军人集体行动的服从性与平等性并不是相互对立的。服从性主要体现在工作关系上。是正式组织意义上的等级关系,是非情感性的;平等性是就人格和态度而言的,包括政治上的平等和情感上的相容。士兵要听从军官指挥,向军官学习,下级要服从上级,接受上级的指导。但是这种服从不是被动的。士兵和下级只有感到在政治上与军官和上级完全干等,在人格上受到尊重,才会自觉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军官和上级热情、关怀、支持的态度,能获得士兵和下级的好感、拥护和合作,军官、上级对士兵、下级缺乏情感,相互之间只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发号施令与唯命是从的关系,则不利于官兵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我军几十年来形成的尊干爱兵的优良传统,是官兵进行健康人际交往、加强军人集体心理建设的重要基础。
(三)官兵心理互动的平等性
在人民军队,不论职务、军衔高低,不论是军官还是士兵,政治上一律平等。相互之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亲疏远近之别。这是因为在军队内部,官兵都是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这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而结合到一起的,任何基层单位和官兵个人的具体目标,都是这个大目标的具体化,都是为着实现这个大目标的,因此在官兵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大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军人的交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平等的。官兵一致的平等性交往,有利于军人心情舒畅、身心健康,有利于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官兵一致的平等性,会使军人不会感到权力的压力和威胁,彼此尊重,相互关爱。因为一致,是“自己人”,所以在交往的过程中,彼此易于接近和吸引。官兵一致的平等性交往对于形成部队内部的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以地缘情感为交往纽带的非正式性
以地缘情感为纽带的非正式交往也就是同乡交往,是基层部队非常普遍的现象。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由于同乡之间有共同的地方语言,有比较一致的风俗习惯,有相同的对故乡留恋的情感,因而在感情上容易沟通交流,从而建立起同乡型非正式群体。同乡型非正式群体在部队是客观存在的。它既可能对部队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可能对部队建设产生消极的影响。因为同乡型非正式群体内的成员是自愿、自由结合在一起的,是非权力结构,同乡战友间情感相悦。交往频繁,互相谅解,友好合作,无话不说,并且一般都感到同乡战友的话更可信,尤其是同乡型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在群体中的威信可以达到很高。对同乡型非正式群体引导得好,使同乡战友之间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竞赛,则会促进部队的巩固和建设,有些思想工作让同乡战友去做,可能比连队领导去做效果还好。但是,如果对同乡型非正式群体不加引导或引导不得法,同乡之间极易产生狭隘的老乡观念,拉帮结派,感情用事,形成—个与他人、与领导作对的小圈子,破坏组织原则,破坏部队的团结和稳定。因此,正常的同乡交往无可非议,但也无须提倡这种同乡关系的发展,特别要加强对同乡型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使同乡之间不拉拉扯扯、吃吃喝喝;不利用职权、违反组织原则为同乡办私事;不慷公家之慨,让同乡占便宜;同乡有缺点时多提醒、多帮助,不为之掩饰和袒护;同乡发生违法乱纪行为,应严肃劝告,及时报告,决不纵容支持和包庇。